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山河喋血中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繼續對日本實行不抵抗政策,把希望寄託在國聯的調停上,致使日本氣焰囂張,相繼侵犯我上海,熱河與冀東。而實際上,日本侵華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不可能再有和平的希望。在此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危急時刻,蔣介石卻不顧國內民衆一致抗日的強烈呼聲,死抱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放,繼續策劃並組織軍隊圍剿紅軍,遭到舉國上下一致聲討。

與之相反,中國共產黨則以大局爲重,呼應廣大民衆的心聲,發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改反蔣抗日爲逼蔣抗日,多次呼籲停止內戰,請求一致抗日。同時還通過各種方式渠道,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陰謀與罪行,向全國各界人士宣揚愛國理論,支持和領導工人與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得到了廣大民衆,以及大部分地方軍隊的稱讚與支持,爲抗日名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秘密策劃進行兵諫,在西安臨潼華清池扣押了蔣介石以及陳誠等一批民國高級將領,意圖逼蔣抗日,引發西安事變。周恩來等人主張不與南京**對立,爭取形成全國的抗日統一戰線,促使中共中央採取了和平解決事變的方針,與蔣介石達成合作協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爲中華民族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937年7月7日夜,駐紮在中國北平近郊的日軍以軍事演習爲名,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附近的宛平縣搜查,被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遭拒後,突然向中國守軍第29軍發起進攻,第29軍37師219團在團長吉星文的帶領下奮起還擊。7月30日,北平和天津相繼失陷。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拉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中華民族抗日解放戰爭由此正式開始。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爲表明抗戰決心,發表《廬山講話》,宣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有犧牲一切之決心。與此同時,國民**作出了一系列關於抗戰的重大決策,包括建立對日作戰的中央軍事指揮體制;實行全國軍隊總動員,實行戰時徵兵制,訓練新兵;召開全軍國防會議,制定作戰方案,劃分若干戰區;將國民經濟轉向戰時軌道;以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的抗戰決策。戰事隨之一觸即發。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川軍代表劉湘電呈蔣介石,請纓抗戰,同時通電全國,請求一致抗日,並親自隨軍參戰。當年年底,劉湘病危住院,發表元旦獻詞《長期抗戰中的四川》,隨後留下遺囑,要求川軍抗戰到底,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激勵川軍將士奮勇殺敵。1月20日晚,劉湘因胃潰瘍病吐血身亡,時年48歲。國民**予以劉湘國葬,追封陸軍特級上將。

在劉湘的號召下,四川軍界停止內亂,一致調轉槍口朝外,準備爲國而戰。四川青年與學生踊躍參軍,補充兵源,民衆亦傾其所有,爲軍爲國出力。商界向軍隊大量捐贈物資軍餉,農民取出大擔積糧捐作軍糧,手工業者晝夜爲士兵趕製軍服,兵工廠迅速爲軍隊更新裝備武器,婦女組織成慰勞團,向軍隊提供大量後勤服務。四川軍民滿腔愛國熱情,積極爲抗日衛國戰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7年9月5日,四川民衆在成都少城公園舉行歡送川軍出川抗戰大會。川軍將士代表一一在會上宣誓,表示失土不復,誓不返川。四川安縣模範父親王者成將三個兒子送入軍隊,並且賜旗一面,旗曰: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大會氣氛**肅穆,軍民皆挺胸擡頭,目光堅定沉着,投射出川軍血戰到底的決心。

隨後,川軍奉命分三路開赴抗日前線,第一路第22集團軍由鄧錫侯率領,進入山西境內對日作戰。第二路第23路集團軍由劉湘率領,參加南京保衛戰。第三路由川軍將領楊森率領第20軍,參加淞滬會戰。三路川軍共6個集團軍,14個整編師20餘萬人。在隨後的戰鬥中,川軍雖然裝備簡陋,但始終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給予日軍心理恐懼和巨大殺傷,爲川軍爭得巨大榮耀。

川軍在八年抗戰期間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將領,除因操勞過度並重而死的川軍統帥劉湘,在徐州會戰期間死守滕縣的122師師長王銘章外,還有在廣德保衛戰中以身殉國的145師師長饒國華,常德保衛戰中身亡的許國璋師長,洛陽會戰中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袍哥將領範紹曾等,皆爲川軍爭得不朽榮譽。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先後投入陸海空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艇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我軍先後調集中央精銳部隊,以及湖廣,四川,雲南等地方部隊70餘萬人迎戰。單就兵力而言,中國軍隊佔有絕對優勢,步兵裝備也不比日軍遜色。但日陸軍普遍擁有重炮,大型坦克,重型轟炸機,以及大量戰列艦助戰,炮火十分猛烈,總體戰鬥力強於中國軍隊。

上海日軍利用火力優勢,對中國守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致使守軍傷亡慘重,但仍拼死不退。1937年11月5日,日軍從杭州灣金山衛附近登陸,從後路包抄中國守軍,守軍被迫撤出上海。11月13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使日軍付出傷亡6萬餘人的代價,擊碎其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更有800壯士守四行等佳話留傳。中國軍隊傷亡則兩倍於日軍,可謂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出動僅有的300餘架飛機加入戰鬥,至此爆發大規模空戰。中國飛機性能不如日軍,大多數是歐美國家已經淘汰的型號。但中國飛行員以精湛的飛行技術和滿腔愛國熱情,依舊給日空軍以沉重打擊,先後擊落,擊傷,撞毀日機200餘架,書寫了一曲長空壯歌,但同時自己也損失過半。

