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曾經說過:“朱德把軍事游擊隊的戰術歸納爲這樣幾個要點:(一)敵進我退;(二)敵駐我擾;(三)敵疲我打;(四)敵退我追。”據當時任二團黨代表的龔楚回憶,在一次會議上毛澤東作戰略性的報告時說,朱德對游擊戰術,提出一、敵進我退:……保存實力,待機轉移攻勢。二、敵退我進:……打擊其士氣,積小勝爲大勝。三、敵駐我擾:……以疲憊敵人,造成對我有利之形勢。三、敵疲我打:……應集中兵力,主動進攻,以殲滅敵人。
以上就是後世華夏著名的游擊戰法裡面的十六字訣的具體概括總結,當趙星星在嚴格訓練自己的特種部隊的時候;他也同時抽時間出來將後世的華夏遊擊隊的戰法,全部原原本本地教給了林文龍他們幾個骨幹軍官,以及招聘回來的那些新兵蛋子。
當然除了“秘密,迅速,化整爲零,聲東擊西,忽南忽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游擊隊戰法的教授之外,趙星星還將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圍困戰,伏擊戰,了窯洞戰、聯防戰、捕捉戰、水上游擊戰、拔點戰、攻心戰、堅壁清野等等共X黨所有著名的游擊隊戰法也一起教授給自己的部隊,讓那些新兵蛋子能夠更加快速地變成戰鬥力強大的戰士。
麻雀戰:“這是民兵在抗戰中經常運用的一種主要和基本的作戰方法,也是最能發揮民兵特長的游擊戰法。其基本特點是以少量民兵組成戰鬥小組,出沒在山野密林、狹窄隘口、街頭巷尾、地道暗洞、青紗帳裡,像麻雀啄食一樣,東一槍、西一槍,忽聚忽散,忽來忽去,一會跳到這裡,一會跳到那裡,出敵不意,扭住敵人,一陣猛打;敵人反擊時,就立即撤離,消失得無影無蹤;敵人撤退時,就呼嘯而來,槍聲大作,殺聲四起,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著,陷入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苦境。麻雀戰打得最出色的,就是歷史上抗戰時期華夏民兵戰鬥英雄李殿冰領導的北嶽區曲陽縣尖地角村民兵遊擊小組。在1943年的3個多月裡,他們先後對敵作戰27次,打死打傷日僞軍200多名,繳獲步槍3支、電話3部、牲畜47頭,戰利品一批。”
地雷戰:“地雷戰首先是晉察冀根據地的民兵發展起來的戰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國縣東趙、西趙兩村的民兵,在反“掃蕩”中把兩枚手榴彈埋入地下,炸死了兩個敵人。於是,各村紛紛效仿,利用廢鐵壺、瓷瓶子、瓦罐子等,裝上炸藥,以殺傷來犯之敵,取得了顯著的戰果。此後,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馬,製造了鐵、木、石、瓷地雷等,發明了拉火雷、踏火雷、電火雷、定時雷、連環雷、絆雷、跳雷、飛雷等幾十種埋雷方法,各式各樣的地雷和雷陣,對於打擊運動之敵、殺傷“掃蕩”之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赫赫戰果。北嶽區阜平縣五丈灣村著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組,利用地雷戰先後炸死炸傷日僞軍362人,炸燬汽車25輛;山東海陽縣趙村的趙守福和於化虎,帶領民兵用地雷戰炸死炸傷日僞軍303名的事蹟,全國聞名,威震敵膽。”
地道戰:“抗日戰爭中期,由於日寇加緊對我根據地實行殘酷的“掃蕩”、“蠶食”、“清鄉”,處在平原地區的抗日軍民,沒有山林和水澤可依,於是就發明了縱橫交織、戶戶相通、村村相聯、不怕水淹、不怕毒氣,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戰,成爲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一大法寶。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地區就挖地道達1.25萬公里,成爲抗擊日寇的一條偉大的地下長城。冀中清苑縣冉莊民兵,就是因爲運用地道戰打了許多漂亮仗而馳名中外,他們的事蹟被改編成了電影《地道戰》。英雄的冉莊民兵先後作戰157次,其中進行地道戰17次,依託地道進行伏擊、追擊戰鬥55次,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共斃傷敵267名。當時,日僞軍曾傳出這樣的禁令:“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太行地區磁縣山底村民兵、晉察冀地區滿城縣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順義縣焦莊戶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戰取得輝煌戰果的英雄羣體。民兵們曾用打油詩頌揚地道戰:“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敵人鑽地道;明裡打,暗裡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乾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
