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

不要過度承諾,但要超值交付。

—邁克爾·戴爾

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

—唐太宗《帝範》

你應該假設,任何一個公開談判時的數字,都對你有錨定效應。如果概率大,你應該抵制該效應。

—丹尼爾·卡尼曼

傳統經濟學認爲,人們的決策是理性的,不會被無意義的數字干擾。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所發現的“錨定效應”,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心理偏差。它是對“理性人”假設的又一次否定。

先入爲主

現在請一組人回答兩個問題:

1.請問拉賈斯坦邦人口超過50萬嗎?

2.你猜拉賈斯坦邦的人口有多少?

再請另一組人回答兩個類似的問題:

1.拉賈斯坦邦的人口超過1800萬嗎?

2.你認爲拉賈斯坦邦的人口有多少?

你在兩種情況下對拉賈斯坦邦人口的估計會一樣嗎?

一個很有趣的結果是,人們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都受了第一個問題的影響,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隨着第一個問題數字的增大而增大。這個實驗可以說明人們心理中一種常見的心理偏差,即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effect),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作評估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爲初始參照值,這個初始參照值像錨一樣制約着評估結果。

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先入爲主”,人們作一個決定時,大腦會對得到的第一個信息給予特別的重視。第一印象或數據就像固定船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在了某一處。“錨”是如此頑固而又不易覺察,要把這種“錨”拔起,遠比你想象得要困難得多。

“維多利亞的秘密”的秘密

在同一品牌系列產品中,商家會製造一款“極品”,標出一個令人咋舌的價格。這款“極品”能否售出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它將價格“錨定”在高位,悄悄改變了相關產品的參照值。

“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Secret)是美國最著名的內衣品牌,擁有一件“維多利亞的秘密”,是不少女性的願望。從1996年起,該公司每年聖誕節前都會由超級模特代言,高調發布一款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鑲鑽文胸。

在巴西超模阿德里亞娜·利瑪穿着的一款“維多利亞的秘密”文胸上,共有3575顆黑鑽石、117顆1克拉圓鑽石、34顆紅寶石等共大約3900顆寶石,價值500萬美元。

此舉不僅能吸引媒體注意,收到廣告效果,更能促進相關產品的銷售。

當這款文胸出現在公司產品目錄上時,其實已經悄悄塞給了顧客一個價格參照系。

不難想象,當一個男人在買一件“維多利亞的秘密”討好妻子時,他先看到一款標價500萬美元的文胸,是什麼心情;再看到一款標價才298美元,樣式、質地也很好的“維多利亞的秘密”,又是怎樣的心情?

對於企業來說,就算鑽石內衣賣不掉,上面的鑽石可以拆下來,明年繼續用,幾乎沒有什麼損失。“維多利亞的秘密”的疑似仿效者有:

·美國ASANTI公司,鑲有12000顆鑽石和800顆藍寶石的汽車輪圈,報價200萬美元。

·瑞士崑崙(Corum)公司,鑲滿鑽石的“經典億萬陀飛輪”,全球限量10塊,標價32.5萬~99.8萬美元。

·德國史蒂福公司,黃金絨毛泰迪熊,全球限量125只,每隻售價約合8.6萬美元。

·英國的Luvaglio公司,鑽石筆記本電腦,標價100萬美元。

手段不在高明,有效就行。

定一個荒唐的天價,再給一個非常優惠的折扣,就能大大促進商品的銷量。雖然是簡單至極的手段,卻是零售業的金科玉律。

幾乎所有的電視購物節目,都會利用“錨定效應”。一開始先報個高價,然後不斷降價,不斷超越你的期待。然後催促你趕快買,趕快買!再不買就沒有了,現在買還送禮品喲!

“維多利亞的秘密”專賣店裡,數千美元的文胸,因爲有了數百萬美元文胸的襯托,會更加暢銷。

ZARA服裝在百貨公司其他服裝的映襯下,顯得很實惠。但是,與“淘寶”相同質量、款式的服裝相比,則會感到不值。

飛來之錨

錨定效應幾乎無處不在,但人們常常沒有察覺。爲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回顧一段歷史。

亞歷山大,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征服者之一。

他20歲即位,21歲遠征波斯,他的鐵騎曾經橫掃亞歐大陸,在征服了波斯、埃及和印度北部以後,在回軍途中患瘧疾駕崩,終年33歲。

請問:亞歷山大死於公元29年之前還是之後?

在你仔細閱讀了這個問題之後,你可能已有警覺,命題的人只不過用了一個障眼法,主要用意就是硬把一個年份(公元29年)塞進你的腦子裡。

你很可能覺得這個年份不太對勁,似乎太晚了一點。不過,等你想要提出更正確的年份時,29這個數字已經深置於你的腦海中了,並且已經影響到了你的判斷。

結果你再怎麼努力,提出來的數字還是太接近公元29年,亞歷山大實際死於公元前323年。

硬塞給你的“錨定點”

康奈爾大學的拉索教授,也曾向500名正在修MBA的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他的問題是:匈奴王阿提拉在哪一年戰敗?

