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京城

看着黃河裡的綱船,杜中宵有些出神。過了黃河,就是京西路的滑州,離着京城不遠了。自己登第十幾年,從小小縣官,做到現在一路之帥,軍功無數,可謂輝煌。只是這十幾年,一直在外爲官,對於中央朝廷的事務,實在不熟。小官的時候無所謂,一入京就爲御史中丞,覺得有些彷徨。

現在的皇帝登基之後,加強了御史臺的地位和職能,現在與中書、樞密院互不統屬,是官僚系統的三個支柱之一。不過現在的御史臺,對百官的監察不密,還多是對官員的彈劾,甚少對職事問責。杜中宵琢磨着,自己要做出成績應該大加強御史臺的職能,就是不知道皇帝心裡怎麼想的。

過了黃河,滑州知州梅摯帶着官吏早等在渡口,迎接杜中宵。看看天色已經晚了,只能明日乘火車到開封府,今天暫宿滑州。滑州是黃河渡口,連接南北鐵路,這幾年發展迅速,市面極其繁華。不過由於要治理黃河,這裡慣例屬於京西路,是京西路的飛地。

上了岸,與梅摯等人行禮畢,由梅摯送到了驛館。當夜就在驛館裡,擺了酒筵,接待杜中宵。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剛剛起身,就有士卒來報,說外面來了一個自己家人,等在那裡。

梳洗罷,杜中宵吩咐把人請進來。一看,竟然是羅景,急忙吩咐落座。

杜中宵道:“你怎麼到了這裡?我昨日剛到,你今天早晨就尋過來。”

羅景道:“是夫人吩咐我來。知道官人要到這裡坐火車,我等在這裡幾日了。上個月,夫人到了京城裡,煞是運氣好,有人缺錢,買了一處宅子。怕官人到了京城,不知道住處,早早派了我過來。”

杜中宵點了點頭:“原來如此。聽說現在京城的宅子貴得很,而且很難買到,沒想到這麼命好。”

羅景道:“哪裡是命好,只是用錢罷了。”

杜中宵多年在外,自己一個人,頗攢了些錢,聽了便問道:“花了多少?”

羅景道:“八千足貫。似官人的身份,在京城裡面的居所可是不便宜。這兩年市面上的銅錢有些不足,錢重貨輕,不然聽說還要更貴呢。而且全是現錢,不得賒欠。”

杜中宵聽了不由嘖舌。三年多前自己在京城的時候,開封府的頂級豪宅,也不過五千貫,再多一般都是王公貴族那些頂級人物的居所。這兩年工商業發展快速,紙鈔是以銅錢爲準備金,實際上一直通貨緊縮。沒想到京城的房價,還是漲了這麼多。

搖了搖頭,杜中宵道:“花這麼多錢買宅子,家裡還寬裕嗎?”

羅景笑道:“官人不需擔心家裡沒錢,這些年,主人家四處做生意,着實是財源廣進。”

杜中宵笑了笑,便不再問。羅景進士落第那一年,吃過沒有錢的苦頭,兒子中進士之後,便就把全部心思用於賺錢了。杜家的蔗糖生意已經形成產業,在四川有幾個大的種植園。狄青平儂智高後,又與幾個大商人一起,聽了杜中宵的話,到廣西去開闢蔗園。有杜中宵的背景在,生意順風順水,這些年賺了許多錢。現在的杜家,根本不靠杜中宵的俸祿,自己賺錢也是一方富豪。

與羅景一起用了早餐,杜中宵一行登上火車,向開封府去。滑州到開封府不足二百里,幾個時辰就到了。在開封站下了火車,天尚未黑。

杜中宵看着天邊的紅日,感嘆道:“這個時候,在勝州時,天已經涼了。沒想到來了京城,卻還是酷熱難當。南北之別,着實是大得很。”

羅景道:“聽主人家說,前年到廣西開蔗園,那裡纔是熱呢。許多地方瘴氣厲害,外地人根本就不敢去,只能在州城附近選地。不過那裡經了戰亂,地極便宜,今年就開始賺錢了。”

杜中宵道:“正是地理溼熱,纔是種甘蔗的好地方。廣西路地少人多,在那裡開蔗園,必然是要賺大錢的。只是交通不便,收了糖不好運出來。”

羅景笑道:“糖又不會朽壞,哪裡會怕這些。都是沿江運到廣州,而後用海船到明州,用鐵路運到中原。自從鐵路到明州,這條路已經走得順了,現在熱鬧得很。”

杜中宵點了點頭。這就是海路聯運,鐵路的出現,配合着水路,市場突然擴大了許多。這些年宋朝只是摸索,實際還沒有適應,年年都高速發展。南方河湖衆多,特別是兩湖開發不充分,建造鐵路的時機不成熟。現在的鐵路,主要是在兩湖以北,最南就是到明州和江陵。其他地方,就要靠水運了。

