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充分準備

十一月初,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戰行動正式啓動。

雖然吳鐵生希望在一九四零年內登上日本本土,但是馮承乾認爲,把登陸時間推遲到一九四一年初更加合理。主要就是,海軍需要足夠的時間完成準備工作,而且陸軍也需要時間進行訓練。

最終,馮承乾的意見佔了上風。

按照訂下的計劃,登陸作戰行動將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開始,登陸地點在九州島南部地區。到時候,海軍的西太平洋艦隊將負責奪取與掌握制海權,空軍將在朝鮮半島南部與琉球羣島部署二千四百架作戰飛機,陸戰隊投入兩個師奪取登陸場,陸軍將在第一階段投入三十萬地面部隊。

可以說,兵力調動與部署是最簡單的事情。

在十月底,陸戰隊就已集中了兩個師與兩個獨立旅,而空軍的作戰飛機總量增加到了四千六百架,海軍艦隊也處於最佳狀態,陸軍集中的兵力超過了七十萬。真正的難題,在於後勤保障。

爲了支持三十多萬官兵登陸日本本土,需要動用的海運力量十分龐大。

按照陸軍提‘交’的統計數據,在戰役開始後的第一個月內,至少需要向前線運送一百二十萬噸物資,而且百分之九十五得依靠海運,空運的幫助並不大,這就要求在戰前調集上百艘船隻,而且所有物資都得在此之前送到港口,甚至得裝上貨輪。如果物資不能及時送達,就算登陸成功,也無法擴大戰果。

登陸時間大體確定下來後,轟炸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也加緊落實。

十一月十一日,釜山的最後一股日軍投降,朝鮮半島上的戰鬥宣告結束,登陸朝鮮的近八十萬日軍中,僅有不到兩萬人逃走,日軍在這裡付出了戰死近三十萬,傷俘近五十萬官兵的巨大代價。

事實上,經過朝鮮一戰,日本陸軍基本上喪失了戰鬥力。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大戰爆發之前,日本陸軍一直主張北上,即攻打朝鮮,然後向中國進軍,並且以此做爲與海軍抗衡的資本。雖然在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之後,日本陸軍的地位大大降低,但是在軍國主義集團中,包括東條英機等人都是陸軍將領,因此日本陸軍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

結果就是,在海軍的南下方針得到支持的同時,陸軍的北上計劃也得到了支持。

日軍登陸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國內一度對勝利充滿希望,似乎強大的日本陸軍能在一夜之間掃‘蕩’整個朝鮮半島,把戰線推進到鴨綠江與圖們江,甚至能夠攻入中國東北,重現日俄戰爭後的輝煌歷史。

雖然在此之後,日軍在朝鮮半島上的作戰行動並不順利,但是日本陸軍、乃至日本當局都沒有認識到朝鮮是個無底‘洞’,而且日軍在沒有制海權、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在朝鮮戰場上取勝。

接下來的幾個月,日本陸軍爲了鹹魚翻身,一直在向朝鮮半島增兵。

到九月底,也就是“第二次硫黃島海戰”之前,日本陸軍已經向朝鮮運送了近八十萬官兵,十四個主力師團中的十二個被派往朝鮮,二十八個預備役師團中的二十個也被陸續送往朝鮮。

也就是說,日本陸軍有七成主力部隊被用在了朝鮮。

在釜山被中國陸軍攻克之後,日本陸軍的主力部隊幾乎‘蕩’然無存。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爲,如果能夠堅持海軍的南下方針,日本陸軍把主力部隊用到南洋戰場上,攻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那麼西太平洋戰爭絕對不會是這麼個結局,日本至少不會這麼快戰敗。

暫且不說這種觀點是否正確,至少在一九四零年底,日本本土根本沒有可守之兵。

雖然到一九四零年底,日本提前完成了第二階段戰爭動員,總兵力擴充到六百萬,其中陸軍就獨佔了五百二十萬,但是此時的日本陸軍根本算上不是一支正規軍,跟治安部隊相差不大。

別的不說,在五百二十萬日軍的手裡,總共只有不到三百萬支步槍。

爲了武裝徵召的軍人,日本陸軍甚至從倉庫裡翻出了在日清戰爭時使用過的步槍,在翻新後重新使用。

可以說,日本陸軍用的僅僅是強大的兵力。

根據戰後公佈的統計數據,到一九四零年底,日本陸軍總共只有不到一千輛坦克、而且全都是輕型坦克,此外口徑在三十七毫米以上的火炮爲三千四百餘‘門’、迫擊炮與擲彈筒總共有兩萬三千餘具、重機槍爲一萬七千‘挺’、輕機槍爲三萬二千‘挺’,此外還有大約兩千支從美國進口的衝鋒槍。

這算什麼呢?

當時,中國陸軍的一個包含一個裝甲師、兩個步兵師與兩個獨立旅的正規軍中,有坦克四百餘輛(主要是中型坦克)、火炮八百餘‘門’、迫擊炮四百餘‘門’、重機槍一千二百餘‘挺’、輕機槍超過三千‘挺’。

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的裝備總量,相當於五到七個中國陸軍正規軍。

到一九四零年底,中國陸軍正規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三十個,而且其中至少有十個是加強的主力軍。

如果從裝備總量上講,中國陸軍的規模相當於日本陸軍的十倍。

日軍有能力守住本土嗎?

