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神兵破楚

《飛刀史評雜論》書友羣:66517937(1羣)53649265(2羣)68995168(3羣)83724298(聊天羣)

爲了您更方便的閱讀飛刀史評雜論最新章節,請記住我們的地址: 手機請登錄:

戰國中後期,齊閔王爲人殘暴不仁,好大喜功,迷信武力,自恃國力強大,極力對外擴張。據《史記•樂毅列傳》記載:“齊閔王強,南敗楚相唐?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然而,齊國奉行的單邊主義策略也激起了衆怒,發誓爲父報仇的燕昭王見時機成熟,拜樂毅爲上將軍聯合趙、楚、韓、魏、秦五國,在前284年,對齊國發動了規模宏大的合縱進攻,大破齊軍於濟水之西。燕軍因勢突擊,下齊七十餘城。齊國都臨淄也被攻破,齊閔王死於亂中。後來,壯士田單雖經數年努力光復齊國,但經此一劫,齊國已經名存實亡,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隨着列國形勢的變幻,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舉行會盟。期間藺相如處事得體,護佑趙主,並多次窘困秦王,最終促成盟約,此舉爲其博得了極高的聲望。其實,藺相如的成功不僅依靠其出色外交能力,而且也是歷史必然、大勢所趨。“澠池會盟”實質上是秦趙兩國在齊國復國這一特定歷史背景下進行的一次“戰略妥協”,秦趙兩國實力相近,秦國略佔優勢,如若相互兼併,必然實力大損,也將給與齊、楚這兩個昔日強國復興的機會,這正是秦、趙兩國都不願意看到的。正是基於共同的利益,此時秦趙兩國均有達成默契的願望,暫時建立彼此相對穩定的戰略聯盟關係,聯手粉碎齊楚的復興,進而兼併天下。兩國最終約定秦國攻擊楚國和魏國,趙國侵掠燕國和齊國。

秦昭襄王在與趙國息兵言和、解除後顧之憂之後,召見大良造白起商議伐楚之事。白起,又稱公孫起,秦國?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最爲傑出的軍事指揮家,最初因與秦相魏冉相善,受冉舉薦,被任爲左庶長。昭王十四年,白起採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策略,大破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遷爲國尉。次年,升爲大良造。商談間,秦昭王指出楚國地大,東西綿延數千裡,士卒過百萬,秦軍至少也要投入四五十萬兵力方能取勝。但白起則認爲,楚國雖大,卻無需動用大軍征討。從政治上講,楚頃襄王才能平庸,治國乏術,馭臣無方,致使楚國政治*,民心渙散,守備鬆弛,內部凝聚力不強。從外交上講,伊闕之戰,韓魏已然折服,齊國被樂毅攻破後雖由田單復國,但已大傷元氣,趙惠文王將其精力已放到兩敗俱傷的齊、燕身上,無暇南顧。此時,戰端一開,楚國很難獲得外援。從軍事上講,楚國疆域遼闊,若步步爲營,即使動用百萬大軍,也不足以攻佔楚國全境,徒費錢糧,一旦部隊過於分散,很可能被楚軍各個擊破。相反,秦國已得巴蜀,佔據江漢上游,地理優勢明顯,水師步軍,攻擊線路極多。楚國防不勝防,雖有百萬之衆,卻不能守於一處,其勢必“無處不備,則無處不寡”。加之,楚地山水縱橫,結構鬆散,不利於大兵團展開,極難形成穿插合圍。如今不如選取精銳,利用秦國地處江漢上游的優勢,藉助水路,順勢突襲,因糧於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楚都城,則破楚必矣。昭王權衡再三,見白起信心十足,便同意了他的建議,拜其爲伐楚主將,擇日興兵。

