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內閣 六部 小九卿

周士相不知唐王如何知道那個皇五子朱慈煥下落的,但他若知道這個朱慈煥便是民間傳聞的“朱三太子”,想必會大吃一驚,畢竟這“朱三太子”名聲很響,前世歷史中清初便有許多人自稱“朱三太子”聚衆反清,有名者如楊起隆等。

不過便是知道那朱慈煥就是所謂“朱三太子”,且唐王真知道他的下落也將他找到,周士相都無意擁這五皇子爲帝。擁立唐王監國只是周士相着眼於抗清大局,建立抗清統一戰線所需,畢竟唐王是隆武紹武之帝,金廈和忠貞營與唐王這一脈關係不淺,擁唐王易得這兩家支持,擁了他人未必能有這效果。而那五皇子這麼多年來下落不明,可見其人就是活着,也是一膽怯懦弱之輩,否則何以不早站出來,所以他便是烈皇子,周士相都不會讓他來繼唐王將來的大統。

膽小鬼如何能做天子!

唐王能得周士相看重,不是因爲他無大才,也不是無大志,易受控制,而是唐王不怕死。他若和永曆等人一樣也是個成天只知逃命的膽小鬼,周士相看都不會看他一眼。

事情有些麻煩,周士相不肯答應將來訪那五皇子的條件,但是唐王態度堅決,咬定周士相必須答應這條件他才監國。事情陷入僵持,眼看事情要黃,周士相再三思慮之後還是違心應下此事,答應他日若訪得五皇子下落,便以他來承繼大明國統,皇位算是還給燕系。

本以爲口頭應下便行,不想唐王那邊卻早有準備般,竟是叫下人拿來筆墨,當着周士相面將這三個條件寫了出來,爾後蓋上了自己的唐王印,示意周士相也簽字蓋章,然後於監國之時公佈天下。

白紙黑字這東西最抵不得賴,一旦成文且公佈天下便是天大麻煩,周士相如何肯籤。但他不籤,唐王卻不應,周士相退了一步,同意簽字,但此書卻只能由唐王自己收藏,不可公之於衆。

唐王也知自己不能太過苛求周士相,畢竟此人若是真忠於大明,那他及其麾下的十數萬將士就是大明中興的唯一希望,便是不白紙黑字,周士相都不會背叛明朝。可週士相若是假忠,那就是寫一百份條文出來都無用,到時兵強馬壯爲天子,部下黃袍加身之時,無兵無將的唐王又能如何,凋零的朱明宗室又能如何,難不成僅憑一封條文就能保住朱明江山不成?

念及於此,唐王也是退了一步,同意此書不公佈於世,如此周士相纔在上面簽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他的印章。

從見唐王到最終答應唐王的三個條件,周士相態度很是軟化,明明是主弱臣強,可看着卻是主強臣弱。唐王一步步進逼加碼,周士相一步步退讓示軟。

周士相從唐王府出來後,有些自嘲一笑,兵強馬壯的權臣做到他這地步,也算天下獨一份了。忽然間想到當年李成棟反正之後迎回永曆,李定國將永曆從安隆救到昆明,二人皆是以大忠臣待永曆,可朝政卻是烏煙瘴氣,不知二人對此有無後悔過。

這忠臣真的好當嗎?

這大明真的有必要扶保嗎?

這皇帝真就不能換一家嗎?

夜色下,周士相搖了搖頭,皇帝算個屁,常言道捨得一身剮,皇帝拉下馬。三年前的新會秀才可是做夢都沒想過拉皇帝下馬,可現在的秀才,卻有擁立廢黜皇帝的資格,對皇權更是無畏得很,可事實偏偏卻要保這個朱明皇帝,箇中滋味也只周士相自個知了。

談不上後悔,起碼周士相的目的已經達到,唐王監國這個旗幟打出來,兩廣便是天下重心。數以百萬的抗清軍民重新有了主心骨,歷史走向總不會比原本更壞。

至於唐王提出的三個條件,郭之奇和連城壁入閣主政,自家做朱家的女婿,對周士相而言都是小事,那五皇子入承大統一說更是微不足道,畢竟此事不是當務之急,那五皇子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擔心未來的事毫無意義。

眼下,周士相只考慮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摘取國姓的果實——拿下南京!

