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家園(二)

東北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在世界一片戰火紛飛之中,格外令人矚目或者說羨慕。

“一個貧窮落後的盟國,同樣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我們在加快戰爭準備的同時,進行必要的經濟恢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有更多的問題需要靠我們自己解決。”李華雄再向美國人解釋在東北的行動時說道;“數千萬的飢餓的農民和上億的人口,需要吃飯和穿衣,這些問題美利堅如果願意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自認也非常樂於接受。”

美國人不傻。平白養活相當於一個美國的人口,他們沒有這麼善良。既然這樣您自便吧!

東北的開發總是伴隨着戰爭而推進。每當中隊解放一個地方,就按照計劃儘快恢復這裡正常的生產生活。勤勞的中國人明白,靠自己的雙手才能過上安穩的日子。智慧的中國人在沒有外人折騰,也沒有內部折騰的條件下,在絕大多數時間內都領跑世界經濟。只要有喘息的時間,建設自己家園的熱情永遠都是最高漲的。尤其是那些被中隊從“人圈(juan,四聲,和豬圈牲口圈一個讀音。圈,是中國北方稱呼圈養牲口的地方。)”脫離非人待遇的中國農民,這種熱情足以感動世界上任何一個善良的人。

由於華北戰役的緣故,歷史上在長城沿線千里無人區的慘景,很快就被制止,並沒有大規模的爆發。但是,戰役結束,爲了防止特區對滿洲國進行滲透,日本在雙方停火線自己控制的一側,實施了比長城沿線變本加厲慘無人道的無人區政策。大面積的天地不需耕種,把中國人從村莊裡趕出來,集中生活在居住和條件極爲惡劣的“人圈”裡,日本人稱爲“集團不落”。

集團部落創於1933年11月,“乃是吉林省盤石縣參事官島升提出的成熟方案……”1934年12月3日又發佈了“建設集團部落公告”。1936年年末,建立“集團部落”400個,至1939年共建13451個。

“人圈”,有三個層次,一是“無駐禁作地帶”,在這個區域內不能有人住,不能耕作,是絕對的無人區。二是“禁駐不禁作”地帶,人不能居住,但可以耕作。三是人圈,就是把“邊境”地區的老百姓都趕到僞滿控制的區域縱深,一般三到五公里內建立一個村莊,用高十幾丈的圍牆圍起來,牆的四周有碉堡,根據大小設置1到3個門。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得早出晚歸。居民都辦有“良民證”,出入人圈必須憑證。大的人圈裡駐有日僞軍,有專門的居住區。老百姓只能在距離人圈方圓3至5裡內活動和耕作。如果出現在無人區內,被日軍發現則難逃厄運。

沒有經歷過那種連牲口都不如生活的人,很難想像人圈裡面的生活狀態。從人圈中解救出來的鄉親們血淚控訴侵略者的罪行和自己的遭遇。

“爲了把我們圈進人圈裡,日本鬼子先是放火燒房子,然後用刺刀逼着離開家,不從者就殺。”

“鬼子一上來就拆房子,用拆下來的東西蓋人圈。所有人都得修。不修不行。鬼子的刺刀抵着你,要跑就用刺刀挑了!”

“人圈的圍牆,地下用石頭砌成,上頭是夯土。村民中的青壯年,必須拼命幹活,稍微遲緩慢一點就會招致毒打。”

“走的時候什麼也不讓帶。鬼子不讓走出超過十里之外。圍着人圈十里以外的地都不讓種。地還是那麼點地比過去還少,成百上千的人住在一起,糧食哪兒夠吃啊!”

