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所稱呼的“小王子”其實就是孛爾之斤·巴圖孟克,蒙古人因爲功績而尊敬的稱他爲達延汗,達延汗除了在對明朝的進攻在明朝歷史上留下“小王子”並且漢人都對他畏懼之外,達延汗對蒙古的貢獻也是極大的,因爲他的貢獻被後人稱之爲“中興之主”,可以說蒙古之所以在明朝後期漸漸龐大起來就是因爲這位“小王子”。除了在對明朝的進攻使明朝百姓備受困擾之外,在從政期間還鞏固了蒙古內部的統治,在此之前,蒙古部落分裂,尤其是在他從政的期間蒙古左右翼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內部常常也會因爲左右翼之間的問題而發動進攻,但達延汗繼位之後卻極力在修復左右翼之間的關係,二十年的時間,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右翼東蒙古最終歸順於自己,而這一功績也因此成就了中興之主的稱號,在所有蒙古人眼中這個稱呼是衆望所歸。
這個“小王子”歷經了成化,弘治,正德連年犯邊,成化十六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稱爲小王子。在其妻滿都海哈屯的輔佐下,數與瓦剌爭戰,擊敗瓦剌。
至正德初年,碰上了大明的奇葩皇帝朱厚照,又是一番奇葩的遭遇後,最終明朝頻年通貢互市,貢使多達六千餘人,至京師者以五百人爲率。貢道由大同入居庸關。貢物有馬、駝、毛皮產品等。說穿了,就是讓明朝出錢養活蒙古各部,才相安無事,要不然就連年犯邊,明朝付出的軍費錢糧巨大,還不如通貢互市,送上錢糧買個平安。
什麼你說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是由後人總結而成的。
其實到天順年間起,河套就被蒙古侵入了,到了正德後就每年納貢給蒙古了,這位“小王子”很有主見,無非就是讓明朝要好處,漠外生活艱苦,只有讓明朝的生活用品輸入進來,才能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所以連年的戰爭,其實就是逼迫明朝,每一次犯邊,只是搶東西,雙方排兵佈陣也只是虛張聲勢,戰損都不重,就說這一次,“小王子”又來了,帶兵五萬,兵分三路,分別在大同、宣府之地,指揮曹洪與都指揮孫成,經過十幾小時的連續廝殺,歷時近七天,“小王子”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雙方共計十萬餘大軍,戰損竟然不足一百,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這就是一場刷怪、打怪的追逐遊戲,“小王子”要的是錢糧,明朝兵將要的是打怪經驗,好回朝廷討要戰功。
可是這一次在榆林碰上一個愣頭青,新任延綏巡撫章子俊,這一路韃靼兵馬五千,本想經榆林撈一票完成今年的過冬需要就罷兵回去,可是當兵進榆林堡時被阻了。
在榆林堡一里外有二座小堡,分別是吳家堡、孟家堡,跟榆林堡成犄角。
面對韃靼五千騎來犯, 新任延綏巡撫章子俊只能硬着頭皮披掛上陣了,章勇、章越隨身護衛着,到也有一點像模像樣,可是章子俊吩咐章勇、章越分別帶二個總旗,各自駐守吳家堡、孟家堡二地,多多裝備弓箭手,如遇韃靼只是堅守,施放冷槍冷箭,不要出堡野戰即可,如遇韃靼人馬一起圍攻土堡,就投擲“火雷”。
章子俊自己座鎮榆林堡,經過半年來按照章子俊的擴建加固,在堡門左右兩側新修建了二個凸出的碉樓,在牆體上,開了許多茅刺及射擊口,加上以前的規模,目前的榆林堡更加難攻,可是韃靼人馬實在太多,要是不要命地圍攻,榆林堡肯定守不住,這就要看韃靼的進攻意志了。
前面早就說過了,韃靼進攻大明就是爲了搶糧、搶牲口、搶女人、搶各種生活物資,可不是真的要拼命,每一次進犯如果碰到有些城鎮防守單薄,就會一哄而上,趁勢進入邊牆內地,所到之處就是一片狼藉。而只一次章子俊可是認真的,要抵擋五倍兵馬的進攻。所以會採用各種招數守衛,大量的擂石、擂木,還有“金湯”,生石灰全部用上。
以往榆林堡碰到韃靼也就幾百人的騎兵,榆林守將會前出迎敵,可是這一次不同,所以章子俊下令只要堅守,不被敵人攻破就是勝利,畢竟人馬懸殊。去野戰根本不是人家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兵對手。在沒有應對騎兵的有效辦法之前,守衛就是最上策。已堡而守,挫其銳勢,最大殺傷,出其不意,反攻殺敵。
這隊五千蒙古人馬由幾個部族合成,幾個千夫長帶隊,也沒有一個最大的統領,原本就是各搶各的,也不需要聽誰的指揮,爲各自部落在入冬前,幹一票回家。這就形成了兵力分散,多路進攻的模式,有利也有弊,章子俊就怕外圍的幾個守堡被各個擊破。就在榆林堡外三裡地處一個叫走馬樑的地方韃靼紮營,各自商議怎麼攻打。