當時的著名記者王小亭,會戰開始後他奔赴戰地,任職於美國赫斯特新聞社,在淞滬戰場上拍下許多珍貴照片。8月28日正午,一隊日機對上海火車站實施無區別轟炸,當場炸死正在候車的婦女幼童200多名。王小亭不顧危險,用最後一點膠捲,捕捉到一個滿身是血的小孩坐在車站廢墟中嘶聲大哭的場面,並將其裁剪成一幅圖片。這張照片隨即刊登在美國生活雜誌上,並且迅速傳遍全球,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以及對日本這種喪失人道行爲的強烈譴責。

同年9月,日軍出動兵力5個師團14萬人,企圖佔領素有西北屋脊之稱的山西,以掌握整個華北戰場的主動權。中國軍隊共28萬餘人蔘加了太原會戰。八路軍在會戰中創下平型關大捷,擊斃板垣師團精銳部隊1000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1月9日,太原失守。太原會戰歷時兩個月,日軍傷亡3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10萬人以上。

1937年11月,隨着太原和上海相繼失陷,戰事迫近首都南京。國民**決定按照既定計劃,遷都四川重慶,並於11月20日發表《移駐重慶宣言》,重申抗日決心。宣言稱:國民**茲爲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此次遷都爲中國保存了大量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中堅力量,爲日後的抗日持久戰爭奠定了基礎。

11月24日,國民**委命唐生智兼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負起保衛南京的重責。留守在南京的中國部隊約有10萬餘人,與海陸空共20餘萬裝備精良的日軍部隊打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役。戰至12月12日暮,中國守軍不敵,光華門被日軍的炮火攻破,唐生智下達了突圍和撤退的命令。13日,日軍侵佔南京,開始持續6周的南京大屠殺,掀開了中國現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入城之後,日軍不顧國際慣例,肆意屠殺已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還屠殺無數毫無抵抗力的平民百姓。其主要手段是集體槍殺和活埋,並以機槍掃射,期以步槍點射,刺刀捅戳,最後挖坑掩埋,丟屍入河,或者焚屍滅跡。其中被集體屠殺的有將近20萬人,被零散屠殺的有15萬左右,總人數不下35萬。伴隨着大屠殺的還有劫掠,縱火和姦殺婦女等令人髮指的獸行無法計數。

一羣日本兵將幾十名被他們懷疑爲士兵的平民雙手反綁,站到讓他們自己事先挖成的凹地裡,然後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槍,哇哇怪叫着衝上去亂戳亂刺,一瞬間將其全部活活刺死,站在附近觀看的日軍臉上則浮現出魔鬼般的笑容。還有的日本兵將抓獲的平民趕進一間木屋,然後關緊門窗,將其全部活活燒死。

一隊日軍將其抓獲的俘虜踢倒,強迫其背對着自己跪倒在地上,舉起已經卷刃的軍刀,對準脖子用力揮下,將對方的腦袋砍掉,接着惡作劇地在其嘴裡塞入一隻菸頭,放到路邊的木架上,哈哈大笑着揚長而去,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一些日軍讓俘虜自己挖好坑,並強迫其跳入坑內,然後讓另一批俘虜開始填土,以此類推,直到全部殺光。剛開始是完全活埋,後來改成埋上一半,然後找來坦克碾壓,或騎上馬匹踩踏,甚至牽來飢餓兇猛的軍犬將其身體撕成碎片。

日軍第十六師團野田巖少尉和炮兵隊長向井敏明,進城前在南京紫金山下進行百人斬殺人比賽,以首先殺滿100人者爲勝。兩人最後都殺夠100人,但沒能分出先後,遂約定以殺150人爲新目標,繼續比賽,直到決出勝負。

南京失守後,一些外國人自願留在南京,在金陵女子學院任職的美國人魏特琳,德國西門子公司駐中國分部的商務代表約翰•拉貝,以及其他一些傳教士,醫生和記者,一起在南京城內設立安全區,挽救了20多萬中國軍民的生命,並以日記,照片等形式記錄下了令日本**無法抵賴的事實罪行。

日軍高級軍官縱容,煽動士兵的不滿和仇恨情緒,犯下如此滔天暴行,是爲了在中國軍民心中製造恐懼,以打擊我國的抵抗精神,削弱我軍的戰鬥意志,從而達到其速戰速決,甚至不戰而勝的軍事目的,爲日後稱霸世界建立跳板。儘管如此,日軍以死亡恐嚇對手,最終除了仇恨與死亡,什麼也沒有得到。

2004年11月9日,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在美國加州自己的轎車內自殺身亡,純如曾經調查走訪了一些當時任然健在的中國大屠殺倖存者,蒐集了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資料,並據此完成了《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之後,純如由於無法承受因其暴力血腥而帶來的心理壓力,逐漸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最終導致精神崩潰而自殺。我們對此無法釋懷,很難想象日本對中國人民的巨大傷害,竟然能夠以超越時空的方式長期存在,並且釀造出更多的悲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