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精銳,第七協旅長陳光遠,連滾帶爬地跑到孝感,向鎮師長,上將軍王遇甲哭訴,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得個昏天黑地。
第七協旅的慘敗,王遇甲也是吃驚不小啊,沒想到革命軍竟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讓他目瞪口呆。
王遇甲,本就是湖北武昌人士,日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畢業,跟愛新覺羅-良弼等人是同班同學,他也是第一次遭遇到這樣的慘敗。
陳光遠的協旅被打殘了,王遇甲手下只有一個步兵協旅和一個炮團,他都不敢再戰了,要是明天再被打殘,那他就成了光桿司令了呀。
瑪的,好不容易爬到鎮師長這個位置,多不容易啊,兵卒就是他的本錢,人馬打光了,他就是一堆臭狗屎,也就沒了任何價值。
這點,王遇甲心裡非常明白,所以,他連夜騎馬趕到信陽,在馮國璋面前跪着哭訴,同樣是眼淚鼻涕一起上,說啥都不願再戰了,請給他第四鎮師留點種子啊。
剛好,漢口劉家廟之戰,也讓清軍損失六千餘,還包括北洋軍的兩個炮營,馮國璋也不好意思,一味去責怪王遇甲無能什麼的,整個作戰計劃都是軍司令部制定,由他簽發。
就這一天,漢口和漢陽兩邊戰場合計,讓清軍損兵折將九千餘衆,其中七千人馬,竟都是北洋嫡系,這個結果相當於割了馮國璋的一大塊肉啊。
遠在北京的袁宮保,正準備從奕劻手裡接過內閣總理之位,突然聽到湖北前線傳來的電文,讓他大吃一驚。
不是剛開始的三道橋戰鬥打得很好嘛,開局大捷,他正躊躇滿志地去赴任,卻傳來這麼個噩耗,他那裡坐得住,當晚,他乘專列到了信陽。
翌日清晨,袁宮保到了信陽行轅,聽取馮國璋,王遇甲,王佔元,張彪等人的具體彙報。
二個多小時的彙報,彙總起來就是這麼個意思:
就目前形勢而言,清軍想要佔領武漢三鎮,似乎很難,除非把馮國璋的第一路軍,和段祺瑞的第二路軍都撲上去拚,還要洋人們的艦炮介入,最終也只能是拚得兩敗俱傷。
這可不是袁宮保所希望得到的結果,第一路軍和第二路軍,是他北洋系的主力,拚光了他拿什麼去平定天下,沒有了軍隊,也就沒有了威攝力和控制權,朝廷和洋人們都會拋棄他的。
“不要再打了,守住現有地盤,想必陳天華也不敢輕易進攻,我回京城先將內閣組建起來,同時跟英美公使商議,該怎麼辦?”袁宮保命令道。
其實,他派兵攻打武漢三鎮,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內閣總理這個位置,若馮國璋能打進漢口,攻克漢陽,最後滅了武昌革命軍,那果然好,就算滅不了,取得一定成度上的勝利也成,爲他的組閣之路增光添彩。
可萬萬沒有想到,不但沒啃動漢口、漢陽,反而崩落了幾顆大牙,這就得不償失了。
“明白了,大人。”馮國璋等人躬身應允。
下達完訓令,袁宮保來不及追究馮國璋等敗軍之將的責任,當即乘專列返回京城,並於當夜密會英美公使,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世間罕見。
清軍在軍事上的失敗,同樣刺激着幾個西方列強公使的神經,既然消滅不了對方,那就和談,來個南北相望,劃江而治,也不失爲上策。
袁宮保當然完全贊同,因爲長江以北也有許多蠢蠢欲動的革命黨人,和謀求獨立的野心家,這需要他花精力去擺平,南方現在已經是羣雄割據,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心裡明白,讓洋人介入內戰,既不明智,也不可取,況且英美德他們也無心介入,南北朝格局,也符合西洋列強們的國家利益。
於是乎,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英公使朱爾典成了南北調停的一箇中心人物,漢口總領事葛福是他的全權代表,在北洋軍與武漢革命軍之間穿梭來去。
朱爾典還從上海請來了陳天華的好友伊恩,作爲英方特使參與會唔之中。
與此同時,在長江江面上,十九艘六國軍艦到處遊弋示威,雖高度戰備,但這次只作觀望恣態。
這種軟硬兼施的伎倆,主要是害怕陳天華不接受南北停戰,談判和解。
英美法德等國在武漢的軍力,現在是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避免失策,他們絕不想失去江南,也就是長江中下游的權益,深知不能再去惹惱陳天華。
隨着革命形勢如火如荼地發展,他們對腐敗得不堪一擊的清政府,失去了信心,對北洋軍撲滅革命火種宣告無望,於是,也只好策動袁宮保代表清王朝,與陳天華爲代表的武漢軍政府進行停戰議和。
而此時的陳天華呢,他也並不想跟北洋軍乾耗在武漢三鎮,現在全國範圍內羣雄割據,表面上乘機脫離清王朝,實際他們都在做一方諸侯的土皇帝之夢,這無助於國家與民族興旺,社會發展。
他的謀略在先,既不會永遠匍匐於列強們的腳下,也不會從海內外革命會黨中分一杯殘羹,他要借武漢起事撼動狂飆驚雷,創造一個歸屬於民主的中華共和國,徹底改變歷史進程,避開二十年的軍閥混戰,和日寇發動的侵華戰爭。
現在,國家動亂,他並不想一味地通過戰爭來解決一切問題,戰爭只是政治的一部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戰爭持續,城市毀壞,生靈塗炭,遭受災難的是民衆,這違背了讓他穿越而來的神聖使命。
作爲一個穿越時代的革命者,理想也許很美好,但是也應考慮到民衆的基本生存權利,拋頭顱灑熱血,任何時代也只是少數人的事。
隨後,漢口英總領事葛福和特使伊恩到武昌,拜望陳天華,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會晤。
接着,陳天華派出了許雲媛,孫武,顧祝年三人爲全權代表,前往漢口英領事館回訪,南北停戰議和的策劃,在長江兩岸緊鑼密鼓地醞釀。
宣統元年農曆十月上旬,陳天華軍政府的代表,許雲媛,顧祝年等人,與清政府內閣總理袁宮保的代表,徐世昌和楊度等,在英領事館簽署南北停戰協議。
第二天開始,南北停戰正式生效,雙方就一些具體細節,簽署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