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鄭衆出使

bookmark

“汝另有要務!”

竇固未允渠耆之請,而是向竇戈一揮手,竇戈五人便迅速魚貫而出。

等竇戈等五名壯士出發後,竇固又指着掛圖,對渠耆道,“汝選五百可靠之人,每百人爲一隊。需自帶糧秣,多備旌旗,從敦煌郡星磧山至武威郡靈武谷,轟轟烈烈分段巡視烽燧侯望,並督促戍卒,確保遮斷邊境!”

“轟轟烈烈?”

“大張旗鼓巡視,使胡人不敢越境!”

“好計!”渠耆恍然大悟,“末將遵令!”

……

陰曆四月初,劉莊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向北匈奴派出使節!

鑑於北匈奴勢盛,漢朝此時並未做好戰爭準備,雙方還未到撕破臉皮之時,爲穩住漠北,便決定派越騎司馬鄭衆出使北匈奴。同時命屯駐雁門的漢軍長史鄧鴻,率麾下二千漢騎,迅速移防五原郡,頂替鄭衆出使後出現的防守空隙。

鄧鴻是已故太傅鄧禹的少子,僅比鄧訓小一歲,是著名的少年將軍。雖然年僅二十三歲,卻因勇悍且又擅謀略,而深得劉莊信任。永平六年,在他二十一歲那一年,就被破格拜爲漢軍長史,屯守雁門郡。

四月九日,正在代郡的劉張收到了劉莊的詔書,命鄭衆迅速擇員出使北匈奴,並在詔書中明確命道,“詳察漠北現狀,洞明胡人意圖!”

劉張迅速將聖上的詔令傳達給鄭衆,鄭衆不敢耽擱,帶着軍候林曾等隨從,從代郡移至五原郡,籌備出使,並準備從五原出塞。在五原郡做出使準備時,敏銳的鄭衆感覺情況有異,在南匈奴的營地內有北匈奴使者隱秘出入。

漢朝向北匈奴派出使節,令南匈奴上下一片責備之聲。在美稷的南匈奴單于庭,南匈奴胡邪屍逐侯鞮單于連番給劉莊上書,力主征伐北匈奴,堅決反對漢朝與北匈奴有使節往來。在五原,在給鄭衆的接風宴上,南匈奴骨都候、萬夫長呼衍霸歷數北匈奴罪惡,懇切希望鄭衆放棄出使漠北。

鄭衆深知南北匈奴之間的仇恨,但身負皇帝詔令,故而不爲所動。漢朝與北匈奴來往,使南匈奴各部怨聲四起,還讓他多了一個心眼。因此,他一邊與呼衍霸周旋,一邊派出軍侯林曾等人隱秘探查實情。

林曾蹲守監視幾天後,很快便查明,住五原郡的南匈奴須卜骨都侯等人得知漢朝與北匈奴使者往來,十分不滿,於是便揹着南單于,想反叛漢朝。他們秘密接待北匈奴使者,欲讓北匈奴派兵呼應其北歸!

面對驟然事變,鄭衆表面上接部就班地出塞,暗中命士卒隱秘急報劉張,令護烏桓校尉部和各郡漢軍提前做好戒備,以防不測。同時,他出塞後,還悄然命士卒秘密監視出入受降城的南匈奴人,竟然抓獲了須卜等人派往北匈奴的兩名使者。

於是,鄭衆連夜寫好了奏章,命五名士卒帶着自己的奏章,將這兩名全都悄然押赴代郡交給劉張。

消除了隱患後,鄭衆才率使團從受降城一路北上。四月初夏,正是漠北草原上花開草茂之時。使團極目所見,令他們大爲驚異。只見沿途氈帳點點,牛羊遍野,牧民們在安靜地放牧,景色美麗如畫,與傳說的漠北乃苦寒之地相去甚遠!

藍天上白雲滾滾,草原上河流彎曲。牧場上芳草萋萋,百花點綴,五顏六色,斑駁繽紛,令人賞心悅目。而山區則佈滿茂密的森林,北坡多爲高大而耐寒的落葉松,南坡多爲一般松樹,山坡和峽谷里長着許多瀟灑的雪松,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匈奴河流衆多,河流兩岸到處都是挺拔的楊樹,美麗的松樹,輕盈的柳樹,牧場從山麓伸展開去,牧草特別豐美,長滿各種各樣的植物。河岸兩旁的驕楊、垂柳掩映在河水中,靜靜地蜿蜒流淌。

匈奴人不僅放牧,也耕作農田。有些河畔平坦之地,開闢了大片大片的農田,田野上春粟長勢旺盛,豐收在望!

“大使,此仙人之境,美過吾家鄉南陽郡,何故名苦寒之地耶?”

