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送行

李來亨從湖廣打倒南京,又從南京殺回湖廣,現在在夔東衆將中實力超羣,他手下的甲士已經高達一萬兩千多人,各種軍用物資也應有盡有。事先鄧名與李來亨互相約定,所有的繳獲二人平分,這個條件鄧名覺得自己佔了很大便宜,因爲幾乎所有的戰兵、輔兵都是李來亨提供的。正因爲如此,從南京返回時沿途的繳獲都交給了李來亨;在湖北攻城掠地時所得,大部分也沒有分給鄧名直轄的浙江兵,而是歸負責監視的夔東軍所有,當時鄧名的理由是付學費——因爲李來亨派出教官指導、訓練浙兵,應該得到補償。

但李來亨的看法不同,他覺得自己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就獲得了大量的物資,總覺得對鄧名有所虧欠。李來亨聽說袁宗第、劉體純都有子侄在鄧名身邊效力,李來亨的兒子今年還小,沒法往鄧名身邊送,可是若長期沒有音訊往來,李來亨覺得他和鄧名的關係也會漸漸疏遠。

必須要在鄧名身邊有自己的人!

出於感激和維持關係這雙重目的,李來亨把三堵牆的成員整頓了一下,加上他們的部分子弟以及一些和自己感情深厚的興山新生代,組成了一支二百人的隊伍派到鄧名的軍中。一年前興山軍戰馬奇缺,但現在財大氣粗的李來亨也能給這二百名騎手配齊馬匹,每人還發了一幅嶄新的盔甲——本質上這是向長官送禮,李來亨雖然老實,但並不笨,很清楚不能顯得太寒酸。

這麼一支騎兵投入自己的麾下,鄧名自然非常高興。不過養一支騎兵耗費巨大,二百人的馬隊,維持費至少相當於一千五百名步兵。而且馬匹嬌貴,補充又非常難,夔東、川軍的戰馬幾乎全靠從清軍的手中繳獲,明軍沒有飼養的能力。

雖然鄧名不惜代價地支持成都的老百姓成立馬行,但幾年之內估計見不到什麼成效。

不過有了這支馬隊後,鄧名就可以開始培養自己的騎兵部隊了,現在浙軍中雖然也有一些繳獲的軍馬和騎手,但並沒有騎兵軍官。

這批剛剛抵達的騎兵,鄧名給了他們較高的軍銜待遇。

鄧名在湖廣的時候就嘗試推出軍銜制度。作爲一個美院的學生,他不知道軍銜制有什麼益處,因此李來亨詢問這個制度的作用時,鄧名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既然從黑火藥戰爭開始,越來越多的軍隊使用軍銜制度,而且一直到核戰爭時代都沒有取消,那麼這種制度肯定經得起戰場和時間的考驗——鄧名認爲,自己此生大概不會看到超越核戰爭水平的戰爭模式了。

於是鄧名把千總定爲上尉軍銜,其下再設中尉和少尉兩級軍銜;尉以下有士,授給各小隊頭目,和尉官一樣,根據資格和從軍年限,從上士到下士不等;至於兵丁,目前依舊是甲兵和輔兵的區別。被授予軍銜的軍官和士官還得到了特殊的飾物——金屬的肩章。

對於軍中這個改革,浙軍士兵都感覺很新鮮,而無論是李來亨還是袁宗第,他們覺得這是鄧名的個人興趣——反正看起來也不會有害,那就由鄧名去做吧。

這次抵達重慶後,袁宗第也曾問起過軍銜制度一事,鄧名解釋說,有了肩章識別系統後,在戰場上士兵就可以知道該服從誰的命令。

對此袁宗第口中稱讚不已,心中卻是完全不以爲然。官兵常年呆在一起,難道還能互相不認識不成?幾次簡單的討論後,袁宗第和李來亨得出同樣的結論,這個制度完全是鄧名心血來潮瞎折騰,反正製作那些肩章看起來也不太麻煩,不會消耗什麼軍事資源,袁宗第也不打算干涉。

除了這個莫名奇妙的制度外,袁宗第感覺鄧名直屬部隊的其它方面還是不錯的,除去已經趕赴成都的幾千人以外,現在重慶城外還有鄧名的八千甲士、一萬六千輔兵。這兩萬四千人馬相互之間還算友愛,沒有一般軍中戰兵欺負輔兵的風氣,至少是眼下還沒有形成。裝備不錯,戰兵身上的盔甲和手中的武器都是新任湖廣總督張長庚給打造的。因爲買家不好惹,所以張總督和周知府一直很重視武器的質量,把它當作頭等重要的大事。

