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 隔江

於佑明告訴鄧名他離開的時候明軍還在南岸,等鄧名抵達重慶後,發現明軍依舊沒能登上北岸。袁宗第帶着鄧名到江邊觀看清軍陣地,只見北岸清軍連營十數座,沿着江岸一字排開,和重慶城連成一體。

“向西韃子就不是聯營了,但每隔數裡也會有一座營地。”袁宗第向長江上游方向指去。

“我來的時候看見了。”鄧名帶着衛士和少量成都的兵馬趕來時,距離重慶很遠就發現了清軍的監視陣地:“每座營地裡恐怕也都有數百敵兵。”

“正是。”袁宗第點點頭,隨着明軍陸續抵達,現在重慶南岸已經聚集了兩萬多明軍,其中七千人是袁宗第帶來的,剩下的都是鄧名的浙江兵和湖廣壯丁。

“嘉陵江那邊呢?”鄧名看了一會兒長江邊上的敵營,又問袁宗第道。

“我這便帶提督去看。”

兩人又來到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口,明軍在這裡集中了大量的船隻,修建了水營,時刻防備着清軍水師突然從江裡殺出來。

“從這裡向北,韃子也修了一列連營,不給我們登上嘉陵江西岸的機會。”袁宗第說由於重慶的存在,清軍可以把長江裡明軍船隻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若是明軍強行逆流而上攻擊入嘉陵江,以逸待勞的清軍會佔有很大的優勢;但反過來,明軍卻對清軍水師的動靜一無所知,因此明軍的水手需要輪番值班,時刻提防着清軍偷襲:“這兩天水營修起來後,我們算是鬆了一口氣,雖然還是要保持警惕,但起碼比前些天好了很多。”

“爲什麼不派一支兵馬去對岸呢?”鄧名指着空蕩蕩的嘉陵江東岸問道:“如果我們在那裡扎一個營,我們就可以派探馬去觀察清軍的船隻的位置。”

“重慶的韃子恐怕並不比我們少,若是派人渡江就會成爲孤軍,非常危險,而且韃子渡過嘉陵江比我們渡過長江容易,要是李國英出動大軍突然渡江攻打我們在北岸的營地,我們這裡可能沒法及時增援。”袁宗第輕輕嘆了一口氣:“去年要不是譚賊叛變,今天我們也不會有這麼大的麻煩。”

“倒是要告訴袁將軍一個好消息。”鄧名見袁宗第有些意志消沉,就把譚詣和高明瞻已經將擒獲的事情告訴了他。

“哦,這真是好消息。”袁宗第喜上眉梢,接着又露出深深的恨意:“這賊害死我上千兒郎,等督師把他千刀萬剮的時候,我一定要在邊上好好看着。”

受到這個好消息的影響,袁宗第興致顯得好了一些,有恭賀鄧名道:“多虧了提督,我才能重振旗鼓,此番帶來的兵馬比一年前還要雄壯;對了,末將還沒有向提督道賀呢,提督在南京殺得韃子失魂落魄,還帶回了這麼多的糧草,不然長圍重慶還不知道要去哪裡收集軍糧。”

“袁將軍打算長圍嗎?”

“是的。城內有兩萬多韃子,沿着兩條江岸連營,恐怕無法輕易拿下。就算現在他們縮回城中,讓我們用提督的破城之術炸塌城牆,恐怕也難以靠巷戰取勝……”說話間,鄧名和袁宗第聽到對岸傳來一陣號角聲,袁宗第停下話語,眯着眼睛向重慶城邊看去,鄧名見狀也一起向對岸張望。

有一隊遠遠看上去像是螞蟻般的騎兵從重慶城中開出,在清軍營地馳過。

“這就是李國英那賊的標營,”袁宗第告訴鄧名,幾乎每天李國英都會親自帶隊巡營:“李賊的標營估計至少有八百重甲騎兵,這支標營跟着李賊很多年了,與蜀王(劉文秀)、賀將軍(賀珍)、孫可望他們都交手過,不可小覷啊。”

“嗯。”鄧名看着那隊清軍的騎兵,意識到這支敵軍的存在讓明軍的登陸變得更困難,從船上下來的明軍恐怕還沒有站穩腳跟,這支騎兵就會殺到眼前。

袁宗第也證實了鄧名的猜測:“即使我們在遠處登上北岸,只要李賊設在那裡的營地拖上我們一會兒,他就能帶着重慶的騎兵趕到,讓我們修建不起營地來。”

“所以我們無法在重慶附近登岸,那靖國公打算如何長圍重慶呢?”

