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是逐利的,他們的財富也都是辛苦積攢下來的。
硬化官道收費的提議,很快獲得衆人的一致認同。
但這項政策能持續多久,一衆豪商還是心有疑慮,畢竟硬化的官道還是官道,所有權還是官府手中,怎麼收過路錢,收多少過路錢都只能是官府來收,商賈沒有權力私設路障,便不能保證能一直收下去,在收取過路費的利益上,他們的利益便不能保障。
對於這種顧忌,沈縉也只能給他們承諾,承諾他們一旦官道硬化完成,出錢多的商賈可以派人蔘與收取過路費。
然後又告訴他們,硬化官道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車馬往來、貨物運輸,貨物運輸速度加快,運輸成本降低,可比收取路費能獲得更大利益。
兩個月後,在造院技術人員支持下,益都府、濟南府、濰州、萊州、密州等地陸續有商賈投資建成了水泥生產作坊,並逐漸開始水泥生產。
與此同時各地官府在安撫使要求下,開始拓寬連接各州府的主要官道,統一擴寬至三丈寬,徵地所需錢財,或土地置換,朝廷負擔一部分,其餘部分各地官府自行承擔。
拓寬官道的錢說是要地方官府承擔,但最終還是攤派到當地百姓和鄉紳商賈身上,好在免賦六年,民間已不似金國統治時期那麼困難,所以並未引起太大的麻煩。
當然,在擴寬官道和硬化路面期間,山東各州府也有大量官員因爲貪腐和收受賄賂,在朝廷強力反腐的大環境下,丟掉了官職。
但這些並沒有影響山東官道修築,隨着一批批渴望建功立業、做出政績來的年輕官員到來,官道拓展和路面硬化甚至開始迅速推進。
由於此事是由安撫使大人親自主導,新上任的各地官員無不想在沈大人面前表現,於是一個個年輕有爲的官員很快出現在沈縉視野之中,並很快升遷,得到了重用。
各州府分段修築硬化,同時開展,速度自然是空前的快。
再加上山東境內的官道絕大多數原本就很平緩,很少穿越山丘山巒,所以不論是拓寬還是硬化,難度都不大,唯一耽誤硬化進度的便是水泥產量。
雖然爲加速官道硬化,一開始各州府就建了水泥生產作坊,但水泥產量還是遠遠跟不上硬化速度和需求。
爲此,各作坊不得不迅速招募人手,加以培養,擴大作坊規模,加大產量。
各作坊人力需求增加,先前從北方逃難來的百姓便有了更多謀生的地方。
整個山東在忙碌將近一年之後,拓展爲三丈寬的主要官道,其中一丈五尺寬終於全部用水泥硬化完畢。
光滑平整的官道,一眼望去格外舒服,就像一抹淡墨色橫亙在一副田園畫作之中。
在平整硬化的官道上,拉車的馬匹省了不少力氣,奔跑起來的速度比在泥路和石板路上更快,也更加平穩,幾乎感覺不到顛簸。
每一段官道硬化完畢,安撫使司便進行最終的驗收檢查和試運行,問題大的地方便要重新修補。
шшш▪ тt kān▪ C〇 在一半官道硬化完畢之後,安撫使司安排了一項測試,讓兩輛馬車同時從密州出發,一輛走硬化過後的半邊官道,另一輛走尚未硬化的半邊官道,測試硬化完的官道相比舊有官道,到底有多少優勢。
這項測試從密州開始,經萊州至濰州,再從濰州到益都府,而後又過淄州,最終達到濟南府,幾乎穿越了山東大部分地區。
最終這項測試給了所有人一個大大的驚喜。
兩輛馬車跑完全程,走硬化官道的馬車用了十一天,換了兩根車軸,而走泥土和石板官道的馬車馬不停蹄的趕路,足足用了四十八天,換了十二根車軸和七個車輪!
