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

學藝

端午節的前夜,鄭應纔將徒兒叫到了房間,開始了技術傳授的第一課。

鄭應才正襟危坐,張支雲端端地站立在師傅的面前,傾聽師傅的訓導。

“你知道這一年來我爲什麼讓你跟上大人幹活嗎?”鄭應纔開口問道。

“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張支雲老實地說道。

“釀酒的過程需要一年,從制曲開始,清蒸下沙、混蒸糙沙二次投料到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嚴謹的。從去年的端午節到現在,我是特意讓你到燒房和大人們一塊幹活,就是想讓你先親身瞭解一下燒酒的整個過程,爲以後學藝奠定一些基礎。你沒有嫌苦,幹活很賣力,也很有心眼,這很好。”鄭應才換了一口氣接着說道:

“燒酒的季節性很強,必須嚴格按照節氣進行操作。端午採曲、重陽下沙。端午節到了,今年的釀造又要開始了,燒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踩曲。你知道爲什麼要端午踩曲嗎?”

“不知道。”張支雲老實地回答道。

“制曲的季節性非常強,必須是在炎熱的夏天進行。因爲夏季氣溫相對較高,又陰雨潮溼,空氣中溼度大,細菌、黴菌、酵母等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繁多,生態活躍,對於制高溫大麴極爲有利。”

“白酒的香味成分,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微生物在酒香味成分形成的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制曲溫度,帶來的微生物羣系也不一樣。溫度高、適溫寬,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多,產生的香味物質和香味的前驅物質也多。因此,端午採曲便成爲定律。”

“明白了。”張支雲點頭應道。

“你知道燒酒所用的原料嗎?”

“知道,小麥、高粱和稻殼。”

“好!有心眼。制曲用小麥,下沙用高粱。我告訴你,燒酒除了技術之外,原料也是很重要的,小麥和高梁必須是用質優的,澱粉含量要高。”鄭應才換了一口氣接着說道:

“釀製醬香型白酒所用的小麥和高梁只有咱們這兒出產的最好。古人云:“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貴州下雨如過冬。”咱們這兒緊挨着四川,地理位置很特別。獨特的高原氣候,既不同於寒冷的北方,也不同於炎熱的南方。冬小麥既經受了高原冬日的寒冽,又經受了高原太陽的暴曬,所以小麥粒大而勻,長得飽滿豐實腹溝深且澱粉多,高梁扁圓結實幹燥,呈黃紅色,粒小、皮薄、肥大。因此,原料必須要採用本地出產的。”

看着聚精會神的小支雲,鄭應才接着說道:“在端午節的時候開始踩曲。先將小麥粉碎,加入曲母,攪拌均勻,踩成一塊一塊的磚形,嚴格按一定程序堆積,既不緊壓,又不使通風。然後按照一定形式進行堆放,用潔淨的穀草做間隔和覆蓋,保證溫度始終保持在62℃ 上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曲裡的雜菌纔會極少極少。”

“老話說:‘重陽釀酒滿缸香’。 制曲從端午節開始,到重陽節的時候,就必須開始準備下沙的料——生沙。將高梁磨碎便是‘生沙’。然後用100℃以上的水將生沙浸泡一晝夜後,便進行上甄蒸煮,蒸出來的高粱破粒即爲‘熟沙’。蒸煮好後,將熟沙攤到地板上攤涼,涼到40℃時加入曲母,拌勻起堆,進行堆積發酵。一般情況下,熟沙堆積發酵三天,而後下窖,密封。在窖裡發酵一個月,發酵好的熟沙叫做‘下沙’。”

“好了,今天就給你說這些,說得多了你記不牢。把我今天給你講的一定要牢記在心裡。”

