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田月桑時(七)

江河湖海又沒有蓋兒,耗子藥也不限購,一個人若是真心想尋死,悄沒聲赴黃泉的法子多了。

像魏員外遺孀魏陳氏這樣的,專選大白天街上正熱鬧的時候,一身重孝領着稚兒,往車水馬龍的積善堂門前一站,當着滿街百姓的面兒要懸樑自盡,這樣若能死得成那就怪了。

百姓總是淳樸善良者居多,不少人都趕過去攔阻相勸,又有人問及緣由。

那魏陳氏只掩面哭着先夫,口口聲聲先夫名姓就在那功德碑上,然做了好事卻不得福報,自家被冤枉,先夫被逼橫死,自己孤兒寡母被攆出家門云云。

積善堂在城北,魏家在城南,相距甚遠,這世道富貴人家女眷又不會拋頭露面,因而沒有百姓認出這是哪家的婦人來。

聽她說得淒涼,孤兒寡母披麻戴孝的也甚可憐,好人沒得好報又是坊間頂愛議論的戲碼,普通百姓不免動了惻隱之心,紛紛說起自己親戚街坊或聽來的旁人家不平事,這圍觀者也就越來越多。

府城因建社倉而重新劃分了片區,每區都有登州衛戚僉事手下一名百戶負責治安,安排專門的兵卒差役日常輪值巡邏。

積善堂在城隍廟附近,這邊本就是巡邏重點,人羣一聚攏起來,那邊巡卒很快就趕了過來。

先前有糧鋪鬧事、餉倉領米這兩樁事,這些日子巡邏十分嚴格,街面上那些小偷小摸、借酒鬧事的人被巡卒抓了不少去,都按照犯事嚴重程度分送去海邊兒挖沙或是城外修驛路。

城內治安情況登時大好,百姓們對巡卒的態度也變得又敬又畏,更是懂得了“不許干擾執法”的規矩。

因此一見巡卒們過來,圍觀百姓便即麻利的散開了去,只遠遠的站着看熱鬧,也不往前搭話了。

那魏陳氏原還在那邊聲淚俱下,說些煽動羣衆的話,忽見大家散得飛快,不由呆了一呆,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了。

那巡卒領隊的小旗上下打量了魏陳氏一番,冷着臉道:“你是哪家女眷?何故在此喧譁?”

魏陳氏立時大放悲聲,悽悽切切的調子轉了三轉,“民婦冤啊……”

小旗立時打斷她,喝道:“既是有冤情,爲何不往縣衙府衙擊鼓伸冤?”

魏陳氏被他這一喝,哭腔便接不上來了,噎了兩下,柔柔弱弱絞着白綾道:“民婦冤深似海,實沒法活了……”

小旗沉下臉來,道:“有冤情直去伸冤,抹脖子上吊有什麼用?況且你在這裡上了吊,讓你兒子怎麼辦?可想過會嚇着小兒嗎?”

魏陳氏又被噎個窩脖,本就是來鬧的,自然要拉孩子出來博取更多同情,沒真個死了如何會想安置孩子、嚇着孩子的問題。

所以被人問到頭上了,實是無話可答,她只好掩面不語,作那抽抽搭搭哭泣狀。

那小旗環視一週百姓,才又問她道:“聽聞,你說你丈夫積德行善,在這積善堂裡有名姓。積德行善是修自家功德,又不是生意買賣,做了便要討回利錢來,你既想着積德,卻來這邊混鬧,是何道理?”

他這般一說,不少百姓們便開始七嘴八舌應和他,“是啊,沒聽說去廟裡燒香求願未成,就要在廟門口吊死的。”

那婦人一張臉漲成了豬肝色,慌忙道:“不是,不是,民婦不是來尋什麼回報。只是……只是感懷身世……”說着又嚎啕起來,“民婦這命怎得這樣苦啊……”

那小旗又冷然道:“你家如何被冤枉,你丈夫被何人橫逼致死?爲何不報官?”

魏陳氏想假裝痛哭到不能自已,避而不談。

偏那小旗接着道:“你和兒子被攆出門,又是被何人攆出門?是婆母?是族親?若是被人強佔了產業去,更當去報官求知縣、知府大人做主!你若在真死在了這裡,豈不遂了歹人的心願?”

又向左右圍觀的百姓道:“各位街坊鄰居,哪個不知知府大人心繫百姓,最是肯爲百姓們做主的!”

