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這裡才真正成了外灘,一片近現代化城市文明的曙光,從一盞燈開始輝映上海灘了。
據說早在這一年的三月間,大英上海自來火房、也就是煤氣公司開業了。最初的廠址設在漢口路,後來又遷到了新閘路。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年,阿拉大清國的首家煤氣廠在租界投產供氣。
煤氣,這樣聞所未聞的洋詞彙,就算當年號稱博聞的老祖宗沈括的《夢溪筆談》裡頭也查不到記載的,往昔的天朝大國,封閉得太久、太久。
老大帝國一轉眼在英國使臣馬戈爾尼訪問之後,被接受了近代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窺破了行藏,轟然間敲破了緊閉的國門,來的都是些新潮而又新奇的玩意兒,雖說玩意兒這個詞彙有些尖刻些了。
不過當初阿拉上海灘上頭的百姓們面對着光怪陸離的洋玩意,可是着實的精怪了一番的,比方講當時有華人就曾這樣驚歎道:西域移來不夜城,自來火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泰,路上徘徊聽五更。
近現代的工業文明給上海灘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還遠遠不止這些物質上頭的視覺衝擊,摩天大廈的崛起,還包括洋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
在自來火照耀上海灘更早些時候,號稱上海總會的一座建築拔地而起了,這棟建築物由怡和洋行於大清國咸豐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設立,又名皇家總會、英國總會,是上海最早的西洋人俱樂部。
雖說如今早已改爲了東風飯店,不過其實其中還有許多的變遷,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海灘房地產規劃和發展的變遷。
具體講起來,最早的英吉利國總會大樓建於阿拉大清國咸豐十一年、公元一八六一年至同治
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地址在如今的延安東路與廣東路之間,中山東一路三號門牌。
上海總會的建築樣式是效仿古典英吉利式的三層磚木結構,它的外牆用紅磚鑲砌,東立面每層都有陽臺式的長廊,中央高處有山牆壓頂。
從外面看上去,氣派非凡、殿宇高聳。而從裡頭觀賞,則是裝潢精美、華貴不凡,真是煞費了一番西洋房地產商的苦心。
上海總會這幢建築在其後幾十年間,一直是阿拉外灘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只是隨着時代進步和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和提高,這座聲名鵲起的上海總會也人老珠黃,需要改頭換面了,而這也符合房地產行業的規則,所謂不破不立,更新的建築藝術和建築材料,已經陸續的又問世了。
果然事實的發展規律就是如此,後期的英吉利國總會大樓終於在清宣統元年、公元一九零八年開工改建,清宣統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落成。
由於採取了當時最新的建築材質,成爲了上海灘早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打破了當時外灘千篇一律的磚木結構形式。
上海總會是一棟相當龐大的俱樂部建築,坐西朝東,佔地近兩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九萬多平方米,被建築師事務所精心設計成爲了帶有巴洛克特徵的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
其建築物爲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勒腳、立柱採用了石料,水泥仿石牆面,入口處有塔司乾式柱,三到四層中部有貫通兩層的愛奧尼克古典柱式,兩側採用凸出平面。而在它的頂層南北兩側建瞭望臺各一座。內部裝修和木刻雕花、石膏花飾等比較繁雜。
再看看上海總會的內部設計完全按英吉利國的生活習慣,盥洗室面積超過廁所面積幾倍。地下室爲滾球場;底層有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酒吧,還有諸如閱覽室等等;而往上去,二層還有大菜間和宴會廳;三到四層包括有單人旅館;五層是廚房和宿舍,真
可謂設施完善、考慮周到。
一所建築已經從一個側面和時間跨度,反映出了上海灘房地產的發展軌跡和理念了。
而值得說一說的是,上海總會大樓的建成與英吉利國富商福格的捐資很有有關。
據說早在一八六二年,英吉利國僑民組成的委員會就把上海總會的性質確定爲社交爲主的了。可是修建這麼大的一個房地產項目,最爲關鍵的資金問題,興頭上的洋人犯了難了。
於是這些興致勃勃的洋人們想起來一個人,他就是財大氣粗的英吉利國商人福格。
當時的福格在洋涇浜、如今的延安東路開設了一家名爲福格洋行的商行,說起這個英吉利國人早在大清國朝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中,倚仗着做西藥生意發了大財。
爲了報答母國、英吉利國同胞們在生意上給予的支持和幫助,福格毅然決定拿出洋行北側一塊足有三點五畝的地皮無償提供建造總會。
而當時的外灘土地的均價已經在四千到六千元洋銀元了,這塊土地的市值價格攀升到了兩萬元以上,可謂價值不菲了。
這樣一下來,首先就解決了建造上海總會的地皮來源的問題了。
此外英吉利國僑民們在當時的上海灘上頭,還有一個叫做體育運動基金會的文化商事機構,它在福州路的外灘上頭還有一個佔地大約九畝的小型運動場地。
爲了充實上海總會的建築資本金,這些英吉利國僑民以六萬兩銀子的價格把運動場賣給了匯豐銀行,用於興建總會大樓。於是,資金也就有了着落,這座早期外灘地標性的建築,也就應運而生了。
上海總會新樓落成的辰光,從外灘從廣東路到洋涇浜一段交通封閉,馬路邊列着一隊隊紅頭阿三、也就是印度巡捕,總會門前早已是人頭攢動,四周掌聲雷鳴。總會大樓以這樣的典禮宣告正式對外、也就是對那些所謂的洋人們開放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