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健忘的皇上

唐才常是維新派中堅人物譚嗣同的同學,是不折不扣的維新派,他的老師歐陽中皓與黃遵憲是老朋友,唐才常與《時務報》總編梁啓超也是過往甚密,而《時務報》又是黃遵憲一手創辦的。唐才常在上海組建自立軍,黃遵憲雖然沒有參與其中,但也是時有耳聞,對唐才常是睜隻眼閉隻眼。從私心裡講,黃遵憲是贊成唐才常的行爲的,自立軍是保皇的,這也符合黃遵憲的主張。總之,唐才常與黃遵憲關係極爲微妙。

黃遵憲聽說紹興知縣抓了唐才常,立即命人把唐才常移送到了上海道臺衙門,黃遵憲親自提審,這才知道,孫文果然到了上海,而且,和唐才常見過數面。

這讓黃遵憲大爲惱火。唐才常的自立軍是一個非法組織,但不管怎麼說,這個組織的宗旨,還是維護大清國的統治。可是,唐才常竟然與主張推翻朝廷的革命黨人攪在了一起,這性質就變了。

儘管,唐才常告訴黃遵憲,他與孫文交往,是爲了勸說孫文放棄暴力革命,走和平改良的道路。這些話,黃遵憲相信,唐才常有些書呆子氣,有這種天真的想法,也不奇怪。可是,滿清當局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

滿清當局一定會認爲,唐才常是與孫文聯合暴動!

更糟糕的是,唐才常是維新派的人物,他與孫文間有來往,朝廷會想當然地認爲,維新派與革命黨人在搞聯合!

如今,朝廷對維新派的態度,可以說極其微妙,慈禧太后敵視維新派,皇上和一些當朝大臣則趨向維新派。雙方力量較量的結果,維新派很難進入朝廷決策層,但朝廷對維新派也不打壓。

可是,如果維新派與革命黨人之間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皇上的態度就會徹底改變。一旦朝廷認定維新派和革命黨人一樣是亂黨,馬上就會對維新派展開瘋狂鎮壓。到那時候,不僅僅是人頭落地的問題,維新變法的大業,也會戛然而止。

黃遵憲對唐才常大爲惱怒,卻也無可奈何,只得悄悄釋放了唐才常,讓他趕緊離開上海,去武漢。同時,密令紹興方面,不得走漏絲毫唐才常被捕的風聲。

湖廣總督張之洞同情維新變法,而且,與唐才常私交不錯,黃遵憲希望張之洞能爲唐才常提供庇護,同時,把這件事壓下去。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自以爲做的神不知鬼不覺,卻還是讓劉坤一知道了。

黃遵憲只得說道:“稟劉大人,紹興知縣的確是逮捕了唐才常,並移交到了我這裡,經過審訊,唐才常與孫文並無來往,他在紹興只是偶爾路遇官軍抓捕革命黨,被紹興知縣錯抓了。就在今天早上,湖廣總督張之洞張大人來信,說要唐才常去武漢做幕僚,卑職無奈,只得放他前去。”

劉坤一的嘴角,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冷笑:“黃大人,張之洞是湖廣總督,只怕管不到上海地面上來吧!”

“下官不敢!”黃遵憲出了一身冷汗。

劉坤一微微點頭:“也罷,既然是張之洞要這個人,那本官就不好過問了。不過,你衙門裡關着的那兩個革命黨人,本官總可以過問一下吧!”

黃遵憲鬆了一口氣,他早已認定,那兩個名叫姚喜和郭大海的所謂的革命黨人,不過是一場誤會,兩人擺明了,就是兩個小毛賊而已。

“那是當然!”黃遵憲說道:“不知劉大人如何處置這兩個人?”

“請黃大人把這兩個人移送到我的行營裡,我的行營就在澱山湖邊。”

ωwш▲тт kΛn▲¢Ο

“下官遵命!”