軍侯林曾是南陽郡人,此時他不解地問道。其實,入眼的這一切,漢使團衆人心裡都帶着這個大疑問。這如詩如畫的景象,很難讓人相信,生活這如畫風景中的北匈奴,會是殘酷好戰的民族!

鄭衆理解衆人的疑問,於是解釋道,“春夏季節,是漠北最好的時候。五月,草原上綴滿鮮花,一直持續到七月中旬,好日子便結束了。八月,天高地遠,酷熱的風掠過草原,滿地碧綠頓時消失,整個草原將一片枯黃。從九月開始,冬天來臨,暴風雪肆虐無忌。”

“從十月開始,堅冰在地,水流凍結,溪流上下頓失滔滔。一年一年,循環往復。冬天,極度寒冷,能將牲畜全部凍亡。夏季,草原在烈日下顫抖,烈日在空中肆虐,每天中午時分,則又必遭暴風雨突然襲擊。在這種氣惡劣的苦寒之地,北匈奴人無時不在做着奪取中原富庶之地的夢!”

使團行走在詩情畫意中,遇到的大小部落,對漢使團也較爲友好。奴隸們在放牧着牛羊,各部落的大人、甚至酋長甚至親自用馬奶酒接待鄭衆。眼前的一幕,很難讓人將眼前的牧民部落與凶神惡煞的匈奴鐵騎聯繫到一起。

到達弓盧水(注:即今克魯倫河)時,漢使團與北匈奴王庭的骨都侯於儲率領的匈奴人匯合,開始向龍廷進發。

這裡是北匈奴的左地,弓盧水兩岸水草豐美,是蘭氏名族的世襲封地,卻歸實力最強的左賢王優留統領。自前漢孝武大帝時代起,左地即受到漢軍持續打擊。北匈奴的嚮導沒有引導使團直奔龍城,而是從左地繞行一大圈,動機不明。

順弓盧水北上,北方即是巍峨的狼居胥山(注:即蒙古北部的肯特山)。那裡便是霍去病遠征漠北大敗匈奴後,在此祭祀土神和天地的地方,遠涉可見參差不齊的峰巒聳立於藍天之下。使團開始往西走,扭頭向南面看去,大大小小的圓形丘陵由大而小,向着戈壁方向依次排列下去,像無數逐漸趨於平緩的波浪。

狼居胥山西邊,便是著名的姑衍山(注:即今蒙古國博格多兀拉山脈),把弓盧水流域和餘吾水(注:又稱安侯水,即今鄂爾渾河)流域分開。高山頂上長滿稠密的針葉林,多爲樺樹和山楊。這片森林被匈奴人認爲是神靈的居所,是聖山。

姑衍山的山腰和山麓坡地,則長滿茂密的黑松樹。這片黑色森林一直延伸到餘吾水上游的東岸,漢時被稱爲黑林(注:即今蒙古國哈拉和林叢林地區)。

餘吾水向南到黑林地區共有四條支流,其中一條支流的西岸,在波光波光粼粼的湖泊(注:即和碩柴達木湖)畔,柵木森嚴,穹廬林立,玄旗獵獵,木屋、圍欄和氈帳錯落有致,北匈奴蒲奴單于的王庭金帳便位於正中。這裡便是北匈奴的都城龍城,亦稱龍庭。

第二十七章 火焚鷲巢第三章 波紹被俘第四十七章 潛入白山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十八章 夫要遠行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六章 胡茄響處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十四章 重現江湖第二十五章 全軍傾覆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十二章 背劍農夫第三十章 徐幹娶親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章 孤軍北上第一章 摧枯拉朽第一章 掌控莎車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十四章 雨中愁悵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十六章 納履決踵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第三章 血腥洗禮第十二章 思賢若渴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九章 罰充蘭臺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十五章 廢除私刑第二十三章 老謀深算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二十七章 名坊深處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九章 無雷降魔第十二章 屯田藍圖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四十章 一門三將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四十三章 暗夜定策第十二章 背劍農夫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二十三章 劍指崑崙第四十五章 由吾接手第十一章 犒賞三軍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三十二章 圍營打援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三十六章 馬失前蹄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十九章 夤夜私會第五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六章 窮困班家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十五章 險鑄大錯第十五章 盟約分贓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九章 慈不掌兵第七章 身陷魔窟第四十三章 暗夜定策第二十二章 疏勒事變第一章 秘境神技第七章 國運角逐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九章 千鈞一髮第三十八章 犒賞勇將第十三章 池中潛龍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三章 再破石亀第二十二章 大禍將臨第十二章 奪取盤橐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四章 楊終發難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五章 家國重託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一章 河西戰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