“哪有地方住啊!歌謠唱的好啊‘三間馬架房,四面沒有牆,冬夏都難熬,人人愁斷腸。’用荒草和三根樹杈子搭個馬架窩棚湊合着住。搭起來的窩棚,密密麻麻們的就像馬蜂窩。人呢,只能彎着腰進出,每個人連三尺寬的地方都沒有。再擠一點的就只能有的人頭朝裡,有的朝外,叉着睡。唉——那不是人過的日子,連牲口都不如。”

“鬼子們說什麼都給發,這是騙鬼呢?住在人圈裡,收的糧食得交給鬼子。你給他們是好糧食,他們發的淨是些發黴的高粱米,就這還不給夠。不夠怎麼辦,什麼都吃唄!野菜、早根、樹皮。孩子肚子漲的老大,肚皮都是透明的”

“火柴、鹽、洋土布倒是給發,就是少得可憐。一家人只有一身衣裳是很平常的事兒。沒法子啊!很多大姑娘小媳婦只能用鬼子們給的布拼一個坎肩兒似的東西,遮住(****),還有好多姑娘連褲子都沒得穿。沒褲子怎麼辦?在窩棚裡窩着。那時候,很多人在屋子地上挖一個坑裡,半人多深齊腰,來了外人,姑娘媳婦什麼的就蹲在坑裡,這坑叫遮羞坑。”

“臉?誰不想要臉啊!可是沒轍啊!人圈裡沒廁所,女人們內急的時候,不得不當着人解手(上廁所),到處都是臭哄哄的。離人圈兩裡都能聞見裡面的惡臭。”

“凍死的、餓死的、病死的沒人知道有多少。經常鬧瘟。一死就是一家子。哪兒有藥啊!大家在身上刮一刮打一打,是唯一的法子。”

“人圈裡每家必須門戶開放,夜裡不讓關門。其實也沒什麼門。鬼子漢奸們糟蹋女人是常有的事兒!”

“最怕鬧瘟。到了夏天,一害疫病,就是一家一家的滅門啊!沒錢治,沒藥吃,等死唄。人一死隨便扔的地方,敞開了扔,人死多了,活着的人就木了!”……

按照特區的要求,對每一個從人圈裡走出來的人,都要進行檢疫治療。發放生活必需品,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醫治他們身體和心靈的創傷。制定詳細計劃妥善安置,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特區根據東北的實際情況,利用大量的荒灘、溼地、撂荒的土地和林地,因地制宜建設大型的農、牧、林、漁業生產養殖基地。利用機械化大生產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安置從人圈中走出來的農民。由於他們已經失去土地、失去生產資料和基本的生活資料,對於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誰會反對呢?雖然小農經濟和意識左右了中國農民數千年,但是現在小農的基礎沒有了,經濟和意識自然就要讓位於生存。安置在這些大型生產基地的,還有退伍老兵及其親屬,自願或者被日本人逼着移民的朝鮮人,使他們變成從事農業工作的工人,而不再是離不開土地的農民。剛開始的時候,利用美援以及繳獲日本鬼子的帳篷,作爲臨時住所,隨着開發建設的進程,逐漸搬進各種過渡性住房。

漸漸恢復了體力的難民們,幾乎每天都在驚喜中度過。乾淨整齊的軍用帳篷,簇新的被褥,簡單但是潔淨的生活用品,帶給他們對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不論大人孩子,都免費注射各種各樣的疫苗。孩子們還有免費的書讀。各種各樣新奇的東西,不斷涌入他們的生活之中。雖然還是集體居住,多數是還幾家人共用一個帳篷,但是女人們再也不用遮羞坑,再也不用當着人解手。尊嚴也是需要用實實在在的物質才能支撐。

隆隆的機器聲從起牀到入睡,每天都在忙碌。好奇的難民們很快發現了有意思的事。這裡沒有大牲口,取代牲口耕種的是那種外形很像日本鬼子那種令人害怕的烏龜殼,不過沒有嚇人的大炮和機槍。在地裡拖着大號的鐵犁犁地。鋥亮的金屬犁片,在烏龜殼的拖拽下,將肥沃的黑土翻上來,向一片片水波紋。一眼望不到頭的地就那麼幾下子就弄好了。

原來,特區把逐漸淘汰的盜版鬼子坦克以及繳獲的正版坦克,拆去炮塔和武器進行簡單的改造之後,當作拖拉機投放到各個大型農場。這些薄皮坦克打仗差了那麼一點意思,當拖拉機還是有綽綽有餘的。此外,特區的農機公司,在接受了日本人生產農用機械的企業之後,立即擴大了生產規模,加班加點地生產。畢竟不能總用坦克當拖拉機使,這傢伙太廢油了。

