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宮裡上上下下,忙得不可開交,人來人往,箱籠山積,每人心裡都有着掩不住的興奮,終於要回城了!行宮到底不是久居之地,而況親友大部分在京裡,僅僅是想到遠別重逢,把臂話這一年的離亂,便覺歸心如箭,神魂飛越了。

只有兩宮太后和小皇帝是安閒的,一切都不須他們動手,但兩宮太后身子安閒,心裡緊張,只要一靜下來,就不免一遍又一遍地盤算着到京以後要見的人、要說的話、要做的事。特別是慈安太后,她叫雙喜替她在貼身所穿的那件黑布夾襖裡面,做了個極深的口袋,藏着曹毓瑛所擬的那道上諭,原已嚴密穩妥,萬無一失,但她怎覺得不放心,不時要用手去摸一摸。

慈禧太后看在眼裡,直到九月二十三起牀,在漱洗的那一刻,才悄悄向她提出警告:“姐姐,一出了宮,耳目多,咱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眼裡。你可別老去摸‘那個東西’,讓人看着犯疑心!”

“嗯,我知道。”說了這一句,她倒又不自覺地把手伸到胸前,一觸摸到衣服才意會到,自己都覺得好笑。

漱洗完了,傳過早膳,敬事房總管太監來請駕,到澹泊敬誠殿行啓靈禮。小皇帝奠酒舉哀,撤去几筵,由肅順親自指揮,把梓宮請到一百二十八名伕子所擡的“大槓”上,然後御前大臣醇親王和景壽,引領着小皇帝到行宮大門的麗正門前恭候,等梓宮經過,率領文武百官跪送上道。這時兩宮的黑布轎,已在行宮側門等候,小皇帝依舊跟着慈安太后一起,由間道疾行,先到喀拉河屯行宮,匆匆傳過午膳,由景壽陪着,乘轎到“蘆殿”——蓆棚搭蓋,專爲停奉梓宮之用的簡陋殿廷,奠了奶茶,依舊回到喀拉河屯行宮。

除了肅順和醇親王,以及其他少數大員,如肅順的心腹,吏部尚書陳孚恩等等,扈從梓宮以外,其餘的都隨着皇帝行動。早在康熙年間,就已建立了完善的巡幸制度,雖在旅途,照常處理政務,所以當慈安太后和麗太妃正繞行喀拉河屯行宮各處,指指點點在追憶去年中秋倉皇到此的光景時,慈禧太后卻在大行皇帝當時所用過的御座上,批閱章奏。因景生情,瞻前顧後,她彷彿有一種化爲男兒身,做了皇帝的感覺。這份感覺,不但美妙,而且新奇,坐在御座上,扶着靠手,顧盼自豪,竟捨不得離開了。

就在這時候,御膳房首領太監來請示晚膳的菜單,她忽生怪想,這樣吩咐:“照去年大行皇帝在這兒用膳的單子開。”

御膳房首領大出意外,囁嚅着說:“那可記不得了。”

慈禧太后冷冷地答了兩個字:“查檔!”

御膳菜單,逐日記檔,但在道路之中,誰也不會把老檔放在手邊,看她的顏色不妙,御膳房首領,不敢多說,硬着頭皮答應,退了下來,自去設法。

倉卒之間,膳檔是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去查的,好得舊人還在,大家苦苦思索,幸喜那天時值中秋,地在行宮,印象較深,把殘餘的記憶七拼八湊,居然湊完全了,除了大喪不用黃、紅等色,只用青花瓷器以外,慈禧太后所用的這一桌晚膳,與大行皇帝當日所傳的幾乎完全一樣,但感慨彌深,淺嘗輒止的情形,也是一樣,尤其是慈安太后,觸景生情,簡直食不下咽了。

除了感慨,也還有驚疑,一路扈從的禁軍,大部分還掌握在肅順、載垣和端華的手中,時機逼到了緊要關頭,一言半語的疏忽,可以激出不測之禍,所以兩宮太后相約絕口不談到京以後的一切。慈禧太后則更擔心着名爲恭護梓宮,其實負有監視肅順的任務的醇王,她深知她這個妹夫,才具平庸而又年輕氣盛,與肅順朝夕相處,倘或發生爭執,泄露真意,後果不堪設想。這樣提心吊膽,一直進了居庸關,聽說勝保新練的京兵來迎駕,纔算放了一半心。

過了密雲,京師在望,九月二十八日的未正時分,到了順義縣西北的南石槽行宮,這裡離京城只有一天的路程了。三品以上的官員,規定在此接駕。等兩宮太后的大轎,沿着黃沙的蹕道,靜悄悄地將進街口,只聽有人朗聲說道:“臣奕-跪請皇上聖躬萬安。”

一聽這聲音,慈禧太后不由得激動了,只覺萬感交集,不辨是悲是喜?忍不住掀開黑布轎簾,自淚眼模糊中望出去,正看見恭王頎長的身軀伏了下去在免冠磕頭。

“好了!”慈禧太后擦着眼淚,舒了口氣,無聲地自語:

“這可不怕了!”

長長的接駕的行列,一個個報名磕頭,等聲音靜止,大轎也進了行宮,直到寢殿前院停下,先到的太監宮女,一擁上前,行了禮接着各人的主子,進殿休息。

慈禧太后仍住西屋,剛要進門,聽得有人在一旁高聲喊道:“奴才給主子請安!”

是安德海!慈禧太后頗有意外之感,自然也很高興,但此時卻不便假以詞色,只說了兩個字:“起來!”

“喳!”安德海響亮地答應一聲,站起身來,疾趨上前,洋洋得意地揚着臉,掀開了青布門簾。

除了兩宮太后和雙喜以外,殿裡殿外的人,無不大感困惑,但只有小皇帝說了話,“皇額娘,”他拉着慈安太后的衣服問道:“小安子不是犯了過錯,給攆出去了嗎?怎麼又來了呢?”

“別多問!”慈安太后說了這一句,彷彿覺得不妥,便又說道,“犯了錯,只要改過了,自然還可以回來當差。”

小皇帝不甚懂她的話,但也沒有再問,只翻着眼睛罵了句:“討厭!”

“不許罵人!”慈安太后拉着他的手說:“來吧,一身的土,讓雙喜給你換衣服,洗了臉好吃飯。”

兩宮太后都換了衣服,重新梳洗,然後傳膳。敬事房首領陳勝文,用個銀盤,遞上“膳牌”,薄竹片塗粉書名,在傳膳時呈進,以便引見或召見。

慈禧太后翻了一下,看見恭王的名字,便向慈安太后徵詢意見:“咱們跟六爺見個面兒,問一問京裡的情形吧?”

她的聲音很大,彷彿是故意要說給什麼人聽似地,慈安太后懂得她的意思,越到緊要關頭越小心,防着有肅順他們的耳目,便也提高了聲音答道:“是啊!我就惦念着宮裡,也不知安頓得怎麼樣了?”

這表示召見恭王,不過是問問宮廷瑣務,把他當做一個內務府大臣看待,無關緊要。而恭王自然也有警惕,遞牌請見,無非是因爲自己的身分,不能不出此一舉,其實也不承望見着兩宮太后。所以聽得傳旨召見,心裡反而惴惴然,唯恐慈禧太后不識輕重,說出句把激切憤慨的話來,或會招致意想不到的阻礙和變化。

因此,當見着兩宮太后時,他特別擺出輕鬆舒徐的神色,磕了頭起身,又向小皇帝請了個安,隨即執着他的雙手,高興地說道:“皇上的氣色極好。一路沒有累着吧?”

