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攪動風雨

“何人?”朱肅問道。

“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黃淮黃宗豫。”黃觀道。

“黃淮?”朱肅一怔,旋即露出瞭然的神色。

“殿下……莫非聽說過此人?”黃觀有些訝異的問道。他這位本家聲名不顯,且一直在家鄉精研學業,還沒有進入國子監。他也是陰錯陽差,在上一次回返故國的時候,認識了這樣一位少年幹才。

也正是因此,他纔會舉薦黃淮來參與朱肅的安南大計。黃淮少年老成,熟讀經史子集,有經世之志,見識迥異同輩。偏偏又聲名不顯,最是合適不過。

難道自己在身毒的這幾年,黃淮黃宗豫已經聲名鵲起,乃至於周王殿下都聽說了他的才名?

這可不妙,若是已經有了名聲,難保安南人不會查出。那麼,就無法完成潛入安南的重任了。

“……嗯?噢,倒是並未聽說。”看到黃觀驚愕的神情,朱肅忙答道。黃觀舒了口氣,黃淮還未聲名鵲起便好。於是繼續道:“殿下,這位黃淮黃宗豫,雖聲名不顯,然其胸中,有經世之才幹。”

“且其知變通、有大志,定能襄助殿下完成大業。”

黃淮黃宗豫,歷史上,是洪武三十年進士,任官期間通達治體,多所獻替,永樂年間任職內閣,掌制誥之大權,亦曾擔任內閣首輔之職。

論才幹,此人不下於解縉,論處世,更是歷經數朝,一直活到了八十三歲,在正統年間壽終正寢。

這樣一個曾經經過歷史驗證的,智商情商皆在線的人才,或許真能擔任好潛伏安南朝堂、攪動風雨的重擔。

“尚賓的眼光,本王是相信的。”朱肅決定嘗試黃觀所獻的計策。此行安南,與其他幾次大有不同。其他幾次,無論是在遼東,還是在倭國,都是讓自己武鬥。

而如今在安南,卻是要文鬥。武鬥靠的是兵力和裝備,而文鬥,沒有人才襄助,沒有人給自己搖旗吶喊,可沒法成事。

似黃淮這種幫手,自然多多益善。

二人商定了由黃觀歸國,去爲朱肅徵辟黃淮來到此處。隨後二人又就安南局勢聊了許多,黃觀突然問道:“既要徵辟黃淮,則需告知他要到何處去尋殿下。”

“只是不知,此間地名爲何?”

這租界倒是未曾取名,黃淮又無官身,想來只能由他自己設法前來。只是這裡還沒有名字,若是想來,確實需要多耗費一番功夫。

如今租界已經漸漸建城,也該取個響亮的名字了。朱肅想了一想,遂道:“既如此,”

“便將此地稱之爲‘武曲’罷。”

……

此地在後世名爲海防,取自沿海設防之意。但在唐代,他卻有一個更加據有意境的名字。

大唐安南都護府,隸靜安節度使,武曲郡。

毫無疑問,這裡也是曾經的大唐故土。

但時移境遷,如今的這裡卻只是“租界”,並不屬於華夏所有。但朱肅相信,這座“武曲港”,總有一天,定會恢復成它本該有的名字。

聞聽大明的周王朱肅,帶了幾名黎氏的子弟回返這個名爲“武曲”的租界後,安南的諸多士族們,也都開始將自家的子弟送到了武曲港來,想要近水樓臺,最先聆聽朱肅的教誨。

這個時代大明對安南的影響力,還是十分深遠的。不止是大明的商品被奉爲一等,大明的學問,向來亦是被他們趨之若鶩。

新學開創者之一、大明的周王殿下來他們安南傳法,若是有士族沒有好生聽聞,日後比起其他士族來,甚至要矮上一頭。

自然,也有人是看朱肅年紀輕輕,打着駁斥朱肅、甚至是駁斥新學的打算來的。這些人中,既有人是打着這位周王殿下或許名副其實,若是將其駁倒,就能夠揚名立萬的心思。

亦或者,是猜出了黎氏欲圖以新學掀起安南朝廷黨爭,再以黨爭排除異己……故而,想要通過“擊敗”新學,來挫敗黎季犛的陰謀。

不過,新學的理論基礎,已經在劉伯溫、宋濂等大明大儒的嘔心瀝血之下,日趨完善。

安南文教並不昌盛,而安南儒門,又都如傳承許久的世家一般,安逸了太久太久。安逸則容易失去進取之心,他們想要駁斥新學,該是沒什麼成功的可能。

一個月後,武曲港更具規模,朱肅也正式宣佈,在武曲港舉辦了第一次的新學講學。

安南的儒門子弟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想要聆聽來自儒家本土、大明天朝的教誨,本來尚算冷清的武曲港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變得熱鬧了起來,寬大的水泥大街之上,車水馬龍,人潮絡繹不絕。

倒是比安南的國都升龍城更加熱鬧些。

朱肅的講學亦非常成功,當然,爲了他這一次遠赴安南,宋濂將許多的手稿文章,都交託給了朱肅,朱肅略略看過之後,不過是尋其中之一在臺上照本宣科。

宋濂一生浸淫儒學,所著所思何其深刻,即便只是露出一點,也足夠這些安南文人們聽的如癡如醉。偶有幾個人上臺勉強挑刺,也大都站不住腳,甚至不用朱肅出手,就被黎氏子弟等着意巴結朱肅的文人給駁斥了下去。

這讓本來鬥志滿滿的朱肅,頗感到幾分無趣。

“五叔。”在講學結束之後,李景隆找到了朱肅。“對這些安南人,您是不是說的有些多了。”

“新學,乃是我大明昌盛之底氣所在,乃強國之學。”他左右看了看,而後湊近了朱肅道:“安南狼子野心,若將新學傳授給安南,不會於我大明有礙麼?”

