做學問要沉得住氣(師說)
張 爽
身爲導師,我經常被碩士或博士一年級學生問同樣的問題:“老師,我該選什麼樣的題?可否給我一個研究方向?”
我一般會問學生:“你對哪個領域感興趣?爲此做過什麼準備?”有些同學會沿着我的提問講述想法和體會,有些卻遲遲無法作答,顯然還沒有做好獨立、深入研究的準備。
面對這樣的同學,我通常會寬慰他們:“你們才一年級,還有自由徜徉的時間,不妨多聽多看多想。要珍惜這段時間,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習、交流,尋找能夠激發興趣的問題,這是件幸福的事情!”
但仍有些同學希望導師直接佈置任務,表示“儘快確定題目才能知道努力方向”“要按時完成論文、順利畢業”。我非常理解他們的想法,但即便如此,也應看到,學習、讀書有其基本規律,要沉得住氣做學問。
研究生做學術研究,所謀求的不只是一篇學位論文,而是學術視野、思維方式、專業基礎、研究方法等系統提升。以培養問題意識爲例,導師指定的題目,可能與學生的研究志趣不同,還可能導致其缺失發現、思考問題的機會,不利於成長。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提出新的問題,從新角度去看老問題,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
科研始於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尋找問題,旨在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提升獨立思考、信息檢索、溝通合作能力。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在相關專業領域積累一定的知識基礎,才能夠分析並提煉出有價值的真問題。
以教育學研究爲例,選題本身往往聚焦於小切口,但需要學生對教育改革和發展進程有着基本把握,長期關注國家戰略和改革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辨析、延伸、聯想、推演、質疑等,完成從現實問題轉化爲學術問題的過程。在這些學術訓練中,學生能夠培養自己的系統性思維。或許部分同學未來並不以學術爲志業,但在生活和工作中,這些收穫也同樣寶貴。
行穩才能致遠。沉得住氣,尊重規律,看得長遠些,步子才能更堅實。
(作者爲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本報記者吳月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4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