“噯!一路還算順利。皇帝很乖、很聽話,上蘆殿行禮,都是一個人坐着轎子去。”慈安太后又吩咐小皇帝:“叫六叔!”

小皇帝受了誇獎,越發聽話了,叫一聲:“六叔!”隨即倚着慈安太后的膝頭,靜靜地看着恭王。

恭王卻轉臉去看慈禧太后,他不敢使什麼眼色,但她從他眼中也看出他的意思,便即閒閒問說:“京裡還安靜吧!”

“安靜。”恭王從容答道,“京裡聽說兩宮太后迴鑾了,民心振奮得很。”

“噢!”慈禧太后面有喜色,“可真難爲他們了。天冷了,窮家小戶也得照應。可商定了什麼章程沒有?”

“請兩位太后放心。已經定了十月初一開粥廠。”

“那好。”慈禧太后沉吟了一會,很謹慎地問道:“董元醇那個摺子駁了下去,外面有什麼話沒有?”

這話很難回答,實情無法在此時此地陳奏,但又不能不作一些暗示,恭王想了一下答道:“大家都說,董元醇那個摺子寫得不好。”

寫的不好是說文字不好,不是意思不好,兩宮太后都會意了。

恭王見此光景,便不等她們再問,索性說在前面:“梓宮回京的大小事務,臣會同周祖培、桂良、賈楨、沈兆霖、文祥、寶鋆,還有告退的老臣祈雋藻、許乃普、翁心存他們,都商量好了,只等皇上到京,按部就班去辦,萬無一失。”

這一說越發叫人放心,慈禧太后便問:“明兒什麼時候到京啊?”

“大概總在未刻。”

“這一年多,大家把局面維持住,可真是辛苦了。在京的大臣,皇帝都還沒有見過,一到京就先見個面吧!”

說着,慈禧向慈安看了一眼,另一位太后就微微點頭。恭王察言觀色,知道慈禧太后是想一到京就動手,時機似乎太侷促了些。

他還在考慮,她卻在催了:“六爺,你看行不行啊?”

恭王心想,來個迅雷不及掩耳也好,於是很沉着地答了一個字:“行!”

這時慈安太后亦已看出慈禧急於要動手的意向,心裡不由得有些緊張,口中便遲疑地問了出來:“明天來得及嗎?”

恭王正要這句話,隨即答道:“皇上倘是後天召見,那就諸事皆妥了。”說到這裡,放低了聲音,神色鄭重地又加了一句:“事須萬全,容臣有部署的工夫。”

“事須萬全”這四個字,頗爲慈禧太后所重視,想了一下,點點頭說:“好!明天等我們回到宮裡,六爺再‘遞牌子’吧!”

這是說明天還要召見恭王一次。他也覺得有此必要,應聲:“是!”接着跪安退出。

第二天一早由南石槽動身,兩頂大轎,慈安帶着小皇帝在前,慈禧在後,辰時起駕,迤邐南行。未正一刻,到了德勝門外,三品以下的官員,在這裡接駕,報名磕頭,轎子便走得慢了。等進了德勝門,由鼓樓經過地安門,向東往南,由入宮,換乘軟轎,到了歷朝太后所住的慈寧宮,已是薄暮時分了。

天一黑便不能召見外臣,慈禧太后心裡急得很,所以一進宮還來不及坐定,便叫過安德海來,低聲囑咐:“你去看看,六爺來了沒有?來了就‘叫起’,讓他在養心殿等着。”

“喳!”安德海答應了一聲急忙忙奔了出去。

慈安太后見此光景,也就不忙着換衣服休息,與慈禧坐在一起,一面喝着茶,進些點心,一面等安德海來回話。

也不過兩刻鐘的工夫,安德海回來奏報,說恭王早已進宮,此刻遵旨在養心殿候駕,慈寧宮到那裡不算遠,兩宮太后也不傳轎,走着就去了。

養心殿從雍正、乾隆以後,就等於乾清宮一樣,是皇帝的寢宮,也是皇帝日常召見軍機,處理政務的所在,但大行皇帝在日,住在圓明園的日子多,在宮的日子少,所以對兩宮太后來說,養心殿是個很陌生的地方,一進了殿門,竟不知該往什麼地方走?

安德海極其機靈,搶上兩步,躬身問道:“請懿旨,是不是在東暖閣召見?”

這提醒了兩宮太后,並排走着,進了東暖閣,在明晃晃的燭火下,召見恭王。

“這兒的總管太監是誰?”慈禧先這樣問。

這一問把恭王問住了,楞了一下答道:“容臣查明瞭回奏。”

“不要緊。我不過想問問,這裡的人都靠得住嗎?”原來是怕泄漏機密,這是過慮了,“靠得住。”恭王答道:

“伺候養心殿的,都知道輕重。請兩位太后放心!”

“那就好!”慈禧太后的聲音也響亮了,“六爺,你看明兒該召見那些人吶?”

“人不宜多,管用的就行。臣擬了個單子在這裡,請兩位太后過目。”說着,掏出白紙書寫的名單,遞了上去,慈安太后接了過來,隨手轉交了給慈禧。

這張名單上開着簡單的履歷,恭王交到慈安太后手裡,她略看一看,怕裡面有什麼字不認得,便順手遞到左邊:“妹妹,你念吧!”

於是慈禧太后接着單子念道:

“恭親王奕。

文華殿大學士桂良,字燕山,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

武英殿大學士賈楨,字筠堂,山東黃縣。

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字芝臺,河南商城。

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字博川,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

唸完了,慈禧太后接着便問:“我記得大學士一共是四位?”

“是!”恭王答道:“還有一位是文淵閣大學士官文,奉旨留在湖廣總督任上,所以不能開進去。”

名單是恭王召集心腹,研商以後決定的,大學士爲宰輔之任,文祥則是留京唯一的軍機大臣,加上恭王自己,親貴重臣都在裡面了,所以人數不多,分量很夠,足以匹敵顧命八大臣。慈禧太后深爲滿意,把名單折了起來,裹在一方白紗手帕裡,點點頭說:“很好。明兒就是六爺‘帶領’他們好了。你看,什麼時候召見才合適啊?”

“晚一點兒好。”

“嗯!”慈禧會意了,要到下午,等載垣、端華他們退值出宮以後,纔是最好的時機。

“六爺!”慈安太后忽然問道:“明兒見了大家,我該怎麼說啊?那一會兒很要緊,一句話都錯不得。”

“是!”恭王肅然答應,考慮了一下才這樣回答:“兩位太后的意思,臣全知道,所以,明兒個兩位太后,不必垂諭太多,只把他們的欺罔之罪,好好兒說一說,能激發臣下忠愛憤激之忱,事情就容易辦了。”

“嗯,嗯!”慈禧太后深有體會,看着慈安使了個眼色,表示此刻不必再問,等下她會解釋。

“不過,臣還有句話,不得不先奏明兩位太后。”恭王顯得很痛心地又說:“先帝對臣不諒,誤會極深,臣目前的處境甚難。不管顧命八臣,怎麼樣的專擅跋扈,親承末命這回事,到底是有的,爲了敬重先帝,明兒召見,臣實在不宜多說什麼。至於以後,也得等兩位太后和皇上賞下恩典來,臣纔好就本分辦事。”

“我們知道。以後,當然把外面都付託給六爺。”慈禧先許了這個心願,然後才說:“可是,明兒也總得有人說話啊!”

