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壬辰之夏(上)

“西元1892年,壬辰年。

在東洋近代史上,這是決定歷史發展的一年,這一年的東洋發生了太多的大事——決定一個民族命運的“關東會戰”,將一個民族拖入黑暗之中。還有決定中國命運的“壬辰之戰”,令一個民族看到希望的曙光。

正如同四百年前的“壬辰年”一般,東洋的命運再一次決定於“壬辰年”,在“壬辰”的諸多大事之中,有太多的小事,被歷史選擇性的無視了。或者說,被直接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之中,其中真相縱是當事亦無法說道清楚。

或許,真相,從來說不曾重要。”

《東洋史要》桑原藏

硝煙,在清晨時分,硝煙終於散盡了,此時的杭州城卻是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斷垣殘壁,城牆垮塌了,房屋倒塌了或在烈焰中化爲灰燼——在過去的三天中,北洋艦隊的艦炮不斷的轟擊着這座城市,從而令這座首義之城化爲廢墟。

在垮塌的城門樓上,一面藍底的日月旗依然仍風飄蕩着,如過去一般,這日月旗似乎是這個民族不屈的標誌,與日月共存的象徵,但在城牆下,卻是一張張疲憊的、茫然的以至於有些惶恐的臉。

敗了!

曾經聲勢浩大的起義,在數十營淮軍、練軍精銳多路夾擊下,被鎮壓了,而從寧波登陸的一鎮臺灣新軍,則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相比於淮軍、練軍,臺灣新軍無疑更爲精良,更爲驍勇擅戰。

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接過浙江大漢民軍指揮權的前軍事顧問李勤玉,則不得不以寡敵衆,一路慘烈應戰,卻又一路潰敗後撤,號稱十萬的的浙江民軍傷亡極爲慘重!滂沱大雨中。滿地的泥濘裡,揹着槍的殘軍冒着風雨一路邊打邊撤撤往杭州。

шшш•т tκa n•¢〇

這幾萬部隊中,有不少是斷了手,截了腿、削了臉,滿頭包着白紗布的傷兵,抱着嬰兒無奶可喂的眷屠以及步履蹣跚的難民。而在杭州等待着他們的卻是北洋艦隊的炮擊。而在持續三天的炮擊之後,一個消息在昨天夜間傳了出來——在杭州灣,有一支船隊在等着他們,只要上了船,便能撤到關東去。關東在什麼地方,沒有多少人知道,可對於許多人來說,那裡或許是唯一一個能夠活命的地方。至少對於那些將辮子剪掉的青壯來說,那裡能保住他們的性命。

人們都在往一個方向走着,十萬軍民往着一個方向走着——碼頭,幾十艘商船候在杭州灣,風在吹。雲在走,海水在涌動着。

在杭州城外的教堂中,外國神父用筆記下的這一一在。不帶有一絲的情感。

“運送難民的船隊在杭州灣外海等待着,根據目前的消息,北洋艦隊似乎無意阻止他們,也許是無力阻止他們逃往東北——艦隊在對杭州城的炮擊中耗盡了最後一發炮彈,他們已於昨夜返回吳淞補充炮彈。

儘管許多人逃離了杭州,但在杭州城。日月旗依然未曾降下!譚都督是否隨同難民撤退,似乎是目前最令人好奇的問題。”

當城外教堂中的神父用好奇的語態記錄下這一段文字的時候。在杭州城內曾經的巡撫衙門,現在的“大漢都督府”內。滿面疲色的譚嗣同,又一次用滿懷深情的眼神看着這座都督府,他所懷念的並不是都督府的榮華,他無法捨棄的是身爲漢民的驕傲。

“譚先生,是時候離開杭州了……”

穿着西裝的福島四郎,看着譚嗣同鄭重其事的說道,這次從杭州的撤退,多虧統監府同李鴻章達成了協議,利用北洋艦隊往上海補充彈藥的當口,用商船把撤離杭州的志士和其家眷撤往東北,作爲都督府顧問的福島,現在更關心的是譚嗣同能否順利撤出杭州,至於其它人——他根本不在乎,他的任務很簡單,確保起義成功、評測起義效果,而最後,則是保證起義失敗後譚嗣同能夠活下去。

“離開?”

譚嗣同冷冷地打斷了福島的話,甚至都沒有去看上他一眼。

“我之所請你來這,並不是要請你幫我離開杭州,雖然我很感謝子然的幫助以及和你們在危難時相助。但我是不打算走的。我今天來,只是有一包東西要交給福島先生帶出去……”

“可是,譚先生!”

一聽譚嗣同不願意走了,福島驚看着他大聲問道。

“你怎麼可以留下來?留下來是無謂的犧牲、是死路一條的!”

