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僕不如也

弘農乃故秦的函谷關,漢時的舊函谷關,看着難受,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若得關中,控扼此處,則只需少許兵力駐紮此地,即可守住不失,之後專注提升國力,屯兵積糧,等待天時,待時機一至,出關必所向披靡。

先秦戰國時,無論六國伐秦或者五國討嬴,皆潰於函谷關下,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而秦攻中原,卻勢如泰山壓頂,防無可防。反之,若中原關東六國得了此處,則取八百里秦川易如反掌,如探囊取物般,守無可守。

望着如今面前的殘破城牆,伏泉暗暗感慨,誰也想不到千年之前這座關中百姓心中的雄關,如今只剩城牆屹立,卻是再也不能恢復往日氣勢風采,實在令人唏噓。

漢時有這麼一種說法,傳流頗廣,言道西漢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爲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伏泉自詡如今頗讀兵史,自知此論大爲荒謬,武帝何等明主,縱窮兵黷武,將文景二帝所留國力耗盡,卻也不會因此事而貪戀臣下錢財而下此令,之所以如此,而是有着國策轉變的原因。

當年漢高祖開國後,定都長安,理由是關中可以”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因漢初分封異姓王,國有大患,不可不防,後來隨着漢高祖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盡敗諸王,接着便有“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以親王鎮守國土,孰料又有七國之亂。

而這漢初的亂局根源就在於朝廷只能控制關中,漢武帝一世雄才,自然有所思量。因漢朝之本在關中,關中與關東分界在函谷關,因此,關界東遷三百里就是擴邊關中。另外,漢武帝時版圖已非戰國格局,大漢國享有九州大地,再無需憑崤函之險、桃林之塞而守,反而需要加強對關東的控制,距離雒陽僅數十里的新函谷關便是爲此而生。

奈何口口相傳,舉世積訛,三人成虎,輿論難詛,漢武帝這頗具戰略意義的舉動,反而成就了楊僕的臉面,也是世事無常,甚難琢磨。

進駐弘農,已至傍晚,爲了軍紀,防止兵士入城難以管控,以及不想暴露大軍人數超標的事實,大軍便於城外紮營。

伏泉隨段熲一起入城,拜會弘農官吏,雖說此戰他是主將,可是段熲名聲太大,伏泉可不敢真擺上官威風,指揮段熲,所以一直以禮相待,倒是未曾見段熲有何不滿。而段熲雖說軍事上戰術超絕,政治上頗爲看不清局勢,但是起碼也明白伏泉意思,同時還因爲他如今轉投外戚緣故,在伏泉如此以禮相待的情況下,也是對伏泉恭敬有加,兩人之間還算和諧,沒有出現伏泉預料中的那樣,段熲礙於皇帝和外戚的面子,對自己不情不願。

入城之後,見過弘農諸官吏以後,伏泉便要求弘農官吏準備酒肉犒軍,有段熲和伏泉在,弘農官吏自然不敢怠慢,當夜漢軍大軍便是酒肉齊聚,使得兵士盡興,把闖過崤函古道後,不能進入弘農休整的情緒全部一掃而空。

當然,兵士有酒肉,伏泉和段熲這兩人自然也不會缺,弘農官吏直接在郡署就辦起了酒席歡迎兩人前來,然後又換來無數樂伎作陪,一時倒也盡興。隨着夜色已深,無論是段熲還是伏泉都婉拒城內官吏的留宿請求,兩人結伴策馬出城而去,身後數十騎士緊緊護衛。

“流川爲何也不留宿弘農?弘農世家繁多,所訓女伎皆有姿色技藝,少年人寒夜孤處軍帳,豈非自食苦楚乎?”

路上,段熲少有的和伏泉開着玩笑,似乎也對伏泉竟然能在酒席上面對那麼多貌美少女而保持鎮定,沒有應諾那些弘農官吏的留宿邀請十分好奇。當然,因兩人皆爲列候,而段熲本人更是食邑爲一萬四千戶的新豐縣侯,年紀又足以做伏泉爺爺輩,即使伏泉身爲其主將,段熲也對伏泉稱呼上沒有太過敬重。

“段公與流川一齊出城,何必言流川自食苦楚?”伏泉笑着還擊道,似乎對於段熲臉上頗有男人見了都懂的曖昧笑容,視而不見。

“僕不同,如今僕已年過半百,於女色之事已無太多興趣,反觀流川,正值壯年,於女色之前有如此定力,大漢青年才俊一輩,實屬難得。”

“過譽!過譽!段公太過譽了,泉實難當此重語!”伏泉連忙謙虛起來,隨後又道:“餘幼時便喜兵事,最喜吳子治軍,嘗聞吳子‘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今若餘留宿城中,令城外八千大軍呆于軍帳,如何可使三軍用命效死?故,今夜必會營帳也。”

段熲聽後詫然的看了一眼伏泉,隨後一直搖頭嘆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僕累盡半生方知如此,爾竟小小年紀便知,真少年英才也!僕不如也!”

這時候段熲才明白爲何伏泉年少出仕,就屢屢出師得勝,原來竟是如此,因爲他竟然將自己半輩子才明白的軍事道理,少年時候就明白了,真是令人意外。

想他段熲當年平羌,之所以屢屢得勝,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部下效死,不似以往漢朝軍將,只顧個人利益,剋扣軍餉,中飽私囊,導致兵卒不肯用命,甚至還有漢軍兵卒逃走投降羌人的士氣屢有發生。而後來,當段熲掌兵,嚴於律己,行軍仁愛,士卒有疾病,親**問、裹傷,在邊境十多年,沒有睡過一晚好覺。也因其帶兵如子,使得士卒歸心,即使後來屢屢因爲段熲犯險長襲而導致軍中無糧,兵卒也爲其效死,寧願吃馬肉喝雪水,也要追隨其滅羌,這纔有他平羌一百八十戰,少有敗績的戰果。

夜已至深,兩人又策馬閒聊,直到軍營,這才作罷。

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爲弘農縣。”摘選自《漢書》卷六《武帝紀》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魏文侯以爲將。起之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

摘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費用四十四億,軍士死者四百餘人。更封新豐縣侯,邑萬戶。熲行軍仁愛,士卒疾病者,親自瞻省,手爲裡創。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日蓐寢。與將士同苦,故皆樂爲死戰。

摘選自《後漢書》

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四章 帝心第四百七十二章 涼州俊傑何其多也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將的休止符第三百二十二章 吾巴郡兵自破之第二十二章 太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三百五十七章 火焰四起糧秣焚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六百十六章 盧水胡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將如命的性格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與祀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義建威爲誰有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二百九十八章 短歌行第二百三十七章 皆爲利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六百七十一章 黑山賊滅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五百零九章 最軟蛋的綠帽男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二百九十九章 人各有志 出處異趣第二百三十六章 欲募板楯蠻爲兵第五百七十九章 不其侯府孩童事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二百一十章 卞縈悲歌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四章 帝心第十五章 朝堂募捐第二百九十九章 人各有志 出處異趣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二百四十八章 奏請討伐錦衣賊盜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兒有大略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六百一十七章 當往西域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四十三章 培養外戚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五百四十章 滿屋髒亂不得坐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五百二十章 本爲韓約欲變遂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三百零三章 吾段公外孫也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驗第四百八十六章 摸黑扔火把第七十八章 袁何之謀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四百一十六章 伏氏不現約何氏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六百四十七章 何進身死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五百二十二章 小城望援唯死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