“當然。”恭王極有把握地說,“兩位太后請放心,一定會有人說話。”

於是,這晚上,恭王派朱學勤把桂良、賈楨、周祖培、文祥都請到了他的在後湖南岸,大小翔鳳衚衕之間的別墅裡來聚首。除了桂良是岳父,文祥是心腹以外,對賈、周兩老,恭王以皇叔之尊,卻執後輩之禮,這不僅因爲這黃縣、商城兩相國,位高望重,齒德俱尊,更因爲恭王心裡明白,滿洲人自己鬧家務,非仰仗漢大臣不能解決。

把顧命與垂簾之爭,當做八旗內部鬧家務,有此明達深入的看法,比肅順就高了一着,這就是文祥見識不凡的地方,但也是他們正紅旗的傳統。下五旗以正紅旗居首,太祖創立八旗時,正紅旗歸他的次子代善所有。太祖崩逝,代善擁立他們弟兄中最能幹的老八皇太極,就是太宗。代善亦因此大功,被恩獨隆,除他自己擁有“和碩兄禮親王”的尊銜以外,另有兩個兒子以軍功封爲郡王,都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因爲這個緣故,在開國以後的宮廷大政變,象順治年間的清算睿親王多爾袞,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以及世宗即位後的骨肉之禍,正紅旗都避免捲入漩渦,他們傳統的態度是,中立而和平,但不失效忠皇帝的基本立場。所以正紅旗的文祥和桂良,認爲恭王要打倒肅順,必須爭取漢大臣和蒙古親王、大臣的支持,這就象弟兄鬧家務,自己人沒有是非曲直可言,必須請親友來調停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親友袖手旁觀,這個家務鬧不清,弄到頭來必定兩敗俱傷,八旗可能會分裂,至少鑲藍旗會離心,因爲鄭親王是鑲藍旗的旗主,他府裡還保存着鑲藍旗的大纛。

倘或出現這樣的局面,江南的戰事,將會逆轉,委屈成和議以求得的安定,也要付之流水。內憂復熾、外患續起,不是社稷生民之福。爲了這個關係,恭王對賈楨和周祖培抱着極大的期望,疏通遊說的工作做了已不止一天,此一刻是到了必須仰仗他們的最後關頭了。

他先宣達了兩宮太后將於明日召見的旨意,接着便憂形於色地說:“大行皇帝屍骨未寒,深宮已不安如此,兩公國家柱石,不知何以感在天之靈?”

賈楨和周祖培只皺着眉,口中“嗯,嗯”地表示領會,卻不說話。

於是恭王只好指名徵詢了。賈楨曾爲恭王啓蒙,當過上書房的總師傅,所以恭王對他特別尊敬,湊過身子去,親熱地叫一聲:“師傅,明日奏對,你老預備如何獻議?”

賈楨擡頭看着周祖培答道:“這要先請教芝翁前輩的意思了。”

周祖培的科名比賈楨早了幾年,入閣卻晚了幾年,所以拱着手連連謙辭:“不敢,不敢!自然是唯筠翁馬首是瞻。”

“要說馬首,”賈楨拿紙煤兒指着桂良說,“在這裡。燕公是首輔,請先說了主張,我們好追隨。”

入閣以桂良最早,賈楨用明朝的典故,尊稱他爲首輔,桂良也是連稱“不敢”,然後苦笑着說:“二公不必再鬧這些虛文吧!老實說一句,明日只有二公的話,一言九鼎,可定大局。應該取一個什麼方針,請快指教吧!”

“是!”周祖培比較心直口快,但有話不便先說,催着賈楨開口:“蕩翁,當仁不讓!我們就商量着先定出個方針來,進一步好想辦法。”

賈楨“噗嚕嚕,噗嚕嚕”吸了兩袋水煙,才慢條斯理地說了句:“自然以安靜爲主。不知太后可有什麼交代?”

慈安太后貼身所藏的那道密詔,早由曹毓瑛另錄副本,專差送交恭王,因此,明天兩宮太后召見,會有什麼話交代,他是完全知道的,但此時不便說得太明白,只隱約透露:“總不外乎在軍機上有一番進退。”

“那當然是題中應有之意。”賈楨又問,“可還有別的意思?”

“還有垂簾之議,可否亦待公決。”

“這也未嘗不可。”

賈楨這一句話,對周祖培是一大的鼓勵,他是贊成垂簾之議的,目的之一,是要藉此報復肅順。肅順的狂妄無禮,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尤以周祖培所身受的爲最難堪。大行皇帝避難熱河以前,他與肅順同爲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有時司員抱牘上堂,周祖培已經畫了行的稿,肅順裝作不知,問說是誰畫的行?司員自然據實回答,他居然會把周祖培的簽押塗消,重新改定原稿。累次如此,而且就當着本人的面。這樣不替人留餘地,所以周祖培把他恨如刺骨,凡可以打擊肅順的任何措施,他都是無條件贊成的。

這時他懷中已揣着一份奏請兩宮太后臨朝聽政的草稿,隨即拿了出來,遞向賈楨,一面說道:“請筠翁卓裁!”

賈楨接到手裡,就着燭火,先看稿尾具名,已有了周祖培和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的名字。再看正文,劈頭就說:“我朝聖聖相承,從無太后垂簾聽政之典,”但一轉又說:“惟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渝,渝則弊生”,接着發揮“贊襄二字之義,乃佐助而非主持”,建議皇太后“敷宮中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權,使臣工有所稟承,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這個奏摺有意避開“垂簾”的名目,實際上仍是建議垂簾,變成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把戲,文章實在不見得高明,賈楨有些不以爲然。但是他的年紀也大了,懶得用心思,更懶得動筆,所以口是心非地連聲說道:“很好!很好”

“然則請筠翁領銜如何?”

賈楨看這情形,勢在必行,這個摺子上去,必蒙聖眷,富貴可保,落得撿個現成便宜,於是欣然答道:“當附驥尾。”取過筆來,端楷寫上自己的名字。

這一下真個是皆大歡喜。恭王算是放心了,明天召見,即使黃、週二人口頭沒有表示,有了這個奏摺,仍舊可以在諭旨上大作文章。把這齣戲很熱鬧地唱了起來。

爲了怕載垣、端華知道了這一夕的聚會,有所防備,既然大事已定,恭王便不必留賈、週二老多談,悄悄地仍舊把他們送了回去。但在他的別墅“鑑園”之中,卻是重帷明燈,徹夜不息,文祥、寶鋆、曹毓瑛、朱學勤這四個人,圍繞着他,整整商量了一夜,把所有的步驟,都仔細安排好了。

到了第二天午後,賈楨和周祖培都套車進了東華門,到內閣大學士直廬休息,等候召見。

兩位閣老都是六十開外了,身上病痛甚多,隨侍的聽差一會兒按摩捶背,一會兒進膏滋藥,忙個不了。看看剛交申時,淡淡的日影正上東牆,恭王匆匆而至,帶來了新的消息,載垣、端華和其他的顧命大臣,已經得到風聲,此刻都還在軍機處坐着不走,大有靜以觀變的模樣。

“那就不必等‘叫起’了!”周祖培在這些儀制上面最熟悉,“反正王爺昨天已面奉懿旨,帶領進見,何不此刻就上去?”