破襲戰:“這是廣大民兵和羣衆創造的又一戰法,它不僅適用於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如公路、鐵路、橋樑、車站、碼頭等,而且適用於對敵人的倉庫、工廠、礦山等進行破壞和襲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民兵經常以隱蔽、突襲的戰鬥,配合正規軍對敵人的鐵路、公路和交通樞紐進行破壞,挖路基、扒鐵軌、炸橋樑、打火車、割電線、平圍牆、阻河道、毀碼頭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間就出動幾萬或幾十萬民兵和羣衆,把數百公里長的鐵路、公路全部破壞,將電線割斷,電杆鋸倒,使敵人的交通和通信聯絡陷於癱瘓。1939年,安徽省肖縣就出動20多萬民兵和羣衆,參加了隴海鐵路大破襲,一夜之間將100多裡的鐵路全部拆掉,枕木、鐵軌、和電線、電杆一起運回根據地,日寇被迫停車10天,使其西運計劃流產。在著名的“百團大戰”中,僅冀中的民兵和羣衆,就有35萬人參加了破襲敵交通線的鬥爭。1941年至1945年間,晉察冀全區共搗敵僞碉堡1140多座、炮樓300多個,炸燬敵汽車360多輛、火車頭40多個,破壞公路3.76萬公里、橋樑730多座。”
圍困戰:“就是對敵人的據點和碉堡實行封鎖,把敵人圍困在據點和碉堡裡,使其沒吃沒喝、走投無路,最後將其擠跑、趕跑或殲滅。太嶽沁源圍困戰,就是廣大民兵和羣衆圍困封鎖、制服敵人的一個典型戰例。1942年9月,日寇糾集了1萬多人,分14路進犯我只有8萬人的沁源縣抗日根據地,並在沁源縣城安了據點,妄圖把沁源劃爲“剿共實驗區”。這裡的民兵在敵人到來之前,一面把人民羣衆轉移到山裡,一面實行“堅壁清野”。敵人佔領沁源縣城後,見不到人,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一切供應全靠外地。廣大民兵和游擊隊又密切配合,到處截擊,襲擊敵人的運輸隊,無奈,敵人只好外出四處搶糧,可又遭到游擊隊和民兵打擊,只好呆在據點殺馬充飢……這場圍困戰,經過兩年多的時間,終於把敵人困出了沁源縣城。在此期間,沁源民兵共作戰2700多次,斃傷俘敵4250多名,涌現出了民兵殺敵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縣獲得了民兵對敵鬥爭“模範縣”光榮稱號。”
伏擊戰:“一般分爲待伏與誘伏兩種。待伏,是在得知敵人出動的兵力、時間和必經之路後,預設埋伏,待機殲敵。如1944年農曆4月的一天,太嶽區安澤縣風池、高壁等地的民兵,獲悉日寇騎兵運輸隊要給府城的敵人送糧彈,民兵們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當鬼子的運輸隊進入伏擊區時,地雷“轟轟”地爆炸起來,一時濃煙滾滾,殺聲四起。僅七八分鐘時間,33個鬼子就被消滅了32個,只有一個受傷的逃進了府城據點。誘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設伏,然後以少數民兵誘敵深入,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將其殲滅;或者佯攻一個方向,引誘敵人前來增援,在路上伏擊敵人。如冀南區隆平縣民兵自衛隊在河上伏擊鬼子汽艇,山東平原縣塘坊民兵伏擊日寇一小股機械化部隊,都是採用的這種戰法。”
而當趙星星將這些在抗戰時期靈活巧妙、神出鬼沒的獨特的游擊隊戰法,完完全全地教授給了自己的大小官兵們後,所有人都對這些在後來的抗戰時期裡面能夠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暈頭轉向、喪魂落魄、顧此失彼、疲於應付,像一條野牛陷入我人民戰爭的沼澤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游擊隊戰法,均感覺到震驚,震憾起來。
而且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些游擊隊戰法,是非常容易學會的,而且效果十分好。
因爲他們是將這些戰法邊學,邊用察哈爾省裡面的土匪山賊來進行遊擊實戰,來巢匪實戰的。
所以當他們用這些游擊隊戰法,輕輕鬆鬆地將那些殺氣騰騰地匪徒們殺得節節敗退,甚至落荒而逃後;趙星星的所有部下,上至高官,下至剛剛招聘回來的新兵蛋子;均無比讚賞和推薦此游擊隊戰法,並且愛死了這些神奇的,各種各樣地游擊隊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