剛剛轉變爲農業工人的農民們,雖然暫時沒完全弄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人家對咱這麼好,再不好好幹活還是人嗎?怎麼回事兒?怎麼到了月底還可以領“工資”(剛開始是實物主要是糧食和生活品,只不過比實際需要多出一倍。原有的部分是賑濟,多出的部分則是工資)絕大多數人剛開始都以爲是“白乾”,其實也不算白乾,人家不是給糧食了嗎?還有住的鋪的蓋的穿的用的,打針吃藥孩子上學都不要錢。隔三差五還給放,那叫什麼來着?對了叫電影。這日子做夢都沒想過。現在又給了工資,這生產積極性能不高嗎?但是,特區的人是清醒的,更是冷靜的。

“什麼叫‘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王天浩向特區人代會,解釋特區對待難民的政策的時候說道:“相對於人的‘物質文化需求’來說,‘社會生產’永遠都是落後。人的是無止境的,它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增長,也就是所謂得隴望蜀。一個飢餓難耐並與死亡的人,你給他一個餿窩頭,他能年你一輩子好。你總給他吃這個,這種感念就淡了。後來,他發現你居然在吃饅頭,他就會不平衡,然後恨你爲什麼不給他吃饅頭。這是非常現實的事情。當然這個比喻可能不恰當,不過道理一樣。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政府部門應該做的必須做的,但是,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習慣性的把政府應該做的當作一種恩典,一種賞賜。政府也願意把自己該做的事情,當作賦予老百姓天大善舉和賜予。於是,農業工人們在心存感激之情的狀態下爆發出來的生產熱情是不正常,不是一種正常的可持續的精神狀態。因此,我們應該以經營現代企業的方式,管理這些國有農業生產基地。用嚴格的制度,規範的管理,防止未來出現的大鍋飯現象。惰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惡行之一,制度和規範就是防止其滋生和蔓延的最好方式。”在王天浩等主觀經濟事物的精英們的努力下,農業基地漸漸從賑濟、福利的性質迅速向正常的企業化經營方向轉變。

以生產基地爲中心,特區設立了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動員城市內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和在校生,參與進來。既有發展國民教育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百年大計教育爲本等動人的口號,又有精神方面的鼓勵和物質方面激勵。他們所獲得的薪金與城市工作相同,並有額外的補助。

“我們不僅要使教育工作者,保持遠高於國民平均收入水平,而且更要擺脫教育工作者的收入,由其所在學校的所謂‘效益’決定的現象。”沈險峰對教育的重視在特區是出了名的,一談及教育他就像一名鬥士,而不像一名所謂的學者科學家“我們的核心思想就是還教育的公益性質。學校的經費,教師的薪金由政府統一發放。對在校教師實行輪換制度,從根本上根除教育產業化和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在現階段可以給予邊遠困難地區教師的額外的補助,但是這隻能作爲一項臨時措施。教育產業化絕對是對教育事業的玷污以及對從業人員的侮辱,更是政府不作爲的典型。試想教育工作者每天都生活在窘迫的邊緣,如何安心教育工作。貧窮是萬惡之源,在教育上體現最爲明顯。教師會因爲貧窮,而挖空心思掙錢,學校會因爲貧窮變本加厲苛刻學生。孩子們,我們的下一代被這樣的學校和一羣每天都要爲五斗米折腰的教師培育,能是一個什麼結果?急功近利和浮躁是最輕的後果。”

沈險峰在接受質詢的時候,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五千年風雨生生不息,不是在於我們多麼強大,歷史上我們被外族入侵的歷史比比皆是。我們只所以能夠成爲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文明就在於我們的文化。文化需要傳承,教育工作者正是傳承我們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力量。爲往聖繼絕學才能爲萬世開太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強調也不不過分。我們想到美國,首先想到他們的發達強大以及他們標榜的所謂民主自由,但是這些東西,在沒有到過美國,沒有融入到美國社會之前,只是我們腦海裡的詞彙。我們怎麼對美國會形成這種印象呢?美國的商品、電影、音樂、文學、藝術、飲食、服裝、時尚等等,這些東西背後都蘊藏着美國的文化。美國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並接受美國和美國的文化、理念。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看的時候你會哈哈大笑,看過之後你會很自然的覺得美國人很可愛很可親。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沈險峰的堅持和不懈努力下,解放後的東北教育事業,獲得了政府的大量資金支持。王天浩履行了他當初對沈險峰在教育方面的承諾,全力支持整個“大特區”的教育事業。學校開學,永遠是人心安定社會穩定的最好標誌。

