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太學辯議(七)

楊叢義趕緊回道:“沈兄此論繆矣。農業立國當然無可挑剔,無農不穩,無糧不安,沒人可以動搖。但三百六十行,士農工商,正常國家缺一不可,農民可種地亦可種桑,地有南北,山有高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間能種茶,平原良田可得糧,種糧者要喝茶,種茶者要吃糧,互通有無,必有回易,否則你讓山間種水稻,當年就餓死,平原種茶三五年方有一口,一場大水,樹死葉枯,回易方能山間種茶有糧吃,平原種田有茶葉。絲綢瓷器更是如此,若良田山地全種糧,沒有絲綢布匹與瓷器,必然衣不蔽體,以手抓飯,此等情景,便是野人時期。

故回易之道,乃互通有無之道,能使種糧者精於種糧,種桑者精於養蠶產絲,種茶者精於炒製茶葉,燒瓷器者精於燒製精美瓷器,織工精於織造,船工精於造船,廚師精於做菜,博士精於教授,業精於勤,貴於專,因有回易,一巧可獲千利。

回易雖利潤豐厚,然一兩茶葉百錢千錢,不見天下人全去種茶樹,一盤雕花點心三五貫,不見天下人全去做廚師,一套官窯瓷器五貫十貫,也不見天下人全去燒陶瓷,凡此種種,不再列舉。沈兄言回易一起,百姓逐利,田地荒蕪,無人種田,無糧可吃,實在荒謬之極,此言休提!”

秦淼道:“楊兄方纔言說,海船一啓,兩年可賺錢千萬貫,秦某實不敢信。想我大宋,雄踞東方沃土,繁盛之時,也算地域廣闊,物產豐足,一年稅收不過萬萬貫而已,想那南方海島,蠻夷小國,蠻荒之地,不遵禮儀,衣不蔽體,如何就能從他們那裡得錢千萬貫,楊兄誇大其辭,秦某實不敢信。想必在座諸位,心中也多有疑問,還請楊兄加以細述。”

他忽然醒悟,回易之論,自然論不倒人,如何回易卻是重中之重,未曾聽對方提及,當有一問。清丈田畝之策被辯駁,難以施行,回易豐盈國庫之論,也不是輕易就能施行。

楊叢義道:“秦兄有所不知,這天下廣闊無邊,以大宋地域之廣博,也不及天下百分之一。東有倭國與高麗,中原歷來不放在眼裡,他們地域雖小,但千百年來積累黃金白銀無數。西南大理,建國多年,也算富足,順南沿海而下,有一大國,秦漢之時,稱爲安南,漢時設立安南都護府,此時獨立成國,已經一統半島,稱爲吳哥王朝,亦稱高棉,地域比起目前的大宋也不小多少,土地肥沃,無糧之時,隨時隨地播種,就有收穫,不愁吃喝,王朝仿中原華夏,立國已久,大城亦有多座。

再向南,古稱爪哇,現爲三佛齊國,海島遍佈,物產豐足,從羣島間海峽西去,有大陸唐時稱天竺,在西域吐蕃諸部南部,吐蕃苦寒,而天竺溫熱舒適,而今化爲十多個小國,互不統屬,各有城池,亦是豐饒富足,繼而往西有吉爾王朝,北接吐蕃與西遼,此地歷史久遠,已富饒千年,漢朝之時與西域都護多有接觸。再西便是阿拉伯帝國地域,唐時稱黑衣大食,此時已與天竺一樣,化爲幾十個小國,此地中心區域稱兩河流域,豐饒異常,強盛之時堪比漢唐。