這支軍隊在湖北進行過一些攻城戰,攻陷黃州等府縣的經歷讓這些士兵擁有了基本的戰場經歷。不過袁宗第認爲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成軍時間太短,彼此之間還不夠默契、熟悉,而且軍官的威信也沒有建立起來——袁宗第覺得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使得鄧名建立了那個沒有實際用途的軍銜制度。

……

半空中的銅板急速旋轉,向城垛上落下去,就在銅錢即將接觸牆面的一瞬間,突然伸出一隻手,將它猛地攥住。

李國英穩穩地把銅錢握在手中,一直望着江對面的雙眼中,之前的猶豫之意幾乎完全消失,臉上滿是堅毅之色。

把銅錢握了足有五秒鐘,直到最後一絲猶豫徹底退去,李國英猛然用力一揮手臂,手一鬆,讓銅錢飛向遠遠的空中:“數萬大軍的生死,豈能由一個銅錢來決定!”

“來人啊。”李國英高聲喝道。

馬上就有衛士上前領命,李國英在這個標營衛士的耳邊低聲吩咐了幾聲。聽明白命令後,標營衛士的臉上顯出驚異之色,川陝總督遲遲等不到他應聲,不耐煩地催促道:“還不速去?”

“喳。”幾個標營衛士反應過來,一起向川陝總督打千行禮,從城頭退下。他們到衙門取了總督的令箭,上馬離重慶而去。

此時,有一些部將已經走到李國英的身後,向他提出趁此良機從重慶撤退的建議,但李國英一口回絕了他們:“本總督料定這是賊人的誘敵之計。”

李國英一邊說着一邊伸直手臂,指向南岸的山嶺:“本官觀此山,背後有殺氣蒸騰,直衝霄漢,必是鄧賊統帥大軍在後面埋伏,只等我軍放棄堅城。”

見到衆將臉上紛紛露出疑色,李國英板起臉孔問道:“本總督戎馬數十年,怎麼,你們信不過本總督的望氣之術麼?”

看到部下們面有不甘地退下,李國英在心裡嘆了口氣:“現在我可以憑藉權威壓他們一時,不過這終非長久之策。”

讓將領們都返回各自的崗位統領軍隊後,李國英仍久久地站在城頭凝視着對岸。

“鄧名,我賭你根本沒有派偏師出劍閣,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敢,因爲你不知道我到底有沒有在後方留下兵馬;你確實猜到了我的後方空虛,可你也不敢賭,不敢用上萬士兵的死活賭你猜得對,因爲你根本沒有這個本錢。我也有自信,我在重慶這裡的部署沒有失誤,你帶着幾十、幾百個人去成都我可能不知道,但絕不可能去了幾萬人我卻毫無察覺。

“所以你想詐我出城。可我和你不一樣,我背後是朝廷,朝廷富有天下,甲兵百萬,你根本摸不清我的虛實,只要我在這裡不露出破綻,你就無法知道陝西還能給保寧、廣元派去多少兵馬。就算你偷襲廣元之心不死,但只要我表現得安如泰山,你就生不出這份試探的膽子來。”

李國英在心裡默默想着,感覺他和鄧名的對峙有點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空城計對付司馬懿的時候。不過在他心裡,當然他李國英毫無疑問是諸葛亮:“我表現得越鎮定,鄧名就越不敢冒險。我越是堅守重慶,就越能保護空虛的後路。”

現在李國英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振作重慶守軍的軍心士氣,讓部將們死心塌地和他一起堅守重慶。目送着自己的標營衛士策馬出城,直奔上游而去後,李國英又轉過頭,望向南方:“平西王的援兵,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到啊?”

……

李國英不知道他朝思暮想的援兵,此時纔剛剛準備離開貴陽。

在吳三桂不斷地擠兌下,趙良棟終於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和張勇、王進寶一起向吳三桂保證離開後,平西王頓時又對趙良棟他們親熱起來,不但重新提供質量上乘的口糧,還滿口答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軍糧,保證他們可以平安抵達重慶。

不過吳三桂並不打算提供太多輔兵。從婁山關、遵義去重慶的這條路,不到一年前吳三桂剛帶着十八萬大軍走過一遍,久經戰陣的平西王很清楚,趙良棟他們幾乎不可能從半路上籌集到糧草。當糧草緊缺時,將領將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輔兵來保證對披甲兵的供應,最後戰兵倒是平安到達了,但幾萬輔兵得有一大半橫屍路邊。所以吳三桂對趙良棟表示,他們可以從其它外省的將領手下借一些輔兵,但吳三桂不能提供太多貴州壯丁,那些平西王嫡系部隊擁有的輔兵也不能借給他們。