小支雲目不轉睛,正全神貫注,師父的話卻結束了,小支雲趕忙連連點頭。

離開師傅的屋子,張支雲反覆回味着師傅所講的一切。因爲心神入迷,竟然碰到了路旁的樹上,兩眼冒着的火星才使他回過神來。

端午節一大早,張支雲便跟隨師父和師父的助手廖眼鏡一起向酒坊走去。

廖眼鏡是酒坊掌櫃薛向成的女婿,這個小夥子仗着岳父是酒坊掌櫃,對工作滿不在乎,更不願吃苦學技術,整天吊兒郎當。鄭應才心裡對這個孩子很不滿意,但又不想多說什麼。不是老師傅不負責任,主要是因爲廖眼鏡是掌櫃的女婿,加之廖眼睛只是他的助手,不是拜過師的徒弟,因此,他覺得不好去嚴格管教。不能嚴格管教還不如不說,只有湊合着往下幹。之所以要湊合,不僅是因爲廖眼鏡是薛向成的女婿,還有另外一個客觀原因:廖眼鏡多少有點文化。到酒坊來做工的都是沒有文化的窮苦人,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也只好將就着帶着廖眼睛湊合着幹。對此,鄭應才一直耿耿於懷,總想能有一個機會給自己培養一個好助手。自張支雲這個聰明好學的孩子拜師以後,鄭應才心裡的那塊石頭總算落地了,他盡心地把自己的一生所學教授給自己的這個乾兒子。

也是心情愉快,鄭應才一改平時的沉默寡言,進了酒坊以後,便拍了一下張支雲的腦殼說道:“你狗日的可不要給我半途而廢,老子要把你教好!”

可能是興奮的原因,鄭應才的這一拍好像狠了點,張支雲的眉頭微皺了一下,但他的心裡卻是甜滋滋的。

開始操作之後,鄭應才便先詳細地給張支雲講述制曲的原理和方法:

“茅酒的曲母是傳統的醬香型高溫大麴,以小麥爲原料,以稻殼爲輔料。其生產工藝流程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生料製作、開放製作。生料製作是茅酒大麴培養和產品質量的關鍵所在,小麥自身所帶的菌及環境微生物在製作時共同作用,由此而部分形成茅酒制酒生產的產香、產酒功能菌和茅臺酒香氣、香味的前驅物質;開放式制曲最大限度地網絡了環境中的微生物,以增加大麴培養過程中微生物的總量。”

“二是堆積升溫、自然培養、季節性強。茅酒大麴的生產季節性很強,必須是伏天踩曲。因爲夏季氣溫高、溼度大、空氣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多又活躍,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對於高溫大麴極爲有利。”

“大麴培養的條件是自然的過程,整個培養過程的溫度變化完全是自然控制。曲房要自然通風,曲塊堆積時要採用橫三豎三的形式交錯堆積,這麼堆積易排潮也易保溫。曲塊之間加一些稻草以調節溫、溼度,然後在四周及頂部加蓋稻草保溼、保溫。”

“在大麴培養期間,品溫達到60℃以上的時候要進行第一次翻倉,一週後再進行第二次翻倉,以降低品溫並使曲塊發酵均勻。”

“三是高溫制曲、培養週期長。因爲高溫曲中有大量的耐高溫細菌,幾乎沒有酵母菌。曲母培養不但品溫要高、培養時間也要長,曲磚要經過40天品溫高達60℃以上的培養。

“拆曲將曲塊轉入幹曲倉後,還要存放半年以上,才能投入生產使用。通過存放曲塊的自然乾燥,酶活力降低,曲塊香味增加。”

“四是成曲黃、白、黑,糖化力低。在制麴生產過程中因曲醅的品溫不同,自然形成了黃曲、白曲和黑曲。白曲品溫較低,是發酵不徹底時形成的,但其糖化率相對較高;黑曲品溫過高,是因曲塊燒壞而形成,糖化率低並有糊苦味;以黃曲最香,質量最好,所佔比例最高,達80%以上。”

……

講解完後,鄭應才便在制曲的過程中一邊操作,一邊給徒弟教授。從小麥粉碎,到踩成一塊一塊的磚形,然後用潔淨的穀草做間隔、覆蓋,鄭應才手把手地教張支雲進行操作。聰穎的小支雲因爲去年曾參加過踩曲,很快就進入了角色。

看着逐步進入角色的愛徒,鄭應才心裡很滿意,不斷地給徒弟灌輸一些釀酒的要領:

“茅酒燒酒工藝的要領是三高,即: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因此,茅酒大麴在發酵過程中溫度必須達到63℃,要比其他任何酒的制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

能有機會在大師傅手下學藝,這是老天的恩賜,張支雲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在這段日子裡,他一絲不苟地認真學習,在師父口口相授和手把手的教授下,他很快就把制曲的要領都掌握了。

重陽節來臨,清蒸下沙的時候到了。師傅便開始逐步把下沙的要領教給支雲:

“下沙時使用總投料量的一半,經潤糧到配料,然後上甑蒸糧,繼而下甑潑量水。”

“下甑以後進行攤涼,取出酒尾後再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最後開窖取醅。”

