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 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首,其中六首爲笙詩,只有題目,沒有詩,故又之稱“詩三百”。該書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爲“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爲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爲經典,成爲《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之一。

《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包括了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個地方的民歌,涵蓋了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等地,故又稱“十五國風”,有詩一百六十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按音樂的佈局又分“大雅”、“小雅”,合計一百零五篇。“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詩篇形式以四言爲主,運用“賦”、“比”、“興”等手法。

後世學者將“風”、“雅”、“頌”、“賦”、“比”、“興”稱爲《詩經》“六義”。前者主要說的是寫作內容,後者則是側重於寫作手法而言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對於“賦”、“比”、“興”三者給與了較爲準確的定義。“賦”,“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即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和說詞政論中注重使用這類手法,可謂是其特色之一。《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富於變化。如《氓》中,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等等。“賦”和“比”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爲“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繫。“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同時又夾雜了作者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增加了詩歌的流動性,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飛刀以爲:“詩”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自古至今,由四言、五言、七言、多言到雜言,由歌謠、樂府、律詩、詞、曲到散文詩,其形式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而且,隨着時代的變遷,這種形式的變化還會不斷地進行下去。從廣義上講,“詩”是人類“釋放自我、追求自然”的精神,是人們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應拘泥於它所處的時代、文化和語言。只要你敢於擺脫束縛、打開心扉,一切儘可爲詩。

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九 項羽分封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二 史記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 吳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三 略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謀形第二 廟算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八 定撫關中解空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二 史記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三 沙丘變亂第一 序言第七 取捨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三 國志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 孟子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一 序言第四 謀形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 漢中對策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一 序言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一 序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九 齊魏爭雄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一 序言第九 項羽分封第五 獨霸西戎第八 魏武揮鞭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 秦頌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一 長勺之戰解空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謀形第九 兗州危機第六 商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六 商君第一 序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四 老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前言思維的新起點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二十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四 父子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