……

紫禁城,頤和軒。

春日的陽光灑落庭院中,草木發出嫩芽,微風吹過,空氣中盪漾着暖暖的嫩綠的氣息。

八角琉璃井旁,珍妃他他拉氏和護國和碩格格敏繡相對而坐。

珍妃望着淡藍色的井水,俊俏的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他死了,你那段心事,也該放下了!”

敏繡輕輕地點了點頭。他知道,珍妃說的“他”以及“那段心事”,指的是什麼。

那是一個女孩子永遠說不出口的心事,那件事,曾經讓她寢食難安,讓她對那個肇事者恨之入骨,非要取了她的性命不可!

“可我怎麼覺得,你還是沒放下呢?”珍妃輕聲說道。

敏繡的臉上,騰起一層淡淡的哀怨。

他是個登徒子,他看了她的身體,壞了她的名節!這種人,早就應該是死有餘辜!可是,當週憲章的死訊傳來,敏繡的心中,卻是如刀割一般!

她已經和袁克定訂婚了,作爲皇家的格格,訂婚之後,就沒有退婚的道理。否則,皇家的面子往哪裡擱!所以說,她等於就是袁家的人了!作爲袁家的媳婦,不應該再爲一個不相干的男人感到難過!

“他是一個好人!”敏繡很是無助。

“你說的不錯。”珍妃嘆道:“大清國容不下一個好人!”

敏繡心中一驚,望着珍妃,喃喃說道:“你是說……”

“我什麼都沒說!”珍妃輕聲說道:“園子裡的水很深!”

兩個女人怔怔地望着八角琉璃井裡靜靜的井水。

那井水深不可測,就象紫禁城外的頤和園一般,太后住在那裡,她決定着大清國每一個人的生死,包括周憲章!

兩個人都知道,周憲章死的不明不白!

“他死的冤!”敏繡咬着嘴脣,低聲說道:“皇上難道就一點都不知道嗎?”

一說到皇上,輪到珍妃哀嘆了。

珍妃從冷宮回到這頤和軒,也不過才一個多月的時間。

這一個多月,珍妃嚐遍了人間的世態炎涼和老天爺的翻雲覆雨。

在冷宮,她就是一個待死之人,進了冷宮的人,不僅要死,而且,死得紀委悽慘。宮人們,從小廝到大太監,誰都對她冷眼相待。當她走出冷宮的時候,還是這些人,對她的態度,馬上就換了一副面孔。那殷勤獻媚,和以往的冷眼相待,同樣的自然,毫無做作的痕跡!宮人們早就習慣了這種翻雲覆雨,他們的面孔也習慣了按照主子的境地,而瞬息萬變。

這是宮庭裡的遊戲,就連皇上,也習慣了這種遊戲。

當珍妃走出冷宮的時候,皇上的臉上,又是驚喜又是愧疚,那幾天裡,皇上整天守在她的身邊,對她噓寒問暖,就象是久別的夫妻一般。那個時候,皇上的確是在表達愧疚。

然而,珍妃永遠忘不了,當她被太后打入冷宮的時候,當她被太監們拉走的時候,皇上那一張冷酷無情的臉。

那張冰冷的臉凍結了珍妃的心,再也難以溶化。

可是,他畢竟是皇上,皇上的女人很多,他能夠花上三天時間守着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應該知足了!

珍妃不能抱怨,皇上和太后給予的一切,都是皇恩,哪怕是死亡!

“他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珍妃輕聲說道:“一個臣子死了,和一個女人被打入冷宮,其實都是一回事,不能指望皇上爲這個人悲痛三天以上,他是皇上啊。他只知道向太后感恩!”

“向太后感恩?”敏繡冷笑:“太后把你打入了冷宮,差點讓他駕崩,他還要感恩?”

珍妃笑道:“可太后把我放出了冷宮,又讓皇上親政。這不是天大的恩德嗎?”

敏繡咬牙說道:“救你出了冷宮的,不是太后,而是周憲章!”

