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厚裝甲?再加厚裝甲,車都要跑不動了,本來是一種全重7.2噸的卡車,被改成了戰車之後,全重已經達到了11噸了,要是再加厚裝甲,這車的重量豈不是要達到15噸了?增加到15噸,這車的速度就比人走路還要慢了,若是路面不好的話,那麼速度就更慢了。
“裝甲防護的問題,我們也先這樣,主要是能夠防住機槍和小口徑速射炮的攻擊。戰車最關鍵的還是機動性。如果沒有機動性的話,你要是說裝甲防護能力,裝甲列車防護能力豈不是比戰車更好?可是離開了鐵軌,裝甲列車就什麼都不是了。法國佬的裝甲炮塔防護力好不好?太好了,厚度三百毫米的裝甲鋼板啊,可是能動嗎?”施利芬元帥說道。
按照施利芬元帥的思維,戰車就是一種有一定防護能力,可以快速機動打擊敵人目標的武器。戰車的使用,應該是一種機械化裝甲騎兵,而不是慢吞吞的移動式堡壘。
“不錯,我們是可以把戰車造得更大更重,甚至可以裝上三百多毫米的巨炮,邊上再配備上機關炮和輕重機槍,造得好像一艘巡洋艦那麼龐大,可是這種東西上了戰場就只能慢慢的移動,遇上路面壞一點的,根本就動不了。”俾斯麥贊同了施利芬元帥的建議。
確實有人提出了一種陸地戰列艦的概念,那是一種重量達到1500噸級的超級重型戰車,裝備履帶運行,安裝一臺8500馬力蒸汽輪機,炮塔的裝甲厚度達到了300毫米,裝備一座雙聯裝305毫米炮塔,一座單裝128毫米加農炮炮塔,八門20毫米高平炮,兩挺15毫米高射機槍,車上還有密密麻麻的射擊孔,隨車的步兵可以從射擊孔內使用輕重機槍向外面射擊,這輛戰車上有車組人員120人,可以搭載一個營的步兵。
按照計算,得出的結論,這種龐然大物時速可達25公里每小時。
可是用腦袋想一下就知道了,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可能達到那麼快的速度,公路運行(姑且當成這玩意兒可以在公路上跑)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已經不錯了,越野速度?估計是零了,還有,有那麼結實的橋樑可以讓這種變態的戰車通過嗎?
另外,造一輛這樣的陸地怪獸,造價不知道要多少了,足夠製造目前的戰車一千輛了!一千輛目前這種戰車,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肯定比一輛這樣的怪獸強得多。
所以這種方案一提出來,就被俾斯麥和施利芬元帥否決了。
之後,德國人又提出了另外一種方案:一種重量達到70噸的重型戰車,裝備一門75毫米炮,一門20毫米炮和四挺機槍,安裝兩臺250馬力汽油機,車組成員12人,最大公路速度12公里每小時,最大越野速度8公里每小時,由於採取了履帶式,戰車可以爬上70%的坡度,可以越過四米寬的壕溝。
“這種東西,我覺得也不太合理,機動性還是太差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裝甲機械化騎兵,而不是龐大而緩慢的移動式堡壘。”俾斯麥說道。
移動式堡壘的機動性太差,價格也貴,造一輛這種70噸重的怪獸,也足夠製造出目前這種戰車20輛了,造50輛移動式堡壘的價格,足夠製造一千輛戰車!
是一千輛戰車厲害呢,還是五十輛移動堡壘厲害?肯定是一千輛戰車厲害。
隨後,這種德國戰車進行了機動式的測試,在測試中發現問題:一旦對手挖掘了壕溝、散兵坑,戰車就無法通過了;進入了鬆軟的地面,農田等地方,戰車也無法通行。這種戰車機動性優秀,也就是在公路上和好的地面,機動性才優秀。可是在戰場上,到處是壕溝、彈坑,戰車很難衝過去,還需要步兵先佔領對手陣地,再用工兵給戰車鋪路。
“我們應該要能夠讓戰車直接通過陣地,而不是多此一舉,讓步兵先佔領陣地,再讓工兵來鋪路。”施利芬元帥說道。
按照德國人的思路,戰車其實就是取代騎兵的一種高機動的車輛,自身生命力比騎兵要強,攻擊力也比騎兵強,機動性不輸給騎兵。
“可是我們的戰車裝甲還是有些脆弱了,只能抵擋5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75毫米級別的炮都擋不住。”有人說道。
施利芬元帥說道:“以前打仗,騎兵能保證零傷亡嗎?戰場上,能少犧牲我們的戰士就是勝利。我們一個人不犧牲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們可以想象一下,一旦幾千輛戰車向對手碾壓過去,給對手是什麼樣的震撼?不錯,對手是可以用火炮阻攔我們,可是火炮事實上也難以擊中高速移動中的戰車,而戰車自己也有炮,可以反擊對手的火炮。當我們三、四千輛戰車碾壓過去,損失個幾十輛到一兩百輛,卻能夠造成對手幾十萬大軍的潰敗,然後我們就能零傷亡的追殺敵人,這樣的戰損比,我們是不是遠低於敵人?”