此時正值府城氣象一新、知府大人沈瑞人氣高漲之時,百姓立刻七嘴八舌應和起來,沒口子的誇沈大人是天下頂頂好的官兒了。

魏陳氏心下暗恨,可不就是這“大好官”將她家害了!

可嘴上是一句也答不出的,也只能繼續哭了。

周圍百姓這會兒也發現了,方纔這婦人一味哭說自家冤枉可憐,卻不曾說出任何半點兒關鍵信息來。

不免有那看熱鬧的閒漢陰陽怪氣道:“怕就是個來鬧的,恁瞧瞧,想上吊連塊墊腳的石頭都不尋,她夠得着繩圈嗎?”

周圍百姓看着那婦人嬌小的身量,都忍不住大笑起來,先前憐憫她的也多半都醒過味兒來。

魏陳氏真是悔得腸子都青了,也再沒臉在這兒呆下去,拿袖子一擋臉,拉了兒子便走。

巡卒卻哪裡會讓她走了,登時圍攏過來,將她去路堵住。

魏陳氏心裡着慌,便偷偷狠掐了兒子一把,稚童懵懂,登時便大哭起來。魏陳氏立時跟着哭道:“幾位差爺又是何意?可憐俺孤兒寡母……”

那小旗已經走了過來,立在她面前,嚴肅道:“既有冤情,又叫俺們遇上,如何會置之不理?若你母子去了,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俺們的罪過。”

先前糧鋪鬧事時,這小旗也是參與了抓捕潑皮行動的,因此警惕性非常高,生怕放跑了這婦人,她再往別處挑唆百姓鬧事去。因此說什麼也要先將人弄走再說。

“既有橫死不曾報官,又有強佔家產,這般大事怕是府衙才管得,”那小旗特地這般大聲說,並不打算按照常規將人送去縣衙。

他揮手吩咐身邊巡卒道:“去就近車馬行借一套車來,咱們分出些人手來,護送這對母子往府衙去。”

魏陳氏如何肯應,可她一雙小腳又帶着孩子,想跑也是跑不掉的。百般藉口拒絕,周圍百姓便都鼓譟起來,說她騙子,而那小旗也是態度堅決,半分不讓。

城隍廟、積善堂都是車馬行的重要站點,巡卒很快就借了車馬來,魏陳氏便是想不去都不行了,只得硬着頭皮上了車。

周圍還有看熱鬧癮大的百姓,聽說是要去府衙,都忍不住想跟過去看看新知府審案。

那小旗哪裡肯依,冷着臉向衆百姓表示不許圍觀。

衆人雖唯唯應了,但不少人好奇心重又有倆閒錢,左右公共驛車就在旁邊,車價便宜,等巡卒們走了,便有好事者招呼着湊熱鬧的上了驛車。

便是那捨不得兩文錢還想看熱鬧的,也遠遠的跟上了——反正巡卒們也是走路護送那婦人的馬車,根本也跑不快。

巡卒攆了兩回也沒攆走,想着尋常縣衙開堂審案,便是不許入儀門旁聽的,也有不少人在衙門外頭聽音兒等消息,攔也攔不住,便也就放棄了,由着城北百姓跟着去了。

*

那邊小旗早就派了人快馬往府衙遞信。

沈瑞聽了那一句缺了墊腳石,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他早就納悶那些雜書戲文裡動輒就寫在別人家門前上吊云云,這又不能在自家拎個凳子過去墊腳,若是搬石頭墊腳——可踹得翻嗎?如何死得了!

他這般想着,便忍不住說了兩句。

身邊小於師爺最喜玩笑,便笑嘻嘻道:“許是人家門樑低矮,又或尋短見者善跳,也未可知。”

陳師爺板着的臉也繃不住了,不由搖頭失笑,無奈道:“野史雜記不足爲信。”忙又正色道:“東家,此事頗有蹊蹺,這小旗還是莽撞了,不若問這婦人要狀紙,查驗證據,先放她歸去……”

田順卻在一旁急了,道:“大人,這魏家就沒個好東西,魏家兩個小兔崽子還裝死,正巧這婆娘撞上門來,不如就拿了她!”

