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四章 三反之政,烏乎不亡?

吳易漲紅着臉反詰道:“臨安伯評評理,我部孤軍抗清,沒有兵糧飽和銀補給,在清軍腹地抗戰,不行此……之事,將士還不都得餓死,如何抗清?吳某也是讀書人,豈能不知此事荒唐,可事急從權,與大局相比,小節不妨捨棄。”

吳爭聽明白了,一個是死守禮義、不肯折節,另一個是事急從權、就地給養。

一水一火,水火不容,鬧掰了。

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而兩個都是讀書人,都是崇禎朝進士,一個崇禎十年,一個崇禎十六年。

居然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性。

吳爭無法去評價二人誰對誰錯。

但就目前局勢而言,二人都對也都錯,其實如果讓二人中和一下,或許一切都會改變。

可問題是,誰都不願意改變,這就是目前南明的困局。

不是每個文人都諂媚於敵,也不是每個文人都忠義於國。

這其中還有許多搖擺不定,見風使舵之文人。

吳爭一時間,有些懊惱起來,這個局怎麼解?

吳爭心裡很清楚,這個局必須解開,否則日後自己勢力必將遇到這個問題。

忠義之士必須招攬,否則如何號令天下義士反清?

可忠義之士不是無慾無求、完美之人,他們也有弱點,也有訴求。

象吳易這樣事急從權的更不少,他們忠誠於大明,在拼死反抗清廷,可他們確實在當地爲非作歹了,特別是當地百姓視之如寇,由此使得當地百姓更歡迎清軍勝利。

而那些諂媚於敵的文人,未必是真心投靠清廷的,或許只爲了利益,或許僅僅是貪生怕死。

更何況那些搖擺不定的,如果將二者全推向了清廷,那麼抗清都做不到,就惶論復明了。

可現在肯定不是糾結這事的時候,吳爭定了定神,對吳易道:“依你剛纔的說法,臥子先生是被松江城的清廷官員加害了?”

吳易正容道:“我是實話實說,我也從沒有責怪臥子先生棄我部於不顧,但臥子先生的心性過剛,說話、行事不留餘地,避居在松江城內,恐怕會得罪不少人。”

吳爭聽明白了,如果真照這個心性,剛極易折,陳子龍十有八九已經不在松江城了。

因爲以當時的情形,如果陳子龍自由身,肯定會興奮出城,迎接明軍。

如果被拘禁,吳勝兆肯定會獻出邀功,因爲就算吳勝兆要隱藏陳子龍,圖謀不規,他也應該知道,他率軍離開,吳爭派宋安駐囤,陳子龍一定會被發現或者被人告發吳勝兆拘禁陳子龍。

陳子龍不是普通人,他是名人、名士,去向自然有人留意。

所以,陳子龍肯定不在松江城了。

得出這個結論,吳爭對夏完淳分析了一下,直言相告道:“令師恐怕真不在松江城了,忠義伯所言在理,你放心,我派人立即回松江城讓宋安打探一下,只要還在松江,定能保他平安。在松江城了,也能知道去處,我等再想法營救就是。”

夏完淳點點頭道:“恐怕也只能如此了。”

吳爭此時掃了三人一眼,突然問道:“諸位都是抗清復明同道之人,吳爭想問問諸位,大明爲何亡?”

這問題問得很突兀,盡在三人的預料之外。

吳易率先回答道:“我是崇禎十六年進士,比諸位年長几歲,就拋磚引玉先說幾句吧。從崇禎、弘光朝再到眼下,大明已經亡了,如今長江已經失守,若不是臨安伯光復杭州,恐怕錢塘江也已經失守了。如今的紹興府、福建隆武朝,與其說是南明,不如說是殘明,你我皆是明人,可有些話不吐不快。”

“以我看來,大明的滅亡不在於黨爭,黨爭不可怕,可怕得是雙方爲何而爭。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復社,他們不爲對錯而爭,只爲爭而爭。這很可怕,無論誰輸誰贏,與國無利,與天下大害。諸位以爲如何?”

說到這,吳易看了夏完淳一眼道:“存古老弟,我這可不是針對你和令尊。”

夏完淳輕哼一聲,沒有理會吳易。

錢肅典見吳爭有些不解,說道:“大人或許不知,存古父親和臥子先生都是幾社創始人。”

吳爭眉頭微皺,其實他對明末的黨爭知曉不多,但卻厭煩這黨那派的。

吳易說得沒錯,不管是怎樣的正人君子,一旦陷入黨爭,那就會違心處事。

不爲對錯而爭,只爲爭而爭。這十一個字概括了黨爭的巨大危害。

吳爭絕不想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有這樣的黨爭出現。

可吳爭的皺眉,讓錢肅典以爲吳爭是沒有聽說過幾社,於是解釋道:“幾社,意在絕學有再興之機,而得知其神之義也。旨在心古人之心,學古人之學。”

吳爭沒有理會,而是直視夏完淳道:“存古以爲,大明爲何而亡?”

