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北宋蘇軾
後漢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起雲涌、英才輩出的時代,從廣義上講,該時期應該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起,至“西晉滅吳統一天下”止,時間跨度近百年,期間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逐步形成,發展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並最終被晉國所取代。“赤壁之戰”、“劉備借荊州”、“東吳招親”等許多故事早在民間廣爲流傳,成爲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美談;而曹操、諸葛亮、周瑜等亂世英傑以其獨有的魅力,亦爲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主張與策略對後世影響頗深。爲了能夠更爲方便地解析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更好地瞭解三國時期衆多的歷史事件,我們在解析“三國風雲”之前,首先要對東漢和三國時期的政體制度和行政劃分有一個大致的介紹。
東漢時期,中央政府的官員分“內官”和“外官”兩大類。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作“省中”(亦稱“禁中”),故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省官”的區分。“尚書檯”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上書檯”代表君主執掌,因而權力極大。在宮廷之外,“外官”主要有“三公九卿”,他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員。“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他們在文武百官中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檯,因此三公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東漢末年,袁氏的“四世三公”,指的就是袁氏家族四世均有擔任太尉、司徒或司空職位的大臣,足見其地位異常的顯赫。“九卿”是指太常、光掾、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和少府,主要職責是管理國家日常具體事務,一般不涉及軍政決策。
東漢的行政區分爲郡(國)、縣二級。郡的長官稱太守,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分封給諸侯王的郡稱國,行政級別與郡相等);縣的長官爲縣令或縣長,級別從千石至三百石不等。郡之上還設有監察區性質的州。當時,天下被劃分爲十三個州,即司州、冀州、幽州、幷州、涼州、益州、交、荊州、揚州、豫州、徐州、青州和兗州:
司州,位於陝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郡、河內郡、河南郡和河東郡7個郡級單位組成;
冀州,位於河北中南部,由魏郡、鉅鹿郡、渤海郡、常山國、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清河國和趙國9個郡級單位組成;
幽州,位於河北北部,遼寧大部、朝鮮半島北部,由涿郡、代郡、上谷尹、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廣陽郡和遼東屬國11個郡級單位組成;
幷州,位於山西中部、北部、陝西、寧夏、蒙古的一部分,由太原郡、上黨郡、西河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朔方郡和上郡9個郡級單位組成;
涼州,位於甘肅及寧夏大部,由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12個郡級單位組成;
益州,位於四川、雲南大部,廣東、陝西一部分,由漢中郡、巴郡、廣漢郡、蜀郡、犍爲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廣漢屬國和犍爲屬國11個郡級單位組成;
交州,位於廣東、廣西南部等地區,由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阯郡、合浦郡、九真郡和日南郡7個郡級單位組成;
荊州,位於湖北、湖南二省及陝西、河南、貴州、廣東的一部分,由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和長沙郡7個郡級單位組成;
揚州,位於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蘇、安徽南部,由九江郡、丹陽郡、豫章郡、吳郡、會稽郡和廬江郡6個郡級單位組成;
豫州,位於河南東部、安徽西部,由潁川郡、汝南郡、樑國、沛國、陳國和魯國6個郡級單位組成;
徐州,位於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包括東海郡、廣陵郡、琅邪國、彭城國和下邳國5個郡級單位組成;
青州,位於山東北部,由平原郡、東萊郡、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和齊國6個郡級單位組成;
兗州,位於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包括陳留郡、陳郡、泰山郡、山陽郡、濟陰郡、東平國、任城國和濟北國8個郡級單位組成。
在東漢的十三個州中,除司州直屬司隸校尉外,其他十二個州各有一名刺史掌管,其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彙報,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靈帝時,面對“黃巾之亂”,爲了使黃巾軍的勢力無法快速地蔓延至全國,東漢中央政權下放軍政權力至州郡地方,效仿前朝再此設立州牧一職,並提高其地位,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之內的各項大權。如漢末劉表爲荊州牧、袁紹爲冀州牧、徐州牧陶謙等,軍政權力巨大,幾乎等同於東周時期的一方諸侯。
三國時期,曹魏爲魏文帝曹丕廢漢獻帝后建立,其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爲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爲重鎮。曹魏共有87郡及十二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可見,曹魏佔據了原東漢王朝的核心區域,經濟軍事實力最爲強勁。
蜀漢爲赤壁之戰後劉備所建,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佔東漢荊州西部)、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曾發生多次戰爭並喪失了對荊州的控制權,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其疆域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爲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爲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
孫吳爲赤壁之戰後的孫權所建,其勢力涵蓋揚州、交州、荊州部分地區,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其疆域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爲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爲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共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
歷史上,東漢的十三州,大小是極不相等的。小的如青州、兗州,大致相當於現山東省的一半;大的如揚州、益州,地域囊括瞭如今的好幾省。當時的州主要是根據人口、戶籍的多少而劃定的,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州郡劃制繁密,而當時的南方還未甚開發、戶籍稀少,州郡面積遼闊。因此,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來看,孫吳的疆域比曹魏並小不了太多,而綜合實力卻遠遜於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