是的,縱是統監府打着“爲國惜才”的名義,給杭州的志士們爭取了一條活路,可如果譚嗣同留下來,到時候縱是大人亦很難保下他。

“我當然知道。”

譚嗣同點點頭,神情堅定的說道,

“並且我非常贊成你離開杭州,同樣贊同其它同志離開杭州,革命是一種分工合作,目標雖然一個,但每個同志所站的位置皆不相同,有在前面衝鋒的、有在後面補給的、有出錢的、有出力的、有流血的、有流汗的。我覺得今天的情形適合我留下,也必須我留下,其它人都要離開,走到外面去、走到東北去,回頭來爲我們的事業東山再起。”

“唉,譚先生!你怎麼這麼固執!留下來,究竟有多少積極意義?留下來做犧牲品,又有多少用處?不行,不行,你必須要和我們一起走,不能這樣犧牲掉!”

福島連忙勸說道,他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確保譚嗣同的安全,對於大人而言,眼前的這個人無疑是極爲重要的,他必須要加以保全。

“福島,你怎麼會認爲犧牲沒有積極意義?你記得公孫杵臼的故事,不走的人、犧牲的人,也是在做事、做積極的事;走的人、不先犧牲的人。也是在犧牲,只不過是長期的、不可知的在犧牲。所以照公孫檸臼的說法,不走的人、先犧牲的人,所做的反倒是容易的;走的人、不先犧牲的人,所做的反倒比較難。公孫杵臼把兩條路擺出來。自己挑了容易的,不走了、先犧牲了。我今天也想這樣。我把難的留給子然和其它的同志去做,以後路還長得很,而且更加艱難,我想……我想了又想,決心我留下來。”

譚嗣同的臉上流露出一絲苦笑。

“譚先生。怎麼能這樣!公孫杵臼、程嬰所身處的時代跟我們不同,怎麼能一概而論!”

“沒有不同,大體上完全一樣。我們和公孫杵臼、程嬰一樣,都面對了要把我們斬盡殺絕的敵人,都需要部分同志的犧牲來昭告同胞大衆。用犧牲來鼓舞其他同志繼續做長期的奮鬥。”

譚嗣同看着福島,那面上流露出滿是悽愴的無奈。

“再則,七萬同志皆因我之失策身陷重圍,數萬同志的鮮血!教我如何面對?”

提及“七萬同志”時,譚嗣同的臉色中盡是悲愴,那七萬同志之所以身陷重圍,正是因爲他的一意孤行——在唐子然出兵後,其立即調整了起義策略。將光復浙江全省的計劃改爲光復江寧,五萬孤軍深入江蘇,意圖光復江寧。在五萬民軍受阻於鎮江時,面對多名顧問提出的撤退建議,他仍然堅持已見的,拒絕了他們的建議,甚至還多次派兵增援。

那時的他完全忘記了所謂的民軍,完全就是一羣較之散兵遊勇亦有不足的百姓。他們順風順水的打仗還行,完全不能打硬仗。面對一萬清軍堅守的鎮軍,民軍足足攻了一個月亦未曾攻克。實際上這已經宣告了浙江民軍的失敗——袁世凱的臺灣新軍在寧波登陸。兩江總督府新幕的五十營練軍以及江西、安徽兩省練軍亦已調至南京。

正因如此,譚嗣同反倒並不像都督府中的一些人那樣,認爲是唐浩然向滿清妥協導致了起義的失敗,當六萬團練軍出現鎮江城下,袁世凱的臺灣新軍於寧波登陸時,杭州起義就註定要失敗了,至於駐朝新軍撤往關外,不過只是讓北洋的陸水師騰出手來罷了,令其能夠調動部隊於上海向浙江進攻,切斷鎮江民軍的退路。

縱是子然不撤軍,浙江民軍敗退也是早晚的事情,李鴻章用北洋出兵,給前臺灣巡撫袁世凱謀了個浙江巡撫的差。想到這,譚嗣同似乎明白了,爲什麼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的,到最後得天下的從來都不是首義之人,首義的不過只是打亂了秩序罷了。

“離開……”

搖了搖頭,譚嗣同語氣堅定說道,

“我今天帶來這布包,是我的那部《仁學》的槁子,我想,這或許就是我應該留下的,至於我本人,我……”

看着身邊的福島,譚嗣同認真的說道。

“我知道,子然肯定叮囑過,要讓我活着離開杭州,你轉告子然,杭州陷落時,若我等皆不於杭州,那麼天下百姓如何看待我等革命黨人?”

這一聲反問後,譚嗣同的邁着沉重的腳步,在這衙門中走着,此時他似乎又看到那日光復時,數以百計的青年於此激昂暢談民族光復的一幕,現在,他們卻大都陣亡於鎮江。

“我等以民族大義令國之青年挺身爲國,而今起義失敗,若我等皆逃往海外,豈不惹世人嘲笑?”

