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

一樁交易,雙方都難以估量其價值,如果你是賣家,就主動開價,而且開價越高越好,先發制人。同樣,如果你是買家,也應該爭取先開價的機會,而且價開得越低越好,塞給對方一個“錨”。

殺價的藝術

《鏡花緣》裡有個君子國,該國人人以“自己吃虧、別人得利”爲樂,以至於市場上賣家力爭少要錢,買家力爭付高價,往往爭執不下,難以成交。“君子邦”乃烏有之鄉,現實世界的交易報價往往是“獅子大開口”,倘不忍“殺價”,“被宰”的只能是自己。

魯迅說,中國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有“學者的良知”和“市儈的手段”。類似的,如果你活在一個不太規則的商業氛圍裡,就要通曉梁實秋老先生的殺價藝術—要有殺人的膽量、釣魚的耐心、政治家的臉皮。

1.貨比三家,瞅見欲購之物,要處之淡然。瞧他缺什麼,你就說要買什麼,店家沒貨,頓感砢磣。漫不經心地問及所需之物,賣家已慚愧在先,價錢自不敢高叫。

2.對所需之物,儘量用比較內行的話挑毛病,賣家出貨心切,自然又贏得殺價主動權。

3.殺價要狠。攔腰一砍,心慈手軟。有些賣家早就預料買家會“攔腰砍”,報價“虛頭”更高。對此要靈活拿捏。

4.狠得下心,還要說得出口。討價還價是耐心的較量,雙方互有妥協,賣家一分一文地減,你就一分一文地添。在商言商,無須恪守義無反顧、計不旋踵的氣節。還了價,店家不答應,你大可掉頭而去,若他請你回來,必是有妥協的意思;若不請,你又志在必得,就應有回頭的勇氣。

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買賣雙方都在有意無意地運用“錨定效應”,試探、妥協。

“虛頭”有時是無奈之舉

如果顧客普遍“就地還錢”,那麼就算誠實的商家有時也不得不“漫天要價”。

對於一件顧客不是很熟悉的商品,如果標價10000元,顧客願意出多少錢買下來?同樣的一件商品,如果標價6000元,顧客願意出多少錢買下來?

在標價10000元的情況下,買賣雙方在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後,如果最終能以7000元成交,買家會很高興的。因爲你以7000元的價格買下了標價10000元的商品。而在標價6000元的情況下,買家是絕對不會以7000元的價格買下這件商品的。

買家在還價時往往“錨定”在標出的價格之上。如果標出的價格較高,買家在還價時就一般會給出較高的價格,並因砍去了“虛頭”而頗有成就感。

交易效用

在行爲經濟學中,有“交易效用”這個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情景來解釋什麼是交易效用。

情景1:一個炎熱的夏天,你在海灘上納涼,渴望能喝上一杯冰涼的啤酒。此時,你的朋友正好要去附近的一個電話亭打電話,你託他幫你在附近的小雜貨店裡買一瓶啤酒。他要你給他出個最高價。那麼你最多捨得花多少錢在這個小雜貨店買一瓶啤酒?

情景2:一個炎熱的夏天,你在海灘上納涼,渴望能喝上一杯冰涼的啤酒。此時,你的朋友正好要去附近的一個電話亭打電話,你託他幫你在附近的一家高級度假酒店買一瓶啤酒。他要你給他出個最高價。那麼你最多捨得花多少錢在這家高級度假酒店買一瓶啤酒?

調查結果表明,第一種情況下統計出的平均價格是1.5美元,而第二種情況下統計出的平均價格是2.65美元。

同樣是在海灘上喝同樣品牌的啤酒,既享受不到高級酒店的豪華,也感受不到小雜貨店的簡陋。爲什麼從酒店裡購買人們就願意支付更高的價錢呢?