魏家一直是重點監視對象,王棍子帶着一干人手去了招遠縣防着流民生變,府城這邊的消息網便是田順打理。

魏家的田畝查得已經差不多了,原本登州地界就有歷史遺留問題——折畝,三畝折成一大畝就不在少數(按一畝田納稅),魏家更甚,許多良田是五畝甚至七畝折作一大畝的。

又有許多含混之處,諸如有契的兩塊田不相鄰,夾着中間一塊田算無主之地,卻由魏家一併把控,佃戶向魏家交租,魏家只按有契的那兩塊繳納田賦,無契的那塊便偷稅。

這一番清丈下來,魏家光隱匿下來的田畝就有百頃之多,更有登記含混,良田作劣田收稅的,這些足佔了魏家田產的六成。

以匿稅論,這樣的數額,罰沒半數田產是肯定的。若魏員外不死,挨那笞五十,也夠去半條命的。

不過魏員外死了,杖笞總不能鞭屍去,但罰沒仍是照舊的,可沒有人死罰消的說法。

若尋常明白事理的人家,在後臺垮塌的情況下,都是要積極往衙門奔走,求個寬宥。若積極配合,許還能少罰些,至少也是爲將來留條後路。

偏那魏家長子不省事,都是成家立業的人了,又不是毛頭小子,卻藉着家有喪事裝起縮頭烏龜來。

田順自然一百個看着不順眼。

如今這魏陳氏鬧這一出,確實是撞上門來——魏陳氏之所以尋死覓活的,並不是和兩個繼子演雙簧,而是實打實的被繼子攆出門了。

當日魏員外稱病時,讓繼室魏陳氏以祈福名義帶着幼子往普照寺住下是爲着跑路,沒多久,這娘倆就悄沒聲的套車出了城,往福山、寧海州方向去了。

結果魏員外卻沒等跑掉便驟然亡故。

魏家大郎並不知道父親計劃,派僕從往寺裡報信接繼母回來時,撲了個空。

魏家長子、次子都是先頭正室所生,二十好幾人,都已娶親成家,兒媳也一樣能張羅起葬禮送往來,並不用魏陳氏做什麼,況且魏家這邊,實沒什麼人來弔唁了。

因此魏家大郎二郎便根本沒派人去找魏陳氏,而是徑自搭起靈棚辦起喪事,魏大郎更是在父親靈前,當着族親的面,以族長身份將魏陳氏和幼弟魏五郎除族了,理由是:魏陳氏不守婦道,魏五郎血脈存疑。

魏陳氏大約是在路上聽到了消息,便風風火火趕了回來,卻根本進不了魏家的門。

魏家本也不是什麼大族,沒什麼有分量的族中長輩能出來“主持公道”,魏陳氏帶着兒子往幾家親戚朋友家裡去,也多半吃了閉門羹。

不知道誰人給她出了這麼個主意,她便跑來積善堂鬧這一出。

田順惡狠狠道:“那婆娘是姓魏的明媒正娶來的,後孃也是娘,這是不是能告魏家倆小兔崽子不孝?”

大明以孝治天下,在大明律裡,不孝與謀反同被列爲十惡之一,被認爲罪大惡極,往昔案件裡便不處死,判工役終身的也不在少數。

陳師爺道:“若那婦人告繼子不孝不悌,確是能將魏大郎治罪的。那婦人焉能不知道這點,卻不曾來告,倒選這麼個時候往積善堂去鬧事,她背後支招之人不知是何居心,還是要查上一查的。”

田順倒是不好說什麼了,還是忍不住嘀咕道:“她能鬧出個什麼來,就是噁心人罷。魏家在府城裡來也算不得什麼良善人家,這遭賣糧,更是讓百姓恨得牙根癢癢。等大家夥兒知道這是魏家婆娘,誰還耐煩看她做戲!”

沈瑞擺擺手道:“不查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左右魏家在蓬萊的田畝業已查清,寧海州等州縣的等着當地查來就是,先了結了罷。”

又向田順道:“那小旗頗有急智,是個可用之才。咱們正是缺人手的時候,回頭與戚大郎打個招呼,請這人暫往府衙來當差。”

陳師爺皺眉勸道:“東家,是否再緩緩?不將這婦人身後之人釣出來總歸是不踏實。這次能教唆這婦人,下次還不知能耍什麼花槍。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

沈瑞搖頭道:“查是要查,但是案子也不等了。眼見流民就要到了,漣四叔也就這一兩日就能到,魏家的事兒早日了結了,餘下的事兒纔好推進。”

陳師爺聞言便也點頭不再勸了,轉而又向姜師爺道:“煩勞燕興將魏家田畝卷宗整理出來。”

