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辟舉(下)

“不過想要升任官員,還是要通過辟舉考試。”

看着高俊所寫的辟舉制度,幾個人的表情變化了,這不就是科舉的翻版嗎?

秋闈選士是國家求賢之道,自隋唐開創科舉以來,一直是皇帝纔有權力做的事情。國朝開國的時候,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人曾經開設過地方性的真定榜、白水榜,那是國朝初期制度草創、外重內輕的權變之策,現如今國家文治完善,根本不可能讓地方將臣自己搞科舉。

但是另一方面,科舉重如天大,但是卻首先重於名與禮,唐代藩鎮經常自行徵辟僚屬,朝廷也給予追認,甚至於這些僚屬的職位在宋金時代還成爲了正式的官職名稱,高俊對於這一年也是心知肚明。朝堂上那些人首先看的是是否符合禮制,只要換個名字的話,也不會引起太大的議論。

畢竟選取賢才也是地方政府的職責之一,怎麼能夠隨便說求賢若渴的高俊是僭越呢?

按照高俊的規劃,現在的辟舉制度,也就是以後的科舉制度,其內涵是國家高級文官選拔考試。可能在最初幾年還允許白身參加,但是等到普及教育一兩年之後,就應該僅限於完成了學校教育以及已經成爲低級官吏的人蔘與,一年中舉者不超過100人。

中舉的人雖然還是會在低級崗位上幹些日子,但是關係較廣,升遷較快,經常放到重要崗位上接受考驗,以增加資歷。

五品及以上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從這些人裡面選出來的。

而辟舉的科目,則以詞賦、經義兩科爲主,都要考時務策以及政論,與此同時,在開考之前,還要考算學、科學、史學、通識四科,以確保常識的基本完善。

除去這項國家級的重型考試之外,還要在各路進行地方性考試,中選的官員最高大概也就是五品上下,而情形差的話,可能會留在八品、九品。

而從未參加這兩項考試的人,即使是在學校畢業分配到了政府,辛辛苦苦一輩子,能爬上個八品九品就算不錯了。

甚至於也許天下重歸一統的二三十年之後,連畢業生包分配的政策也都不會有了,基本上所有的官員都要從考試中選拔。

前兩項這麼解釋完,在場的人大約也都聽懂了其中隱藏的意思,元好問有些緊張的望向其他幾個人,趙汝凡在淡定當中又透露出一點興奮,而吳廣亭若有所思,白廣泉似乎還沒有完全領悟其中的關節,但也隱隱感覺不妙,皺起了眉頭。

“裕之,可要認真聽。”高俊很粗魯的用手中的筆桿敲了敲桌子:“前兩者解釋完了,第三者叫門蔭入學。”

從家天下的時代開始,恩蔭制度的雛形就已然出現,官員按照自己的品級,也可以讓一定數量的子弟入仕,這似乎是無需證明合理性的舉動。

隋唐時期開創科舉,但是恩蔭制度卻絲毫未受影響,反而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強化,並且有了詳細的制度規定。官位每升高一個品級,就能多讓一名家族內的子弟當官,而且允許的親戚職位也越來越高,七品官員只能讓自己的一個兒子成爲從九品的官員,而一品大員可以蔭九人,遠至堂孫。

宋代的時候,科舉制度大大發展,但全國七成以上的官員依舊由蔭補入仕。

從高俊和何志也兩個現代人的角度理解,恩蔭這種制度簡直算得上是合法腐敗。但是不得不承認,每一種制度都有其確立的歷史背景,恩蔭選出來的官員,也許能力尚不足夠,但是政治上更加可靠,從小耳濡目染,對於行政也更加嫺熟於心。