昭王二十八年,白起經過周密策劃,選擇了“由藍田,過商地,經丹水流域出武關,再順漢水而南”的進軍路線,既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又利用江水之勢,出敵不意突入楚境,攻取主要分佈在漢水流域的楚國重鎮。征戰途中,白起令軍士過河拆橋毀船,自斷歸路,示以必戰。自懷王時起,楚、秦交戰多以秦勝楚敗告終,楚人久畏秦軍聲威,又因士卒本土自戰而有很大的後顧之憂,根本無法抵擋秦軍銳卒的猛烈進攻,節節敗退。秦軍**,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直抵楚國別都鄢。鄢與楚都郢距離很近,歷來是楚國的軍事重鎮、郢都的門戶,楚國早已在此屯集重兵,藉以阻止秦軍南下攻郢。秦軍在此遭到入楚以來最爲頑強的抵抗,屢攻不克,而秦孤軍深入,不宜持久,白起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爾後開渠灌城。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溺死者不計其數,秦軍乘勢攻取鄢地。取鄢後,白起休整士卒,補充兵員物資,將秦之罪人刑徒遷徙到所得楚地,充實後方,以此爲進一步攻楚的基地。次年,白起揮軍東進,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楚都郢。楚頃襄王兵敗,向東北方潰逃至陳地。秦軍破郢後,隨即西取西陵,焚燬楚先王宗廟,向東乘勝攻取竟陵,直至安陸,南下洞庭湖邊,奪得楚國大別山以西的江漢地區,設爲南郡。

白起破楚一役,看似冒險,實則是勝率很高。由於擴張過度,楚國國土綿延數千裡,東西實難相顧,韓、魏、齊、秦強鄰林立,徒有百萬之衆,若要處處防守,更是力不從心。特別是秦國的巴蜀和商於之地,地處江漢上游,地勢優越,憑高而下,水路陸路均可直接威脅楚國腹地,對楚軍構成了有效的牽制。秦軍即使不從這些地方出兵增援,楚軍斷然不敢撤防,必然分兵把守,客觀上造成了兵力分散。而這種分散是必須的,乃秦、楚天然地勢所致,並非將帥失誤,如果楚軍對要地不加防守,一旦秦軍數路並進,穿插分割,楚軍將越發無法招架,甚至有被全殲的危險。另外,楚國西北部山河縱橫,各部相互救援並不靈便,想要形成大兵團配合更是困難。秦軍孤軍深入,焚橋毀船,下定了不破楚國決不生還的決心,凡作戰就大量斬殺楚軍,本土作戰的楚軍心生怯意,多有迴避。此外,白起深明“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的用兵之道,儘量避免秦軍進行不必要的攻戰,除了必須要攻陷的戰略據點,一概掠過,直貫鄢、郢,進軍極其迅猛,轉眼間兵臨城下,給楚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懾,使得楚國徹底喪失了堅守的勇氣與決心。儘管楚國爲秦所破,但其幅員遼闊,僅靠當時白起的兵力還不足以佔領全境,正是“破楚容易滅楚難”。如若秦王傾國而出增兵破楚,撇開勝負不論,必將大傷國力,並且很可能會給趙國以可乘之機,斷送大好形勢。鄢郢之戰後,楚國實力大減,已不足以成爲秦國的威脅,即使得了楚地,東面必將遭受齊、越等國的騷擾,棄則失地,守則分勢,反而不如暫且放過楚國,使之成爲秦國東南的緩衝之地,集中力量會戰中原,兼併天下。由此可見,秦國以區區殘楚,換得天下大爭之先機,取捨得當,真可謂是明智之舉。

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三 共叔謀逆第三三 國演義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九 齊魏爭雄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七 韓非子第四 老子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八 墨子第二 孟子第六 商君第六 商君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解空第三 謀攻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大澤狂飆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 吳子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七 韓非子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二十三 略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三 沙丘變亂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金剛經第一 序言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 管仲相齊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六 發機第十八 濰水之戰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 公孫敗亡第十二 春秋首霸說服力第二 廟算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六 不戰定燕前言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九 孫子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十八 長平大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五 莊子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八 魏武揮鞭第六 北戎之戰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二十 崤之戰第十 公孫敗亡第三十四 後記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六 發機第二 秦頌第三十 痛失荊州前言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三三 國志前言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一 序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六 北戎之戰第一 序言第二 廟算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五 取勢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