“是啊!我正是這個意思。”

他們都是賞了“紫禁城騎馬”的,馬早改了肩輿,於是聽差“傳轎”,由外廷進入內廷,步入乾清宮西側的隆宗門,軍機處、南書房都在這裡,密邇着養心殿,一向是天子近臣,每日必到,而爲國家大政所出的機要地帶,所以氣象森嚴,關防特緊。等他們一到,載垣和端華都從軍機處走了出來,但彼此心裡雖極緊張,表面卻都不失貴人氣派,面帶微笑,揖讓雍容,把他們請到軍機大臣直廬去坐。

等見過了禮,載垣看着他們問道:“六叔跟賈、週二公,怎麼走在一處?是有什麼指教嗎?”

“沒有什麼。”恭王很隨便地答說,“太后召見……。”

不容他說完,載垣立即大聲打斷:“那有這回事?”

恭王笑笑不響,暗中盤算着脫身之計,念頭剛動,只聽外面一條尖銳高亢、男不男、女不女的嗓子在喊:“傳旨!”

載垣和端華一愣,恭王卻是極敏捷地站了起來,搶步上前,掀開簾子,並且回頭望了一眼,於是賈楨和周祖培便也都跟了出來。

來傳旨的是敬事房的首領太監丁進安,他早就出來了,悄悄在暗處窺探着,要等被召見的人到了才現身傳旨。這時便站在上首,面對恭王,大聲說道:“奉特旨:召見恭親王、大學士桂良、賈楨、周祖培、軍機大臣文祥,由恭親王帶領。”

這時載垣、端華、杜翰等等,也都出了屋子,聽得丁進安傳旨完畢,載垣憤然作色,指着丁進安厲聲問道:“何謂‘特旨’?你說!是不是懿旨?”

“皇太后交代是‘特旨’。”丁進安昂然答道,“是不是懿旨,王爺你自個兒琢磨吧!”

“當然是懿旨。”載垣看着恭王,聲音越發大了,“太后不應召見外臣!否則與垂簾有什麼分別?”

“是啊!”恭王聲色不動,隨口答道,“這話你明兒當面跟太后回奏吧!”

說着,他已經移動腳步,兩位閣老也是目不斜視地邁看四方步子,從從容容地跟在恭王后面。走到半路,桂良和文祥亦都趕到,於是會齊了由恭王帶領,徑上養心殿東暖閣來見太后。

兩宮太后帶着小皇帝,已先在等着,等行了禮,慈安太后吩咐:“請起來說話!”

這還是兩宮太后第一次跟桂良、賈楨、周祖培和文祥見面,恭王便一一引見,簡單地報告了他們的經歷。兩宮太后不斷點頭,十分謙和。

等這一套程序終了,恭王便引個頭說:“兩位太后有話,就請吩咐吧。”

於是,慈安太后把預先商量好的話說了出來:“你們都是三朝的老臣,國家的柱石,忠心耿耿,我們姐妹倆早就知道的,就巴望着有今天這一天,跟你們見了面,要請你們作主。”

周祖培趕緊答道:“不敢,不敢!”其餘的人也都一致躬身遜避。

“這不是客氣話,”慈安太后指着小皇帝說:“皇帝才六歲,我們姐妹又年輕,孤兒寡婦,在外面受人欺侮啊!”

語聲未終,陡然一聲嬌啼,慈禧太后失聲而哭,慈安太后的淚水原就在眼眶裡晃盪,這一下自然也跟着涕泗漣漣,把個小皇帝嚇得慌了,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小嘴一癟,也拉開嗓子,號啕大哭。

這孃兒三個的哭聲,震動了整個養心殿,幾位老臣,無從解勸,只好陪着宣涕。君臣對哭,如遭大喪,這樣彼此影響着情緒,一下子引起了悲憤激昂的情緒。

兩宮太后且哭且訴,肅順的跋扈驕狂,原己在大家心目中烙下了極深的印象,所以她們,特別是慈禧太后的話,很容易打動人的心。等說到爭執痛駁董元醇的旨稿,小皇帝驚悸之餘,竟致遺溺時,周祖培突然抗聲而言:“太后何不治他們的罪?”

這一聲如石破天驚,哭聲立刻低了,在殘餘的抽噎唏噓中,慈禧太后問道:“顧命大臣也能治罪嗎?”

“有何不可?”周祖培斬釘截鐵地答說:“請先降旨,解除他們的職務,自然就可以治罪了!”

“好!”慈禧太后點着頭,連說了三個“好”字,接着又說:“現在就降旨吧!”

於是慈安太后背過身子去,解開肋下衣紐,取出貼身所藏的那道密旨,遞了給恭王:“六爺,你念給大家聽吧!”

原是密旨,此刻成了“明發”,曹毓瑛也是照明發上諭的格式寫的,每頁六行,字大且多,所以這道藏在慈安太后身上多日,片刻不離,入手餘溫猶在,並似乎香澤微聞的諭旨,展開來有如一個小手卷那麼長。這使得周祖培等人,大爲驚奇,不知太后身上何能有此文件,更不知道長篇大論,說得是些什麼?

等傳旨的人往上面一站,其餘諸臣,隨即都跪了下來。恭王從“上年海疆不靖”開始,唸到“都城內外,安謐如常”,換口氣念第二段,是說載垣、端華、肅順“朋比爲奸”,力阻迴鑾,因爲“口外嚴寒”之故,以致“聖體違和”,崩於行在。

這是把大行皇帝的死因,都歸罪於那三個人了。

因此,諭旨上說:”朕御極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思伊等系顧命之臣,故暫行寬免,以觀後效。”這以下就說到八月十一的事了,以皇帝的口氣,認爲董元醇所陳奏的三件大事,“深合朕意”,雖然本朝向無太后垂簾的制度,但既登大位,“惟以國計民生爲念,豈能拘守常例?此所謂事貴從權,特面諭載垣等,着照所請傳旨。”

文章到緊要關頭上來了,恭王特意提高了聲音,不疾不徐地念道:

“該王大臣奏對時,嘵嘵置辯,已無人臣之禮;擬旨時又陽奉陰違,擅自改寫,作爲朕旨頒行,是誠何心?”

這“是誠何心”四字,是痛駁董元醇的警句,也是恭王最痛心的指責,曹毓瑛以其人之道還治,用在此處,非常巧妙。

恭王唸到這裡,心中痛快,不曲得略停一停,垂眼下望,只見俯伏在地上的周祖培,正微微頷首,可見得這四個字,下得確有力量,於是越發抖擻精神,朗聲誦唸:

“且載垣等每以不敢專擅爲詞,此非專擅之實跡乎?

