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烽煙四起(二)

可如今局勢變了,雙方打成這樣,和約已經成了一張廢紙。這支軍隊還有一萬多人,分駐二府,實力尚在。

雖然大將軍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近來“無事可做”的孫嘉績腦筋動到了臺、溫二府的清軍頭上,也就不足爲奇了。

厲如海原本沒有反應,主要的原因還是不想違背吳爭的命令,對於厲如海而言,從小小的一縣捕頭,至今日的從五品副都指揮使,厲如海已經相當滿足了。

可這次真的不同,吳王被困於淮安,若真有差池,大將軍府必分崩離析,除了吳爭,誰還能將大將軍府轄下各方勢力捏合起來?

先不說自己這一批追隨吳爭從始寧鎮出來的嫡系,就說張國維、錢肅樂、熊當霖這些前朝老臣,誰能按得住他們?就更不用說象後來收攏的各方勢力了,譬如如今在廣信府的李過,他轄下原忠貞營,豈能雌伏於別人?

所以,厲如海有了巨大的危機感,從而同意了孫嘉績這個“不靠譜”的戰術建議——合擊臺、溫二州。

之所以說它“不靠譜”,倒不是戰略不靠譜,而是指藉口和兵力。

金華衛前身是瀝海衛,原滿編爲二萬人,這已經是當初四衛最大的編制,其餘各衛只有一萬人,但因爲當初瀝海衛是吳爭起家的老底子,又扼着瀝海這個重要位置,所以編制特別大。

但隨着吳爭不斷向北拓展地盤,瀝海的重要性漸漸降低,所以,在多鐸發動紹興戰役失敗後,各衛的編制同時擴大,可被改編爲金華衛的瀝海衛,依舊是二萬人編制。

如今被陳勝帶走五千人,厲如海手中,滿打滿算也就一萬五千人了,這還包括三千左右戰前補充的新兵。

做爲一府駐軍,勢必不可能全軍離開駐地,畢竟臺、溫兩州還有敵軍盤桓着,稍有不慎,老巣遇險,那就得不償失了。

也就是說,厲如海最多可以配合出兵的兵力,不能超過八千人。

而孫嘉績的處州衛,情況也是如此,二萬編制,有四成是不久前補充的新兵,尋常戰鬥或者守城,練練兵也行,可這種攻堅戰,新兵幾乎就是一合即沒。

孫嘉績最多也只能出一萬人,這已經是二衛的極限。

那麼,事實上兩衛合起來,也就一萬八千人,與盤桓在臺、溫兩府的清軍相差無幾。

誰都知道,兵力相同的情況下,總是守軍佔大便宜的,想在極短的時間內,趁亂收復二府,非常困難,這是第一處“不靠譜”。

第二處“不靠譜”,便是需要尋找的出兵藉口。

當然,不是要向清廷解釋,而是要向大將軍府解釋的藉口,畢竟,還沒有明令,解除之前吳王的禁令。

而孫嘉績的藉口太過……粗糙,他前幾天派出一支小隊,從青田沿水路悄悄進入溫州界,捉了兩條“舌頭”回來。然後就宣稱,清軍“悍然”越界,趁吳王被困淮安時,意圖染指青田。

這藉口確實粗糙,是個人都知道,如今臺、溫兩州的清軍,自顧不瑕,要知道從之前義興朝與清廷停戰以來,長長兩年時間,這一萬多清軍,在處州、金華二衛的牢牢鉗制下,哪敢有絲毫動彈?

他們的補給只有一個人個途徑,一是從南面福建運,二是從海上補給,可惜清廷的水師組建不久,沒有能力南下補給,清軍只能向當地商人購買,真的是在購買,這二府的清軍,前所未有的“軍紀嚴明”。

事實上,他們幾乎天天恐懼於北伐軍來攻,哪敢欺負、搶掠當地百姓?生怕這給了北伐軍進攻的藉口。

所以,孫嘉績的藉口太過粗糙,連厲如海都騙不了,何況去騙張國維、熊汝霖這等閱歷豐厚之人?

可孫嘉績對厲如海的解釋是,藉口嘛,既然是藉口,這不需要論證,否則還叫藉口嗎,那叫事實!既然敵軍已經“來攻”,那麼處州衛就有保境安民的職責,而金華衛得知友軍被攻,豈能不救?

一句話,將二人不經吳王同意、甚至連大將軍府都不知會,就擅自出兵的理由編圓了,完全繞過了一切律法。

而這份說詞,“說服”了猶豫的厲如海。

事實上,“說服”和“藉口”,都是藉口,最真實的原因是,這二人手都癢了,眼見佔了北伐軍兵力一半的部隊正在北面激戰,他們哪還坐得住,不趁機搞點事、立點功,如何心平氣和?