拉索要求這些學生把他們自己電話號碼的最後3個數字,加上400,當作這一問題的“基準”數字。

如果得到的和在400~599之間,這些學生猜測的阿提拉戰敗年份平均是公元629年。

如果得到的和在1200~1399之間,這些學生猜測的阿提拉戰敗年份平均是公元988年。

這些被試學生明明知道他們得到的基準數字毫無意義,可是這個數字卻仍然對他們發揮了影響。

我們不妨把這些影響他們思維的參考數字叫作“錨定點”。

被試者得到的“錨定點”數字越大,他們所猜測的阿提拉戰敗時間也就越晚。

阿提拉實際是於公元451年兵敗的。

當然,也許讀者會有疑問:被試者將自己電話號碼的最後3個數字加上400,是否會讓他們產生誤解,覺得這是有意向他們提供某種提示?

不會,因爲電話號碼的最後3個數字,可能是從000到999的任意一個數字,這幫高智商的MBA明明知道這些數字與問題毫不相干。

隨機錨定也會影響你

德國人以嚴謹著稱。

法律工作者應該是嚴謹與理性的。

行爲經濟學家分別找了一些任職時間在15年以上的德國法官來作測試。

先讓他們讀一份案例。這份案例說,有一位德國婦女,在商店順手牽羊,偷了一部單反相機,不湊巧的是,她被商店的保安捉住了。

然後,遞給讀過這則案例的法官一副骰子。這副骰子其實是做了手腳的,它要麼結果爲3,要麼結果爲9。

骰子一停,實驗人員就問法官,是否應該將該婦女送進監獄,服刑時間是應該比骰子點大還是點小?

最後,實驗人員問法官,他給這名婦女定下的刑期具體是多少?

實驗結果令人非常不安。平均而言,那些擲了9的法官,認爲應該關她9個月;那些擲了3的法官,則認爲應該關她5個月。

特韋斯基和卡尼曼也曾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找了一批MBA專業的學生,要求估計在聯合國裡面,非洲國家佔有多大的百分比。

他們爲此做了一個可以旋轉的輪盤,把它分成100格,分別填上數字1到100,並當着這些人的面轉動輪盤,選出了一個號碼。

當轉動這個輪盤之後,指針定在數字65上。下面你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非洲國家的數量在聯合國國家總數中所佔的百分比是大於65%還是小於65%?

這是一個常識問題,略加思考就知道,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國家中所佔的比例肯定小於65%。但是,非洲國家的數量在整個聯合國中佔的實際比例是多少?

被試者給出的答案平均是45%。

接着,卡尼曼又找了另一羣學生,做相同的實驗。當這個幸運輪停止轉動後,是10,而不是65。問:你認爲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國家總數中所佔的百分比是大於10%還是小於10%?

這是一個常識問題,略加思考就知道,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國家中所佔的比例肯定大於10%。但是,非洲國家的數量在整個聯合國中佔的實際比例是多少?

被試者給出的答案平均是25%。

爲什麼同樣的問題,在兩種不同情況下得出的答案差距如此之大呢?當幸運輪上出現的數字是65的時候,估計的百分比大約是45%;而當幸運輪上出現的數字是l0的時候,估計的百分比變成了25%。

這些人如果知道這個所謂的“錨定點”,對他們的答案有這麼大的影響,絕對會感到驚訝。

輪盤不論轉出什麼數字,都會卡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雖然他們明知這個數字毫無意義,卻仍然據此對毫不相干的事物作出結論。

被試者明明知道:幸運輪上出現的數字是隨機的,然而,他們給出的答案還是會受到先前給出的數字的影響—即使這些數字是無關的。換句話說,人們的答案“錨定”在先前給出的無關數字上。

在實際生活中,你可能想不到自己也經常認定某個數字或想法,並用它來影響你的經濟行爲。

你計劃花多少錢買訂婚戒指?

假如你要結婚或訂婚了,在訂婚鑽戒上應該花多少錢比較合適?

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兩個月的薪水”!這也是黃金珠寶業所鼓吹的標準。這其實非常荒謬,因爲按照情理,選購戒指的價格應該是你力所能及的範圍。但事實上,你卻認同了另一個參考標準。

珠寶商人非常精明,他們知道讓大家把兩個月薪水當作一個最起碼的標準,就可以爲他們這一行帶來更大的利益。

原來不想花這麼多錢的人,可能就會因此覺得花的錢如果低於這一標準,就會被看成吝嗇鬼,於是,他們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這一標準。同時,那些願意花更多錢的人,還是會照樣揮霍。他們會覺得這樣的標準只適合那些沒有錢的人。

在這方面,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成見:一種是有意的誤導;另一種是無意的誤導。

利用“錨定效應”操縱談判

多數人認爲,在談判中最好讓對方先開價,這樣你就可以去估計對方的低價,可以擁有更多的信息。但事實上,讓對方先開價,這個價格就會成爲談判中的一個錨,即使你努力調整,也很難擺脫這個定位效應的影響。

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