總因朕沖齡,皇太后不能深悉國事,任伊等欺矇,能盡欺天下乎?此皆伊等辜負皇考深恩,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對在天之靈?又何以服天下公論?載垣、端華、肅順着即解任。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着退出軍機處。派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伊等應得之咎,分別輕重,按律秉公具奏。至皇太后應如何垂簾之儀,一併會議具奏。特諭。”

等宣完諭旨,慈禧太后緊接着又說:“你們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儘管說了,我們一起商議。”

周祖培是有意見的,但不知如何表達。他覺得這道明發,措詞得體而有力,足以正載垣等人之罪,但奉行諭旨,卻不容易,“無人臣之體”是大不敬,“擅自改寫”諭旨是矯詔,再加上危言欺罔,阻撓迴鑾,以及專擅跋扈等罪,只要有一款成立,便是死罪,而這些人目前僅僅解任,活動的力量仍舊存在。這樣,將來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會議定罪,就必有一番極嚴重的爭執,倘或不能制肅順的死命,一旦反撲,後患無窮,大是可慮。

他正在這樣躊躇着,恭王已先發言,“啓奏兩位太后,”他說,“臣奉派傳旨,責任重大。有句話,必得先請示兩位太后,倘或載垣、端華、肅順諸人不奉詔,應作何處置?”

慈禧太后一聽這話,張大了眼睛,炯炯逼人地問道:“他們在這裡也敢嗎?”

“剛纔臣等奉召之時,載垣還想阻攔,說‘太后不應召見外臣’。”

“這不成了叛逆了嗎?”慈禧太后極有決斷地指示:“果真如此,非革職拿問不可。”

抓着這一句話,周祖培趕緊接腔:“太后聖明!”

這是贊同太后的主張的表示,慈禧太后隨即向恭王說道:“那就再擬一道諭旨吧!曹毓瑛在不在這兒?馬上寫旨來看。”

“未奉宣召,曹毓瑛不敢擅自進宮,讓文祥寫旨好了。”恭王接着又說:“肅順扈從梓宮,已過了青石樑,將到密雲,臣請兩位太后降旨,派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澴將肅順拿住,押解來京。”

“好。一起寫旨來!”

於是文祥退出東暖閣,就在養心殿廊下,向太監借了副筆硯,將拿問載垣等人的諭旨寫好,重新進殿,呈上旨稿。

慈禧太后看完以後,隨即在紙尾蓋了“同道堂”的圖章,一面把諭旨大意講了給慈安太后聽,一面從她手裡接過“御賞”圖章,蓋在上面。等把這一道最要緊的手續完成了,才遞到恭王手裡。

等跪安退出,恭王手捧三道諭旨,仍舊回到軍機處,載垣和端華已經聽得風聲,說是兩宮太后對召見諸臣,號啕大哭,猜到必有諭旨,卻不知內容如何?心裡正在驚疑不定、坐立不安的時候,聽得靴聲橐橐,從窗裡望出去,恰好看見了恭王手裡的文件。

端華沉不住氣,想先迎出去問個究竟,讓載垣一把拉住,使了個眼色,意思是要他裝作不知,靜以觀變。

於是端華重新坐了下來,剛取出鼻菸壺,只聽外面恭王大聲在問:“乾清門侍衛在那兒?”

這原是佈置好的,剛一聲喊,從隆宗門進來一班侍衛,一起給恭王請了安,垂手肅立。

他從手裡取一道諭旨揚了一下:“你們聽仔細了,奉旨: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如果載垣、端華等人膽敢不奉詔,你們給我拿!”

這是暗示載垣、端華不要自討沒趣,但先聲奪人,端華一聽鄭親王的爵位革掉,失去護符,這一下送到宗人府拷問治罪,可有得苦頭吃了!一想到此,心膽俱裂,“叭噠”一聲,把個八千兩銀子買的,通體碧綠的翡翠鼻菸壺,從手裡滑落,打碎在地上。

其時已有一個侍衛掀簾進來,高聲說道:“請諸位王爺、大人出屋去吧!有旨意。”

載垣有片刻的遲疑,終於還是走了出去,他一走,端華等人自然也跟着到了廊下。只見恭王神情莊肅地說道:“奉旨: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退出軍機。應得之咎,派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分別輕重,按律秉公具奏。”

在一提到名字時,那五個人已跪了下來,等宣完旨,個個面如土色。比較還是穆蔭鎮靜些,說了句:“臣遵旨。”然後大家都磕了頭,站了起來,垂頭喪氣地退回屋內。

載垣突然開了口,他是一急急出來的一句話:“我們沒有在御前承旨,那裡來的旨意。”

“哼!”恭王冷笑一聲,回頭對周祖培說道:“你們看,到今天,他們還說這話。”

“只問他們,奉不奉詔就是了!”

這句話很厲害,載垣不敢作聲,端華卻先叫了起來:“這是亂命……。”

一句話未完,恭王大聲喝道:“給我拿!”

說到“拿”字,已有侍衛奔了上來,七手八腳地揪住了載垣和端華,同時把他們的暖帽從頭上摘了下來。

“豈有此理!混帳!你們敢這個樣子對待國家大臣?”載垣高聲大罵。

“送宗人府!”恭王說了這一句,首先走了出去。

等一出隆宗門,但見遠處雞飛狗跳般亂成一片,顧命大臣入朝的輿夫僕從,都讓守衛宮門的護軍驅散,這面載垣和端華還在大聲吆喝:“轎子呢?轎子!”乾清門的侍衛沒有一個答腔,推推拉拉地把他們架弄到宗人府去了。

恭王沒有心情理這些,他現任要處置的是如何傳旨捉拿肅順?依照他們商定的計劃,這應該由文祥去辦,爲了鄭重起見,明知文祥是個極妥當的人,他仍舊把他拉到一邊,在把那道派睿親王仁壽和醇郡王奕澴拿問肅順的諭旨遞過去時,特別告誡:“肅六扈從梓宮,別激出事來!咱們可就不好交代了。我怕老七辦不了這件大事。”

“七爺不至於連這一個都辦不了,”文祥很沉着地答道:

“等我來籌劃一下。”

“對。不過,可也要快。”恭王又說,“我先陪他們到內閣去談談,回頭就回翔鳳衚衕。你這裡的事兒一完,馬上就來。”

於是恭王陪着桂良他們到太和門側的大學士直廬,文祥仍回軍機處。解任的軍機大臣都已回家,閉門待罪,整個樞廷,只剩下文祥一個人維繫政統,由於這一份體認,使他頓感雙肩沉重,似覺不勝負荷。同時想到聲勢煊赫的王公大臣,片刻之間,榮辱之判何止霄壤?宦海中的驚濤駭浪,也着實令人望而生畏。

正這樣感慨不絕時,朱學勤已迎了上來,他是以值班軍機章京的資格留在這裡的。此刻人逢喜事精神爽,臉上掛着矜持的微笑,但一見文祥的臉色沉毅,不知出了什麼意外,笑容頓斂,只悄悄跟着他進了裡屋。

“唉!”文祥嘆口氣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朱學勤不知他是爲誰感嘆?不便答話,只問:“到密雲傳旨派誰去?”

文祥想了想說:“勞你駕,看楊達在不在?”

楊達是步軍統領衙門的一個佐領,文祥把他挑了來做侍從,人生得忠誠而機警,朱學勤覺得派他到密雲辦這件差使,是個很適當的人選,於是親自到隆宗門外去把他找了來。

“修伯,你用恭王的名義,寫封信給醇王,把今天的事,扼要敘一敘。連同這道上諭,一起加封寄了去。”

朱學勤照他的囑咐辦妥,另外又取了一個軍機處的印封,套任外面,一起送了進來,文祥過了目,隨即交了給楊達。

“這裡到密雲,最快什麼時候可到?”

“馬好的話,三更天可到。”

“你騎了我的那匹‘菊花青’去。三更天一定得到。”文祥又問,“密雲地方你熟不熟?”