*

那魏陳氏這一路上翻來覆去的想了好些說辭,聽着外頭巡卒與民衆對話,她曉得有百姓跟着來看熱鬧,又覺心裡有了些依仗,便準備上堂就先哭,再強化一下弱女子的形象,博些同情。

那親戚可是說了,只要百姓憐她,都幫她張目,便是官老爺也怕犯了衆怒不敢動她的。

結果到了堂上,兩邊衙役水火棍落地高喊威武,唬得她一個激靈,膽氣去了大半,竟是哭也哭不出來了,伏在地上,微微發起抖來。

聽得知府老爺問她有何冤情,魏陳氏還哪裡敢講丈夫被逼而死,只顫巍巍說被繼子攆出家門,竟是丈夫靈柩也不讓她看上一眼。

沈瑞丟下籤子着捕快去請魏家一干被告及魏氏族裡長輩等證人到堂。

魏陳氏自然恨這找碴毀了自家的沈知府(她自然認爲自家無錯,都是旁人陷害),但現下是更恨半分家產不與她和兒子還將他們族譜除名的魏大郎。

這事做得太絕,族譜除名,還是以“不守婦道”、“血脈存疑”的理由除族,她和兒子將一輩子擡不起頭來。

這會兒聽得大人要拘捕魏大郎來,心下快意,只想着定要治死了大郎二郎,把家產抓在自己兒子手裡,至於庶子三郎四郎,隨便給些銀子娶了媳婦就讓他們分出去單過,魏家就是自個兒的。

冷不防上頭知府大人忽然問:“你先前說丈夫是被冤枉、被逼迫以至於橫死,這不孝的案子是自你丈夫亡故之後而來的,便先審一審你丈夫被逼橫死的案子吧。”

魏陳氏剛剛拿定主意要整死繼子,忽被問到丈夫,便又懵了,一時應變不及,有些結巴道:“民婦……民婦……因先夫久病,便與先夫商議到普照寺爲他祈福,走時候先夫還好端端的,忽然就傳來死訊,大郎二郎還不許民婦母子進靈堂,可見先夫死得蹊蹺……”

沈瑞挑了挑眉,語帶疑惑道:“你既說丈夫久病,病重到需你去祈福,那這傳來死訊有何出奇?”

魏陳氏張了張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能說她丈夫是裝病嗎?

她只得硬着頭皮詭辯道:“若是正常病故,如何大郎二郎不許俺們進門看看?街上人都說……”她咬牙道,“街上人都說先夫是氣昏過去,大郎二郎不給他請大夫,生生害死他的。”

“街上人說?街上何人說?可有證據?此等言辭做不得證供,你若告兩子謀害父親,須得有實着人證物證才行。”沈瑞沉聲道,“你所謂丈夫蒙冤,又是何冤情?”

魏陳氏只覺得後背冷汗都下來了,嗓子眼發乾,先前那親戚教她的話在積善堂前連哭帶嚎的喊兩句還罷了,到這公堂上竟是一句都站不住的。

“沒……沒……沒有什麼……冤情。”她終是低低埋下頭去,如是說。

沈瑞沉下臉來,一拍驚堂木,喝道:“既無冤情,何故跑去積善堂喊冤,煽動百姓、尋釁滋事,你可知罪?!”

“民婦……民婦……民婦一時情急胡言亂語……”魏陳氏的眼淚終於下來了,別沒等治了大郎二郎,先把她自己摺進去呀。

“是先前在積善堂前‘喊冤’爲胡言亂語,還是你剛剛所說‘沒有冤情’是胡言亂語?”

“這……這……”魏陳氏還沒權衡好,一時答不上來,只得假裝伏地大哭,拖延時間,腦子飛快轉着,盤算主意。

想着那張吉已是倒了,不若一股腦將錯處都推到那邊去,反正知府也不能拿了那張吉來對質。

她下了決心,抹了一把眼淚,仰起頭來,道:“民婦只在內宅,家中大事都是先夫在外奔波,進來先夫被……被先頭的布政使張大人逼迫做下許多事,又不得不變賣家中珍玩折成銀兩送去濟南府……”

她忽想起最後還捲了一筆銀子走的薛管事,忙道:“就前幾日,還有個姓薛的管事過來俺家,不斷逼迫先夫,生生奪了俺家六千兩銀子走!”

