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得水稻者得天下

在古代中國,由於人地矛盾演化成嚴重的社會政治矛盾,一個個曾經顯赫的王朝頹然倒下。經過一番動亂,新的王朝在恢復肥效的土地上又重新崛起。

這一治亂循環延續到了唐朝,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終於走到了衰竭的一天。

當時,唐王朝制定出非常出色的土地政策和賦稅制度,使黃河流域的土地開發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迎來了夢幻般的“盛唐氣象”。

然而,繁榮景象掩蓋下的事實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唐朝的大規模開發下,終於達到了地力的極限,土地被徹底透支了。

唐朝中期以後,帝國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續動盪,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成了唐帝國下半生的主題。

最終,中國進入了五十餘年的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

與古代中國的情況類似,全世界的農業古文明都在麥田中興起,也在麥田中衰亡。

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都是在大河流域附近誕生。

其中古埃及、古巴比倫的人們像中國的祖先一樣,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親河流域內廣種小麥。可以說,這些輝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築在麥田之中的。

可惜,它們都沒能逃過小麥農業衰落的命運。

在埃及的尼羅河兩岸,那些曾經繁榮的地區普遍沙漠化,由此可知當地早已失去了古埃及農業文明存在的條件。

而在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昔日孕育了輝煌的古巴比倫兩河文明。然而曾經的千里沃野後來也已變成一片寸草難生、板結得硬邦邦的鹽鹼地。

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在自然環境的限制下,當地的人們別無選擇地採取了灌溉方法種植小麥。因此,土地鹽鹼化、貧瘠化的命運無法避免,文明也就無法維繫下去了。

到了唐代中期以後,黃河中下游流域小麥種植造成的土地貧瘠無法逆轉,黃河文明已經危機重重。

尤其是小麥種植推廣更早一些的河西和關中地區,土地貧瘠化已經很嚴重,糧食產量銳減。

但是,中國的文明沒有像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那樣徹底衰亡,而是薪盡火傳,一直延續至今。因爲,中國還有另一條大河——長江。

在長江流域,有另一種糧食作物——水稻,給陷入危機的古代中國人提供了另一條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

正因爲黃河流域小麥農業文明的衰落,當宋朝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後,水稻種植在中國南方作爲一種大規模的農業開始興起。

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後,使得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水稻的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穫二十倍左右的稻穀,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的。

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溼潤,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着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產出的糧食更是多出十幾倍。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幾十釐米深的水中生長,避免了麥田反覆灌溉使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鹼化問題。

可以說,長江流域水稻的種植推廣,有效地解決了小麥引發的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足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頻繁的土地兼併、人地矛盾,使得中華文明能夠得以更好的延續。

此消彼長之下,從宋代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重心便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與小麥農業一同衰落的中華文明也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

也正是因爲文明的中心從北方的小麥產區向南方的水稻產區轉移,位於關中平原的長安城從此失去了成爲中國首都的機會。

即使是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定國,開創了一個王朝,也無法逆轉這股經濟文化中心轉移的歷史大勢。

定都長安城,對於宋太祖趙匡胤註定只會是一個不能實現的夢想。

其實,唐、宋二朝面臨的西北遊牧民族威脅日益增大的問題,也是與小麥文明的衰落密不可分。

在兩漢時,從黃土高原到河西走廊,都是小麥種植區,農業文明發達。此時,在這些地區佔據人口優勢的是從事農耕文明的漢人。

然而到了唐代,黃土高原上的土地已經地力貧瘠,糧食產量極低了。於是,昔日的良田變成了長滿野草的荒地,不再適合耕種,而是更適合放牧了。

自然環境的變化,造成了黃土高原至河西走廊一帶的農耕文明衰退,遊牧文明興起。

當地的人口結構也就慢慢地產生了變化,呈現出遊牧化的趨勢。最終遊牧民族在這一地區佔據了絕對優勢。

文明的變遷,使得中原農耕文明的王朝再試圖管理這一區域時,就沒有兩漢初唐時期那樣得心應手了。

唐代時,西北是面臨吐蕃、回紇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到了宋代,則是党項人在西北崛起,最終獨立建立了西夏國。

由於失去了西域、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長安城及關中平原也由中國的腹地變成了西北邊防之地。