“去過幾回,不算陌生。”

“好!七王爺住在東大街仁義老店。一到密雲,就去叫七王爺的房門,當面把這封信送了,到天亮,你再去見七王爺,他有什麼話,你帶回來。明兒中午,我等你的回話。”

“喳!”楊達響亮地答應着。

“我再告訴你,”一向一團藹然之氣的文祥,此時臉上浮現了肅殺的秋霜:“這一趟差使不難,你要辦砸了,提腦袋來見我!記住,謹慎保密!”

楊達神色懍然地稱是,當着文祥的面,把那個厚厚的大印封,貼胸藏好,請安辭去。匆匆回到東城步兵統領衙門,從槽頭上把文祥那匹蒙古親王所贈的“菊花青”牽了出來,又挑了四名壯健的親兵和四匹腳程特健的好馬,到文案上領了兵部所發,留存備用的火牌,上馬往北,一直出了德勝門。

這時天還未黑,五騎怒馬,奔馳如飛,正好是三更時分,到了離京城一百里的密雲縣南門。大行皇帝的梓宮正行到這裡,城鄉內外,警衛森嚴,楊達叫開了城門,驗過火牌,驅馬直入,到了十字路口,一折往右,便是東大街,找着了醇王所住的客店。

客店的大門是整夜不關的,現在有親貴大臣在打公館,更有輪班的守衛,等楊達剛下了馬,要進店時,便有人喝道:

“站住!”

於是楊達便站住,等那名藍翎侍衛,帶着兩名掮着白蠟杆子的護軍到了面前,他才喘着氣說:“兵部驛遞,有六百里加緊的‘廷寄’,面遞七王爺!”

“七王爺還得有會兒才能起身,你等着吧!”那侍衛往裡面努一努嘴,“屋裡有酸菜白肉、火燒、滾燙的小米粥,也還有燒刀子,先弄一頓兒!”

“多謝你啦!”楊達給那個藍翎侍衛打了個千,陪笑說道:“上頭交代,一到就得把七王爺喚醒了,面遞公事,勞你駕,給回一聲兒吧!”

“嗯,嗯,好!”

藍翎侍衛轉身進店,過了有一盞茶的工夫,匆匆奔了出來,招一招手把楊達帶到西跨院,只見醇王披着一件黑布棉袍,未扣鈕釦,只拿根帶子在腰裡一束,站在西風凜冽的階沿上等。

楊達搶上兩步,到燈光亮處行禮,自己報名:“步軍統領衙門左翼總兵屬下佐領楊達,給七王爺請安。”

醇王心裡有數,是文祥派來的專差,便說:“進屋來!”又對藍翎侍衛說,“你把瑞大人去請來。”

楊達跟着醇王進了屋子,從懷裡掏出那個已有汗水滲潤的印封,雙手遞了上去,同時輕聲說道:“文大人交代,限今晚三更趕到,當面送上七王爺。”

醇王不暇答話,拆開印封,先看恭王具名的信,再看諭旨,心裡一陣陣興奮,這一天終於到了!曹毓瑛給他安排的好差使畢竟來了!非得漂漂亮亮的露一手不可。

按捺住心頭的激動,他平靜地問楊達:“你剛纔到了這裡,是怎麼跟外面說的?”

“卑職只說,有六百里加緊的‘廷寄’,要即刻面遞七王爺。”

醇王放心了,京裡天翻地覆的大變動,絲毫不曾泄漏,不由得誇一聲:“好小子!會當差。”接着喊一聲:“來呀!”

聽差應聲而來,醇王吩咐取五十兩銀子賞楊達。

楊達謝了賞,又轉達了文祥的意思,要他等天亮以後,來見醇王,有什麼回信好帶回去。

“好,好!”醇王很高興地說,“天亮了你來,我讓你回去交差。其實到那時候全都明白了,就我不說,你也知道是怎麼回事。”

楊達不甚懂得他的話,但不敢多問,退了出去,一摸懷裡的五十兩銀子,心花怒放,找着了他帶來的親軍,一起到侍衛值夜的屋裡,叨擾了一頓宵夜,自去打盹休息。

在醇王屋中,瑞常深夜奉召,依然穿了袍褂來見,摒除僕從,醇王一言不發,先把京裡來的文件,遞給他看。這原在瑞常意料之中,只想不到發動得如此之快!雖然拿問肅順,欽命睿醇兩王辦理,但身爲行在步軍統領,此行護蹕的責任,大部分落在自己雙肩,出了亂子,難逃嚴譴,因此他的沉重的表情,與醇王的躊躇滿志,躍躍然將作快意之事,大異其趣。

“芝山!”醇王叫着他的別號問道:“你看如何着手?”

“王爺!事出倉卒,錯不得一步。”

“那自然。”

瑞常拉一拉椅子,移近了燭火,把頭湊過去說:“你看他會奉詔嗎?”

“這可說不定了。不過,他就是不奉詔,難道還敢有什麼舉動嗎?不敢,”醇王極有信心地說,“我料他不敢。”瑞常把個頭搖個不停:“不然,不然!”他說,“象他如此跋扈的人,自然也想到結怨甚深,身邊豈能沒有一兩百個死士?”

聽得這話,把醇王嚇一跳,滿懷高興,大打折扣,怔怔地半天說不出話來。

“此事須從長計議。”瑞常又說,“我陪王爺去見了睿王再說。”

這個建議,未能爲醇王接受,他認爲當夜就須“傳旨”,爲時無多,無法從容籌議,不如在這裡商量好了辦法,再通知睿王一起行動,比較簡捷妥當。

瑞常想想這話也不錯,於是爲他先分析警衛配備的形勢,他說他的兵力,只擔任護衛蹕路的責任,都在外圍,根本沒有用處,而肅順依舊兼着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的差使,上三旗的侍衛,三分之一歸他指揮,如果急切一拚,後果不堪設想。

“所好的,正黃旗的侍衛,大都在蘆殿護衛梓宮。他身邊的人不多。”瑞常又說,“就怕他蓄養着死士。”

說道“死士”,醇王又皺眉了:“這個人刻薄寡恩,不見得會有肯替他出死力的人。就算有,也不至於寸步不離左右。

咱們不必三心兩意,趁早動手吧!”

“就動手也得佈置一下。得派親信矯健的人,這個,”瑞常徐徐說道:“我看四額駙那裡的人最好。”

“對!”醇王對這個主意,非常欣賞,“咱們就借四額駙的人。”

四額駙德穆楚克扎布,新補了上虞備用處的差使,這個衙門又稱粘竿處,那裡的侍衛,上樹下水,甚麼地方都得去,所以都挑年輕機警,身手活躍的上三旗子弟充任,用他們去對付肅順身邊可能有的“死士”,比較最妥當。這一層就算說定了。

再商量下去,很快地都有了結論,外圍警戒歸瑞常負責,進房抓人是醇王親自出馬,睿王年紀大了,只請他在外面擺個樣子。

“事不宜遲,上睿王那裡去吧!”醇王說了這一句,叫進聽差來,伺候着換上袍褂,與瑞常一起到了睿王那裡。

睿王和醇王住在一家客店,只不過隔了一個院子,叫開了門,密談經過,睿王覺得諭旨上是自己在先,論爵位又是親王,恭王和文祥卻把密旨寄給醇王,心中不快,所以拱拱手說道:“這麼個大案子,自然是請七叔作主。”

醇王還未開口,瑞常聽出話風不妙,趕緊說道:“七王爺自然也還得聽王爺的指揮。”

睿王聽得這話,心裡纔好過些,點點頭說:“都是爲皇上辦事,何分彼此?七叔有什麼主意,就說吧!”