政治世家倒也不是完全不合理,總統的兒子當總統也未必是徇私舞弊,反倒是父親從政,兒子經商則尤爲可疑。

畢竟,官員的子弟更懂政治,這說得通。但要是說他們精通銷售彩電,那可就是笑話了。

而高俊這套制度的特點在於,不再直接推舉恩蔭入官,而是讓恩蔭具有參與考試的資格。

以現在的教育制度,幾乎每升學一級都要淘汰一大半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高俊重新成立了縣學、州學,除去滿足條件的英烈、賢達子女和極少部分在幼年時表現出極高天賦的神童生之外,絕大部分人都是由官員推薦入學的,相比於普通學校的中學畢業生還要按照成績排隊來爭取考試資格,所有的州學生和縣學生都能參加科舉。

高俊的這個蔭也不再由血緣關係固定,而是官員自行寫推薦信,喜歡舉薦誰都可以。

“學”和“學校”產生了巨大的差別,前者是高峻的政治服務單位,是專門爲了把江山交給他們親眼看着長大的小傢伙們接手而成立的,要樹立絕對的政治正確,灌輸他們希望下一代舉起的旗幟。

而學校則是面向全社會的公衆單位,既是提供教育的場所,也是爲精英人才加入政府而設立的選拔機制。

而最後一項是建冊銓敘,就是由政府主導,建立全根據地的官員幹部名冊,按照功勞和資歷排隊升遷。

尤其是不參加高等文官選拔考試的人,基本上都只能在名冊中逐級排隊升遷,所有的在冊權貴(劃掉)在冊官員都享有政府提供的統一標準的俸祿,並且根據職務獲得津貼,以保證他們維持一個相對體面的生活。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作爲受人尊敬的官員,除去能訂閱等有敏感消息的特殊坻報之外,還可以讓子女優先入學,在醫院裡也爲他們預備了更好的病房,而且齊州有專供他們的特別商店。

對於現階段已經成爲官員,但是缺少相應教育,尤其是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吏政府主導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保證這些人可以完成各自的職責。第一本冊子和第二本冊子上,所有官員的任命都要經過三人團的批准,而第三本冊子上的任命也應該讓吏政府簽字。

這本冊子保存在吏政府檔案室裡,是根據地組織生活的核心。

第十三章 三縣合討賊(上)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七章 願(上)第十四章 火燒臨安城(下)第七章 失敗(上)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五章 步兵進攻(上)第八章 間諜(下)第四章 撼不動的柱石(下)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二章 糧(下)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十六章 亂紛紛(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三章 新識與故交(上)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十五章 亂紛紛(上)第八章 鑄爐(下)第四章 狗(下)第五章 貓(上)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十一章 血稅(上)第六章 揭秘利國寨(下)第二十章 奮戰的軍兵(下)第八章 萬壑千巖位置雄(下)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四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下)第二十四章 虛景實情(下)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二十章 深情寄(下)第十章 後遼的陷阱(下)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十一章 信念破滅的瞬間(上)第二十四章 蛆(下)第十六章 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下)第七章 願(上)第二十章 縱馬嶺(下)第十一章 鬥百草(上)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九章 敵與友(上)尾聲第十五章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上)第十八章 親軍司(下)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六章 蔓纏藤絆(下)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十二章 按部就班(下)第二十章 溏濼磐石馮叔至(下)第十八章 星轉鬥,駕回龍(下)第十六章 輕銳檢山林(下)第十三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上)第二章 劉家渡突襲戰(下)尾聲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四章 衆將士灑淚別親,大本營圖畫中原(下)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十二章 胡山堡(下)第二十四章 東遼的終結(下)第一章 意外的故人(上)第十八章 人生險阻艱難裡(下)第十一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上)第二十一章 黑旗漫卷太平在(上)前言第二十章 反對單純防禦,實施積極防禦(下)第八章 血鐵(下)尾聲第九章 北院(上)第二十二章 龍吟虎嘯一時發(下)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五章 軍管法令(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四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下)第十二章 嘆聲聲(下)第十二章 見(下)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十八章。鼠(下)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七章 翁城守衛(上)第五章 揭秘利國寨(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十五章 糧食(上)第五章 涇渭自分(上)第二十二章 閒棋冷竈(下)第二章 令人疑惑的情報(下)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二十一章 燒不盡的野火(上)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