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若即若離

衆人不熟悉烈酒的酒性,沒多久便都酒意上涌,酒量最小的李兌,更是已昏昏欲睡。幾人縱然心中不服,也只能散去,過些日子再與烈酒較量。

蘇紳到了兒子身邊,見缺了一個杜中宵,奇怪地問:“釀酒的杜小官人怎麼不見?”

蘇頌道:“他怕蒸酒那裡出了差錯,早早過去看着了。”

跟着過來的王素大笑:“此子有些意思。我找他前來蒸酒,只是因爲此事只有他做得,哪裡真會把他當作匠人。到底是讀書人,難得今日有緣,正該與別人談些文章詩賦,怎麼還去看着蒸酒。”

說完,與幾個人一起,到旁邊蒸酒的小院,去看杜中宵。幾個人都有酒意,便跟了過去。

在這些人的眼中,讀書人與普通人是不一樣的,讀書是主業,其他都是附帶。就是王素自己,也只是讓杜中宵來說一說蒸酒的辦法而已,後邊幾天一直讓他在這裡,是存了提攜的意思,並不是讓他兢兢業業一直在這裡看着。卻沒想到杜中宵敬業得很,竟把蒸酒當成事業來做了。

到了小院裡,卻見杜中宵跟來時一樣,靠在大樹上,拿着一本書正看得入神。

聽到腳步聲,杜中宵擡頭見是衆人過來,急忙起身行禮。

此時王素酒意上涌,問杜中宵:“小友不在外面飲酒,在這裡看什麼書?”

杜中宵恭聲道:“回官人,是昨日買的前幾科進士的詩賦集子,閒來無事看一看。小的讀書是父親自小所教,家學粗淺,比不得其他人。以前在家鄉,難得見到這些,此時見了着實欣喜。”

葉清臣笑道:“你到京城遊學,怎麼只看這些。這種書京城多有,儘管買了回去看就是。京城多少名流賢達,你該多讀些聖賢書,四處請教,纔不枉來京城一次。”

杜中宵拱手:“官人說的是。只是學生一向拙於言辭,心中許多話,當面卻不知說些什麼,平白惹人恥笑。聖賢書讀過,卻沒名師講解,只好自己多用功。”

葉清臣道:“若是用功,更應該讀些經典。國子監新印的十三經注疏,甚是精良,你去習了來,仔細研讀。我們這些人家裡,哪個沒些酒糟?你幫着煮一煮酒,閒時與館閣官員多走動,強似自己在這裡看這些書。不要怕沒人理你,我們幫你說一說,總有慧眼識英才的。”

王素也道:“讓你來幫着煮酒,不是圖這些好處。你終是讀書人一脈,我們也尋些有見識的年輕人來,與你一起讀書。不然你來京城,不是白走一遭。”

杜中宵連連道謝。他是因爲在外面有吳克久坐在一起,說不了幾句正經話,不如過來看書,卻沒想到讓別人來勸自己。也正是因爲如此,別人看他忠厚老實,反而更樂意幫忙。

如果是平常讀書人,想見葉清臣、王素這些人一面也難。別人是因爲李兌的關係,才讓杜中宵有這個機會。此時佛教興盛,杜中宵從酒糟中蒸酒,再施粥給窮人的做法天然討喜,很多大戶想照着做。其實單單是蒸酒省出來的那幾錢,還未必放在王素這些人的眼裡。

衆人都酒意上涌,你一言我一語勸了杜中宵一會,嘻嘻哈哈地去了。告訴杜中宵,他替幾個大戶人家蒸酒,人家準備些菜餚,請些館閣清閒的官員來,教也好,交流也好,讓杜中宵長些見識。館閣官員清閒,但收入也低微,算是這些高官給年輕官員的福利。

看着衆人離去的背影,杜中宵有些茫然若失。其實此次來京,杜中宵目的非常單純,就是爲了準備科舉,最重要的就是補足自己知識中的短板。一切爲了考試而學,自己真正學到多少,他是不關心的。不過這個年代的讀書人,像杜中宵這樣功利的不多。大家讀聖賢書,是要從裡面找尋治國救民的道理,如此功利性,頗有些讓人瞧不起。

把手中的書本放下,杜中宵嘆了口氣,看着天上的太陽出神。

出身農家,誰不想在朝中找個靠山,以後要少走多少彎路。只是杜中宵明白,在這個時代找靠山是需要代價的。從參加發解試開始,讀書人要想走上科舉之路,都要找保人。保人不是掛名,出了問題是要負連帶責任的。中了進士,做了官之後依然如此,除了依次升遷,很多時候都要高官保舉、