北方新開拓的地盤缺人開發,也是因爲兩湖被開發,大量人口南下。不把兩湖和兩廣開發完了,北方的人口就會是問題,宋朝沒有那麼多人。

外任官員到了京城,要先住到城外驛館裡,有了詔旨才能進城。杜中宵身份特殊,驛丞早早等在車站,迎了他到驛館,安排了住處。到了驛館,才能上章,由朝廷安排進京時間。

此時天色已晚,杜中宵洗漱罷了,換了常服,對羅景道:“城外現在如此繁華,必然熱鬧。我離京已經三年多,你與我一起四處去看看,就當作散心吧。住在城外的這幾日,沒有什麼事情。”

羅景自然應承,與杜中宵一起,帶了幾個隨從出了驛館。

其實驛館裡還有官員,只是杜中宵不熟,寧願跟羅景一起出來轉轉。御史中丞地位特殊,杜中宵不找別人,別人也不敢找他。這驛館,對於杜中宵來說,就是一箇中轉的旅店而已。

開封城的幾個城門外邊都有草市,隨着草市發展起來,已經成了與城內一樣繁華的地方。開封府的管轄範圍,不只是城內,還包括城外的這些市區。外城門雖然會關門,但卻關得晚。

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周圍都是些不認識的人,數年來這是第一次。杜中宵只覺得,今天身心徹底放鬆下來,從心理上放下了邊帥的重擔。在勝州的時候,即使是沒有事情,整個人也是繃着的,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的事情。那裡是邊地,總是有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

此進正是夏季,晚上的人很多,熙熙攘攘。路邊各種各樣的小吃攤,高聲叫賣。還有賣水果的小販挎個籃子,在人羣裡面穿梭。不遠處還有一個玩雜耍的攤子,惹得許多人圍着觀看。

杜中宵看着,對羅景道:“這纔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不像邊地,縱然是生意繁華,也讓人覺得有些緊張。在河曲路待得久了,再看這些,真是恍如隔世。”

羅景道:“官人在邊地爲官,這些年,夫人不知多麼想念。明天送個信進城去,夫人必然會出來看你。那個時候一家團聚,纔是太平氣象。”

杜中宵笑道:“你說的雖有道理,可我在邊地爲官,不是爲了讓更多人家能夠團聚嗎。這幾日我不能進城,夫人出城來是什麼道理?不必送信,等到進城之後再知會家人即可。”

羅景急道:“那成什麼體統?夫人可是吩咐,你一到京城,便就要讓她知道。”

杜中宵想了想道:“你派人知會家裡可以,他們就不必出城來了。官場上面有自己規矩,外地官員到京,未得詔旨,實際相當於還未到京城。家人來見,傳了出去,說不定會生事。”

羅景拱手稱是。杜中宵多年在外,這次回來一下就做了這樣大官,規矩家裡可不知道,只能按杜中宵說的來。這些年杜中宵連立軍功,家裡人聽了當然高興,要保證他不出事情。

看了看四周,杜中宵道:“那裡有處小酒鋪,可以在外面飲酒。左右無事,我們過去飲兩杯酒,看看京城的風土人情。回去慢慢等詔旨,到了京城就不必急了。”

第113章 最後一戰第73章 形勢突變第17章 波折第76章 靈州城第88章 入幽州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74章 風波第67章 無法可想第160章 應有盡有第58章 臨行之言第106章 慶功第148章 願不願一起走?第90章 別有任用第47章 你去葉縣吧第169章 你有手段嗎?第101章 要熱鬧第207章 劉淮的生日第200章 捕虎第71章 何去何從第93章 工農並舉第133章 忘記以前第178章 富國強兵第143章 尉遲後人第77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62章 看看火車第81章 新知州第162章 佈置第174章 大炮主義第124章 重新選過第74章 挑撥第166章 調兵遣將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249章 內賊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159章 從輕發落第104章 終於降了第204章 走私第7章 一拍即合第226章 霹靂車第59章 巧遇第224章 炮的威力第154章 降不降?第5章 召試中書第2章 入宮第125章 無差別打擊第121章 派人探望第172章 擔憂第115章 四面合圍第136章 堅守原地第9章 上元觀燈第41章 阻力重重第28章 奪權第60章 無商不富第16章 一燒了之第36章 帥司所在第155章 降了第155章 兩難第183章 收網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37章 僵局第36章 各奔東西第175章 帶兵叔侄第194章 要強硬第27章 一命換一命第70章 知識是財富第202章 不理他們第194章 截斷歸途第122章 豈能饒過!第135章 事發第154章 再見陶十七第103章 大開眼界第51章 各有封賞第107章 我有什麼辦法?第174章 誓死不降第18章 給你放個煙花吧第62章 新奇第270章 讓一讓如何?第143章 兵臨城下第116章 都堂議事第35章 風雨欲來第130章 交接第138章 佈置第54章 炮轟甘州第135章 不爲他人做嫁衣第160章 新生活第60章 聞風而至第31章 兩手準備第32章 收網第171章 主戰第144章 先玩吧第228章 奇怪的軍隊第151章 裝車如打仗第65章 生事第52章 一敗再敗第2章 腳店和酒樓第84章 生活問題第5章 中招第7章 堵第56章 人多糧少第144章 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