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手機打卡、線上佈置任務 家校良性互動豈能依賴手機?
因癡迷手機而影響學習,甚至於自毀前途者大有人在。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這則消息的發佈,意味着教育最高主管部門已明確表態,要對糾纏多年的家校“手機大戰”問題“動刀”。
“小孩子還沒放學,就有家長在羣裡‘打卡’說線上作業完成了,這不就是你騙我我騙你嗎?”說到學校利用手機佈置的線上作業,楊先生就氣不打一處來。
“臨近中考,孩子的課業壓力本來就大,再加上家長工作繁忙,老師佈置的線上作業一下子變成了家長的作業。”據楊先生介紹,自己的孩子在福建某中學畢業班,“明明在學校能夠完成的任務,爲什麼一定要回家拋給家長?過去讀書沒有手機,也沒見孩子和家長有這麼大的心理負擔。”他說。
“不允許在課堂玩手機”“一旦發現就要沒收”……實際上,該正式文件頒佈之前,許多中小學早已對手機進行了管理,但偷玩手機的情況仍屢禁不止。
“我在講臺上課,講臺下經常有手機鈴聲響,學生們鬨堂大笑,被發現的學生也十分慌亂。”不少老師的口述中,記者發現,臺上講課臺下響的情況在一些中小學普遍存在。
也有不少家長把矛頭指向了學校。一位要求匿名的家長說,學校老師要求家長下載某些“作業類”App,並在App上給孩子佈置線上作業,要求家長監督完成。而完成作業後查看答題分數或排名,需要充值才能實現。“瞭解情況還要充錢,是何道理?”
記者也發現,由於許多家長工作繁忙,無法把作業內容準時傳遞給孩子,導致這些家長只好把一部手機給孩子。北京市一位中學家長抱怨,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只能通過手機、平板,而自己工作本來就很忙,根本沒時間監督,只好給孩子手機,導致孩子後來對手機拿得起放不下,而當自己發現這個問題再去要手機時就很難,也影響了母子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要求學校應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電子學生證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繫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
“在疫情背景下,手機佈置作業在老師看來不僅方便,還安全,一些手機作業軟件還能直接幫老師批改作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爲,在多種外部因素作用下,手機確實幫老師減了負,提高了老師的教學效率,但部分地區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卻忽略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手機的自控能力和線上作業完成效率有所差別,一味地借“信息化”來迎合這種趨勢,一定程度加大了學生對手機的依賴,這也是造成家校矛盾的原因之一。
也有家長認爲,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孩子們的作業完全迴歸“筆頭”也與時代脫軌。“家長需要做的是關注孩子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儘量避免孩子用完成作業爲藉口玩手機。” 北京市海淀區某中學學生家長王女士認爲,老師在羣裡留作業初衷是爲了方便孩子和家長,並不應該成爲孩子總拿着手機玩的藉口,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需要老師和家長用一些辦法幫助孩子加強自控能力。
浙江某中學教師李老師認爲,手機應該是拓展家校聯繫和學習資源的一種數字化工具,而不應成爲學生或者家長的負擔。李老師建議,有關部門在引導學校和老師使用手機建立家校聯繫時,不宜設立硬性考覈指標,應將數字化手段視爲輔助性工具。老師在佈置作業時應儘可能使用線下作業的方式,最大限度避免自控力不強的學生以完成線上作業的名義使用手機。
儲朝暉等人建議,對於家校聯繫、作業佈置依賴手機的情況,有關部門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有區分度的線上作業規劃,對於中小學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不鼓勵採取線上方式完成作業,對於高年級的學生有節制地佈置相應線上作業。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