距離京兆府不遠的永興軍延安府以外,就已經是西夏國的地界。

西門慶一路行來,觀察着沿途的村莊和農田,不時地進入村莊與當地的農人村夫交談,瞭解他們的收成和稅負情況。

一路行來,西門慶收集到的信息逐步驗證了他以前看過的關於古代中國糧食生產影響文明發展的知識和分析。

似乎關中地區真的衰落了,不再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王霸之地。

一路走,一路看,西門慶帶着衆兄弟走過高陵縣、涇陽縣,進入了咸陽縣境內。

中國古代以水之北爲“陽”,山之南爲“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鹹”字意爲“皆”、“都是”之意。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建都咸陽,次年自櫟陽徙都咸陽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定都咸陽。

因此,咸陽城曾經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都城。

這一日,西門慶一行來到了咸陽城外的一個鄉鎮,只見前方圍着一羣人,在那裡高聲叫好。

第二百三十章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第七百八十八章 遼軍應戰第二百五十五章 踏上歸途第六百四十章 圍獵祖州城第五百一十七章 梁山羣賊的謀劃第八百章 李處溫的焦慮第五百二十二章 這屆殺手不太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再上景陽崗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金軍援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人頭不夠呀第一百三十五章 刀下不留人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一拍即合第九百九十二章 渭州的前世今生百萬字感言第六百一十五章 最好的獵物第七百二十五章 我兒必將爲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積德行善”鼓上蚤第四百一十八章 摔跤較量第一百八十二章 脆了好吃第三十六章 我不會作詩詞第二十四章 酒後的一棍第七十一章 無恥度爆棚的張青第八百八十八章 宋徽宗甩鍋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靠譜的寄信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梁山羣賊的謀劃第一百零四章 何方高人第八百四十七章 殺人救人第六百三十八章 毛子廉送大禮第六百零二章 那廝變心了第六百四十章 圍獵祖州城第八百八十七章 皇帝老兒也不自由第六百三十七章 小人毛八十第三百一十六章 有福同享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李良輔軍的悲歌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名府猛將第二十九章 我的下面還有第一百一十四章 家中有賊第八百零五章 改投門庭第一百二十六章 曾頭市演武第五百四十二章 宰相王黼氣炸了第五百九十七章 知府人選第九百四十五章 刮地三尺第八百九十五章 金軍的和談條件第六百一十章 唐括撻懶的挑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獵虎求子第九百四十章 有功不賞第八十九章 馬踏金眼彪第八百七十七章 完顏宗翰的決心第五百八十六章 來遲一步第七百一十章 虛虛實實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門慶喜添丁第五百二十三章 梁山賊軍要圍城第九百六十三章 影響後世的義舉第一千零四十章 得勝還朝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人要戴罪立功第九十一章 投名狀第三百八十三章 陸小乙的新任務第五百零六章 江賊必須死第九百九十章 以我爲主第八百五十二章 形形色色的遼國遺臣第四百九十六章 沂嶺問虎第五百二十六章 後退者斬第八百五十六章 兵貴神速第六百三十七章 小人毛八十第七百六十一章 岳父讓我去撈錢第八章 大宋第一書法家西門慶第五百四十章 你來我往的攻防戰第六百九十九章 雙雄之爭第七百五十五章 晁蓋學聰明瞭第八百八十六章 圍點打援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靈州城易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打山賊,分錢糧第五百三十章 玉麒麟在此第八百九十六章 求戰心切的李綱第二百八十六章 攻守有道第六百八十五章 遼東重鎮黃龍府第四百零四章 欒廷玉學壞了第八百七十四章 馬擴無力的強辯第二章 是男人就要保護潘金蓮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好漢第一百九十二章 劉高夫人來訪第七百一十八章 再臨汴梁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把岳飛找出來第七百七十三章 蕭乙薛的末路第八百五十七章 奇襲奚王府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心腹之患第三百章 做鬼亦不會放過你第五十九章 出發去孟州第五百四十章 你來我往的攻防戰第九百一十三章 立威之戰第六百四十九章 海邊封地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完顏宗幹跑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火併王倫的報應第八百七十九章 齊頭並進第六百九十章 勢在必得第八百四十八章 英雄西門慶第七百九十五章 老天爺都看不慣第二百一十五章 娘子們的新角色第八百零七章 寡婦不可不欺負第三百八十章 皇帝幫我養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