今日既有許多百姓跟來聽審,沈瑞便沒有阻止,尤其想在此案中將清丈田畝推廣開來,正需要輿論基礎,遂許百姓入儀門聽審,又調了衙役及巡卒來維持秩序。

這六千兩銀數字一出,百姓登時一片譁然。

登州偏遠地方,百姓都不富裕,家有六百兩的已是富貴人家,這六千兩在他們眼中簡直是天文數字。

如今大家都知道這是魏記糧鋪的東家娘子,便有人憤憤然喊道:“家中有這許多銀子,卻把糧米賣得恁高價!合着這賄賂濟南府大官的銀子都是從俺們苦哈哈身上刮出來的?!”

周圍百姓聞言也都憤怒起來,紛紛喝喊。

外面衙役、巡卒皆訓練有素,立時上前喝止,很快控制住場面。

堂上魏陳氏聽了衆百姓的話,也有些後悔失言,但事已至此卻也不得不硬着頭皮道:“那薛管事害俺家甚苦,求大人發令將他追回,一審他即知。”

她還想着若能將銀子一併追回是再好不過,百姓罵算得什麼,以後還不是一樣得來買她家的糧米。

沈瑞點頭道:“若是誆騙財物者,理當問罪。”說着便吩咐一旁文吏稍後向魏家下人問明這薛管事相貌,張發海捕文書。

實際上這薛管事行蹤都在車馬行監控之下,張吉事發,車馬行的人就立時暗暗扣住了薛管事,只等府城這邊發落了。

*

魏家離府衙不很遠,少一時,魏家大郎、二郎、幾個僕從僕婦及兩位魏氏族中長者就被帶到堂上。

魏大郎聽聞魏陳氏還敢告他不孝,不由火冒三丈,在堂上瞧見魏陳氏恨不得將這賤婦掐死。

當日魏員外要逃是準備留下兩個年長的兒子頂缸,根本什麼都沒告訴他們。

魏員外因是猝死,魏大郎趕過去時,就發現父親竟穿着普通平民的衣裳,而那邊賬房火起得蹊蹺,寺裡的繼母更早已人影不見。

魏大郎還有什麼不明白的,老爺子自己想跑不說,把年輕妻子和幼子安排的好好的,卻半點風聲都沒透給自己兄弟,顯見是將自己二人作了棄子!

魏大郎自然大恨,和二弟一商量,乾脆就在靈堂上將魏陳氏母子掃地出門。

這會兒魏大郎一跪下,便先發制人質問魏陳氏道:“父親驟然離世,着人往寺裡去請太太回來主持喪儀,太太可敢在這堂上告訴府尊大人,恁當時在何處?!”

這是魏陳氏怎樣都繞不開的問題的,她面上抽了抽,只能道:“這都是你父親吩咐俺的。”

魏大郎語帶譏諷,“吩咐恁一個婦道人家帶着兒子帶着銀兩出城去福山?”說着又指着幾個男女僕從,讓他們稟告府尊大人這婦人素日行徑如何。

那幾人自然都說魏陳氏素不檢點,趁着老爺病重哄騙老爺自己出門,意在捲了錢財帶着姦夫的血脈私奔云云。

魏陳氏氣個仰倒,但她所指能爲她作證的魏員外幾個心腹管事早早就叫魏大郎收拾了,魏陳氏沒了人證,更談不上物證,無奈拋開對自己不利的話題,轉而指責兩個繼子暗害了魏員外。

知府大人還沒問話,魏家人自己就在堂上吵個不可開交。

素日咆哮公堂也是要被罰的,但今日知府大人似乎沒有管的意思,堂下百姓也是看熱鬧看得更是津津有味。

果然人衝動時就容易上頭,堂上吵着吵着真話便被說出來了。

魏陳氏的一切說辭,無論是“魏員外吩咐她出城”,還是“魏員外猝死恐爲二子所害”,都是建立在魏員外根本沒病這一基礎上的。

眼見魏陳氏說不過魏大郎,很快就要落成誣告繼子。

莫說誣告也同樣是要治罪的,這要是被判通姦那她就沒個活路了,何況她先前在積善堂前鬧那一出,還沒在知府大人面前辯白清楚。

魏陳氏恨得在心裡給那替自己出這餿主意的親戚戳上十七八刀,可這會兒她已是騎虎難下,左右討不得好去,乾脆便橫下一條心,心道魏大郎既想讓她半分家產也拿不到,他也別想坐享萬貫家財!