其實這是消費者受到“交易效用”的影響。所謂的交易效用,是指商品的參考價格和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所產生的效用。

這是因爲人們對各種商品都有一個“心理參考價位”。當心理參考價位大於商品的實際價格時,“交易效用”爲正,人們就感覺佔了便宜。當心理參考價位小於商品的實際價格時,交易效用爲負,人們就感覺吃了虧。豪華酒店的固定成本固然高,但對於你的需要來講,其實是無關的。

常識的陷阱

有許多腦筋急轉彎問題都是利用了“錨定效應”。

給你一張紙,把這張紙對摺了100次的時候,你估計所達到的厚度有多少?

許多人估計會有一個冰箱那麼厚或者兩層樓那麼厚。然而,通過計算機的模擬,這個厚度遠遠超過地球到月球之間的距離。

因爲人們的思維被錨定在紙是很薄的東西這個事實上了,覺得即使折上100次也厚不到哪裡去。其實答案遠遠不止幾米。

假設一張紙的厚度是0.1毫米,摺疊100次的厚度大約是1.27乘以1023公里,這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800000000000000倍!

再看下面這個由卡尼曼設計的測試:

8×7×6×5×4×3×2×1

l×2×3×4×5×6×7×8

請在五秒鐘之內,不經過仔細計算,估計8×7×6×5×4×3×2×1等於多少?

你的答案是多少?

現在你讓另外一個人(沒有作過上面的估計)在五秒鐘內不經過仔細計算,估計l×2×3×4×5×6×7×8是多少?

他的答案是多少?

現在比較一下你估計的答案和另外那個人估計的答案。誰的答案大,誰的答案小?極有可能是你的答案大,而另外那個人的答案小,並且你們的答案可能都小於40320(實際計算的答案)?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你和另外那個人對答案的估計都“錨定”在剛開始計算的幾步上,所以你估計的答案要大於另外一個人估計的答案,但可能都小於實際計算出來的答案。

再出一個題目供你思考:假定全世界有50億人口,平均每人的血液是1加侖,那麼把全世界所有人的血液都存入一個立方體,這個立方體的邊長爲多大?

答案是,立方體的邊長爲870英尺。

口碑之錨:讓顧客勃然興奮

決定成交的,不是關係,不是價格,不是質量,而是“結構”。

假設,你今天生日,你最在乎的那個人說:“今天要加班,可能會回來比較晚。”你對他已經帶着一點失落,下班回到家裡,發現他已經爲你精心準備了生日晚宴。你是什麼樣的心情?

這就叫喜出望外,當好事超出預期,人類的大腦就會勃然興奮。

超越預期,其實也是一種錨定效應。

美國有個賣鞋的網站名叫Zappos,亞馬遜在2009年花了8.47億美金收購了它。這個網站爲什麼那麼值錢?其實並不是這家網站技術有多了不起,只是服務很有一套,他們的品牌承諾,就是不斷創造快樂與滿足。

Zappos如何創造快樂與滿足?最關鍵的一條,就是“用服務傳達驚喜”—提供讓用戶喜出望外的服務,讓顧客的大腦“勃然興奮”,讓顧客難忘這種體驗,並期待下一次的“勃然興奮”。

Zappos就是通過調整用戶預期之錨,來贏取良好的口碑。比如,他們承諾,在他們網站買了鞋子後4天即可送達。

實際呢?絕大多數是當天下訂單,第二天用戶就收到了貨。

這家網站甚至還推出了售後延遲付款的政策,顧客購買商品後3個月內可以不付款。

更貼心的是,這家電子商務網站允許用戶買一雙鞋,卻能試用三雙鞋,然後把不合腳的寄回去,而且包郵喲。

製造用戶口碑的秘訣,最須記住的一條,即:超越用戶預期。

你最初去某家餐廳的時候,發現這家餐廳地段並不好,環境亂糟糟。你對它已經不抱任何預期了,是吧?

這個時候,有個服務員走過來,說:“小姐,怎麼不高興,要不要我爲你唱首歌?”

你什麼感覺?

服務超好,簡直太過分了!