師父一邊講解程序,一邊教他開始進行實際操作。每一個環節,師父都要一邊操作,一邊給徒兒講解原理:

“先在糟醅中放進百分之十的曲母進行攪拌,然後進行堆積發酵,這叫開放式堆積發酵。”

隨着糟醅堆子的封起,師父繼續教導他:

“爲什麼要進行開放式發酵呢?是因爲開放式發酵能充分網絡空氣中的微生物,參與到酒醅的發酵過程中。咋看表面很平靜的醅堆,其實堆子裡面的溫度卻能很高,能高達50℃左右,只有高溫,才能讓微生物更加活躍地參與到堆積發酵的過程中去。”

“開放式發酵糟醅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而有氧發酵釋放熱量比厭氧發酵釋放的熱量多得多,因此外面糟醅發酵比裡面的糟醅快。”

“氣候溫度最能影響開放式堆積發酵。”

“一次酒堆積發酵時間最長,最主要的因素是,一次酒的生產廠房溫度是全年生產最低的輪次。”

“開放式堆積發酵與輪次有關,下沙堆子溫度出面比較快,主要的因素是下沙堆子的通透性最好,一般情況下堆子通氧條件越好發酵速率越快。”

“糟醅的水分、酸度影響堆積發酵的速度,後期輪次堆積發酵溫度出面比較快,主要因素除了溫度比較高之外,還有兩個主要因素是水分、酸度都比較高,而酵母菌的生長繁殖是需要一定的溼度和酸度的。下沙輪次中一甑拌8-10%的母糟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增加原料酸度。”

“起堆、跟堆溫度影響堆積發酵的速度,爲了縮短堆積發酵的時間,應提高起堆溫度來縮短堆積發酵時間,一般情況下,起堆溫度達到40℃。要注意跟堆時的上堆溫度,需低於未跟堆時堆子的表面溫度,否則堆子可能就會出現包心、腰線等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降低跟堆上堆溫度和跟堆速度來控制,以免造成腰線。溫度出面的時候,下造沙頂溫53℃達到下窖是比較合理的,頂溫、中溫、底溫依次遞減。”

“起丟堆間隔時間、堆子大小影響堆子堆積發酵時間的長短,起丟堆間隔時間越長、堆子越大,堆積發酵時間越長。”

在開放式堆積發酵三天以後,鄭應才便給張支雲傳授如何掌握下窖的時間的有關技術。他一邊講解,一邊用手伸入堆中,試其堆溫,撲一把,一捏,知其溼度;一看,觀其色澤。然後告訴支雲:“人的正常體溫一般爲36度到37度,手插入糟堆之後,略有燙手便是40°左右。一般情況下,上溫爲40度左右,中溫爲35°左右,下溫爲30°左右。”

“等達到下窖的標準符合理想的要求時就入窖進行封閉式發酵。入窖前,要先用尾酒澆潑窖底和四壁,然後再將糟醅入窖,最後和泥密封。”

“封窖很關鍵,密封蓋子都是用窖泥來封,因爲用窖泥封有利於原料接觸天然微生物。在原料和封窖泥之間用稻殼隔開,目的是防止泥土污染原料。但這樣做卻帶來了泥土混有稻殼而不能再次使用的負面影響。封窖以後要經常檢查,看是否漏氣和燒包等。”

張支雲只怕聽漏師父的講解,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盯着師父的嘴巴和手。

一個月之後,第一次發酵結束了,要開始進行第二道程序混蒸糙沙了,師父告訴支雲:“混蒸糙沙時用熟沙、生沙各半進行攪拌,攪拌上甄。經過蒸煮、攤涼,然後經過灑酒尾、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纔算完成。”

師父講完混蒸糙沙的程序之後,便開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教他進行操作。

混蒸糙沙一個月之後,鄭應才便引導徒弟將混蒸糙沙的醅料上甑,開始蒸酒。蒸煮結束之後,鄭應才就開始繼續教授:

“這一次蒸出的酒爲一次酒,取出的酒一般分爲三個典型體:窖底香型、醬香型和醇甜型。出於窖底的叫窖底香型,醬香是構成茅香型白酒的主體香,成分複雜。醇甜型是構成茅香型特殊風格的組成部分,味是甜的。”

“蒸煮過的醅料叫熟糟。這個熟糟要經過打溝攤涼、撒曲、堆積。”師父一邊指揮工人幹活,一邊給徒弟講解。

“發酵三天溫度達到標準後下窖、封窖發酵。發酵一個月後開窖取醅、上甑蒸酒便可完成一輪作業。”