於此同時,特區軍情、國安、公安、民政等部門,系統的對人圈,以及人圈內父老們的苦難,通過文字圖像等方式詳細記錄和統計,以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爲控訴日本鬼子的罪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對看守他們的日僞軍的人數、番號、姓名,全力以赴落實清楚。

“在這方面,我們堅決要向猶太人好好學習!”韓龍城、徐華東兩位負責情報和安全的大佬,看着堆積如山的材料罪證,親眼目睹同胞父老姐妹的重重苦難,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憤怒。“凡是參與構建人圈的人,不管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朝鮮人,不管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執行者,不管他們身處何地,只要還活着,一個都不能放過。他們必須用以生命的代價,爲自己的惡行負責。死了,也要把他們的罪行公諸於衆。”

逮捕、追殺戰犯的工作,一直持續了一個世紀。畢竟能過一百多歲的人太少了。在最大的數個人圈建立博物館,將人圈的史實分別列入語文和歷史兩類教科書,讓世世代代的中國銘記民族的災難與恥辱。

第241章 遠征(五)第139章 長江(四) (1)第444章 刺痛(二)第267章 孤城(八)第195章 攻防(七)第175章 衝突(八)第394章 迴歸(十四)第57章 絞殺(一)第22章 思謀(一)第392章 迴歸(十二)第62章 絞殺(六)第282章 猛料第92章 風雲(一)第41章 老兵第269章 孤城(十)第96章 大戰(一)第406章 迴歸(二十六)第298章 殺戮(十六)第290章 殺戮(八)第439章 分治(四)第383章 迴歸(三)第77章 呼吸(十五)第59章 絞殺(三)第34章 算計(一)第400章 迴歸(二十)第373章 妥協(一)第25章 東線(二)第194章 攻防(六)第40章 報復第173章 衝突(五)第341章 南進(十七)第385章 迴歸(五)第398章 迴歸(十八)第312章 暗戰(一)第412章 準備(三)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446章 刺痛(四)第82章 收官(二)第56章 斷尾(三)第298章 殺戮(十六)第193章 攻防(五)第279章 “意外”(二)第361章 鏖戰(十四)第425章 南方(六)第385章 迴歸(五)第132章 大師(二)第326章 南進(二)第361章 鏖戰(十四)第218章 諸馬(四)第117章 華北(五)第301章 殺戮(十九)第13章 序幕(二) (1)第130章 風波(二)第377章 謀定(三) (1)第127章 秘密第16章 利刃(一)第86章 收官(六)第359章 鏖戰(十二)第212章 策對(二)第282章 猛料第237章 遠征(一)第6章 阻截(三)第115章 華北(三)第356章 鏖戰(九)第174章 衝突(七)第322章 家園(一)第144章 火併(一)第284章 殺戮(二)第76章 呼吸(十四)第262章 孤城(三)第46章 狡兔第231章 西進(四)第74章 呼吸(十二)第265章 孤城(六)第414章 準備(五)第299章 殺戮(十七)第5章 阻截(二)第99章 大戰(四)第106章 大戰(十) (2)第133章 大師(三)第228章 西進(一)第314章 暗戰(三)第83章 收官(三)第130章 風波(二)第446章 刺痛(四)第340章 南進(十六)第391章 迴歸(十一)第338章 南進(十四)第406章 迴歸(二十六)第273章 孤城(十四)第331章 南進(七)第69章 呼吸(七)第300章 殺戮(十八)第313章 暗戰(二)第174章 衝突(七)第91章 改變(四)第268章 孤城(九)第71章 呼吸(九)第157章 綢繆(四)第354章 鏖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