她當下便嚷嚷出來魏員外乃是裝病,實是外面清丈田畝逼得太緊,魏員外便稱病不理事,只盼着濟南府來救,不成想張吉那邊卻不肯援手,魏員外這才安排他們母子出城,是怕日後有事牽連到他們。

魏大郎本不怕她叫破魏員外裝病這個事實,他認定人死罪消,魏員外就是殺人放火,只要不是誅九族的大罪就沒有讓他這兒子替父受罰的道理。

但萬沒料到魏陳氏又從後往前數,將先頭張吉如何逼迫魏員外,魏員外替張吉買了多少地,如何要把良田記成劣田逃稅,這二年趁着災荒又怎麼漲的米價,種種不法之事都說了出來,大有要將魏家整個兒坑死的意思。

更有許多事說是魏大郎所爲。

魏大郎後悔不迭,忙着往回找補,卻哪裡解釋得過來。

沈瑞等的也就是魏陳氏這實話。

驚堂木一拍,魏陳氏先前大鬧積善堂、所謂魏員外被逼橫死、狀告繼子不孝以及魏家隱田匿稅、哄擡物價數案並作一案,一併審理。

魏大郎還在掙扎,不認隱匿田畝,叩首道:“啓稟府尊大人,草民父親亡故那日,家中走水,少了書房、賬房,這個這個……有些契書、賬冊也一併……一併毀了去……”

他想咬着後槽牙槓上一回,反正自家契被燒了,當初籤契按手印的老爹死了,大可以誣府衙文書造假坑害他家。

沈瑞淡淡道:“無妨,便是你信不過縣衙都登記的地契,當日封存的魏記糧鋪賬冊還好端端都在。可以請中人一道來府衙查驗。”

有魏記糧鋪的賬冊在,魏家都無法解釋清糧鋪在無外購糧米的情況下,售出的糧食與自家所產糧食差額巨大的問題。

至於無契田畝,你若執意說那不是你家的,也沒有收糧賬冊證明你家收了租,那就說明那是無主之地,理當收歸府縣;若你說是你家的,沒有契,卻收了租,還沒有繳稅記錄,那就以匿稅論,你家田產半數充公。

魏大郎額角見汗,他遠不如其父,既沒那般手段,更沒那般底氣,三兩句就沒了還口餘地。

只得澀道:“家父還在停靈未發喪,懇請大人許草民發送了父親,再詳細找找契書賬冊,再向大人回話。”竟還妄圖用那拖字訣。

沈瑞氣樂了,毫不客氣道:“你家若還有證據能證明糧米來源,魏春來早就拿出來了。那你來告訴本官,你所謂再找契書賬冊,是什麼樣的契書賬冊?”

魏大郎張口結舌,再說不出什麼來,只剩下盤算着認哪樁罪能多保存家產了。

便只好順着魏陳氏的話,將魏家匿田匿稅、哄擡物價的罪過同樣推到張吉身上,口口聲聲被張吉逼迫。

但就算有人教唆,犯下罪行的到底還是魏家,如何逃得過處罰。

尤其外頭聽審百姓紛紛喝罵魏家無良,羣情洶洶。

那邊文吏奮筆疾書,除開將魏陳氏所說記錄在案,百姓的反應也都一一寫得明白。

沈瑞瞥了文吏一眼,心下呼了口氣,遞摺子時可以附一份卷宗了。

雖然張吉倒了,但他勒索魏家、讓魏家隱田匿稅供他揮霍的事兒送到楊廷和那邊去,楊廷和自能讓一力舉薦張吉的焦芳吃掛落。

而張吉自己收入囊中的、孝敬焦芳的遠遠多於孝敬劉瑾的,這起子事卻落在“劉瑾索賄”上,壞名聲都叫劉瑾背了,劉瑾會甘心認下這鍋?

劉瑾想不到,正在力求上位的張彩也能替他想到。

且看岳父大人怎麼利用這件事了。沈瑞心道。

堂上過審的人越來越多,案子也越發明晰。

在常給魏家診治的大夫過堂後,魏員外裝病的事被證實了。

僕婦下人、普照寺主持等人證明魏陳氏確實是魏員外吩咐出城的,並無不守婦道的行徑。

如此一來,魏員外準備潛逃的事也被坐實了,更是間接坐實了魏家有罪——沒罪你逃什麼?