當年的歐洲人都不知道,一種全新的作戰概念已經悄然出現了,就是戰爭發起的時候,首先以鋪天蓋地的轟炸機羣,去把對手的空軍全部摧毀在地面機場上,然後是重炮轟擊,轟炸機轟炸,之後就是鋪天蓋地的戰車碾壓過去,一路推進,對手迅速崩潰。當戰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到對手首都的時候,對手就投降了。
但是要研製出這樣一種快速突擊的戰車,機動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戰車可以越過壕溝,可以在鬆軟的地面行走,可以爬上矮牆,可以把面前所遇到的一切東西都給無情的碾壓了。
“履帶?”有人從之前被否決的幾條方案中得到靈感,“有了,我們可以把這種戰車改成一種履帶式戰車!”
“履帶式戰車?好,可以試試。”施利芬元帥同意了這名技術人員的提議。
但是輪式裝甲車改成履帶式戰車,可不是隻加裝一條履帶那麼簡單的事情,需要進行較大的變動。
“使用履帶的話,就已經不能用卡車底盤了,之前的方案,就全部白白設計了。”一名設計師憂慮的說道。畢竟那輛輪式戰車,凝聚了幾千名德國技術人員和上萬名工人一年多的心血,就這樣放棄了,任何一個人都會不甘心。
有人提出說:“其實我們的方案也不見得就白白浪費了啊,這種戰車雖然不能正面衝鋒陷陣,但是可以搭載步兵,也可以牽引大炮,我們可以把這些裝甲車的炮塔拆除了,把它們變成裝甲輸送車,用來運送士兵跟隨戰車一起前進,用來牽引火炮,這樣,這些車輛就不會白白設計了。”
“可是裝甲輸送車不需要那麼厚的裝甲,前部裝甲可以削減吧?削減一部分裝甲,可以增加搭載士兵的數量。”
隨後,技術人員和工人們對這種戰車進行了改造,前面的裝甲和兩邊的裝甲都削減了,前部裝甲削減到14毫米厚,兩側裝甲削減到10毫米,去掉了車頂的50毫米炮,保留了20毫米機關炮和兩挺機槍,裝甲車的乘員從五人減少到三人,一名駕駛員,一名炮手和一名通訊兵,裝甲車廂內可以搭載一個步兵班的士兵和他們的裝備,或是可以牽引一門火炮和炮組成員。
裝甲車的重量減輕了,這輛車的最大公路時速可以達到60公里,越野速度可以達到50公里每小時,但是就不具備有通過鬆軟土地和壕溝等方面的能力。
再對輪式裝甲車進行改造的同時,另外一批技術人員決定使用一種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把履帶式拖拉機改成一種履帶式戰車。
按照設計方案,履帶式戰車的重量不超過10噸,裝備一門40毫米加農炮,三挺7.92毫米機槍,乘員四人,最大公路時速爲50公里,最大越野時速爲35公里。
而且這種戰車的成本,不超過兩萬馬克。
德國人的履帶式戰車還在研製之中,輪式裝甲車也還未服役,蘭芳的BA-1裝甲車已經開始正式投產了。但是目前蘭芳暫時還沒有研製坦克的計劃,因爲暫時還用不上坦克。
陳新元得到了最新的情報:德國人正在研製一種新式戰車,履帶式戰車。裝備一門40毫米主炮和三挺機槍。
坦克!這就是坦克!德國人在搞坦克!只要這種武器出來,法國人的麥克馬洪防線就變成世界上最昂貴的廢鐵了!
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歐洲戰爭開練,滿天飛蝗般的斯圖卡轟炸機向法國撲去,法國空軍來不及起飛就被德國人全部炸燬在地面。接着德國人鋪天蓋地的炮彈砸了下來,緊接着德國人的坦克就碾壓進來了。一輛輛德軍坦克碾碎了鹿砦,碾倒鐵絲網,衝過壕溝,爬上矮牆,衝入法軍陣地內,機槍掃射,坦克炮轟鳴,法國人就是潰敗的下場。然後德軍突破一點之後,就長驅直入,直奔巴黎,法國人擋得住嗎?
“我們暫時不需要坦克,我們注重海戰,而不是陸戰。”陳新元不打算把寶貴的資金消耗在製造坦克上,他要的是軍艦和飛機,因爲他的目標非常明顯,永遠和美國人對抗下去。
當然了,墨西哥軍隊需要坦克,可是現在,坦克還未出現在戰場上,等坦克大顯神威之後,再研製坦克賣給墨西哥。
目前蘭芳給墨西哥提供的是BA-1裝甲車,這種裝甲車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生產,每天都有十輛裝甲車走下生產線,一個月的產量是三百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