這個時候正是君子小人之爭興起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就捲進了黨爭的漩渦裡,更要命的是杜中宵根本就不清楚哪個是君子黨,哪個是小人黨。君子黨什麼時候得勢,小人黨什麼時候得勢,就更加不清楚。

遠離黨爭,明哲保身,是杜中宵給自己定的原則。不到深深捲入朝爭的時候,絕不明確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做別人黨爭的犧牲品。所以此次入京,杜中宵就真地是爲科舉,來收集必要的資料,找經驗豐富的人士學習經驗來的。

跟王素等人若即若離,是杜中宵故意的,這是他在這個時代的求生之道。此時君子小人之爭正在興起,新黨舊黨尚示成形,這纔是正確的道路。別說是杜中宵,就是後來新舊黨爭的代表人物,比如王安石和司馬光等人,實際上也遠離君子小人黨爭的漩渦。

卻沒想到,杜中宵越是對這些從人物表現得若即若離,他們越是覺得杜中宵淡泊名利,印象反而越來越好。杜中宵嘆了口氣,京城雖好,不是久待之地。

出了王素家門,蘇紳對蘇頌道:“杜家小官人甚是有意思,今日高朋滿座,正是在諸位官人面前露臉的時候,他卻一個人跑去看書。前人科舉文章,有什麼可看的。”

蘇頌道:“不是如此。我跟杜小官人聊過,他生於不地方,是真地沒有看過這些。現在離着下次發解只有一年時間,真地有志於本次科舉,現在委實是用功的時候。”

蘇紳點了點頭,這倒是他沒有想過的。他們這些人家,當然理解不了杜中宵那些人的艱難,想不通讀書人怎麼會連那些書都見不到。

想了一會,蘇紳對蘇頌道:“這個杜中宵,頭腦清楚,做事極有分寸,若是中進士,未來必不是尋常之輩。左右你近來無事,一樣要準備科舉,日常多與他走動一些,議論文章。如今西北戰事艱難,朝中暗流涌動,怕是要有大事發生。唉,你與那些喜歡鬧事的人物疏遠一些。”

蘇頌拱手稱是,道:“我看杜中宵制酒甚有意思,從酒糟中蒸酒,發前人所未想。這些日子,我便與他一起蒸酒,準備舉業,豈不是好。”

第81章 新知州第193章 分岐第25章 何不拼一場第65章 強行收錢第50章 沒有展開第51章 有錢還不賺?第21章 逃出生天第121章 迴歸第122章 稀奇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220章 早做準備第24章 追與逃第17章 通判要來了第201章 兩隻老虎第119章 使節第46章 工業種子第52章 分岐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38章 試槍第50章 糧草第216章 三策第93章 死路一條第84章 窮途末路第17章 需要改革第166章 兵臨高昌第38章 峰迴路轉第219章 兩府聯手第28章 難題第231章 大不一樣第197章 不歡而散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57章 用人不疑第39章 雜談第192章 全軍覆沒第11章 未雨綢繆第93章 工農並舉第103章 只開一路第98章 只取朔州第151章 進城第2章 夜襲第22章 大局已定第123章 廣種棉花第133章 軍隊要專業化第10章 馬大官人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68章 稀罕物第196章 尉遲三郎第149章 伊州第222章 觀軍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49章 圍殲第127章 該讓而讓第61章 力敵第187章 大戰將起第119章 故人蒙難第144章 先玩吧第7章 審案第23章 多調人來第18章 買空賣空第77章 諸事不同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107章 無可奈何第102章 投降第12章 施粥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20章 農民舉人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131章 邊打邊談第177章 分進南北第37章 僵局第143章 包車第91章 沒有出路第69章 志同道合第185章 地方矛盾第145章 不得要領第14章 陣前殺將第146章 提舉常平第190章 進佔疏勒第122章 新的時代第130章 香布的改變第111章 鐵甲第136章 初戰第184章 文武殊途第91章 同年閒談第63章 文臣論兵第102章 投降第41章 爲考而學第12章 已陷死地第169章 左右爲難第89章 內亂第132章 離別第136章 走向遠方第128章 剛剛好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23章 全力應戰第198章 定調第90章 十三郎第115章 錢糧有了第82章 霹靂車第24章 晴天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