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延續鴨式佈局戰鬥機傳奇

聽了李軼的回答,宋老滿意地道:“好,看來這次咱們必須要拿下新重殲項目了!新重殲項目,不僅對咱們六一一所非常重要,對咱們整個中航工業,對空軍海軍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沒有退路。”

楊瑋笑道:“可不是嘛,如果我們一味的仿製蘇氏戰機,那就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

宋老笑道:“不錯,我們的新重殲,總體設計方案是很好的,但是我們還要做好準備,真正到了研製階段的話,我們肯定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即便是我們的盛飛,他們在利用散件組裝的殲十一戰鬥機過程中,就遇到不少的技術難題,重型戰鬥機,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考驗。所以我們的總設計師,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你們兩個,以後都會成爲咱們國家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所以你們要學會如何當一個好的總師!”

李軼連忙道:“宋老,那您給我們傳授一下經驗唄!”

宋老呵呵笑道:“其實作爲一個型號總師,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學會,把手下的各個系統的總師用好,比如說航電總師,他對航電系統這一塊是最專業的,他肯定也想幹得最好,但是到了系統綜合的時候,總設計師就要協調所有的系統總師,誰應該砍掉一點,做一點讓步,這裡面就要有一個一體化綜合設計的理念。”

其實李軼當然知道一體化綜合設計的理念了,在他的先進戰鬥機設計裡面就有,所謂一體化綜合設計的理念,就是指飛機設計,很多局部的東西,局部的系統,所有子系統都優化完了之後把它加起來,變成一個飛機,它不一定是最好的。

而現在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發展非常快,達到一個很先進的程度,那麼就可以把過去飛機的各個子系統分開設計和優化,變成一體化的設計和優化。

宋老也是這麼講的,接着宋老又道:“舉個例子,過去我們設計殲七C戰鬥機的時候,負責總體的就只管總體設計,負責發動機的就只管搞發動機,但是到了我們的殲十戰鬥機,就開始進行一體化設計,我們開始進行數字化的設計和製造,

殲十A戰鬥機實現了全機數字化設計和製造,達到了國際水平,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需要在新重殲項目中,再向前跨一步,剛纔李軼提到的航電系統綜合構架理念就是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

宋老的目光停留在李軼臉上,李軼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宋老的關懷之意,宋老這是希望把李軼培養成一名最出色的飛機總設計師啊。

李軼連忙道:“宋老,您放心,我們一定不負您的厚望,我們要拿下新重殲項目,而且還要把它設計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三代半重型戰鬥機,讓我們的鴨式傳奇一直進行下去!”

可不是嘛,六一一所的歷史就是一段鴨式佈局的傳奇。

鴨式佈局戰鬥機,就是宋老一生的心血。

李軼不由得想起了當殲十戰鬥機出現的時候,有很多人都給它找爹,認爲六一一所的殲十戰鬥機,是抄襲以斯列的獅式戰鬥機,而殲二零戰鬥機出來的時候,又有很多人說它抄襲了米格1.44戰鬥機,總之好像六一一所的鴨式佈局,就是抄來的一樣。

然而事實上,早在六十年代,宋老領導的團隊,就開始研究鴨式氣動佈局戰鬥機了,那就是爲了取代殲七戰鬥機,而在六十年代研發的殲九戰鬥機。

當時還有一款同時在研製的戰鬥機就是殲八戰鬥機,最終由於殲九戰鬥機的設計指標太高,當時的航空工業不足以支撐這樣一款高技術水平的戰鬥機研發製造,最終下馬。

殲八戰鬥機倒是由於技術簡單,說白了就是殲七戰鬥機的放大型號,由單發改爲雙發,其餘的變動不大,因此而活了下來。

1980年,新成立10年的誠都飛機研究所唯一研究項目-高空高速殲9戰鬥機,接到國家通知,項目取消,徹底下馬!

但是宋老並沒有放棄鴨式佈局,最終在第三代殲擊機的競標當中,出奇制勝,最終拿到了第三代殲擊機項目,殲十戰鬥機成爲了中國完全自主設計研製的第一款三代機。

殲九戰鬥機,分別進行過雙發雙垂尾和單發單垂尾兩種設計方案的研究,還有大量的風洞試驗,採用鴨式佈局研發一種高機動性戰鬥機,成爲了宋老畢生追求的夢想。

而殲十戰鬥機的成功首飛,終於讓宋老完成了這個心願,現在雙發重型的鴨式佈局戰鬥機,將要更進一步,讓宋老當年研究的雙發殲九戰鬥機重生。

當然現在的雙發重殲,和當年的殲九戰鬥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它是真正的高機動性三代半戰鬥機,而不再是當年的高空高速截擊機了。

當然現在的雙發鴨式佈局重殲,也不是米格1.44的重現,因爲現在的雙發重殲設計方案,採用的是接近菱形的機翼配邊條翼、遠距耦合鴨翼的佈局,進氣道更是採用兩肋BUMP進氣道,外傾式雙垂尾。

宋老當年爲會麼要選擇研究鴨式佈局,這是因爲鴨式佈局的優點太明顯了,鴨翼和主翼面氣流形成有利干擾,鴨翼和升降副翼優化配合偏轉,這樣鴨式佈局戰鬥機就有了大攻角氣動性好,升阻比高的優勢,它具有更強的機動性能,操縱性能和短距起降能力。