唐王答應監國,消息傳出,文村百官自是驚喜交加。

五月二十三日,唐王攜夫人由周士相親自護送前往廣州。快馬已向廣州發出,周士相命將自己府上一干人等從尚可喜的平南王府遷出,轉而以靖南王府爲軍帥府所在。騰出來的平南王府整治一新後便爲監國行在。

內閣名單已經擬定,共有六人入閣理政。郭之奇以文華殿大學士任首輔,同時兼吏部尚書;連城壁以武英殿大學士任次輔,同時兼戶部尚書;宋襄公以武淵殿大學士入閣,同時兼兵部尚書;洪育鰲以華蓋殿大學士入閣,同時兼任禮部尚書;袁廓宇以東閣大學士入閣,同時兼工部尚書;丁之相以謹身殿學士入閣,同時兼刑部尚書。

都察院方面,原崇禎朝禮部主事郭天敘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惠州知府馬安民則出任右都御史。降官廣西左佈政張自昌升任大理寺卿肇慶知府胡德玉升任通政司使。

唐王監國,政權百廢待興,自然新格局新氣象。不過周士相無意將朝廷的大小衙門職位全都設立,原先只想將內閣和六部架子搭起來,可唐王卻不同意,認爲他既監國,那自是朝廷要害都要俱全,否則何以有朝廷樣子。

郭之奇等人也進言便是不全設,大小九卿衙門總要設立。無奈,周士相只得又設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詹事府,翰林院,鴻臚寺,國子監,苑馬寺,尚寶司等小九卿衙門。這小九卿衙門官員任免周士相毫不干涉,全由唐王和郭之奇等人商議後確定。

最後,郭之奇報送給周士相的小九卿名單中,四府巡撫張孝起赫然爲小九卿之首太常寺卿,原海北道周騰鳳爲太僕寺卿,另有數員永曆朝廷任命的官員及致仕在鄉的崇禎朝隆武朝官員列名小九卿。

周士相拿着這份名單看了半天,啞然一笑,隨手就扔在案桌上。

...

第五百八十章 消失的明軍第五百三十六章 廣西狼兵第六百零三章 馬寶降清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朝人制朝第七百九十六章 千里大逃奔第五百四十九章 良官 新漢人第二百四十九章 幫助第三百九十二章 惠州總兵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篡明自立經一百二十四章 兇光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七百四十一章 空城更新說明第五百六十六章 人死了不打緊今天無更第七百七十七章 爲何不死於賊第三百四十八章 帝國主義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業第六百零五章 平西王的賣命錢第九十三章 正黑旗第九百二十九章 官府到底姓什麼第二百六十六章 滅門第610章 軍器圖說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藩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路反正第一千四十三章 皇帝沒了,怎麼辦?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292章 漢軍旗的後悔第八百二十七章 直白的語言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死澳門第八百九十七章 漢人的地,呆不得了第285章 活捉朱由榔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寒地凍第一千零一章 人力錢糧盡控在手第四十九章 先手第八百零四章 興大獄第六百五十三章 擡旗 拜師 行癡 親征第五百六十章 首級換肥豬第八百三十三章 砍馬腳第九百一十二章 西安出降第八百七十一章 風吹麥浪第五百一十二章 趕着投胎啊!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戰三捷第五百三十一章 兵向桂林第九百八十九章 誅盡方絕後患第一千八十四章 遼東軍團第二百二十四章 會場第七百四十六章 死亡之路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雞用牛刀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進三江口第一千九十三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無絕人之處第三百四十七章 澳門來信第六百六十九章 唐王監國第五百二十八章 董鄂發病第五百零九章 梧州城破 上第五百零一章 昆明告急 肇慶軍議第五百四十五章 三大重兵集團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四十章 決戰 十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三百二十章 屠殺是爲百姓好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師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上太年輕第四百一十七章 碉堡和崗樓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清翻不了天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四百零四章 天下震動第五百八十八章 騎虎難下 不打也得打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八百四十二章 陰森恐怖第二百一十一章 解圍?第一千八十九章 鐵匠 竹竿第三百零二章 投名狀第一千二十六章 朱由榔之死第一千五十七章 神宗陛下第八百四十五章 取明自代?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七十章 老弱第五百八十九章 死多少人都得給我頂住第一千零二章 吳三桂要北京,我們要關外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一千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第四百八十八章 延平請兵第三百三十一章 露布告捷 上第八百八十五章 滿兵如牛馬第一千一十六章 我父子倆負了你什麼!第三百七十九章 李率泰爲何不死的?第一千四十七章 雷鋒震虜第九十二章 保安第三百五十二章 黃泉路上做個伴第五百零九章 梧州城破 上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破滾江龍第一百五十二章 報訊第八百七十六章 小伯爺,莫怪我第五百六十四章 漢壯一家共赴國難第七百一十四章 驅兵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