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鞠躬盡瘁

新二年的新年很快就過去了,盤點上一年度的成敗得 廣宇必須要做的功課。雖然維新元年的年末時分發生了武昌變亂,釀造了一定的損失,但從這一年整體施政經歷來看,朝廷大有建樹。

一年來,朝廷接連摧毀了三個貪污集團,不但查獲了大量的賬銀,更拿下了大批貪官污吏。這種爲宣示刷新吏治而動真格的做法讓對腐敗怨恨不已的民意和輿論適時找到了出氣口,民心方面隱然大有振作,鞏固了林廣宇執政的基礎,亦讓人見識了皇帝的手段和魄力。

憲政方面,隨着帝國憲政黨的成立和各省 議局的陸續召開,憲政已經成爲朝廷政治生活的常態,而過渡內閣的設立則愈發驗證了這種常態是真誠的而非虛僞的,是前進的而非倒退的,輿論和民衆不是傻子,他們可以清晰地從內閣成員名單中看出朝廷施政的用意,光是平常時期“皇族和軍人不得爲相”這一條,便讓很多人看好九年立憲的前景。

新政方面,通過兩開的購併、招商局的整頓、漢冶萍公司的擴充和調整,整個新政呈現一種蓬勃向上的生機,影響十分深遠,更要緊的 是,林廣宇的一系列做法讓民衆相信朝廷鼓勵商辦、鼓勵發展民族實業的努力是真誠的,尤其是引進德國的技術、資金、人才、機器等要素 後,民間愈發覺得有大幹一場的衝動,由於產業政策千頭萬緒,在實際推行過程中。政策或許會有所變形、走樣。但基於對事務複雜性的理解,寬容地輿論依然爲之叫好洋務運動三十年都沒能搞好地東西,確實不能奢望在一夕間便可得到扭轉。

而且即便是武昌變亂的事情。朝廷依然得分不少。這場變亂給民衆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林廣宇經過周密部署,最終依靠了禁衛軍將這股歷次以來風波最大、涉及革命黨最多、局勢最爲危急地革命打壓了下去,不但顯示了朝廷武力的強悍,更表明了中央對於地方政權的掌控力度。

在舉事過程中,經過《帝國日報》連篇累牘的宣傳。遠距離革命家的名聲再一次爲輿論所提起,起碼在他們看來,湖北新軍的鬧事完全是因爲少數革命黨煽動地結果,而革命黨煽動新軍開始鬧革命時,自己卻腳底抹油溜了組織武裝叛亂的幾個重要頭目一個也不曾落入法網。

另外,在善後過程中,朝廷動用了大量銀錢,採用給喪葬費、幫助新建新房、准予豁免今後幾年賦稅等形式撫卹民間。破天荒第一次對民間進行了撫卹,明確表達了民衆是國家重要組成部分的意見,雖然善後的銀子還是在湖北方面那500兩銀子裡開支,但起碼彰顯了朝廷的名聲和大義。對錫良這樣一個新上任的總督而言,在湖北進行各項工作也順利了許多。

原本對革命還心馳神往的部分青年在目睹武昌城幾乎毀於戰火的現實後。產生了種種疑問以如此巨大地代價搞革命,後果不能保證,秩序卻已然全部破壞,果真是民心所向?至少,武昌城的無辜平民不會如此認爲,平素巡防營軍紀再敗壞,腐敗官僚再甚,也不會有如此家破人亡的局面。

正是由於在這三層主要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地位,朝廷威信離開了自辛 後一直向下的下降通道而開始走出了出來,形成了一個顯著地上升過程。通過對直隸、湖北、江蘇各省主要官員的調整,朝廷對於地方地掌控力也有所增強,兩江和閩浙總督的廢除,已經說明了今後官制改良的方向,亦昭示了朝廷繼續革新的決心。

現在既然民心可用,那麼進行維新二年的施政當有事半功倍的效 果。維新二年排列的事情同樣滿滿當當,包括召開議會,選舉責任內 閣,修改欽定憲法,改良地方官制,發展實業等諸多方面,而其頭一樣大事便是新年後即將舉行的高等文官考試。

這場考試的舉行,被輿論視爲不是科舉的科舉,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亦同樣是一樁顯著而牽動人心的改良舉措。4前,學部曾專門制訂了歸國留學生考試章程8,其要旨是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共分兩場,第一場在學務處按學科門類考試,算是初選;第二場在保和

史命題,“觀其學識,以宗旨純正,文筆明暢爲合格 試。考試結果分一二三等,即最優、優、中等-,

士、舉人、拔貢等出身,再行分配官職。

但是,這套體制存在着兩個較大的弊病。第一,國內的學子無法參加,很多寒門學子,其實在國內各處新學學堂已經掌握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只是因爲囊中羞澀而無法留學深造,亦被隔絕於宦途之外,而有錢人家的子弟卻能夠大灑金錢去外國鍍金,特別是從日本回來的留學生,着實良莠不齊;第二,分配的官職不盡合理。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中的學生,分別被分配了翰林院檢討、內閣中書、知縣等官職,較之他們在國外學習的專業,其官職分配並不合理,純粹是用就有科舉的模式來硬套新學的人才,可謂牛頭不對馬嘴。

針對這樣的混亂局面,林廣宇認爲着實有大力提升的必要。他在不同場合明確宣佈:當年遽廢科舉,可能是太過倉促了一些,科舉作爲國家選拔人才的大典,固然有其弊端,但千百年來國家非以此種手段招收官員,寒門子弟非以此種途徑不得以登堂入室。可見,所錯者不是手段本身,而是執行這種手段的人和意義“有弊者,不在科舉之形式,而在科舉之內容,如能改良內容,使之適應新學,何必盡廢?”