“重慶周圍沒有什麼人煙,這幾萬韃子的糧食都要靠嘉陵江運來,我們再耐心登上一個月,等更多的兵馬到達後,我們有了韃子兩倍的軍力,就可以去嘉陵江東岸安營紮寨了,然後向北進發,看看能不能切斷嘉陵江的航運,這樣韃子就等於被圍住了。”袁宗第對嘉陵江上游的地理也稱不上熟悉,不過依他想來,這麼長的一條江,總會有比較狹窄的地方,明軍能夠從岸的一邊就封鎖住。

袁宗第的話讓鄧名沉吟了起來,他也不清楚上游的水文、地理,片刻後又問道:“我估計很難,李國英不會不放着這手,如果真有這樣的咽喉要點,他可能也已經佈防了。”

“如果沒有或是韃子守得很嚴密的話,我軍就可以繼續向北走,從重慶到保寧這麼長的路,他總不能處處守得密不透風吧。”

“可這樣就要將軍隊一分爲二了。”鄧名說道:“我軍沿着東岸走得太遠的話,就會失去和這邊的聯繫,有可能會被重慶和保寧兩面夾擊。”

“所以說我們需要有李賊兩倍的兵力才行,如果李賊爲了保護糧道而調兵從西岸跟着我們一路向北,這裡的人馬說不定就可以登上北岸了。”

“等我東岸紮營後,不能直接讓水師殺進嘉陵江麼?”鄧名又提出一個建議:“只要控制了航道,韃子的糧道不就斷了麼?我們手下的浙江兵,雖然陸戰未必比甘陝綠營強,但是水戰應該不差的。”

“提督所言極是,可韃子有大炮啊。”袁宗第苦笑了一聲,若是真有這麼簡單的好辦法,他當然也不會冒着風險進行分兵。

“大炮?我沒有看到啊。”鄧名從成都一路乘船來重慶,並沒有見到清軍在江岸上佈置炮壘。

“有很多,我剛在北岸紮營的時候,李賊就用大炮轟我們的船,但我讓所有的船都貼着南岸行駛,李賊見不容易轟到就不再白費力氣了;等見到我軍士兵和船隻越來越多後,李賊就把所有的大炮都從長江邊撤走了,肯定是部署到嘉陵江邊去了,放着我們用水師強攻他的糧道。”袁宗第想了一下,又擡起手臂指着對岸的清軍營地:“嗯,也不會都調走了,這些營地裡應該還藏着一些,要是我們強行登陸就會擡出來轟我們。”

據袁宗第說,李國英至少有四十門火炮,雖然口徑可能都不太大,對長江另外一側的明軍沒有多少威脅,但嘉陵江可沒有長江那麼寬,再說江面上還有清軍的水師。在長江裡,明軍可以貼着一側江邊行駛,但若是打起了水戰,那顯然不可能這麼佈陣:“提督知道嘉陵江上游的地形麼?”

鄧名搖搖頭:“不知道。”

“所以不知道清軍會把火炮埋伏在什麼地方,沒發用水師進攻,只能分軍沿着江岸向北走,看看能不能掐斷李賊的糧道。”

“再議吧。”鄧名並沒有立刻同意袁宗第的戰略,雖然鄧名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但是現在還有時間,可以再考慮其他的對策。

回到營帳後,鄧名手下的衛士們也熱烈地議論起來,作爲袁宗第的舊部,周開荒居然認爲這個計劃行不通:“雖然我們從南京繳獲了很多糧食,但是數萬大軍駐紮在外,消耗實在太快了;就算掐斷了李國英的糧道,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重慶城內儲存了夠吃多久的糧食。圍了三個月,要是清軍還沒有斷糧,我們還圍不圍?不圍那就是前功盡棄,繼續圍下去的話,要是六個月後清軍還沒斷糧又該怎麼辦?要是李國英已經準備了一年的糧食呢?”

周開荒說得很有道理,其他人都無從反駁。

“大軍駐紮在此,徒耗糧草,不用說對峙一年,就是對峙上三個月,農時也要耽誤了。”周開荒認爲還是應該設法登陸,然後強攻重慶:“李國英不怕,他的兵不需要種地,自有韃子給他從其他地方運來糧食,可我們呢?我們這些人都要去成都開荒的。”

“可是如此堅城,強攻必然損失慘重。”任堂雖然無法反駁周開荒的理由,但他卻認爲強攻重慶會是場異常艱苦的戰鬥:“靖國公說韃子有四十們火炮,我們一門都沒有。”