由此往南有一大片土地,北部稱埃及,地處尼羅河流域,曾建立埃及帝國,強盛不下漢唐,如今雖不如往昔,但依然物產豐足,金銀遍地,大陸南部無從探索,不知有多廣闊。埃及北部有一強盛帝國,至今已存在千年,號稱羅馬帝國,地域廣闊,繁盛無比,由此往西有小國無數,水路尚不能連通,不知國名。以上富饒之地,海船俱能到達,亦早聞漢唐之名,因大唐滅亡,諸地與東方華夏失去正常聯繫,但仍偶爾有人不顧艱難險阻,駕船遠航,來到他們心中神聖的東方聖土。

漢唐之時,東方絲綢瓷器,從西北陸路西去,已是西部諸國王公貴族,不惜重金搶購之物,如今陸路爲夏國遼國所阻,若能開海上絲綢之路,大宋一船茶葉瓷器絲綢,便能換回一船金銀,還可回購香料奇珍之物,回到大宋,又能換取銀錢無數,百艘商船兩年來回一次,賺取千萬貫,完全不成問題,不肖幾次,府庫豐足,大宋再次強盛,也指日可期。不知諸位,以爲如何?”

秦淼道:“秦某雖不知楊兄所言西域諸國,是否確如其是,歷史悠久,國家富足。但出海一次就需兩年之久,不說茫茫大海之上,就是在太湖上泛舟,也難辨東西南北,如何就能讓海船走兩年之久,而不會迷失方向?想那西域諸國,無人去過,海上商船也不會走太遠,安南乃華夏故地,不算太遠,海船能到安南之南,尚有可能,若說能從海路到天竺,再到黑衣大食,秦某不敢相信。聽聞海上廣闊無邊,海船東去倭國就需一月之久,海上一無所有,極易迷失方向,南下回易,聽起來能獲利豐厚,但路途遙遠,不辨東西,實在難以施行。”

楊叢義笑道:“諸位有所不知,海上亦有海圖,可知方位,況且有一利器可辨方位,那便是針盤,不論在何時何地,指針永遠指向南方,有了針盤,不管是在大漠草原,還茫茫大海,都能隨時知道方位,此乃大宋獨到的創造與發明,不知道諸位是否有耳聞?”

秦淼道:“未曾聽聞有這等物件。沈兄可曾知道?”

沈縉搖頭道:“沈某也未曾聽聞。”

楊叢義笑道:“不知諸位可知沈括其人?”

見無人應答,想必應是無人知曉,便接着說道:“沈公與沈兄同宗,曾在元豐年間在西北出任知州,駐紮邊境,抵禦夏國,他著有一書,曰《夢溪筆談》,在書中便描述了針盤的製作方法與特性,辨別方向十分好用。沈公出生之地就在此處,臨安錢塘縣,辭官之後隱居在鎮江,距離沈兄不遠,若有機緣可去看看,查證一番。”

秦淼聞聽此言之後,又道:“縱使真有針盤能在海上指明方向,但海船出海一次兩年之久,滿載貨物,船亦沉重,海船遇風觸碰礁石,在所難免,縱使用木結實,一經觸碰,還是會當即破損,一旦海水涌入,瞬間就會沉入海底,船上的絲綢瓷器俱損,不但不能回易賺錢,也許還會虧的血本無歸,楊兄可曾想過這個問題?”

楊叢義道:“海船出海,觸碰礁石在所難免,船有損傷也很正常,只要不是受損嚴重,斷爲兩截,仍然可在海上航行,等到合適停靠之地,再做修補,並不會影響海船繼續前行。”

秦淼道:“楊兄此言不對。今年六月,我泛舟太湖,親眼所見一艘船觸礁破損,不肖多時,那船便沉入湖底。楊兄何言,受損不重還可航行?一旦破損進水,則此船必沉。”

楊叢義解釋道:“秦兄有所不知,湖上小船與海船建造方法大有不同。海船高大,一般艙底會分成十多個相互不通的隔間,再注滿淡水加以封存,此爲壓艙水,其目的有三,一爲海船高,不以重物壓艙使船下部分入水,極易被大風吹倒顛覆,二爲各艙隔斷,即使觸礁破損,海水涌入,也在一個隔艙之內,對其他隔艙並無影響,且隔艙上部密封,水不能漫入,其三遠洋航行,數日數月不能停靠,海水苦澀,無法飲用,艙底的隔艙水,便是船上人員的飲用之水。