趙良棟的親兵營有一千人,張勇有八百人,王進寶也有五百人,再加上另外幾個也被平西王排擠得呆不下去的陝西籍將領,此番離開貴州的共有甘陝綠營的三千八百多甲兵,以及他們生拉硬拽、從吳三桂那裡軟磨硬泡得來的六千輔兵。

平西王在糧草方面倒不是太摳門,提供給這一萬名士兵相當多的口糧,足夠他們吃到重慶還有富裕。而且吳三桂還給了趙良棟一份手令,讓沿途的府縣盡力配合,補充他們的糧秣物資,若是有輔兵潛逃,也不得包庇,一律要送還給趙良棟等人處置。

今天趙良棟等人率軍開拔,吳三桂本想送出貴陽,但被幾名將領好說歹說給勸住了。雙方揮淚惜別後,吳三桂心情愉快地返回了他的臨時王府,而張勇、王進寶二人也立刻換了一幅面孔,罵道:“斷子絕孫的吳賊!我不報此仇,誓不爲人!”

不過張勇和王進寶雖然罵得兇,但也就是口頭上過把癮而已,對方是權勢滔天的平西王,手握重兵和一省藩地,朝廷的寵信更是無與倫比。

比如滿漢不通婚這條戒律吧,哪怕連擡旗的趙良棟都無法逾越,但吳三桂並不是旗人,他的兒子卻能夠娶一個滿洲姑娘爲妻,而且還是姓愛新覺羅的,是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孫女,當今皇帝的堂妹。想找吳三桂報仇難如登天,想讓他斷子絕孫更是天方夜譚——他的孫子可是努爾哈赤的孫女生的,就是在鄧名的前世,此時也沒有人能想到將來吳世藩和玄燁這對錶兄弟會爭天下。

衆將狠狠地噴了一通口水後,才止住罵聲,打算繼續行軍。其他送行的人大都是平西王府的人,剛纔都跟着平西王一起回去了,現在只剩下一個送行的將領還在。

這個將領名叫孫思克,和趙良棟一樣是漢八旗的旗人,因爲這層關係,兩人平日的交往不錯。不過孫思克的旗人身份和趙良棟不一樣,趙良棟是憑着軍功自己掙來的,而孫思克的父親乃是當年的廣寧遊擊孫得功。孫得功向努爾哈赤出賣了王化貞和陳渠的十三萬大軍,幫助努爾哈赤在沙嶺把這十幾萬同袍殺得乾乾淨淨;在鄧名的前世,直到沙嶺大戰過去一百二十年後,朝鮮使者途徑戰場時,仍能見到漫山遍野的骷髏白骨——遺屍此處的都是大明的忠勇將士、保家衛國的遼東好男兒,他們曾是孫得功的戰友,爲其所害,以致屍骨百年後仍不得入土。

沙嶺戰後,孫得功又控制了廣寧城,把城中的百姓盡數獻給努爾哈赤爲奴。

靠着這份功績,孫得功成爲了旗人,孫思科從父親那裡繼承了這個身份。他妹夫的身份更是不得了,乃是愛新覺羅家的包衣,妹妹常常入宮伺候皇后,很得皇后的歡心,讓她當皇三子(玄燁)的奶媽。

因爲父親立下的大功,孫思克的地位顯赫,年紀輕輕就是甲喇額真,曾在陝西等地監視漢人作戰,這也是他和趙良棟私人交情的開始。洪承疇雖然丟過十三萬大軍,但也沒有幹出過出賣十三萬戰友的事,知道清廷對孫思克的信任恐怕是自己一輩子也追不上的,所以進攻雲貴的時候,洪承疇就請孫思克隨軍,監督如平西王這樣的漢人將領的行動。對於孫思克這樣的漢軍旗人,吳三桂同樣不敢得罪,一直好吃好喝地養在貴陽,等着朝廷哪天招他回去,就禮送出境。

“若是前路艱難,或許弟等還要折返貴州。”手中的輔兵不足,軍糧也稱不上多麼富裕,若是路上耽擱很可能會遇到斷糧的危險,趙良棟不能不預先爲自己安排一條退路:“如果平西王不喜,還請老哥哥幫助在平西王面前美言幾句。”

但孫思克沒有答應趙良棟的要求,而是說道:“聽聞朝廷有招我回京,然後再次派去西安的意思,趙兄弟若是中途折返,我說不定已經不在貴州了。再說貴州這裡有什麼好的?趙兄弟英雄蓋世,爲何要留在這裡看平西王的臉色?還是回陝西去吧。”說着孫思克又衝着張勇等人抱拳道:“等我到了西安,再與諸位將軍把酒言歡。”

“可是,這……”趙良棟聽說孫思克隨時都可能返北京,臉上頓時露出失望之色。失去這個連吳三桂也不願意惹的旗人哥們兒後,可想而知將來在貴州的生活會變得更艱難。能回陝西自然最好,但若是中途糧草不濟,不回貴州難道就眼睜睜地餓死嗎?