無論是喬布斯、邁克爾·戴爾,還是黃章、雷軍,都認同這一理念:口碑的真諦是超越用戶的期望值。

粉絲行爲經濟學

世界上最動聽的一句話,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的癌症是誤診”。

意外之喜,能讓大腦勃然興奮。

研究人員用香蕉來喂一羣猴子,並通過大腦掃描技術監測記錄猴子的興奮程度。

研究發現,與事先得到信號時的情景相比,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猴子能得到香蕉會更興奮。猴子的多巴胺神經元興奮得更持久,強度更高。也就是說,與研究熟悉的食物相比,多巴胺系統對新鮮事物的刺激更敏感。

喬布斯是一個表演天才,他最喜歡製造意外之喜。

喬布斯最喜歡乾的一件事是,在演講中,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還有一樣東西。”接着,他拿出一件讓大衆驚歎的新產品。

當人們都在猜測下一代iPod是什麼樣子的時候,喬布斯掏出了一隻iPhone。當大家都覺得發佈會結束了,正要散場的時候,喬布斯又漫不經心地拿過來一個信封,從裡面掏出一個MacbookAir超薄筆記本電腦。

魅族科技的創始人黃章是一個傳奇式人物,據說他連高中都沒有讀完,卻一度作出了全球頂級配置的手機。黃章常說:“讓用戶得到的超過預期值。”魅族科技在三年時間僅作出了兩款手機,但這兩款手機並非“完美之物”。但接着,魅族推出了一系列補差價舊機換新機,甚至免費換新機的政策。再如,魅族手機的待機時間,其他廠商都標註最長時間,魅族卻標註最短時間。超高的性價比,超出用戶預期的售後服務,促成了用戶口碑的形成。

從做MP3開始,黃章就開設了網站,j.wong是其在論壇的註冊ID。黃章本意是通過互聯網更近、更及時獲得用戶的反饋。幾年間,黃章發佈了數千篇“帖子”。

無心插柳柳成蔭。由於黃章本人的活躍以及魅族產品的口碑,魅族論壇的用戶越來越多,日活躍用戶高達數萬。

魅族不需要花重金進行廣告宣傳,就能獲得最高效的廣告。因爲這些魅族的鐵桿粉絲,營造了魅族手機的口碑效應。

粉絲口碑營銷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如果每個粉絲能給企業帶來兩個新粉絲,那麼其結果就會讓人瞠目結舌。

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張紙,對摺43次,它將變成多厚?

假設這張紙厚0.00006米,0.00006×243≈5.3×108,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爲3.85×108米。

據統計,一個忠誠的老顧客可以影響25個消費者,誘發8個潛在顧客產生購買動機,其中至少一個人產生購買行爲。鐵桿粉絲還可以帶動周邊產品以及換代產品的銷售。

所謂“零缺陷”的產品,基本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作出超出顧客預期的產品或服務,則要簡單得多。維護好鐵桿粉絲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超出預期的好處,讓他們受到感動,並得到滿足。

黃章說:“有一分錢做一分事。我們的產品要用最好的元器件,這是不能變的;研發也要有大投入。廣告現在不是時候。”

當然,魅族很是重視門店建設,在珠海,魅族的旗艦店面積有300平方米,裡面只賣一款手機,這其實也是樹立品牌形象的“道場”。

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13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5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27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2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2)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17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1章 小數法則—樣本大小與統計結論(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4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18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0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第20章 均值迴歸—可媲美萬有引力的一個發現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2章 錨定理論—隨意卻有效的參照暗示(1)第11章 懊悔理論—懊悔規避與尋求自豪(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6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7章 禁臠效應—奢侈品與炫耀性消費(2)第26章 滿意指數—快樂與滿足的最大化(1)第8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15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2)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23章 正態分佈—鐘形曲線的妙用與濫用(1)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19章 窺測天機—風險探索簡史(2)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第4章 參照效應—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1)第2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選擇下的衝突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9章 心智分賬—掙到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2)第1章 損失厭惡—丟失的100元大於白撿的100元(1)第16章 時間折扣—今天的100元大於明天的100元(1)第28章 九重幻象—認知與決策偏差(1)第3章 風險悖論—謹慎和大膽,只是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