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優撫漢中

劉徵瞧見一對老夫妻艱難收割,於是上前詢問,結果沒想到卻被老者一句話,說的愧疚不已!當場便跪在了老者跟前。

周羣等人見狀,趕緊想要山前扶起劉徵,卻被劉徵一把推開。

“老伯之子曾是我手下將士,爲劉徵捨身以殉,我今在此一拜,理所應當!”劉徵含淚說道。

老者也被劉徵這突如其來的一跪給嚇壞了!這可是漢王,當今天子之外,再無更貴者!現在卻跪拜在自己身前,老者如何不驚?

況且這世道,當兵的拋屍在外本再正常不過,這天下有多少父母再見不到兒子,又有多少妻女見不到丈夫、父親!

那麼多身居高位的人,那麼多窮兵黷武的梟雄,有誰會把這當一回事兒?

“漢王大禮,老漢我可受不起啊!若沒有漢王收留,老漢一家早就死在南陽了!哪裡還能好端端的站在這裡?人終有已死,都是天命,老漢豈能怨恨漢王?漢王快快起來。”老者趕緊上前扶起了劉徵。

劉徵不是個無情的人,更沒有那麼麻木不仁,他知道一個青壯對於一個家庭意味着什麼。

“仲直!”劉徵對周羣道。

周羣立即上前答話道:“漢王是否要對已故將屬有所優撫?”

劉徵心中驚奇,自己才還沒開口,想不到周羣已經想到了自己所想。

劉徵點點頭說道:“當年我曾從漢中帶出四萬將士,這其中有三萬家屬都在漢中,但是我卻沒能將他們帶回來。你給我擬一道檄文,遍示漢中鄉縣,具言罪己之意,以安衆心。此外,即刻傳我之命,令荀彧安排覈查漢中故屬,其家凡曾有隨我出漢中者,免稅賦三年,併發給撫卹錢,至於多少,由荀彧酌情而定。凡故屬家中再無兄弟,僅餘父母妻兒者,此優撫之策當倍行之!”

這個政策並非劉徵一時心血來潮不假思索而出。若真的按四萬戶這樣執行,那可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劉徵心中有數,當年那四萬兵馬,只有三萬出自漢中,這其中還有諸多流民絕戶,只爲參軍填飽肚子的人。真正有家小在的,估計不過一二萬戶。

以漢中目前十餘萬戶之數,此策雖然所費不少,但對漢中根基並無太大影響。且漢中府庫尚有餘糧二百萬石,足支漢中兵馬耗費。

所有人聽到劉徵這道命令,都很是欣喜,這對老夫妻聽聞漢王這話,激動的趕緊跪拜謝恩,劉徵只得趕緊上前扶起。

周羣隨身自帶筆墨書簡,當即便把劉徵的話記了下來。

還沒寫完,劉徵又對周羣說道:“再加上一句!此策爲今後定製!萬世不易!”

“漢王德懷萬民,仁播天下,周羣感佩!”說罷於是又加上了這句。

總的來說漢代稅賦在歷朝之中,算是較輕的。漢初高祖定田畝十五稅一,景帝半之,改爲三十稅一。至於後來,確有所加重。

漢代稅賦主要爲兩部分,《漢書·食貨志》載:“既收田租,又出口賦”,大致如此。

田租自然就是糧,口賦既“口錢”、“算賦”,簡而言之便是人頭稅。高祖四年始爲算賦,“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算”,商賈加倍,爲二算。後來爲了鼓勵人口繁衍,“令民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出五算”。

特殊時期,則又有不同,武帝爲伐匈奴,又增加了口錢,口錢既是對十五至五十六以外的人徵收的人頭稅,具體爲“民三歲至十四歲,出口錢二十三”,大約爲成年人的五分之一算。

很多人對這個錢的價值可能並不太瞭解,可以穀物價格來看。兩漢五穀價格,大體上一石約在百錢左右。

最賤時爲昭宣年間,“谷石五錢”,最貴時“米石至萬錢”,這是連年饑荒戰亂之時。其餘時候大體維持在百千左右,數十則賤,百餘則貴。據出土文物測量,漢石穀物約重今五十至六十斤。