“趙兄弟真是當局者迷。”看到趙良棟臉上的彷徨,孫思克微微一笑:“既然是名正言順地出兵增援重慶,那麼幾位將軍在離開貴州前,當然要好好地補充糧秣,招募好漢從軍嘍。”

孫思克的話讓張勇他們的眼睛一下子都睜大了,明白對方暗示他們可以縱兵掠奪地方,然後強徵貴州的老百姓充當輔兵。至於牲口、車輛那更是有多少拿多少,完全不必給吳三桂留面子。

“可……”趙良棟剛剛吐出一個字就陷入了沉思。他並非聽不懂孫思克的言下之意,但如果真的這麼幹,那麼就算與吳三桂徹底撕破臉了,將來無論形勢如何也再無法返回貴州了。這次吳三桂雖然要趕他們走,但糧草還是給足了的,也和沿途的州縣打了招呼,趙良棟感覺退路還沒有完全被封死。

趙良棟又說出另外一個顧慮:“若是深入敵境,收集糧秣自然無人能說我做得不對,但若在貴州境內行事,這些可都是皇上的子民啊;而且若是地方官阻止,又該如何是好,難道對朝廷命官動粗嗎?”

“哈哈哈哈!”孫思克仰天大笑,好像聽到了什麼最可笑不過的笑話一般。

“趙兄弟啊,趙兄弟。”笑了半天后,孫思克恨鐵不成鋼地對趙良棟道:“貴州是平西王的藩地,怎麼能說是皇上的子民?就算是,也隔着一層了。難道說皇上打算食言,把藩國收回麼?再說,這裡的官吏都是平西王的屬官,和朝廷何關?”

看着孫思克那雙笑意盈盈的眼睛,趙良棟感到有冷汗正從背上滲出來:“末將明白,末將帶領的是朝廷的兵馬,只知道爲朝廷殺敵,不知其它。”

“就是。再說,平西王公忠體國,朝廷大軍出發討賊,就是讓平西王的屬民受了點委屈,難道平西王就會不體諒你們的難處嗎?要真是有不識大體的人彈劾諸位將軍,我自然會在朝廷面前爲諸位將軍分辨。”孫思克依舊是滿面笑容,向衆將舉手告別:“祝諸位將軍旗開得勝,爲朝廷再立新功。”

第9節 失言第2節 默契第65節 援助(下)第31節 名將第56節 待遇(上)第38節 牽制(上)第22節 搶攻(上)第16節 示威第24節 掠奪第42節 艱苦(上)第57節 疲兵第41節 爭奪(下)第4節 暗示第48節 專利(下)第43節 風向(上)第5節 放棄(下)第27節 圍攻(下)第14節 強攻(上)第54節 授權第53節 慘痛(下)第44節 中介第60節 爭奪(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2節 調整(下)第33節 搜索第67節 守法(上)第25節 捷報第14節 強攻(下)第10節 鎖喉(下)第8節 矛盾第3節 壓力(下)第8節 信用第4節 國民(下)第53節 慘痛(上)第1節 轉運第30節 賽跑第15節 相識(下)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挫折第3節 信號(上)第29節 搏鬥(下)第36節 宿命(上)第21節 風起(上)第44節 退意第42節 送行第6節 親征(下)第49節 擴張(下)第40節 泥潭(上)第18節 詔書(上)第46節 計劃第4節 暗示第11節 攻勢(上)第27節 派系(下)第52節 登陸(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9節 衝突(下)第50節 追擊(中)第47節 矛盾第24節 內憂(上)第40節 印象(下)第11節 實驗第37節 報告(下)第16節 甕中第64節 平息(下)第54節 議和(上)第42節 艱苦(上)第50節 金磚第25節 投奔(中)第5節 潤滑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25節 棄軍第35節 會面(上)第11節 兩全(下)第53節 衝鋒第35節 請客(下)第63節 黃雀(下)第54節 投機(下)第28節 算計(上)第33節 試探第29節 計謀第44節 遊騎(下)第33節 問策(下)第29節 解圍(下)第42節 反擊第47節 證據(中)第6節 事變(上)第66節 加入(下)第55章 山崩第60節 約法第9節 穴攻第32節 突圍第25節 棄軍第47節 證據(上)第14節 亂戰(上)第41節 阻擊第2節 VIP第9節 海權第36節 方向(上)第27節 圍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