用力的搖了搖頭,譚嗣同的語氣變得越發的低沉,而他的神情亦卻發的凝重,那凝重中又隱透着一絲痛苦與自責。

“所以,我要留在這,我要在這裡告訴世人,革命黨絕不是懦夫!”

“革命黨不是懦夫,譚先生同樣也不是懦夫!”

就在譚嗣同的話聲落下時,一個話聲突然從他的身後傳了過來,走進來的是一個穿着藏藍色洋式軍裝的軍官,他身上的軍衣顯得很髒,有很多灰土,而那帽檐下露出些許紗布,甚至就連同臉頰、耳邊還帶着些幹了的血痂,軍裝內白色的襯衫領口處可見斑斑血跡,雖是如此,可他那張略顯蒼白的臉上神情依然堅定非常。

對於這名軍官於都督府中沒有人會陌生,他是臨危受命出任大漢民軍總指揮的李勤玉。

“難道譚先生以爲身死於此,就不是懦夫了嗎?”

雙眼逼視着譚嗣同,李勤玉大聲質問道。

面對李勤玉的質問,譚嗣同不禁一啞,想到因自己的固執慘死的數萬民軍,還有這化爲泡影的大好局勢,他的神情不禁一滯,喃喃道。

“譚某,譚某……”

“死,纔是真正的懦夫!”

喝吼一聲,李勤玉繼續說道。

“相當初兩千海內外革命同志於杭州舉義,一舉奪城,義旗席捲杭州,雖飲恨於鎮江城下,都督焉不知我等之義舉,已經震動全國,喚醒民衆只在今日,若先生今日與城共存,甘願殉於革命,先生焉能對得起十萬革命同志之血!”

毫不客氣的質問讓譚嗣同頓時羞愧難當起來,他之所以想死於此城,就是因爲愧對革命同志的鮮血,而現在李勤玉的話卻完全將他置身於“懦夫”之中,這又讓他如何能忍受。

“勤銘,我,我……”

神情痛苦的譚嗣同原本意欲給自己辯解,但話卻止於脣間,他完全不知該如何爲自己辯解,或者說,他根本就不想爲自己辯解。

“譚先生,”

一旁的福島連忙勸說道。

“現在民衆已經爲我革命同志之鮮血所喚醒,如果譚先生爲清軍所殺,消息傳出勢必將導致民心受創,到時同志之鮮血豈不白流?還請譚先生三思!”

在福島的勸說中,一旁的唐才常等人亦紛紛接腔勸說,以遊說其撤出杭州,無論如何對於他們來說,譚嗣同都是浙江大漢都督,都是浙江革命同志的象徵,到了東北有其在,唐子然便不會輕視他們。

衆人的勸說,只讓譚嗣同心底一陣糾結,他又豈不知死並不能解決問題,相比之下,活着的人才需要擔負更多的責任,只是他能擔負起這個責任嗎?鎮江的慘敗只讓他整個人心灰意冷起來,可……最終譚嗣同把視線落在李勤玉的身上。

“勤銘,咱們,咱們現在還有多部隊?”

(第一更,今天更晚了一些,9點還有一更,弱弱的求一下定閱和月票,無論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國的朝陽讀者交流羣:150536833歡迎你的加入)()

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125章 人才(下)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16章 命運第65章 夏威夷第340章 用意第170章 海軍的大腦第49章 浮想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78章 梅花第187章 相商第205章 說客第178章 紛亂第329章 故友第41章 討人情第29章 困局第29章 希望第263章 最後時刻第39章 校長之勢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29章 困局第192章 間諜第172章 兵敗第23章 變革第20章 誰上門第35章 騙亦有道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40章 命門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19章 欠東風第203章 新官上任第156章 公私難分第162章 維特的苦惱第31章 翁府話第195章 亮牌第149章 日官第322章 初戰第297章 覺醒之日第40章 命門第15章 反應第209章 氣數第13章 胥吏第222章 試一下第343章 投機者第13章 背華之罪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155章 方案第121章 彈劾第79章 演習第151章 尼古拉灣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22章 雪夜長街第28章 外放之地第77章 不下第26章 亞洲病患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108章 北洋之憂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70章 離別第29章 投身第125章 面對現實第351章 大白來訪第7章 入幕且要着書先第272章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289章 起風了第138章 內憂之因第32章 翁府話(下)第59章 在東南第9章 田野上第5章 同文館(下)第294章 南北激盪第8章 撈一把第361章 失敗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11章 朋友第279章 勒梅兒大海戰(二)第177章 陽謀之道第123章 歷史的巧合第199章 奇襲(下)第192章 間諜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43章 老孃們(下)第26章 日子第204章 拿回來第104章 商路第11章 行憂第7章 在海上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242章 夜戰第105章 我是誰?第232章 尋求第247章 私利第168章 筆刀第70章 辯論第17章 紛亂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16章 總督府第296章 覺醒之日(上)第114章 捅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