顯然,當時最值得懷疑的,還是日軍有沒有能力阻止中國軍隊登陸。說直接點,只要中國軍隊成功登陸,日軍戰敗的可能‘性’就爲百分之百。日軍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中國軍隊擋在國‘門’之外。

可惜的是,日軍連這點能力也沒有。

要知道,抗登陸作戰是一項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日本又是一個島國,且由四個主要島嶼組成,海岸線極爲漫長,有很多適合登陸的地點,比如在九州島,就有長達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線需要守衛,其中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線較爲平坦,適合陸戰隊上岸,也就需要日軍重點守衛。

構築海岸防禦工事,絕對是在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

比如,修建碉堡等火力點需要大量的鋼材與‘混’凝土,修建塹壕不但需要巨大的人力,還需要動用大量物資。

雖然在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實現了工業化,而且其鋼鐵與水泥產量在世界範圍內排名前十,但是日本嚴重缺乏資源,和平時期還能進口,戰爭時期遭到封鎖之後,就沒有辦法進口原料了。

大戰爆發後,日本國內就發起了一項捐助鋼鐵的運動,各家各戶都把鐵器捐了出來,甚至每十戶人才能保留一把做飯用的菜刀。在“第二次硫黃島海戰”之後,日本當局甚至下令拆毀了一些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以此回收鋼鐵,供鍊鋼廠回爐。

問題是,這些舉動對於戰爭消耗來說,只能算得上是杯水車薪。

以大戰時期的標準衡量,即便日軍只需要防衛九州島,而且重點守衛大約一千二百公里長的海岸線,那麼修建完善的海岸防禦工事,也需要消耗三千多萬噸鋼材與大約一點五億噸水泥。

這是個什麼概念?

直到戰敗,日本在整個大戰期間的鋼鐵產量不到八百萬噸,水泥產量不到三千萬噸。

不可否認,日本有着可觀的人力資源。在大戰爆發前,日本的人口數量僅次於中國、英國(算上了印度等殖民地的人口)、美國、紅俄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居全球第六的位置,人口總量接近八千萬。問題是,早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用鮮血證明,人口並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第一要素。在鋼鐵與烈火的戰爭中,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纔是決定全面戰爭勝敗的基本要素。

可惜的是,日本的工業實力在戰爭期間根本發揮不出來。

這一點,與英國極爲相似。

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英國在一戰的第二年就會戰敗。雖然在這次的世界大戰中,美國也是日本的堅定支持者,但是‘交’戰對手已經吸取了一戰的經驗教訓,從一開始就對日本實施戰略封鎖,讓美國的援助顯得微不足道。

要知道,受中國海軍遠洋潛艇威脅,美國的對日出口量已經銳減了百分之七十。

隨着中國海軍全面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美國的對日出口將全面癱瘓。除非美國立即參戰,不然日本別想得到美國的援助。

當時,吳鐵生主張在一九四零年攻打日本本土,就是看清楚了日本的處境。

吳鐵生有個最大的擔憂,即美國在一九四一年參戰之後,海軍將無法全力支援陸軍攻打日本本土。

到時候,陸軍必然會在日本經歷一場殘酷、血腥的戰爭,才能取得勝利。

早一天登上日本本土,爲勝利付出的代價就少一分。

事實上,馮承乾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沒有全盤否決吳鐵生提出的作戰方案,只是把登陸時間推遲了一個月左右。

顯然,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爲有了這一個月,中國軍隊就能做好充分準備。

只是,這一個月過得並不平靜。

……

第465章 喧賓奪主第64章 關鍵情報第206章 閃擊戰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264章 次要價值第53章 犧牲第148章 勇闖鬼門關第385章 掉隊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543章 轟炸與登陸第42章 低調行事第161章 超級戰巡第615章 簡單粗暴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14章 戰鬥力第23章 士氣歸零第294章 有想法第420章 新挑戰第81章 遭遇戰第16章 慢半拍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374章 一意孤行第176章 生或死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586章 服軟第36章 利益博弈第82章 拷問訓練第591章 化敵爲友第71章 替死鬼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370章 適得其反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73章 戰機第554章 預言城鎮第125章 特殊任務第604章 援助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45章 特立獨行第565章 遭遇戰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4章 總統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70章 圈套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169章 打壓第501章 不堪用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69章 謊言與真相第54章 備戰第527章 繼續前進第364章 性價比第138章 進攻第255章 力量倍增器第613章 反差第432章 攻擊爲上第308章 好景不長第146章 大使第497章 苦戰第103章 大獲全勝第80章 多此一舉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340章 偵察干將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130章 開打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296章 上帝的節日第409章 航空兵收尾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230章 嘗試第104章 撤退第188章 復出第13章 戰端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50章 誰去誰留第29章 落荒而逃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213章 難以揣摩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64章 無力迴天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600章 馬歇爾第147章 最後機會第89章 聯合進攻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486章 預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