於是醇王說了他跟瑞常商定的計劃,只把誰進屋抓人的話改了一下:“怎麼樣傳旨,我得聽你的意思。”

醇王一向年少氣盛,總想辦一兩件漂亮差使露露臉,睿王早已深知,所以這時摸着山羊鬍子說道:“英雄出少年,手擒鉅奸,自然要讓七叔當先。”

“那就這麼說了。你請換衣服吧!我到四額駙那裡去。咱們在他那兒會齊。”

“我就不陪七王爺了。”瑞常請了個安說,“回頭我也到四額駙那裡會齊。”

“還得規定一個時間。”醇王從荷包裡摸出一個大金錶來看了看說:“這會兒西洋鍾是一點半,咱們準兩點半會齊,三點動手。你來得及嗎?”

“盡力辦吧!”

“慢着!”睿王把眼珠轉了兩下,斷然作出決定,“芝山,你要儘量多派兵,把他那兒四處八方全安上人,要叫它裡外隔絕了!七叔,你進去的時候,先把他那裡的侍衛班領找出來,把事由兒告訴他,問他遵不遵旨?不遵旨就拿辦。這麼做,費點兒手腳,可是事情是正辦,就出一點兒差錯,咱們也還有說話的餘地。”

這番話,叫醇王很佩服,姜到底是老的辣。當然,他不是爲了將來卸責打算,只是覺得把侍衛班領先叫出來,說明緣由,是擒賊擒王的上策,只要這個人俯首聽命,就不必怕什麼“死士”了。

於是分頭辦事,到了兩點半,都已在德穆楚克扎布那裡會齊。粘竿處的侍衛早已挑好,聽說隨着醇王去拿肅順,個個摩拳擦掌,十分興奮,這一半是出於年輕好事,另一半卻由於肅順曾奏減八旗糧餉,沒有一個對他有好感之故。

準西洋鍾三點,醇王帶着那班年輕侍衛,大步往肅順的行館而去,這時大街小巷都已經戒嚴了。

睿王年紀大了,夜深霜重,由瑞常陪着,坐了暖轎也到了,按照預定的計劃,徵用街口一家茶館,作爲臨時的指揮處所。兩王一尚書,剛剛坐定,聽得一陣陣極清脆的馬蹄敲打青石板路面的聲音,急如驟雨,極有韻律,深宵人靜,聲勢顯得甚壯。睿王和醇王,不由得都側耳靜聽,臉上有微微驚疑的神色。

於是瑞常急忙說道:“喔,我倒忘了稟告兩位王爺了,是我約的伯彥訥謨祜,此刻必是帶着他的馬隊來了。”

僧王的長子貝勒伯彥訥謨祜,新派了嚮導處的差使,一路來都是打前站,他有自己的衛士,剽悍的蒙古馬隊,此刻應瑞常的邀約,特地點齊了人馬,共是二十四名,一陣風似地捲到,得此鐵騎,醇王的膽更壯了。

彼此匆匆見了禮,當即由睿王發令,派人到肅順的行館,把那名侍衛班領找來。

所有護送梓宮的王公大臣,一路都由地方官辦差,租用當地的客店作公館,只有肅順因爲帶着兩名寵妾同行,不便與大家住在一起,所以由內務府的官員,替他們的“堂官”當差,自覓住處,在密雲借的是一家鄉紳的房子,共是一個大院,一個花廳。

住在前院廂房的侍衛班領,名叫海達,這時已爲蒙古馬隊的蹄聲所驚醒,心裡奇怪,梓宮在此,貴人如雲,是那個武官這麼大膽,半夜裡帝着馬隊橫衝直撞,不太放肆了嗎?

正這樣在心裡犯疑,聽得有人在敲窗戶,起牀一看,是一名守夜的藍翎侍衛來報告,說是睿王派人來召喚。

“咦!”海達愣了愣又說,“他是王爺,我不能不去。可是,旗分不同,他管不着我呀!”

“頭兒!”那侍衛踏上一步,湊到他眼面前說,“別是要出事!步軍統領衙門的人都出來了,不知要幹什麼?”

海達一聽這話,越發吃驚,看這樣子,應該去稟報肅順,但也怕這位“中堂”的脾氣大,吵了他的好夢,說不定會挨一頓臭罵。但時間上又不容他細作思考,匆遽之間,認爲自己先出去看一看,再定主意,這無論如何是不錯的。

於是他戴上大帽子,急急走了出去,剛到門口,遇見爲睿王傳令的侍衛,原是熟人,彼此招呼了一下,那人壓低了聲音說道:“睿王奉旨拿人,本來想請肅中堂會同辦理,怕的是正在好睡,特意讓你去一下,把事由兒告訴了你,回頭好說給肅中堂知道。”

原來如此!海達疑慮盡釋,欣然跟隨而去。到了路口茶店,但見馬隊步勇,刀出鞘,箭上弦,燈籠極多,名號不一,竟似會操之前,未曾擺隊,先作小休的模樣。等一進了店,發現不但有睿王,還有醇王,瑞尚書和蒙古王子伯貝勒,這一驚非同小可,硬着頭皮行了禮,垂手肅立,靜聽吩咐。

“海達!”睿王問道:“肅中堂這會兒在幹什麼?”

“回王爺的話,肅中堂這會兒還睡着。”

“睡在那兒?”醇王問說。

這話驟不可解,海達想了想才明白,必是問的睡在那間屋子,於是照實答道:“睡在吳家大宅西花廳東屋。”

“有人守衛嗎?”

越問越怪了,海達便遲疑着不敢隨便回答。

“怎麼啦?”醇王把臉一沉,“你是沒有長耳朵,還是沒有長嘴巴?”

醇王打官腔了,海達無法不說話:“有兩個坐更的。”

“你們聽聽!”醇王對瑞常和伯彥訥謨祜說,“叫什麼‘坐更的’!那不是皇宮內院的派頭兒嗎?”

瑞常笑一笑,轉臉問海達:“那兩個守衛是什麼人?是輪班兒呢,還是總是那兩個人?是歸你管呢,還是肅中堂自己挑的人?”

“是輪班兒,歸我管。”

瑞常與醇王交換了一個眼色,彼此都會意了,也都放心了,輪班守衛,且歸侍衛班領管轄,可知是普通的侍衛,決非肅順豢養的“死士”。

“海達!”睿王提高聲音喊了一聲,用很嚴肅的聲音問道:

“我問你,你是聽皇上的話,還是聽肅中堂的話?”

種種可疑的跡象,得這一句話,便如畫龍點睛,通禮皆透,海達大吃一驚,知道關係重大,禍福就在自己回答的一句話和答話的態度上,趕緊一挺胸,大聲答道:“王爺怎麼問這話?海達出身正黃旗,打太宗皇帝那時候起,就是天子親將的禁軍,我憑什麼不聽皇上的話?”慷慨激昂地說到這裡,忽然發覺話有語病,便緊接着補充:“再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海達就算不是上三旗的人,可也不能不聽皇上的話呀!”