硬化官道在馬車運輸上的巨大優勢馬上展現出來,很快傳遍整個山東。
由於這項測試結果驚人,剩下的半邊官道很快啓動,進入加速硬化之中。
道路修好,貨物運輸加速,整個山東各地之間的聯繫便更加緊密,從南方走海路運至密州,再轉運益都府的貨物,大大節省了運輸難度,縮減了時間,從濟南府運至益都府、萊州出海的貨物,有了硬化官道,也更加便利。
除了硬化官道,造院還適時推出了鐵質基座的四輪馬車,馬匹只需在前拉車而不需負重,整個馬車的運力增加了兩倍不止。
有好路,又有改良過的大運力馬車,山東境內的大小商賈們的眼界也更寬了,心思也更多了。
以往從南方進貨,只能走海路,要麼走密州,要麼走萊州,不論走哪兒,船一靠岸,路上運輸就是個**煩,如今路上運輸問題解決了,他們便將視線望向了南方千里之外物資繁盛的江南。
就在沈縉主持山東主要官道進行平整硬化之時,楊叢義在河間府也有大動作。
河間府地勢平坦,但由於百姓害怕戰爭波及,大部分向南逃離,田地很快荒蕪,楊叢義便想起了回易處早年在流求建立的馬場,是時候把他們遷來北方了。
多年來,楊叢義、沈縉、陸游等人,以及精武軍大部隊陸續北上之後,回易處在流求的勢力減弱了不少,整個軍營已經不足兩千人,而馬場裡的馬匹陸游出售過一批之後,只剩一萬餘匹,馬場裡的士兵養馬十幾年,養馬經驗也都較爲豐富,無馬可養,實在是浪費。
於是楊叢義很快派人去海州找到陸游,讓他派人南下流求,想辦法將馬場人馬運至濱州,至於流求營地是否還需要留人,根據回易處需要,他自己決定。
當年九月,百艘大船滿載人馬,從南方來到濱州,在濱州登陸,經過五天休整後,一千多養馬士兵驅趕着大小一萬多匹馬北上河間府。
十月,河間府轄下十七縣的其中十二縣都被圈定爲河間軍馬場,仍然在十二縣內生活的大多數百姓統一南遷至南邊靠近濱州的縣區居住,土地有當地官府分配。
近萬匹馬灑在佔地達十二縣之廣的土地上,就像一把沙子灑進了湖裡。
看着方圓五百里的巨大馬場和稀少的馬匹,楊叢義很快向河間軍馬場下達了命令,要他們不計代價增加馬匹數量,質量優劣暫且不提。
與此同時,楊叢義通過特殊途徑,從北方弄來近百匹優良的公馬和母馬,放在軍馬場內,用以改良產自南方的馬種。
要統一北方,沒有優良馬匹根本不行。
當年在淮河流域追擊金軍,獲得的十幾萬匹馬,近十年來死了不少,剩下的也幾乎全都老了,它們中的大部分在以後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發揮不了用處,所以建立一個巨大的軍馬場,勢在必行。
大宋幾十年來沒有合適的馬場,沒有優良的戰馬,通過購買馬匹根本無法建立一支規模足夠的騎兵部隊,一旦需要攻陷大同府,奪回雲州,面對金國草原騎兵,宋軍只能眼睜睜看着對方,攻守都不能自主,又如何能取得想要的戰果?
如果靠近草原的大同府不能收復,不能守住,縱使奪回太原府和河東,也遲早會丟。
並且如果一旦金國主力部隊不在大同府與宋軍決戰,而是逃進草原,那麼宋軍佔據大同府也毫無意義,他們不斷的騷擾,就足以拖垮大同守軍。
因此要想取得對金國的徹底勝利,就必須具備殲滅金國主力部隊的能力,要具備這個能力,首先就得有追上他們的能力,那麼優良的戰馬就必不可少。
在楊叢義看來,宋軍即使在三五年內收復關中、河東,奪回大同府、燕京,也無法徹底擊潰完顏亮和完顏雍,因爲他們在大同府、燕京、遼陽府呆不住,他們還可以跑進草原深處,跑回白山黑水之間的會寧府,等恢復實力,又會提兵南下入侵。
所以即便大宋收復燕雲之後,跟北方金國之間的戰爭依然不會結束,兩國或者是三國之間仍然是一個長期戰鬥的過程,並且只要大宋沒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就會永遠處於被動防守的境地,永遠無法深入草原和白山黑水之間去找金軍主力作戰,金國主力騎兵部隊不滅,大宋跟他們之間的戰爭永遠不會結束。
楊叢義以整軍備武刺激真定府、燕京跟進,製造邊境緊張,嚇走本就不多的河間府百姓,獲得大片荒蕪的平原土地,又花費大力氣將流求馬場連人帶馬遷來河間府,建立河間軍馬場,所求不過是爲十年後的大宋建立一支可用的騎兵部隊打下基礎。
而他在河間府圈地建立一個巨大軍馬場的行動,也被大同府的完顏亮和遼陽府的完顏雍看在眼中,對此他們嗤之以鼻,因爲他們清楚養馬絕對不是三五年就能成的事情。
在他們看來,楊叢義妄圖以河間府養馬,而後組建騎兵攻擊真定府和燕京,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原以爲楊叢義入主濟南府、河間府大舉練兵,整軍備武,是打算很快發動戰爭,再奪真定府、燕京,如今看來沒有馬,他也難爲無米之炊。
據完顏亮和完顏雍瞭解,楊叢義歷來都是打有準備的戰爭。
所以當得知楊叢義在河間府建立軍馬場養馬後,他們便知道宋金之間五年之內很難再掀起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