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

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

在朱由檢手中、這是一份戶部關於遼東軍餉的財報,但其中的內容卻讓人瞠目結舌。

自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到泰昌元年九月,支出1051萬5723兩。

算下來,就是30個月,平均每個月35萬兩的支出。

按照邊軍兵一員、年12兩,而在京衛所無家小者僅有5.6兩的軍餉來算,僅僅遼東一鎮,每個月支出的軍餉就能養35萬大軍。

當然、軍餉不能這麼算,畢竟培養新軍的各種裝備是十分昂貴的。

按照《紀效新書》中培養三個車營需要10萬兩白銀來算,一個車營三千人、三個車營九千人,那麼每年十萬兩的支出並不高。

每個月35萬兩,一年就是420萬兩,哪怕考慮到通貨膨脹,物價翻倍,但420萬兩,也足夠養21個車營,也就是63000名新軍。

這還是用戚繼光的標準來培養的新軍。

如果這樣的軍隊出現在遼東戰場上,別說能不能守住遼東,就連建奴的祖墳都能給他揚了!

花了上千萬兩銀子,卻培養出了一支無法和後金正面野戰的軍隊,朱由檢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遼東沒有足夠的地方財政養活軍隊,就只能靠其他地方轉移支付,而這個目標就放到了皇帝的內帑,也就是內承運庫上。

朱由檢這一番話,立馬讓他們少賺了二十幾萬兩,任誰都不會高興。

這四百萬兩的缺口,只有靠皇帝的內帑填補。

可這樣操作後,卻需要戶部和兵部再拿出一筆錢去買糧食,只因爲明末的低溫期,北方糧食產能不足。

“那遼東鎮、在永樂年間不過駐守七八萬人,眼下卻駐遼兵九萬,客軍七萬,輜重民夫十萬,總計二十六萬。”

但沒有人會這麼做,也沒有人敢這麼做。

崇禎時期就有一個沈廷揚主張走海運,前期也爲北方省下了幾十萬兩,不過那是崇禎已經把官員殺怕的情況下。

原因就是一羣言官只知道爭吵,卻拿不出任何一個減少遼東軍餉的方法。

那二十六萬遼東兵馬,大半部分都是缺額,被遼東當地將領拿來賺錢的東西。

那漕糧走漕運,還要被官員小吏攔吃卡拿,三百多文的糧食運到北方,價格飆漲。

表面上,言官們說的是漕運兩岸百萬民夫需要漕運討生活。

“自然是有的……”朱由檢苦笑,他感覺他把這些事情說了之後,遼東當地的軍門會恨自己入骨。

“另外再免去石柱需要繳納的貢金,並免賦稅三年。”

他不可能看着朱由校貼錢去做這件事情,戶部讓朱由校犒賞,實際上就是趕緊還欠響。

“臣弟聽聞、石柱土司秦良玉派遣了其兄秦邦屏、其弟秦民屏前往遼東支援,眼下已經行軍至洛陽。”

但是這欠響發下去容易,能不能到九邊士卒手上就難說了。

並且就算如此,沈廷揚還是遭遇到了天津衛、山東等地的官員威脅。

“臣弟的建議是、兵在精不在多,加上遼人從軍者,往往不到一月就會北逃,因此可調客軍駐守,想必熊廷弼也是這麼想的。”

因此朱由檢想了想後、纔開口道:

但朱由檢面對朱由校的話,還是繼續說道:

同一時間,遼東一石糧食一兩,南方江浙一帶或許才四五百文,湖廣只有三百多文。

遼東自從高淮亂遼之後,遼人對明朝普遍不信任,寧可投靠蒙古和女真,也不願意在遼東屯墾。

實際上、這裡面可以貪污的銀子,是每年數以百萬計了。

“不過怎麼發響、這是需要商討的事情。”

朱由檢知道這事情怎麼做,但是他卻不能自己做,而且他也沒有信得過的官員去做。

不過內庫大多數時候都需要補貼朝廷,例如朱由檢老爹朱常洛剛上臺就從內帑撥兩百萬兩填補九邊軍餉。

明朝皇帝的內帑,每年收入是六百萬兩,佔據明朝財政的30%。

沈廷揚眼下不過是一個還在家中苦讀的學子,朱由檢也沒有辦法讓他去做這件事。

“這些人馬,人數雖多,戰鬥力卻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餉,真正遇上戰事的時候,就會遇到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

“如此一來、這舉措能爲朝廷省下最少十六萬兩的銀子。”

“石柱土司的土兵,雖然人數只有三千,但是戰力斐然,當催促他們前往遼東,駐紮瀋陽。”

熊廷弼麾下的遼東鎮,每年所用420萬兩,有近三分之一都是花在了糧食上。

“好!”朱由校好聞邊軍事宜,中午的時候被方從哲他們說着各種事情,吵得不耐煩搬到了幹清宮。

由此、他看朱由檢也不由更加順眼了,心中更是問道:

“弟弟說的這個方法不錯,可還有其他的方法調換遼東鎮的兵馬?”

“省下的三十萬兩,完全可以撥十萬兩,以石柱土兵爲客軍,每一士卒每年二十兩的軍餉讓其駐守瀋陽。”

解決的辦法也有,那就是直接從湖廣買糧,沿長江走海運直接抵達遼東。

他當然知道爲什麼會花費這麼多錢,原因只有兩個字“糧食”。

“臣弟以爲,發響以昭告天下和邊防士卒,傳遞皇兄對他們的重視,這是應該的,並且不能少,只能多。”

“兵部調遣支援遼東的兵馬中,還有一支浙兵,是戚少保侄子戚金在聽聞薩爾滸開戰時,出山所訓練的新軍。”

這是萬曆留下的鍋,這件事情導致了遼人北逃,三百萬遼人無法養活定額軍隊只有六萬的遼東鎮。

“如此、瀋陽原先駐守的三萬人馬,可以裁撤老弱,只留五千人馬,每年便可以省下三十萬兩。”

卻不想、這被朝中臣工吵得熱火朝天的事情,居然這麼簡單就被自己的弟弟解決了。

自從努爾哈赤起兵後,明朝在遼東鎮投入的銀兩,等於其他八鎮加京營的總和。

“雖然是新軍,但戰力不弱於石柱土兵,人數更是有四千人。”

“他們善於防守,也善於進攻,如果能調往遼陽,那麼完全可以將遼陽當地的兩萬兵馬裁撤。”

“這兩萬兵馬的軍餉,可以爲朝廷省下二十四萬兩。”

“哪怕浙兵一人二十兩來算,加上將官、輜重,頂多十五萬兩支出,因此可以爲朝廷省下九萬兩銀子。”

(本章完)

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57章 解決兵員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357章 缺銀子的大明經濟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55章 抵達燕山大營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29章 御馬監的家底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564章 西征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國策第75章 回京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40章 摸着弟弟過河第77章 野心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76章 浙黨勢大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490章 師徒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65章 番外篇(十三) 百姓康悅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99章 後記(十九)平叛援明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第112章 落幕第529章 爲兄消瘦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136章 出塞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場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64章 孜孜不倦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99章 爭鋒相對第135章 打得一拳開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26章 收拾內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