大明的思想改革,科學改革,樁樁件件,多源於新學……李景隆也是將門子弟,他的父親李文忠,就是老朱安排來準備對付安南的大將之一,他自然也知道些什麼。

朱肅竟然,在講學時對安南知無不言,傾囊相授,這讓李景隆頗有些心疼之感。

在他看來,好東西都該是大明的,而不能分享給安南這種潛在的敵國……

“……我亦想過,只要隨便敷衍安南完事。”朱肅想了想,還是對李景隆解釋道。

“然對我大明來說,攻取安南容易,要治理安南,卻難。”

“若無法掌握安南民心,則我大明即便攻下安南,這安南一地,必然也是時叛時降,使我大明不得安寧。傳揚新學,是爲我大明日後掌控安南做下鋪墊。”

“而且,你當知道了新學,安南人就能夠憑藉新學,富國強兵了麼?”朱肅曬笑一聲。

“這是一個腐朽的國度……”朱肅看向窗外,看向那些方聽完講學,正陸續從講壇處離開的安南儒生們。

在講壇之外,數之不盡的車馬、奴僕,將這處臨時講壇之外的水泥大道,給堵塞的水泄不通。

他們正在等待着剛聽完講學的主子們。

“一個已經固化腐朽了的上層,是不會有勇氣發起變革的。縱使是最爲優秀的理論,他們也只會將其束之高閣,使其用來裝點自己家族中的門面。而不會想着用他來讓國家強盛。”

“畢竟,他們希望的是他們的權勢和富貴,代代相傳,亙古不變……而所有的變化,帶來的都只會是危機。”

“因此,新學能夠喚醒的,只能是少數人。”

“少數人?”李景隆不解道。

“是的。少數人。”朱肅點點頭,眼中掠過一抹精光。“我們要做的,就是對這一部分少數人傾囊相授,讓他們對現狀產生不滿。”

“讓他們將大明視爲依賴,讓他們去推翻現狀。而後在日後,讓他們成爲……多數人。”

李景隆聽得似懂非懂,思考了許久,方纔問道:“那麼,五叔。”

“憑講學煽動安南內亂……當真能成嗎?安南人如何會願意幫着我們大明,而不是心向他們的家國?”

“況且,不會引起安南朝廷的戒心嗎?”

“只憑講學,當然不能。”朱肅道。“而且,我們還需要給安南朝廷找一些事……讓他們無暇來關注我們在背後的動作才成。”

……

“蟲豸!都是蟲豸!”黎府,黎季犛憤憤的將手上的公文丟到了地上,面色氣的漲紅。

那份文書之上,乃是安南南部有家奴造反作亂的求援急報,求請安南朝廷速速派兵,前往平叛的。

比起朱肅所推斷的情況,其實安南上下的問題,要更加嚴重許多。比如奴僕叛亂的問題,在安南各地隔三岔五,就要上演一回。

安南已處於皇朝末期,各色問題十分嚴峻:科舉形同虛設,世家把持官職,土地兼併嚴重,各家家奴隔三岔五的叛亂,也弄得朝廷焦頭爛額。

按照陳朝的律法規定,宗室和相國有權豢養家奴千人,官宦世家也大都豢養家奴達到數百之巨。這些家奴大多都受到了歧視,從事艱苦地勞動。他們沒有控告主人的權利,禁止與平民結婚,可說是世世代代,都沒有出路。到了陳朝末年,王侯的家奴臉上刺著“宮中客”三字,皇帝的家奴臉上刻着“座上奴”三字,使他們一輩子蒙受屈辱。許多家奴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嚴重威脅到了安南朝廷的統治。

這可苦了雞毛哥。誰讓他黎季犛是安南權臣,上頭的陳藝宗不管事兒,陳順宗又不過是個傀儡。這四處救火的苦差事,自然也就落到了他這個總攬朝政大權的平章頭上。黎季犛可謂是煩透了那些鼠目寸光、以致逼反了麾下奴僕的安南豪族。

而今,他正在籌劃着通過那位大明的周王,擴大新學影響,藉助新學的昌盛來排除異己……哪有心思去處理勞什子的家奴叛亂!