夏完淳同樣不清楚吳爭心裡在想什麼,他直接道:“完淳在諸兄面前最年少,本來不應妄語。但有些話確實如梗在喉,我隨父親投軍,親眼目睹福王弘光朝的滅亡,先父留下一本倖存錄,我續寫了一部分,借用上面幾句話,來回答大人。”

吳爭點點頭道:“請。”

“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

吳易大呼道:“妙!一針見血、入骨三分。”

吳爭也點點頭道:“確實說出了其中三昧。”

轉頭看向錢肅典道:“你是怎麼看的?”

錢肅典古怪地看了吳爭一眼,反問道:“不知大人突然問起此事,意欲何爲?”

吳爭坦然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等皆少年,若幸運沒有死在戰場之上,那還有數十年的生命,這抗清復明大業一旦有成,難道諸位還想重蹈覆轍嗎?該不該總結教訓,懲前毖後啊?”

吳易、夏完淳皆點頭稱是。

錢肅典也認可道:“大人說得對,依我來看,大明的滅亡在於將不知兵。文人領兵的弊端在於紙上談兵。另外,朝廷奉養皇族擠迫國帑,也是造成朝廷虧空的主因。再有,一些恬不知恥的重臣,投敵賣國,無恥之尤,也是大明滅亡的原因所在。”

吳易、夏完淳皆點頭稱是。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一百七十四章 他欣慰、他自豪第五百八十九章 劍,有了自己的想法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真實和齷齪第五百四十五章 堅拒吳王爵第六百七十章 該不該建城第八百三十八章 每日自省吾身,絕無貪過一文哪第六百五十七章 追贓助餉纔是大順朝的敗亡原因?第二百四十六章 真英雄也!第六百七十四章 我只爲自己和天下百姓作說客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漢明半月談第六百零二章 偏執女人造成的破壞超乎想象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簡單、不粗暴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公私兼顧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犁庭掃穴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沛縣之戰(一)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戰爭重啓第三百十一章 三界阻擊戰第一千零十九章 老兵不死第三章 二憨,殺了他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亂拳差點嚇死老師傅第五百四十五章 堅拒吳王爵第一百八十七章 你誑我?第三百六十四章 應天府之變(七)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茶山海戰(一)第三百零五章 意外之外的意外第一百六十九章 張煌言被逐第二十二章 升百戶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 殺李成棟第二百九十三章 吳老爹身體有了起色第五百三十八章 馬瑤草,你得表態第八百九十一章 得按本王的規矩來第九百九十三章 渡河反攻第一千六百十三章 宋安要成親了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破局第八百九十三章 又一個畜生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叔王也有野心第六十六章 此請,孤不允。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蔣全義要的典範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強攻第四百零六章 岳父大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應天府之變(六)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矛與盾第五百四十二章 莫負老夫!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時無英雄,徒令豎子成名第七百九十六章 與張煌言起了爭執第四百八十三章 陪你一起等天明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南北三個戰場(二)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郡主吳小妹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茶山海戰(三)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科技纔是戰鬥力第九百五十四章 換你的人?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北伐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第七百零五章 這得多熱鬧?第五百五十八章 大明是明人的大明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你敢誹謗本王?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文人的嘴第二百五十三章 撤往平崗山第六十八章 站直嘍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漢明銀行第一百七十八章 錢翹恭的選擇第三百六十二章 應天府之變(五)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其實都不想打了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落子無形第一百四十八章 多鐸竟帶了紅衣大炮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判斷失誤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權力更迭的痛苦第四百二十二章 生擒李成棟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連橫合縱(二)第三百二十五章 黨爭泥沼中爬出來的小人第七百六十六章 吳爭練兵(五)第三百四十五章 就憑他們?第四百十四章 收復紹興的日子不會太遠了第二百七十五章 朱媺娖要北遷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是一出父教子,可憐的錢翹恭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三年後的再見第七百二十九章 此人心機甚深,不可不防第九百十三章 婉拒鄭成功第一百十三章 時局有變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沛縣之戰(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震驚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不講對錯,只有利弊第六百九十六章 咱身在曹營心在漢第四十五章 我爹是急公好義,我是才德兼備。第七百六十七章 吳爭練兵(六)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想多了吧?第九百二十三章 三千人打五萬大軍的伏擊?第一千四百章 教唆(二)第一千四百十八章 談判(一)第八百二十二章 老朽有自知之明第七百六十八章 吳爭練兵(七)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崖鎮大捷(二)第一千六百十章 籌銀第八百二十三章 敵人不上當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若無恥,則無敵第二百五十七章 打不動了,停戰?!第二百零六章 這老頭還真有點童趣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連橫合縱(一)第九百四十六章 活捉喀爾楚渾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