在提審了魏家更多下人之後,魏家強取豪奪強佔良田、又改良爲劣進行匿稅種種皆有了人證口供。

最終案子判定:魏陳氏母子重歸本族。魏大郎雖將繼母兄弟除族,但事出有因,也多有誤會,不予判處不孝重罪,但因有損魏陳氏、魏五郎名譽,仍判他工役一年,不得以銀贖罪。

魏陳氏大鬧積善堂,其情可憫,但其行仍屬滋事,所幸沒造成特別惡劣影響,故判拘三月,旬日後可以銀贖罪。

魏家匿田、匿稅、哄擡物價罪證確鑿,魏春來身故,杖笞也就免了,魏大郎、魏二郎或多或少參與其中,分別笞五十、三十。

此外就是罰銀罰田:

因匿田匿稅,將魏家所有隱田一律充公,並罰沒魏家三成田產;追繳近五年內所短田賦商稅,並罰銀若干。

因災年哄擡米價,除罰沒差價外,另罰米糧若干。因無記錄尋不到當初買糧百姓一一退還,便將各糧鋪罰銀罰米分別入其所在坊區社倉,造福該社百姓。

判決一下,外面聽審的百姓無不叫好。

當衙役傳出魏家罰沒的田畝也將用於百姓、明日積善堂立碑儀式上將公佈那上百傾田畝的具體分配用途時,百姓登時又是一片歡騰。

隨着退堂之後人羣走上街頭,消息也迅速擴散開來。

翌日,積善堂裡裡外外人山人海,還有特特從城外左近村鎮趕來的百姓,一時熱鬧非凡。

立新功德碑儀式順利舉行,當衆宣佈了種種造福地方的工程以及“專款專用”“賬目公開”諸制度後,沈瑞依諾向百姓們公佈了對於所罰沒隱田的處理方法。

蓬萊縣所查隱田、折畝田共計四百八十九頃,擬撥百頃爲府學、縣學等官學的學田,設立各級獎學金制度,鼓勵學子勤勉讀書,尤其是爲寒門學子解決生活之憂;

擬設立魯班學堂,撥百頃爲學堂學田,試驗田以及學堂開銷皆自此出。

雖名爲“魯班”,卻並非單純的匠人學堂,而是仿京中青翼學堂,設立耕種、商事、木匠、織工、船工等多個分類學堂,目前不收束脩,還管一餐飯,若有做工,還付給一定工錢。

繼續推進朱子社倉,擬撥百頃田,貼補各地社倉開銷。

繼續招募各類“專家”和“助教”,擬撥五十頃田,供專家助教一應費用。擬按照貢獻爲專家助教劃分等級,依等級發放月俸、津貼。

對外招募醫藥人才,擬撥三十九頃田,對蓬萊境內各大藥鋪、醫館進行一定貼補,鼓勵醫者精研醫術,設立公益金,定期開設義診,貼補義診診金藥錢。

另有百頃田暫歸縣裡,備各種應急事用,若有新設項目,再從此項撥付。

百姓聽聞,山呼青天。

有鄉紳耆老高呼要與沈青天蓋生祠,沈瑞固辭,表示所有盈餘銀錢不若捐與積善堂,繼續造福百姓。

百姓更是感動,此後不知多少人家在家爲沈瑞供了長生牌位。

*

三日後,沈漣一家帶着松江府一干織匠工匠抵達府城。

魯班學堂正式掛匾成立。

此時節氣已過了立夏,農人耪地也多結束,一時閒下來的百姓紛紛涌入魯班學堂,有想學份手藝的,有想賺份工錢的,又有乾脆就是家裡想省口嚼用的,無論哪種,魯班學堂來着不拒。

沈漣暫代了魯班學堂的山長。

他也不含糊,走馬上任頭一樁,便是去遊說了府城內幾大商鋪,簽訂了“委培”合同,代爲培訓夥計、賬房、掌櫃等人才。

隨後又去與造船大塢、陸家等海商簽訂了“用工”合同,定向培養造船、修船工匠,以及水手船工,學成即上崗。

末了,他與雷家簽訂了共同研發山蠶繭綢織品,成品由陸家代銷遼東與海外,得利三三四分成。

同時,蓬萊織廠也在搭建之中。

因府城建了朱子社倉,要向入社的百姓租賃織機,沈漣便準備將織廠化整爲零,一方面收散戶布匹,一方面在各坊單獨設立小型織廠,只置幾張、十幾張織機,收坊中女眷來上工。

其中又有漣四太太支招,讓女工們在家門口上工,開工時間靈活,再僱上幾個竈上人,只照管一頓飯食,其他時間則幫着女工們照看孩子,又或低價收衣物來洗,免去許多女工的後顧之憂,自然有更多手藝好的女眷樂意於出來上工貼補家用。