“講學……可有什麼差池?”捏了捏眉心,努力將自己的情緒從崩潰中收回,黎季犛詢問身旁的黎氏家奴道。

“大人,那位大明的周王,在那一處名爲‘武曲’的港口處舉行了多次講學,每次都人滿爲患,如胡氏、範氏,都旁聽了講學,且他們都無法駁斥那位大明周王的觀點。”

“很好。”黎季犛面上終於有了幾分喜色。胡氏、範氏等,都是朝中與他作對、不願意推行大明新學的家族。這些家族也迫於大明的威勢去旁聽了講學,這無異於迫使他們自己扇了自己一個巴掌。

僅僅這一個舉動,就會使得這些家族在朝中的聲望一落千丈……這位大明周王雖然年輕,但果然,是有真才實學的。

不愧是大明天朝,竟然能出現這樣傑出的人物……

“但……”那黎氏家奴似乎還有話未說完。

“還有何事?”黎季犛眉頭一皺,問道。

“那位周王……似乎想要在我們大越,興建學院……”那家奴說道。

“學院?”黎季犛一愣。

“是。”那家奴道。“在講學之中,周王說他感到我大越學子對學識如飢似渴,心生感動。”

“欲遵循孔夫子‘有教無類’之教誨,將孔教新學,傳播到我大越地方。”

“故而欲在此辦學,傳播新學之真意,並表示,歡迎我安南儒生,加入他所興辦的學院……”

黎季犛皺起眉頭,旋即舒展,但很快又皺了起來。

他詢問家奴朱肅所言的細節,從字詞、神態各個方面,無一錯過。那家奴竟也能事無鉅細,一一告知。

聽完後,黎季犛那張本頗爲慈和的臉上,浮現出一抹冷笑:

“看來,大明皇帝也有心思,想要插手我大越事務。”

“大,大明皇帝?”家奴有些驚懼,黎季犛瞥他一眼,斥道:“慌什麼。”

“我們是大明的朝貢國,大明,沒有理由對我們出手。”

黎季犛頗爲自得的捋了捋短鬚,道:“大明是禮儀之邦,若無理由,是做不出攻伐朝貢國的事來的。”

“大明皇帝,該也只是想穩住南方……聽說他們正在經營北方和倭國、高麗,這位周王,該是想通過興建學院,使得我們大越的朝廷和大明聯繫的更爲密切。”

“大越,終究是大越人的大越,他一個明國人,也只能耍這樣的小手段。”

黎季犛自信,而又帶着不屑的說道。

第29章 猶疑第1066章 先斷你一臂第192章 圖窮匕見第844章 朱肅南下第549章 籌建銀行第334章 好犬果然聽話第738章 積毀銷骨,衆口鑠金第492章 馮勝的謀算第509章 倭王,汝欲反乎?第908章 被迫仁義第371章 隨軍護士第777章 放手一搏第577章 耍弄李成桂第1003章 如何收服第517章 成王敗寇第820章 夜裡生事第1024章 航海時代的序幕第582章 成親之日第918章 愚者愚行第475章 一塊肉餌,輿論封鎖不攻自破第286章 三樁事第916章 最後的陰謀第446章 劉伯溫懇切問未來,朱老五口吟燒餅第918章 愚者愚行第702章 帖木兒之軍略第669章 商議第664章 敲詐西夷第658章 百密一疏第402章 仗義執言茹太素第246章 撈魚收網第61章 休養生息,亦或是開拓進取?第165章 兄弟齊聚第33章 月中考較第291章 我張定邊願北上抗元!第357章 張玉起事(下)第140章 茹太素,你找死!第157章 突如其來的相親第1047章 是誰殺了陳天平第54章 武器代差第682章 建港寶島第949章 一出新戲第395章 收復遼東第643章 招降馬哈木第973章 二賊合流第211章 本王要你的兵符印信第434章 大明的第一爐鋼鐵第110章 城外皇莊第503章 濟州島攻略第226章 本王掐指一算第1015章 範淮獻策第542章 倭王朝賀第576章 李善長的降維打擊第1043章 胡氏篡國第430章 李善長的打算第1036章 妥協第179章 織機丟失第662章 西夷野心第18章 大明之亡第714章 夜襲作戰第295章 天皇近臣第194章 洪武四大案第196章 老朱的苦心第561章 元都告破!第540章 逼宮第79章 毛驤!第909章 聖人馮勝第486章 籌建報社第701章 朱棣動向第868章 滅門!第87章 孤家寡人第479章 李善長受命第1036章 妥協第250章 老二老四的悽慘宮內生活第935章 朱標的請求第386章 空手套中兩隻狼第820章 夜裡生事第162章 聞說殿下師從軒轅黃帝?第27章 禮不可廢第752章 立一個不如立三個第1064章 詐降第831章 大難臨頭第969章 臨陣唱戲第156章 向自己傾斜的力量第730章 五勝五敗第413章 明哲保身劉伯溫第176章 大哥你也要賣我?第575章 拿捏高麗第234章 謀算第19章 無恥!無恥之極!第299章 大將軍無敵炮?第276章 五徵漠北是窮兵黷武?第278章 盤門襲城第381章 狼子野心的瓦剌第831章 大難臨頭第1085章 釣魚亂黨第547章 繁榮昌盛!第879章 馬後病重第614章 興建聚居地第454章 朱標的成長第539章 寶船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