要知道,二衛的換裝三個月前都結束了,數百門發着油光的新式火炮,正閒在那呢,能甘心嗎?

於是,二人拱手而別的次日,一場掃蕩臺、溫兩州的戰鬥由此突然爆發了。

有道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吳爭,起了個壞頭。

但,許多事,或者說許多歷史的進展,正是有這樣不經易的人和事改變的。

……。

再來說說廣信衛。

李過、高一功也是沒閒着。

其實廣信衛幾乎是大將軍府轄下,唯一形同“獨立”的存在。

大將軍府只對指揮使級別以上的軍官進行任免,當然,在軍改之後,營以上軍官都來自於江南軍校,這是鐵律,無法撼動。

但除了軍隊,李過、高一功有着別的府,無法比擬的權力,譬如說賦稅,廣信、饒州二府的賦稅,名義上是須上交大將軍府的,但事實上,也就是名義。再譬如府轄各縣的地方官員,雖名義上是大將軍府任命,但實際上,這兩年都是李過、高一功提名,大將軍府從沒有駁回過一次。

這是吳爭賜於他們的特權,不是吳爭想縱容大將軍府轄下出現一座山頭。

事實上,二府位於江西境內,敵我交錯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原忠貞營將士的排外,其實心裡都清楚,忠貞營將士基本來自西、北,在他們心中有着強烈的寄人籬下的顧慮。這使得原本安排在杭州、松江、吳淞三地工坊的忠貞營復員士兵及其家屬,不斷地返回廣信,懇求李過收容。

於是,吳爭才破例賜於了李過他們特權,幾乎形同二府自治。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不必再議第六百三十六章 難以承受的代價第五十三章 給朱以海點了十個贊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急襲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茶山海戰(二)第六百十九章 陳勝、厲如海的選擇第三百九十八章 權臣OR忠臣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家坊遭清軍屠戮第六百二十六章 你爲什麼不去死?第五十九章 將本宮身份詔告天下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南北三個戰場(二)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初露端倪第一百零一章 好苗子第一千六百十九章 再落一子第三百六十二章 應天府之變(五)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軍事報復第四百七十四章 劫富濟貧之說第一百五十五章 有羣鄉紳,前來勞軍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重提舊案第八百十八章 案情原委(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想吃牢飯了不成?第五百四十章 太子要登基了第十七章 有人的地方怎會沒有內鬥?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就是陽謀第二百十二章 與錢肅典、夏完淳會師第一百五十四章 抗清少年夏完淳第二百三十五章 紹興府難得地形成統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圖窮匕現嗎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局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堅固的堡壘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妥協,是爲走得更遠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一拍即合第九十九章 想得美,做得更美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文人的嘴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換錢唄第四百六十六章 血戰鎮江城(二)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落子無形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真有天意嗎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陽謀第三百七十九章 這樣的人,殺不得!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刮目相看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瘮人第一百二十章 我朝要舉兵反攻第六百零八章 替死鬼第七十五章 生死之間,沒有謊言。第二百八十三章 沈致遠受傷,吳爭暴怒第二百零九章 逼迫吳勝兆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你忘了嗎第九百二十四章 王之仁壯烈殉國第九百零五章 奉陪到底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愛拼纔會贏第三百七十五章 莫稱王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軍購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何樂而不爲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劉放的功業(二)第七十一章 不能死社稷,何苦監國?第二百七十二章 吳小妹竟是第三百零三章 車中的火藥壇第八百六十四章 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第七百五十五章 可扶則扶,不可扶則廢第四百三十六章 韃子將帥之間的齷齪第一千零八十章 吳爭其實是個制服控第三十五章 密信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以諍搏名第二百八十六章 一次已是罪過,何況再來一次?第六百六十四章 也太能折騰了第七百五十七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人走茶涼第一百十一章 抱着金飯碗討飯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教唆(一)第三百八十六章 道不同不相爲謀第一千四百十七章 貪得無厭第四十二章 你變了,真變了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殺雞儆猴的戲碼第七十二章 說不通,便用強。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找補銀子?第二百零七章 莫老,老莫第一百九十二章 讓人意外的莫執念第四百十七章 登陸地點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連橫合縱(一)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口舌如簧第八百六十六章 十艘新式戰艦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柳如是是契機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活得下去嗎?第一千三百十三章 戰機初現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好人?壞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應天府光復第一千五百十一章 用人得疑,疑人得用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沛縣之戰(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誤會引起的騷亂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瘮人第八十三章 家國天下!第三百零七章 三女竟是姐妹第六十五章 韃子來襲第九百零八章 假戲真做?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烽煙四起(二)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結個善緣第六百八十一章 吳爭的反常第六百二十一章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