“好,赤膽忠心保皇朝!”睿王用念戲詞的聲音說了這一句,轉臉對醇王又說:“七叔,你請吧!我坐守‘老營’,靜聽‘捷報’。”

“我這就去!”醇王這時候自覺意志凌雲,響亮地答應了一聲,站起身來吩咐海達:“你帶路!咱們去拿奸臣。”

雖未說出“肅順”二字,但是早見端倪,可海達此時仍不免有晴天霹靂之感,不論如何,自己算是在肅順手下當差,帶着外人去捉拿本衙門的堂官,說出去總不是什麼顏面光彩的事,因此,他口中很快地答應,心裡卻在大轉念頭,思索脫身之計。

這時蒙古馬隊已開始在街上巡邏,吳家大宅的侍衛們又見醇王親臨,而且帶着粘竿處的人,都不免詫異,但有他們“頭兒”陪着在一起,自然不會想到是來捉拿肅順。這種疑惑的神色,啓示了海達,未進院子以前,他悄悄把醇王拉到一邊,低聲說道:“七王爺,回頭到了花廳,你老帶着人進去,我替你在花廳門口把守。爲的是肅中堂嗓門兒大,萬一嚷了起來,外面一定會有人進來,我就可以替七王爺擋了回去。”

醇王同意了他的辦法,可是另外派了兩個人跟他在一起“把守”,其實是監視海達,怕他到外面召集部下來救肅順。

這時在花廳守衛的兩名侍衛,聞聲出來探視,見是醇王,急忙請安,但眼睛卻望着海達,想得到一個解釋,究竟是怎麼回事?

爲了表示是在被挾制之中,海達當然不會開口,而且也用不着他開口,因爲醇王已直接在下命令了。

“把肅中堂叫醒了,請他出來,說有要緊事。”

“是!”兩個侍衛答應着轉身要走。

“慢着!”醇王說了這一聲,回頭努一努嘴。

於是粘竿處的四個年輕小夥子,就象突出掩捕什麼活潑的小動物似地,以極快的步伐撲到那兩個侍衛身邊,還未容他們看清楚時,腰上的佩刀已被繳了去。

“這算什麼?”其中的一個,大爲不悅,似埋怨似質問地說。

“沒有什麼,”醇王撫慰他說,“把你們的刀,暫借一用,一會兒還給你們。去吧,照我的話,好好兒辦,包你不吃虧。”

那兩名侍衛這時才醒悟過來,心裡在說:肅中堂要倒大黴了!光棍不吃眼前虧,乖乖兒聽話吧!於是諾諾連聲地轉身而去。

那座花廳是一明兩暗三間屋子,他們走到東屋窗下,敲着窗子喊道:“中堂,中堂!”

一連叫了三、四聲,才聽得裡面發出嬌滴滴的詢問聲:

“誰呀?”

“坐更的侍衛。”

“幹嗎?”

“請中堂說話。”

這時肅順也醒了,大聲問道:“什麼事?”

“有要緊事,請中堂起牀,我們好當面回。”

“什麼要緊事?你就在那兒說好了。”

兩名侍衛詞窮了,回頭望着醇王求援。

肅順聽聽沒有聲音,在裡面大發脾氣:“混帳東西,你們在搗什麼鬼?有話快說,沒有話給我滾!”

這一下,侍衛只好直說了:“七王爺在這兒。就在這兒窗子外面。”

“咦!”是很輕的驚異聲,息了一會,肅順才說:“你們請問七王爺,是什麼事兒?”

到這時候醇王不能不說話了:“肅順,你快起來,有旨意。”

“有旨意?”肅順的聲音中,有無限的困惑,“老七,你是來傳旨?”

“對了。”

“奇怪呀!”肅順自語似地說,“有旨意給我,怎麼讓你來傳呢?”

他是自索其解的一句話,在醇王聽來,就覺得大有藐視之意了,日積月累,多少年來受的氣,此時一齊爆發,厲聲喝道:“明告你吧!奉旨來拿你。快給我滾出來!”

一句話未完,只聽得陡然嬌啼,而且不止一個人的聲音,然後聽得肅順罵他的兩個寵妾:“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憑他們一羣窩囊廢,還敢把我怎麼樣?”

這一下真把醇王氣壞了!真想一腳踢開了門,把肅順從牀上抓起來,但顧慮到有兩個年輕婦人在裡面,儀制所繫,不甚雅觀,所以只連連冷笑,把胸中一團火氣,硬壓了下去。

在近乎尷尬的等待之中,聽得屋中有嚶嚶啜泣聲,悄悄叮嚀聲,以及窸窸窣窣,似乎是穿衣着靴聲,然後這些聲音慢慢地減少,這應該開門出來了,但是沒有。

疑惑不定地等了好半天,醇王猛然醒悟,指着那裡的一個侍衛,大聲問道:“裡面有後門沒有?”

“有個小小的角門,不知通到那兒?從來沒有進去過,不敢說。”

壞了!醇王心想,肅順一定已從角門巡走,當然逃不掉的,但多少得費手腳。這一來,差使就辦得不夠漂亮了。

正想下令破門而入時,“呀”地一聲,花廳門開,滿臉怒容的肅順,在燈籠照耀之下,昂然走了出來。

不容醇王開口,他先戟指問道:“老七,你手裡拿的什麼東西?”

醇王把諭旨一揚:“上諭!你跪下聽吧!”

“慢着!你先說說,誰承的旨?”

“恭親王、大學士桂良、局祖培、軍機大臣文祥。”

“哼,這是什麼上諭?”肅順說得又響、又快又清楚,“這四個人憑什麼承旨?旨從何出?你們心眼兒裡還有祖宗家法、大行皇帝的遺命嗎?大行皇帝,屍骨未寒,你們就敢當着梓宮在此,矯詔竊政,不怕遭天譴嗎?”

這一頓嚴厲的訓斥,把個醇王弄得又氣又急,他辯不過他,也覺得無須跟他辯,惱羞成怒,厲聲喝道:“沒有那麼多廢話!把他拉下來跪着接旨!”

粘竿處的侍衛早就躍躍欲試了,一聽令下,走上來幾個人,七手八腳地把肅順按着跪倒,肅順身壯力大,加以出死命掙扎,一時間還不能把他弄服帖,但這也不過他自討苦吃而已!那些調鷹弄狗慣了的上三旗絝褲子弟,有的是花招,一個施展擒拿術把他的右手反扭,一個往膝彎裡一磕,肅順立刻矮了半截,然後另一個把他的脖子一捏,辮子一拉,頭便仰了起來,視線正好對着醇王,在高舉的燈籠之下,只見他疼得齜牙咧嘴,額上的汗有黃豆那麼大。

於是醇王高捧拿問肅順押解來京的上諭,一共七八句話還是結結巴巴地念不利落,好在這只是一個形式,匆匆敷衍過後,他又下令把肅順押了出去,同時派四個侍衛,進花廳東屋把肅順的兩個寵妾也哭哭啼啼地抓了來,一起送到睿親王那裡。

大功告成了,氣也算出了,但醇王並不覺得痛快,相反地,覺得自己勝之不武,做了件很窩囊的事。這樣一直出了吳家大宅,纔想起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沒有辦,於是停下來想了想,回頭問道:“海達呢?”

“海達在!”

“這兒責成你看守,一草一木不許移動!”醇王已想到肅順要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