走馬樑因山樑得名,是一處黃土的斷層,落差有百米,上面一條寬七八十米的平地一直延展遠去,可駕車跑馬,兩邊全是斷崖,而韃靼就把大營安扎在崖底處,這樣的地方在古代紮營背靠山茆也是爲了安全,在靠近土崖處,可是放置草料戰馬,只要在兩邊看管,設置圍欄,就是一個巨大的馬圈,可謂省力。而且在山茆邊上還有一汪水溝,有滴水在此彙集。
當章子俊派出的斥候回來報告這個情況後大喜,就招來百戶周壽弟,暗中吩咐一番,周壽弟帶了一個百戶隊而去。
第二天,韃靼所有兵馬聚集一起,無視左右吳家堡、孟家堡,只插榆林堡而來,以往這些小堡只是起到一個警戒的作用,因爲堡內也就幾十人的兵力,當大軍而來時,要麼棄堡逃命,要麼畏縮堡內等死。韃靼已經對大明的邊關防守瞭如指掌,分兵去攻打一個沒有油水的小堡,不如直接攻打正面榆林大堡,只要攻破了,後面的許多村鎮都是一跑馬就四散,根本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在堡樓上,章子俊面對黑壓壓一片的蒙古騎兵,腿有些軟,只是第一次看到古代騎兵,這麼多的戰馬聚集在一起,殺氣騰騰,身上一陣陣地起雞皮疙瘩,五千騎,可不是鬧着玩的,個個彪悍的很,有些人還披掛着鐵甲,也不嫌重,騎在馬上跑的跟瘋子似的,一邊跑一邊大喊大叫着。
首先是在距堡一里處停下來整隊,過了半個時辰後,緩緩地推近,就好像是要把守軍推平一樣,這是一種古代打仗的氣勢,在心理上先嚇到你,讓你手忙腳亂先亂陣腳,而在大軍前沿會有幾隊人馬,從左到右不停地來回奔跑,用來吸引守軍的注意力,當靠近到距堡百米時冷不丁還會射出一箭。
原本榆林守將褚茂林,現在升爲參將,這是章子俊封給他的,已經上報兵部,原因是榆林堡還得擴建,增加防禦兵力,兵沒增加,架子先搭起來,對於這種封疆大吏這樣的提折,兵部不會阻攔,同折請封的還有原總旗季琮、彭韶、劉玉他們,對褚茂林這人還不錯,雖然能力有限,在一些處事上卻能顧全大局,還有點好吹牛,好大喜功。
此時褚茂林就在堡牆上排兵佈陣了,從韃靼兵起營時,堡內就開始擊鼓,等到韃靼兵距堡一里地時,又擊鼓,守兵各就各位,挑糞燒“金湯”的,搬運擂石擂木的,弓箭手在檢查裝備的,現在韃靼兵緩緩而進,這鼓聲就沒有停止。聽的讓人頭皮發麻,內心激盪不已。
很明顯章子俊很是擔憂了,雖然沒有什麼印象中的攻城車,雲梯、投石機之類的攻城裝備,可是面對防守兵士單薄,能戰的兵士全部上了堡牆,也只是稀稀落落,面對堡外的五千韃靼騎兵,顯得更加贏弱不堪,榆林堡守軍總共一個千戶所,滿員一千二百餘人,除去分散在吳家堡、孟家堡二旗兵,周壽弟又帶了一個百戶隊前去走馬樑,剩下的也就八百兵,其中三百兵在運送守城物資,現在堡牆上也就五百兵,三百兵守城,餘下二百兵分成二隊做爲預備兵,隨時準備補缺。
一聲號角響過後,看似韃靼的陣型有些散亂,其實韃靼分工很明確的,從“散亂”的陣型中,衝出了二百騎直撲堡牆而來,在距離堡牆十米時,手中甩出軟繩飛爪,這樣做,可以藉着馬的衝勢,把飛爪甩的更高更遠,紛紛鉤主堡牆上的城垛後,拉着繩子一個飛身,直接從馬坐上凌空而起,這些是蒙古騎兵中的“敢死隊”,武藝極高,都是輕裝上陣,口中咬着短刀,雙手使勁地攀爬而上。
在這二百騎甩出飛爪的同時,隨即在韃靼的陣型中又衝出五百弓箭手,在距離五十步開外搭弓引箭,時間掌握的剛剛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掩護攀爬而上的“敢死隊”免遭攻擊,只要有一人上了堡牆,就會有更多的韃靼從這條繩子攀爬而上,而上了城垛的兵盡力維護好這條繩索。
對於守城的一方,如果城牆上敵兵越來越多時,就要出動預備兵,這些預備兵都是身穿厚甲的長槍兵,組成一個小方陣,向前突刺,對方哪怕武功最高,也擋不住幾十條長茅的突襲,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很多看似空槍,實則是不讓敵人有躲閃的空間,要麼跳下城去,要麼死在槍下。
其實韃靼不擅長攻城戰,一旦離開了戰馬,剩下比拼蠻力了,對於明軍來說就剩下守城了,野戰要用幾倍多的兵力纔可一拼,目前就是這樣,這些榆林堡的守軍看着幾百條飛爪一起飛來時,有人就用擂石砸,有人用大勺往下澆燒的滾燙的“金湯”,這些爬牆的韃靼兵人在半空,爲了躲避,只能在空中盪來盪去,腳尖蹬到堡牆後,隨即用力一蹬把身形盪開,免的被落石等砸中,此時韃靼後隊的弓箭手也發力了,箭如雨下,全是瞄準女牆垛口而去,在這三百守軍中的弓箭手一樣還擊,雙方就形成了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