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 孫子

孫武,字長卿,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爲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進見吳王闔閭,深得賞識,受任爲將。曾領兵作戰,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以兵六萬大敗楚國二十萬大軍,一舉攻入楚國郢都。使得吳國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於諸侯。

孫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即後世所稱《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最爲璀璨的瑰寶,亦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兵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均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爲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從古至今有衆多軍事家對其進行註釋,其中最主要的有曹操、杜佑、杜牧、陳皞、李荃等十一家。其中,魏武帝《孫子略解》,即曹操注《孫子兵法》,是《孫子兵法》最早的注本,開註釋孫子之先河,亦是諸多注本中最爲簡練和準確的。

《孫子兵法》全書僅五千多字,篇幅不長,但其文體大經深,是孫武本人對春秋以來列國征戰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書中孫武對於戰略、戰術以及治軍等方面均有精闢的論述。孫子本人作爲“兵家”的代表十分重視和強調武力的重要作用,並將軍事的作用提高到國家存亡,即“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戰略上,孫武提出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爲核心的“謀攻”理論,講求借助智謀進攻對手,通過低代價的完全勝利,從而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的戰略目的,成爲東方兵學“以計代戰”風格的淵源所在;重視取捨,提倡“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的軍事哲學,不與對手執着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全局,運兵取勢,以勢制敵。戰術上,其在“兵者詭道”這一基本原則的指導下,主張實施軍事欺騙,欺敵誤敵、示形動敵,強調靈活用兵,通過奇正變化,因地制宜,因敵制勝。治軍上,孫武主張賞罰公平,恩威並施,力求軍制統一,令行禁止。

孫子兵法是一部劃時代的軍事著作,突出以“詭詐”爲核心的作戰理念,這與商周傳統作戰理念大相徑庭,徹底否定了以“尚禮”爲特色的商周軍事思想,將仁義與軍事相剝離,政治必須注重仁義,而戰爭只對勝負負責,這與如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不謀而合。不僅爲我國古代軍事指揮學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爲古代軍事哲學的形成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影響深遠,千古一書。

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三 荀子解空第九 齊魏爭雄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 廟算第五 獨霸西戎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六三 家分晉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帝國斜陽第三 荀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 廟算第六 絕世雙雄第二三 國志第九 孫子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二 謀心之士解空第七 韓非子思維的新起點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二 後記第四 謀形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九 項羽分封第四 軍政形勢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九十 面埋伏策算法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四 謀形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五 帝國反擊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 孟子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一 序言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二 孟子解空第五 取勢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八 墨子策算法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演繹法第二 秦頌第二十一 秦殤第四 大澤狂飆第八 魏武揮鞭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 管仲相齊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七 詩經第十五 易經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