“把城牆炸塌了,然後衝進去,拼着挨火炮轟幾下吧。”周開荒依舊固執己見。

“甘陝綠營可不是好打的,而且他們還有很多騎兵。”就連勇猛的趙天霸也反對強攻,李國英的標營打過很多場硬仗了,吳三桂擊敗劉文秀的那一場他們也參與其中,趙天霸不會低估對方的實力:“浙兵沒有打過硬仗,楚人更都是才參軍的新兵,袁將軍手下的甲士……”趙天霸掃了周開荒一眼:“至少有一半也都是才披上甲冑的。”

“是啊,要是傷亡慘重怎麼辦?我們還希望這些人能夠到成都開荒呢。”雖然戰爭必然有犧牲,但任堂並不希望看見浙江人在甘陝綠營的大炮和鐵騎下傷亡慘重。

“所以要等我們人馬到齊,巷戰就是拼誰人多,要是有兩倍的兵力,應該也能贏,到時候也可以抓一批俘虜……”周開荒又說了幾句,終於感到自己這麼拼命反對袁宗第的提議不妥:“算了,靖國公的主意應該也是很好的,要是能少死人就迫降重慶,當然是最好不過。”

“爲什麼我們不直接在嘉陵江東岸紮營呢?等我們人多了就分兵去斷李國英的糧道。”吳越望有些疑惑地問道:“爲什麼要駐紮在這裡?將來分軍後還隔着一條長江。”

不等鄧名說話,穆潭就搶先說道:“因爲我們南邊就是貴州,靖國公肯定要防一手。”

“哦?”大部分人都沒有反應過來,除了鄧名和少數幾個衛士,大部分人乍一聽還覺得吳越望說的好像挺有道理。

“雖然婁山關那條路通過不了大軍了,吳三桂也未必願意管李國英的死活。但是一千人,甚至幾千人的援兵還是有可能的,他們只要自己帶上單程的糧食,快速趕來重慶沒問題,反正到了這裡就可以吃李國英的糧食。”穆潭馬上解釋道:“靖國公肯定是怕會有這樣一支小部隊突然出現,他們一到就先掐斷了長江,然後還可以沿着南岸撲向銅鑼峽,到時候我們沒能切斷李國營的糧道,自己的糧道反倒先斷了。”

“嗯,應該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靖國公在南岸紮營,這樣我們至少能夠把韃子的水師堵在嘉陵江裡,與成都的聯繫也不會斷,”鄧名覺得穆潭說的很對:“要是有吳三桂派一小支部隊來送死,他們就會被我們擋住,李賊就算想支援他們,中間也還隔着一條長江呢。”

現在浙江兵依舊執行軍屬分營制度,袁宗第確認鄧名打算在戰後把這些人統統運去成都後,就建議鄧名提前把這些軍屬都運走,不要讓他們在戰場附近添亂。雖然闖營對這種分營制度很有經驗,但那也是因爲沒有根據地而不得已的行爲,既然現在成都是一個看上去還穩固的基地,那也沒有必要再讓家屬隨軍了。

這個建議鄧名當然很贊同,當下遊再有運輸家屬的船隻從奉節開來時,明軍就讓這些船隻不要停留,繼續向上遊駛去直接去成都。

看到明軍的船隊一批接着一批從城前駛過,其中好像還有不少婦孺後,重慶城內的李國英也是驚疑不定。現在李國英還不知道高明瞻已經兵敗成都,但看到明軍這個架勢後,李國英也感到敵人似乎對川西的安全非常有信心,不然怎麼敢把戰鬥部隊留下和自己對峙,把軍屬一批批運走呢?

“爲什麼高明瞻那裡還沒有消息傳來?”李國英又算了一遍日子,高明瞻什麼時候從廣元出發他是知道的,李國英認爲高明瞻應該在新年前就抵達成都了,如果成都的兵力確實如情報所說那麼薄弱的話,高明瞻應該早就平定川西了。

而李國英事先給高明瞻的命令就是:一旦攻克成都,立刻派人快馬加鞭來重慶報告,到時候李國英命令士兵們一起嚮明軍喊話,估計就能打消了鄧名圍攻重慶的念頭。

一瞬間,李國英甚至懷疑高明瞻那裡出了什麼意外,不然也不會晚了快一個月還沒有捷報傳來,不過很快李國英又打消了這個念頭,他自言自語道:“賊人最早的一批的船隊,也是二十多天前纔過去的,而且也沒有幾條船,應該運送不了多少部隊。”

李國英口中最早的那批船隊,就是於佑明的那一批,當時明軍纔開始在北岸紮營,兵力還比較薄弱,李國英不認爲敵將會在那種危險的時候把有戰鬥力的部隊派離。

“或許是高明瞻遇到了那支船隊的賊人?所以覺得川西還沒有徹底平定?”李國英認爲那批明軍應該也打不過高明瞻的三千五百騎步混合部隊:“真是誤事,就算還沒有掃蕩乾淨敵人,打下成都後也該派人來讓我知道下進展啊。該不會高明瞻到現在還沒打下成都吧?三千五百多披甲,對付幾萬個農民居然也會這麼費勁嗎?”