“每一輪次都是這樣,先後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進行7個輪次的陰發酵,取七個輪次的酒,纔算完成釀酒的全部過程。經過七次取酒後的酒糟叫丟糟,就丟棄不再要了”。

“七次取出來的酒酒質各有特點,要分質貯存,三年後進行盤勾。盤勾後再貯存一年,經微調後才能算是能出售的酒。”

在每一次取酒的的時候,師父總要讓張支雲進行品嚐,問他有沒有酸味,有沒有苦味。

除了口口相授釀酒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指點之外,在釀酒的過程中還會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爲什麼有時候會出現局部偏酸的現象? 局部偏酸應該如何處理?師傅都會給小支雲講清道理,教會他處理問題的方法。當然,張支雲也常因爲操作不到位或操作失誤經常被師父打“殼鑽兒”(茅臺方言“敲打腦殼”)。但師父每次敲了他殼鑽兒之後,總會說道:“你這個小子,認不到字,還不專心學燒酒,這怎麼能行呢?以後你還要靠這個吃飯嘛!”

老酒師鄭應才高超的釀酒技術,傳承和發展了醬香型白酒的高位品質,“成義燒房”生產的茅酒在當時聲譽極高。但是,由於本身設備和客觀條件的限制,老酒師的能量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茅臺酒的潛力遠遠不能挖盡,產量一直上不去。而社會的需要卻在逐年增加,一直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局面。在周西成擔任貴州省長期間,茅酒是他外交手段的一項重要內容,他每年都要上千瓶的茅酒作爲禮品,送給南京**及川、桂、粵等省的要員。僅他一人每年就要拿走成義燒房的九分之一總產。抗日戰爭爆發以後,貴州成爲西南交通的中心,整個社會都對茅酒有了更大的需求。面對這種情況,華問渠屢次想把成義茅酒產量提高,但那時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文通書局的書籍出版上,沒有把主要精力轉移到茅酒的生產上,只是電催薛相臣加強管理,抓緊生產,提高產量。

本來茅酒的供銷矛盾就很突出, 1944年的一場火災幾乎毀掉了成義燒坊。這場大火燒得太兇了,酒坊被焚,地面建築大半都變成了瓦礫,生產全部停頓。

酒坊是絕對禁菸的,火種管理也很嚴格,這場莫名其妙的大火把薛相臣搞得狼狽不堪,儘管費了很大的勁,也沒有查明失火的原因。這麼大的事故薛相臣哪敢怠慢,趕緊將火災情況向遠在貴陽的華問渠進行了報告。華問渠很大度,沒有責怪薛相臣,只是電示:“迅速籌款恢復,並藉此機會,擴大生產設備,以年產四萬斤爲指標。”

這場大火燒燬的多是酒坊、住房和伙房等地面建築,酒窖沒有受到破壞。接到華問渠的電報之後,薛向臣一邊尋找工匠,組織全場工人進行災後重建。一邊籌集款項,準備擴大廠房規模。

酒的年產量要達到年產四萬斤以上,不僅廠房要擴大,酒窖、甄子等基本設施都必須增加。釀酒設施的建造是其他人無能爲力的,這個活當然地落在了大師傅鄭應才,二師傅肖青海和張支雲三個人的肩上。建酒窖、做甄子,這些活都是張支雲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技術活兒,但這對於他這個酒坊學徒來講,無疑是一件難得的好事。這樣一個學習的好機會的確太難遇到了。

在建酒窖的過程中,鄭應才一邊指揮挖窖,一邊告訴張支雲建窖的原理和方法:“窖池發酵是燒酒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窖底要用紅土築,窖底下面要有排水溝……。”

經過一番辛苦,酒窖由原來的12個,增加到了18個。

酒窖做好了,便開始做甄子。鄭應才告訴徒弟:“做好甄子的關鍵是選石條,石材以紅砂石爲最佳……。”

爲選上好的石材,鄭應纔不顧年邁體弱,親自帶上肖青海和張支雲到山上去選材。由於選材精細,上好的石材保證了成義燒房甄子的質量。

經過一番努力,新廠終於建成了,重建的酒廠比原來大了許多。

酒廠的規模擴大了,生產的任務也更重了。也是因爲老酒師抓得太緊,這一年的華茅酒產量大幅度上升。酒的產量就達到了四萬二千多斤,創下了成義酒坊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