此等造船方法,再海邊造船廠,已有使用,此法名叫水密艙法。以此等方法建造的船隻,十分耐用,即使破損嚴重,只要不沉,一經靠岸,就能修好之後繼續使用,在海上用此船最爲方便,不易折損。故秦兄之憂慮,不足爲懼,海船出海,不免損傷,但絲綢瓷器,不會有失,亦不會血本無歸。”

秦淼道:“水密艙法?有這等方法?當日在太湖,眼見船沉,也未曾聽人說起,莫不是楊兄,編造之語?”

楊叢義笑道:“秦兄高看楊某了,此等方法與智慧,我所不能及,俱是造船工匠的智慧。秦兄若不信,可親自出海一趟,一探究竟。”

“多謝各位的精彩辯論!”方騰等待了許久,及時上場插口,打斷辯議。

他向場中四人笑道:“秦兄、沈兄、楊兄、湯兄,四位幸苦。感謝四位帶來的精彩辯論,真是讓人大飽耳福,欲罷不能,無奈日頭偏西,時辰不早了,真是可惜。再次感謝四位帶來的精彩辯論!”

四人向圍觀衆人行禮之後,各自退場。

衆人對楊叢義與湯鷽的身份很是好奇,不由的紛紛扭頭觀看,看得湯鷽很不好意思。

方騰站在場中,當即宣佈:“多謝各位捧場,積極參與,今日策論辯議,圓滿結束。六場辯議文采飛揚,精彩紛呈,明天必能傳遍臨安,使諸位揚名!再次感謝各位參與,今日之辯論,到此結束。”

湯鷽受不了別人好奇的眼光,辯議方一宣佈結束,趕緊與楊叢義一起,快步離去。

第287章 忽然醒悟第183章 大制魚面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479章 杞人憂天第211章 出使安南第363章 不得出入第117章 完顏亮第716章 五龍觀第361章 畫像丟失第395章 不及送別第763章 精武兵符第63章 解圍第16章 血案兇徒第366章 丟臉不冤第598章 援軍天降第701章 兩帝共存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172章 人之將死第320章 共守涼山第236章 海路被阻第360章 藥鋪掌櫃第118章 強盜殺人第462章 山中實戰第61章 飛蛇第533章 爭相採購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475章 四渡赤水第561章 香水賣誰第547章 大有收穫第473章 勝敗註定第541章 交易不順第150章 募工開營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116章 秦檜出場第462章 山中實戰第649章 好漢饒命第472章 抽籤選將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579章 戰和逃第361章 畫像丟失第72章 逃犯的消息第226章 大驚小怪第288章 分歧第506章 無子之惱第321章 圍堵四門第15章 失竊第534章 教子之爭第458章 全軍集訓第253章 平安歸來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16章 血案兇徒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374章 如實招認第25章 療傷第212章 使節登陸第234章 通關南下第138章 武學公試第382章 感同身受第347章 香爐峰故人第721章 皇帝承諾第291章 全軍合圍第518章 分頭行動第593章 請命調防第202章 正使講話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50章 哪裡有馬車第467章 早有算計第163章 宣威軍建成第308章 遊奕軍李耕第258章 使團進城第93章 一個不留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706章 皇帝沒錢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320章 共守涼山第91章 討價還價第277章 得償所願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459章 從軍歌第94章 各有心思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576章 水戰訓練第350章 龍騎軍營第486章 傷心處第304章 密謀第713章 州試第145章 組建新軍第83章 失而復得第138章 武學公試第546章 烤羊飄香第101章 分鍋大會(下)第336章 占城消息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181章 趕回老家第687章 別無選擇第682章 交心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