在六十年代之前,鴨式佈局飛機是非常少的,即便是有,也是遠場鴨式佈局,比如XB-70女武神戰略轟炸機,這種遠場鴨翼佈局,實際上各個翼面是自各發揮作用,互不干擾的。

比較早獲得成功的鴨式佈局戰鬥機便是薩博公司的SB35和SB37戰鬥機,它們突破了,實現了近距耦合鴨式佈局,機動性非常好,而在幾乎同時,宋老也開始對無尾佈局,固定鴨翼佈局,和全動鴨翼佈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終纔有了殲十戰鬥機的成功。

第四百三十章 C909客機迎來設計評審第一百零七章 李軼把米格公司都氣跑了第三百零二章 性能超過T700渦軸發動機第九十章 殲十戰鬥機最大表速第二百一十六章 魚兒上鉤了第三百八十七章 李軼一個人的功勞第三百二十四章 航空技術是高科技第四百五十七章 武直十原型機下線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警1000預警機和運九中型運輸機平臺第一百零八章 FC-1順帶着發展國產先進中推第一百零四章 米格公司算個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國工匠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第一百零八章 FC-1順帶着發展國產先進中推第一百零一章 雙發重型殲擊機立項論證資料準備得不錯第三百零二章 性能超過T700渦軸發動機第二百一十七章 梟龍戰鬥機設計資料被盜第三百四十章 魔改轟六K戰神第三十二章 你們的名字是大國工匠第一百七十一章 殲七MF精彩表演第六十四章 高下立判的飛行表演第三百八十一章 背靠的大山第四百二十三章 山鷹首飛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面翼重型殲擊機第七十四章 技術指標太高?第一百四十九章 殲七MF原型機完成總裝(求訂閱)第三百八十章 國寶級專家第四百零四章 殲十七艦載戰鬥機競標第一百九十七章 不一樣的空警2000預警機第三十三章 西川選拔賽第一名第十四章? ?工藝問題還是設計問題第四百二十五章 國際高教機市場需要山鷹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第九十四章 超七要以米格33爲基礎設計?第二百四十四章 國內尺寸最大螺旋槳葉第三百零五章 渦扇十五大推正式立項第三百二十七章 15兆瓦級艦用燃氣輪機第三百八十章 國寶級專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是李軼上場第二百九十三章 超越F16戰鬥機的梟龍第二百五十一章 峽飛公司考察第四百零一章 順帶幫忙第四百一十一章 611所海龍艦載戰鬥機第三章??????????? 第一個任務第三十七章 李軼要去總體氣動室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行者150輕型噴氣公務機第一百六十八章 二十出頭的常務副總師第一百三十八章 先進中推渦扇19正式立項第三百六十四章 天行者150輕型噴氣公務機第三十九章 鴻蒙進氣道設計軟件第六十九章 該是殲十戰鬥機上BUMP進氣道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蘇二七戰鬥機的改進第二百六十二章 簽約與戰略合作第三百一十二章 殲14戰鬥機詳細設計評審第二百九十章 引領噴氣支線客機潮流第三百零五章 渦扇十五大推正式立項第二百四十八章 rl1500燃氣輪機立項第八十八章 孝心第二百一十八章 渦扇十A裝上蘇二七第四百六十一章 空地導彈KD88第三百九十二章 第二批FC-1原型機下線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萬小時壽命第四百零七章 海盤子和艦載直升機第四百一十章 國產艦載戰鬥機競標開始第三百四十二章 戰略轟炸機旋轉發射掛架第三百六十一章 第一輛裝燃氣輪機的國產坦克第一百六十章 精密鑄造3D打印技術第一百一十六章 延續鴨式佈局戰鬥機傳奇第二百一十八章 渦扇十A裝上蘇二七第二百九十九章 公開體驗梟龍戰鬥機先進座艙第二百五十六章 空天一體化趨勢第二百三十章 殲七MF戰鬥機的新客戶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九十二章 創造紀錄的試飛第二百一十六章 魚兒上鉤了第六十章 從達索公司虎口奪食第一百九十六章 兌換預警機相控陣雷達技術第二百三十五章 運九和空警1000同時立項第四百六十四章 渦槳十七發動機下線第二百一十六章 魚兒上鉤了第二百八十四章 巴空軍相當滿意第二百七十六章 設計方案遭到反對第四百一十六章 專家們的意見第四百零九章 百年航母夢要實現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飛行品質接近三代機第十七章? ?先進航空製造技術帶給李軼的震動第三十四章 公司重獎第四百五十七章 武直十原型機下線第二百六十八章 渦扇十A發動機首飛第一百零七章 李軼把米格公司都氣跑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第一百一十四章 脈動式總裝線的關鍵技術第四百四十三章 蘇二七近距格鬥也輸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先進運輸機設計製造技術第三百二十四章 航空技術是高科技第一百三十九章 高空性能差?第四百一十八章 搞定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第七十七章 雙發重型殲14第二百五十六章 空天一體化趨勢第二百二十章 高空性能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