張魯治理漢中這幾年,倒是風調雨順,而且本來漢中也是西北小江南,且地形封閉,鮮少有水旱之災,因而如今的漢中也算是民殷郡富,百姓的負擔並不算重。

劉徵這才選擇了以這種方式,以慰藉對數萬將士的愧疚之心。總的來說意義大於形式,劉徵需要讓漢中人都知道,自己心裡是有黎民百姓的。

劉徵請二老坐下休息,而令手下其他人都前來幫助二老收割稻穀。趙雲曾在華陰無憂谷中做了幾年農活,對這一塊並不陌生,當即便挽起袖子帶着人下了田地。

二老覺得不好意思,還想自己上手,劉徵與周羣力勸,這才安穩坐下。

“老伯家中田地有多少?”劉徵關切的問道。

老者面帶笑意的看着劉徵回答道:“多虧了漢王照顧,當年老漢來到漢中,官府分了老漢一家百畝田地!良田薄田各足有五十畝。”

老者說起這事兒,人也顯得興奮起來,對於農戶來說,沒有比田地更重要的東西了,有了田地,便能夠有收成,有了收成,纔不至於捱餓,這便是農人心中最淺顯,也是最重要的道理。

漢畝非今畝,漢畝約爲今畝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之間。漢代糧食產量雖不高,但五口之家,百畝亦足食。

劉徵聽到二老需要親耕百畝之田,可以相見這得多辛苦,於是問道:“老伯年事已高,如何能耕百畝?”

老漢惋惜的回答道:“哪有力氣耕作百畝田地啊,近些年來,年歲見長,早已不再耕種薄田,只留了眼前這五十畝良田,也盼有個好收成。”

“那薄田豈不荒廢了?”劉徵驚訝的問道。

當年自己下令全民墾荒,開出了田地數萬頃,若真的被荒廢了,那就可惜了!

老者既感恩又惋惜的說道:“如今漢中人人有田,戶戶有地,衣食豐足,那薄田費力卻欠收,許多人早都不願意耕種了。”

劉徵不解的問道:“這薄田良田因何區分?”

老者耕作了一輩子,自然最是熟悉,於是爲劉徵解釋道:“河水灌處,大多爲良田,雨水灌處,則多薄田。”

古代耕作多用河水,凡是河水能灌溉到的地方,由河水帶來的養分便能使田地變得肥沃,這便是古代田地肥料的基本來源。

第三百四十一章 漢昌急報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賈詡病倒第八百章 警示全軍第七百八十七章 重挫孟優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故友宣高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楊洪落敗第一百五十五章 鮮卑族滅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二將分歧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問策尋陽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樂進囑託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議殺司馬第二百三十章 以攻爲守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搶佔先機第五百四十三章 李肅毒計第六百零二章 星孛鶉尾第四百八十五章 韓遂心思第五十七章 怨牛輔三董喪命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再殺一場第六百三十四章 心狠如斯第一百五十章 鮮卑石室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程普掛印第九百六十九章 小妹獻舞第三百二十二章 駐守陽平第七十五章 圉縣猛將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追回夫人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落井下石第四百六十八章 何須來日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董蒙之死第五百二十五章 馬超練兵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次興兵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縱放北歸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頓首陳書第六百六十一章 荊兵暴起第八百零八章 李光請戰第四百一十四章 豫州刺史第六百五十五章 駐軍秭歸第九百一十章 城門迎客第三百七十四章 化險爲夷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伊闕告破第一百四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故技重施第一百二十章 荊州反應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周瑜吐血第六百九十章 龐統留書第六百二十八章 隆中再會第六百九十三章 猇亭夜談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魯肅阻兵第九十三章 百鳥朝鳳第九百九十章 張飛不忿第五百八十七章 楊秋讓道第三百一十二章 南鄭興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玩弄心計第九百七十八章 江東迷霧第八百五十章 辯證源流第八百七十六章 金蟬脫殼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復收下邳第一百四十七章 漁翁得利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襄陽會曹第五百六十三章 馬超請罪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紙上談兵第三十五章 荀彧諫言用賈徐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道義何在第九百三十六章 原因有三第七百八十七章 重挫孟優第六百一十九章 空手套狼第九百四十七章 藉機削權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次興兵第六十九章 虢亭追車第三百八十八章 只欠東風第二百九十四章 興霸投敵第七百三十三章 守節之志第九百章 刺客流言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馬岱疑兵第七百一十四章 王商告假第三百二十二章 駐守陽平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板楯出擊第六百八十七章 建號之事第三百一十九章 說降鄧芝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父城之辯第五十五章 獻金請降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故友宣高第七百二十九章 滇國之後第八百九十一章 留下馬超第四百七十九章 嶽婿鬥法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獄中說客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才知上當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張遼被困第三百一十九章 說降鄧芝第三十四章 死生禍福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相會陸口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以一敵八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痛失愛女第七百二十七章 成都解危第八百九十二章 分置三軍第五十一章 兗州賊起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諸葛出使第三百四十五章 雲祿見釋第一千零二十章 禮尚往來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夜會魯肅第二百四十五章 重振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