因爲李國英對高明瞻一路很有信心,所以他在重慶的部署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念頭,就是打算讓鄧名知難而退。和袁宗第一樣,李國英同樣不想打一場消耗戰,他並不知道鄧名把很多甲兵留在湖廣了,而料敵從寬,按照鄧名帶來三萬甲兵來制定戰略的。也正是因爲此,忠縣、銅鑼峽等地,李國英都主動放棄,以節省兵力,同時拉長鄧名大軍的補給線。

“平西王說趙良棟他們都同意支援重慶,怎麼也沒有下文了呢?”

……

此時在鄧名的營中,明軍也依舊拿不出什麼速戰速決的好辦法,今天袁宗第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讓成都出兵,出劍閣偷襲廣元,威脅李國英的後方。

但鄧名不同意,根據俘虜的描述,保寧和漢中還是有相當實力的留守部隊的:“從都府到劍閣一路上沒有崗哨,無法補充糧草,我們也不知道保寧的虛實。只要李國英在保寧留了幾千兵,都府派兵去就是去送死,一旦敗了就和高明瞻的下場一樣,根本無路可逃。而且都府沒有騎兵,陝西綠營可有,他們從漢中、西安增援廣元也會很快。”

當然,這些俘虜出發的時候,李國英還在保寧,或許現在保寧、漢中、西安都很空虛,但實際情況明軍無法查明,也就不敢賭博。

“既然提督肯定不會從劍閣出發去偷襲廣元,那高明瞻兵敗的事情也就沒有必要保密了。”袁宗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乾脆把高明瞻放出去,宣稱我們正派遣大軍出劍閣,攻打廣元,李國英擔心後路有失,說不定就會放棄重慶,就算他不放棄,只要派一些援軍回去,我們這裡的機會也就大了。”

“我還沒想好怎麼用高明瞻兵敗這件事,”鄧名聽後顯得有些猶豫:“袁將軍的辦法我也想過,可擔心嚇不到李國英。”

“不妨一試。”袁宗第覺得總要試驗之後才知道會不會成功:“對我們又不會有害。”

第64節 平息(上)第5節 重整(上)第48節 打賭第56節 待遇(上)第50節 債券(上)第6節 親征(上)第12節 強渡(上)第4節 國民(下)第58節 處罰第45節 鍊金(上)第14節 亂戰(上)第34節 問候(下)第42節 送行第39節 衝突(上)第10節 決議(下)第14節 亂戰(上)第35節 表態第3節 援軍第39節 都府第42節 說客第5節 退兵第2節 競爭第66節 加入(上)第18節 恐怖(上)第32節 吐哺第44節 夾擊(下)第45節 突破(上)第40節 登陸第30節 成長(下)第31節 側擊第4節 一致(下)第58節 斷後(下)第27節 圍攻(上)第22節 退讓(上)第31節 佯攻(下)第5節 退兵第35節 面談第14節 強攻(上)第58節 同盟(上)第3節 說服第43節 徵兵第5節 放棄(下)第54節 議和(下)第10節 爆破第22節 突破(下)第64節 平息(上)第26節 反覆第58節 處罰第36節 施琅第44節 退意第3節 援軍第30節 變化(下)第36節 備戰第58節 斷後(下)第25節 投奔(中)第48節 失誤第34節 晉王(上)第5節 重整(下)第23節 代理(上)第13節 試探(下)第32節 才能(下)第24節 整訓(下)第66節 加入(下)第34節 晉王(上)第60節 算盤(下)第57節 分贓(下)第31節 佯攻(上)第51節 保衛(上)第48節 融洽(下)第48節 失誤第47節 情報(下)第16節 家學第59節 議款(下)第1節 代售第42節 剃髮第50節 金磚第56節 突擊第20節 困獸第25節 壓力(下)第20節 康熙(下)第55節 死地第31節 裁軍(下)第28節 借刀第32節 爭奪(下)第55章 山崩第5節 密信第6節 勇士第41節 爭奪(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8節 拒絕第50節 金磚第13節 天明(下)第27節 飲血第6節 密議(上)第53節 烈焰第60節 人心(下)第25節 壓力(上)第41節 阻擊第26節 告狀第26節 兄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