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宋濂:我悟了!
其實這個疑問,並非曾經沒有人想到。畢竟儒學門派衆多,從先秦時的性善論、性惡論;到漢朝時的左式派,與公羊派;再到日後大明的理學心學之爭。儒家觀點的爭論,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止歇過。
經過這麼多年的爭論,薄薄的一本論語加上衆多學派大儒的附註,早就偏離了孔夫子原本的本意。望文生義、斷章取義,都是尋常。就是隨意摳出一兩個字眼,那些“大儒”們都能搖頭晃腦的就這一個單字,說上那麼數個日夜。彷彿孔子的心機有千萬重,每每說出一個字,都要隱含着千萬層的含義一般。
即便是孔子復生,看到聽到了這些徒子徒孫對論語的這些越扯越遠的附註高論,只怕也難免要瞠目結舌,不知所云。
就如後世語文試卷上,那些閱讀理解原文的作者,看到了出題老師答案中所剖析的:“作者的某句話,隱含着什麼樣的含義”一般。標準答案未必是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往往只是出題老師所牽強附會的而已。
過度解讀,不外如是。
這番道理,世上讀書人其實心照不宣。那爲何這些所謂的儒家流派還能大行於世?無非是以儒家這個舊瓶,裝他們自己的新酒。
新酒香醇,看上去光鮮亮麗,便有人推崇。
說的更直白一些,“新酒”爲某個階層站臺,爲某個階層爭取利益,那麼自然就能在這個階層上爲人支持、被人推崇於世。
譬如理學,爲帝王階層服務,宣揚“正理”,“法統”,要世人“存天理,滅人慾”。帝王統治即是天理,心中不平即爲人慾。若能奉行理學,則帝王天生便具有大義,不尊奉君王者無論有何苦衷,都是賊子。女子尊奉男子,男子尊奉君王,大傢什麼都不要想,全都老老實實受欺負,老老實實供權貴。天下世世代代,一成不變,自然帝王的統治,也就千秋萬代了。
這套理論,天生便是用來愚民的。其能夠大行其道,便是因爲在歷史上,宋元明三代帝王,都需要這套理論,來給天下的萬民套上一層枷鎖。爲士人階級站臺,又能受到帝王推廣,所以傳播最廣,最爲士人階層所接受而已。
理學大興之後,又有世世代代的潛移默化,故而士人們也早就將如今大行的理學,與正統儒學之間劃傷了等號。
懷疑理學的,便是懷疑儒學。懷疑儒學的,那自然就是妖邪。如此一來,這些思想上被上了枷鎖的人,便不會去想到,理學本身是不是有什麼謬誤之處了。
世間其實就是這樣,只要習慣了枷鎖,往往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其實是被困在其中的。
畢竟我輩之人,其實大都是庸庸碌碌,並非人人都能龍場悟道,脫去思想上的桎梏,成就聖賢。
宋濂是有識之士,諸多學識盡在其人胸中。但論起修爲與眼界,他也遠還沒到後世那位大明聖賢的境界。但朱肅這一番點撥,無疑爲他略略衝破了一點理學所強加在他身上的禁錮:是啊,那些哲學是外門邪道,理學爲何便是絕對正確的?
既然它是正確,那麼奉行理學的大宋大元,又爲何落到了這般的境地?
儒學自然無錯,可理學,卻不等於儒學!
他只覺得無數想法猶如曾經見過的錢塘之潮一般,拍打着他的腦海。這種思緒勃發的感覺,除卻他幼年第一次閱讀論語之時,還從未有過。這讓他激動的渾身戰慄,聚精會神的捕捉着那一道道一閃而過的潮思,生怕錯過了一絲一毫的靈感。
世上之事有時便只是一張窗戶紙,這一張窗戶紙捅破之後,往往就能豁然開朗。如今他剝開理學,乃至一層層的剝開諸多的儒家學派,再去看孔聖孟聖的微言大義,每每剝開一層,便會又生出了許多此前不曾有過的感觸來。宋濂也沒想到臨老之際,竟能有此頓悟。
“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意老臣已是這般年紀,竟能更上一層!”宋濂喜道。“五殿下果然並非凡俗!且受老臣一拜!”說完,竟然顫顫巍巍想對朱肅行拜師之禮。
“宋師,萬萬不可!”朱肅嚇了一跳,趕緊用全身的力氣將宋濂扶了起來。
宋濂可是當世大儒,還做過自己的老師。若是他跪拜自己的事傳了出去,平添了一層仇恨不說,最是要求孩子們一定要尊師重道的馬皇后知道了,只怕也要叫上老朱一起,給自己來一場混合雙打了。
他是不知道宋濂悟到了什麼,其實自己只是想盡辦法巧言令色,把方孝孺那廝所針對的範圍從“儒學”,拉到相對較小的“理學”上罷了。
儒學是絕對摸不得的老虎屁股,但理學,卻只不過是仰賴皇權的一隻倀鬼。老朱已經從後世教訓之中,知道了尊奉理學的大明未來會變成了什麼模樣,這隻倀鬼,本就不會在大明繼續有爲虎作倀的土壤。
雖然被方孝孺趕鴨子上架很是無奈,但如果只是做埋葬理學的急先鋒,他朱肅還是願意做的。
“老臣還有一問。”見他執意將自己扶起,宋濂也就不再堅持。他想了想,也向朱肅問了一個問題,語氣已經沒有先前那般的興師問罪之態:
“殿下爲何,要將那些言論,告知於希直?”
“希直口中的那些言論,莫非便是殿下所真正相信的‘真理’嗎?恕老臣直言,那些言論,其中多有矛盾悖逆之處。若是奉之,並非正道。”
宋濂語氣嚴肅。被朱肅點撥,解開理學枷鎖之後,他對朱肅這位五殿下更加喜愛。若是這位殿下當真陷入外道,他宋濂拼卻性命,也要勸諫這位殿下重歸正軌。
“呵呵,宋師多慮了。”朱肅笑着說道。那些告訴方孝孺的哲學其實都是過時的哲學,自己真正相信的,唯有偉大的毛思鄧想,以及共產黨宣言。不過這些自然不能對宋濂直言,他早已想到了其他用於應對的說辭:
“方公子雖才學出衆,可是卻墨守成規。對於書中所言,往往沒有自己的思考。”
“故而,我才用這個方法,讓他自己分辨思考,想要告訴他,他人所言說出來的道理,並非全都是對的。有些即便是錯誤的道理,往往也會僞裝的高深莫測、似是而非。”
“只是我也沒想到,他非但沒有破除心中桎梏,反而因爲這諸多或是或非的觀點,變得走火入魔起來了。”
“甚至,還累得我遭受士林非議……”
朱肅故意露出了爲難的苦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