珍妃心頭哀嘆,周憲章豈止是把她救出了冷宮,如果不是周憲章死守旅順,就連皇上,恐怕也早已“駕崩”了!

周憲章救了她,也救了皇上,救了整個朝廷!

在得到周憲章的死訊後,珍妃曾經不止一次提醒光緒皇帝,周憲章的死大有蹊蹺,別的不說,周憲章死了,最大的受益者是太后,而最大的輸家是皇上,就憑這點,他的死就值得懷疑。

然而,僅僅才過了一個月,皇上就忘記了周憲章!

這也難怪,皇上惦記周憲章,是因爲周憲章手裡握着一支章軍,這支軍隊,可以爲皇上撐腰。

而現在,爲皇上撐腰的人,大有人在。外有皇叔那哈五、羅鳴芳在天津掌軍,內有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在朝內支撐,這些人要求皇上乾坤獨斷。

維新派似乎已經成了氣候,從朝廷到地方,一大批官員都站在了維新派的立場上。這讓皇上底氣很足!

皇上以爲,有了康有爲梁啓超這些書生搖旗吶喊,他的皇位就穩固了!

所以,不管周憲章死因如何,皇上都大可不必爲此掛懷。

然而,珍妃很清楚,維新派並不可靠!

他們只是一羣書生,常言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做後盾,任何人都坐不穩皇位!這一點,慈禧太后極爲清醒,她通過袁世凱和葉志超,掌握了兩支大清國最爲精銳的部隊。相比這兩支軍隊,那哈五那點人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有人說皇恩浩蕩,可珍妃很清楚,皇上薄情寡義!

珍妃搖頭不語。

第163章 鋼刀第255章 誰的指令?第237章 實業第一人第133章 玉質刀柄第197章 突擊第21章 不務正業第211章 二爺張作霖第20章 不要俘虜第240章 納妾第125章 海上決鬥第146章 陣眼第219章 革命聖地第164章 人頭第96章 西京丸第99章 擴軍第52章 頂缸第33章 死路第139章 南北夾擊第16章 努力爭當劣等生第196章 假夫人第18章 目標國子監第149章 大酋長第54章 停戰第77章 革命黨人第49章 滿洲大軍第193章 尷尬人第158章 乞命第85章 神槍第65章 京城第111章 你是團長!第91章 上海道第16章 來歷不明的軍火第238章 黑材料第244章 旅順口第25章 圍城第173章 一命還一命第48章 金姝第255章 誰的指令?第95章 神槍手第190章 朋友還是敵人第22章 要打仗了!第240章 騰飛(二)第115章 定武軍第147章 懷袖藏餘香第148章 達邦酋長第110章 脫逃第13章 強攻黃金山第181章 老長官第163章 鋼刀第95章 倖存者與捕獵者第172章 消失的軍魂(二)第160章 賭博第63章 夜襲第21章 惡戰序幕第32章 休戰第51章 內外交困第98章 向春川進發第39章 最後的晚餐第107章 囚徒第254章 皇天集命!第132章 叛亂者第88章 血戰坊主山第17章 官官相護第203章 延平郡王第59章 遺骸第2章 漢陽造第11章 小日本第241章 朝俄危機第125章 海上決鬥第39章 最後的晚餐第192章 臺灣玉第196章 恥辱第34章 陷阱第208章 倒賺一把第67章 孤城第241章 洞房第53章 合力第74章 元帥軍魂第174章 花園口第57章 一石二鳥第52章 頂缸第204章 愚蠢的代價第57章 一石二鳥第188章 只有戰鬥!第227章 生孩子的秘密(二)第183章 蒙面恩人第253章 無功偏安第177章 血河第177章 奴才與主人第140章 親王公子第172章 消失的軍魂(二)第121章 出征第215章 天倫第43章 撿回一條命第36章 格格來了第20章 殉國第233章 戰敗賠償第82章 豐島海戰第143章 出路?第128章 奪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