這一套下來看得沈瑞也咂舌不已,也是服了沈漣夫婦的經商頭腦。

有些其實是他前世見過的,隨口同漣四叔提了一句,他也不是事事都懂,許多都只描述了一下現象,提個點子。

不想漣四叔卻十分上心,研究了一套適合本土的法子來,。

想到沈漣一家就此常駐登州了,能幫他更長久些,沈瑞便也是幹勁十足,加快推進他振興登州的計劃。

而就在府城熱火朝天推進各個項目時,大批流民抵達了蓬萊。

第三百三十二章 一脈香菸(二)第三百六十三章 真僞莫辨(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慈母之心(五)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重水複(一)第三百四十七章 倦鳥知還(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朱衣使者(一)第八十四章 今日酒醉(二)第五百三十九章 漸生嫌隙(四)第一百四十三章 萬象更新(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頂門立戶(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桂子飄香(二)300加更第三百五十二章 兩姓之好(二)第六十三章雛鳳清音(四)第三百四十九章 倦鳥知還(四)第七十八章 過路財神(五)第二百九十一章白龍魚服(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與人爲善(四)第四百一十一章 秋來風疾(七)第686章 朱闕牙璋(四)第五百三十九章 漸生嫌隙(四)第七十二章 人心不足(五)第九十三章有女懷春(五)第二百一十六章 木落歸本(六)第649章 層雲漫涌(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較長絜短(五)第693章 克紹箕裘(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近朱者赤(五)第二百八十六章 較長絜短(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天威莫測(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金榜題名(三)第628章 晚來風急(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利之所在(三)第六十六章蜚短流長(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頭角崢嶸(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頂門立戶(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人以羣分(五)第二百八十二章 雙桂聯芳(四)第四百五十三章 金榜題名(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黃雀在後(一)第五百零一章 順藤摸瓜(一)第二百零九章 如意算盤(五)第四百四十二章 頭角崢嶸(二)第六百零四章 鳳凰于飛(三)第二十七章 浮雲富貴(一)第五百七十三章 人心鬼蜮(十一)(二合一)第二百七十四章 恩甚怨生(一)第二百九十二章 白龍魚服(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重水複(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元復始(三)第五百一十二章 血淚盈襟(二)第七十一章 人心不足(四)第三十二章 浮雲富貴(六)第二百六十三章 風雲際會(五)第二百六十九章 有心無力(一)二百二十八章 未雨綢繆(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利之所在(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至親骨肉(二)第三百零九章 種因收果(四)第五百七十六章 多方角力(二)(二合一)第649章 層雲漫涌(一)第662章 向海而生(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久聞大名(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喜事盈門(二)第七十三章 人心不足(六)第二百八十二章 雙桂聯芳(四)第五百九十八章 天理昭彰(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頭角崢嶸(二)第四百七十三章 天崩地陷(三)第六百十九章 鳳凰于飛(十八)第四百四十一章 頭角崢嶸(二)第二章 歲暮天寒(二)第637章 緱山鶴飛(七)第三百三十二章 一脈香菸(二)第九十一章 有女懷春(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白龍魚服(四)第五百零一章 順藤摸瓜(一)第622章 鳳凰于飛(二十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人以羣分(四)第658章 田月桑時(六)第四百一十五章 百年歸壽(四)250加更第五百一十章 廬山真面(五)第七十四章 過路財神(一)第二百三十章 未雨綢繆(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情難兩全(三)第646章 星河明淡(八)第三百零四章 改惡遷善(四)第669章 第六百六十九 疾風勁草(一)第三十一章 浮雲富貴(五)第三十九章臘盡春回(二)第九十八章 羊狠狼貪(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利之所在(一)第八十五章 今朝酒醉(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鳥飛魚躍(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端倪可察(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事難如意(五)第五百九十章 鶺鴒在原(六)第四百三十四章 樂往哀來(五)第五百五十五章 沈氏分宗(二)第六十四章雛風清音(五)第一百零六章 風波再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