關於科舉的廢除,林廣宇在原來的時空曾將其概括爲清廷滅亡的隱形原因之首(顯性原因是皇族內閣和幹線國有),廢除科舉後,廣大讀書人在一夜間失去了向上提升的通道,自然與這個政權產生隔膜,乃至於離心離德。而這些知識分子通常都是在各地掌握輿論,擁有一定聲望的人物,作爲帝國的中堅力量,失去了他們的支持,很難說這種統治是穩固的。林廣宇個人就認爲,科舉其實不必盡廢,只要將其改造,廢棄四書五經,完全改成考覈新學就可。

當然,科舉既然已經廢除,再恢復起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必要,高等文官考試足以讓人期待。朝廷推行這種政策,就是要讓天下民衆所知悉,只要認真讀書,善於學習,一定能通過公平競爭的途徑成爲國家棟梁之才。

在新的文官考試舉行之前,林廣宇還在太和殿舉行一場榮譽頒佈儀式,授予一批老留學生以科舉出身。他們在過去的30年間,一直學習西學,只是由於沒有正經的科舉出身,一直爲他人所詬病與看不起,在這麼多年的宦海沉浮中吃足了苦頭。現在朝廷既然出臺政策,可以授予歸國留學生以科舉出身,那麼這批老資格的留學人員,年歲既大、地位亦高的老留學生更應該獲得進士出身的稱號。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授詹天佑、魏瀚、李維格、鄭清 、吳仰曾、 榮光、楊廉臣工科進士稱號。”太和殿裡響起了王商抑揚頓挫的聲音,隨着他念一個,下面便有人應聲而上。

這其中既有本人親臨的,也有他人代領的。比如嚴復、辜鴻銘、王邵廉、伍廷芳等一同被授予文科進士稱號,嚴復由薩鎮冰帶領,其餘三人都是親領,在這樣關鍵的場合,即便已做到了外務部侍郎,平素也是特立獨行的辜鴻銘也擺脫不了激動、傷感、惆悵的情緒足可以讓人大笑三聲,亦足以令人潸然淚下。特別是嚴復,當年從英國留學歸來時因爲沒有科舉功名而被同僚所看不起,他雖然發憤圖強三次參考進士,但都名落孫山,令人扼腕嘆息,亦成爲本人的一樁心病。現在得如此補償,怎能不感激涕零?

“授張康仁法科進士;授陳聯祥格致科舉人;授李大受、溫秉仁、劉冠雄、江起鵬、 佑昌工科舉人稱號……”王商念一串,下面謝恩的人就多一串。

“辜鴻銘,現在感覺如何?”林廣宇笑問道。

“臣腦海裡只有四個字。”

“哪四個字?”

“鞠躬盡瘁!以不負皇上重用之意。”

“鞠躬盡瘁?好好,過幾天的文官考試,你可要替朕好好把關。”

“臣遵旨謝恩……”

第34章 心有靈犀第21章 出動新銳第1章 秘密佈置第99章 最終清算第12章 大張旗鼓第5章 果斷決策第4章 陰謀詭計第11章 雷霆萬鈞第15章 步步進逼第75章 人心惶惶第37章 爭吵不休第26章 冠冕堂皇第32章 海闊天空第97章 深入調整第6章 寧缺毋濫第54章 驚弓之鳥第21章 雙管齊下第26章 冠冕堂皇第20章 咬牙堅持第30章 聖意難懂第54章 國會大廈第90章 鐵的手腕第17章 鞠躬盡瘁第38章 鋒芒畢露第71章 國造機槍第27章 暗度陳倉第26章 徹底解決第23章 深明大義第76章 校閱大典第24章 走出陰影第67章 紛至沓來第58章 回心轉意第9章 短兵相接第66章 羣策羣力第6章 暗潮將起第3章 決不退讓第86章 猝然發動第20章 咬牙堅持第18章 防禦殲敵第19章 考題買賣第16章 緊鑼密鼓第94章 趁勢改革第60章 投機倒把第38章 動之以情第98章 最後關頭第36章 自求多福第78章 步步爲營第88章 各有所謀第31章 果有天書第76章 校閱大典第26章 徹底解決第58章 帝國憲法第32章 官制改革第16章 離鄉情怯第70章 臺前幕後第63章 親王鬧事第80章 深度介入第52章 狗急跳牆第38章 不歡而散第83章 煞費苦心第22章 別出心裁第4章 陰謀詭計第12章 脣槍舌劍第55章 首日議程第57章 御案九件第19章 火從天降第9章 以暴制暴第4章 暗度陳倉第25章 因勢利導第40章 最後時刻第10章 縱橫捭闔第67章 國防經費第100章 新的起點第4章 陰謀詭計第23章 商討對策第20章 誘之以利第83章 箭在弦上第91章 強力彈壓第69章 軍工事業第59章 錦囊妙計第76章 黑虎掏心第22章 別出心裁第36章 大義凜然第93章 步步緊逼第70章 飯館說書第53章 不可收拾第75章 人心惶惶第25章 山窮水盡第19章 推心置腹第56章 弄巧成拙第30章 聖意難懂第51章 積極穩妥第79章 面授機宜第12章 千鈞一髮第41章 廣而告之第36章 多方觸談第6章 驚心動魄第93章 步步緊逼第35章 以華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