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漸行漸遠

【事實上,明初時的朱元璋顯然還處於一個皇帝的新手期。

畢竟老朱一個破碗打天下,說家學淺薄都屬於擡舉,無論是早年的遊歷還是後來投了郭子興之後的上位,老朱的蛻變過程都是相當清楚的。

而在當皇帝上也是一樣,總需要一個上手熟悉的過程,而一廂情願希望老兄弟們幫助他打造家天下,顯然就屬於交的學費之一。

事實上在洪武三年分大鍋飯之前,老朱就曾於洪武二年放話要將來遷都回老家,不僅親自跑了一趟給選址定名中都,還大動干戈的遷江南、山西遷有錢人來此填充城池帶動發展。

把京師定在老家,然後給一幫子老家的兄弟世世榮寵,再加上兒子們爲藩王永鎮四方,這就是老朱最初所設想的治理天下的架構。

因此你說老朱知不知道淮西和浙東之爭?他多半是知道的。

至於在意不在意呢?who care?淮西黨那可都是我布衣兄弟啊,你浙東算哪路皮皮蝦?

但正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便是當上皇帝了也一樣。

洪武八年時,朱元璋親自選定的中都基本完工,將都城從應天府遷到老家濠州這件事也可以正式提上日程。

爲此老朱二月份時跑了過去視察工程進度並且還興致勃勃的寫了一篇《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在其中正式定下來了將老家更名爲鳳陽。

但很快,朱元璋視察完了之後四月返應天府,卻又下詔稱遷都之事勞民傷財,鳳陽作中都之事就此作罷,啪啪打了自己的臉。

實際上勞民傷財當然只是藉口,因爲鳳陽新城都已經建設了五年之久,你現在說不遷就不遷了,那之前的五年勞作以及已經被畫大餅遷過來的富戶要怎麼辦?你老朱給解釋一下啥叫勞民傷財?

而且四月下詔之後不久,朱元璋在同年九月就開始在應天府大興土木建設新皇宮,顯然又忘了此前勞民傷財的說法。

關於廢遷都之事,《明史》當中的說法是老朱巡鳳陽時,李善長奏稟發現工匠用厭鎮法,朱元璋誅殺了涉事工匠之後,遷都之事便不了了之,這也即洪武八年的鎮物案。

單這個說法能站住腳嗎?或許可以,但還不夠。

畢竟朱元璋在史冊中確實表現過迷信的行爲不假,但本質上也不能忽視他也是個極其務實的政治家,單單因爲迷信就放棄五年的投入多少有點荒唐。

但如果將視線的從洪武八年這個時間點前後張望,倒是能梳理出來一個基本的時間軸:

二年,修鳳陽欲遷都;三年,分封布衣兄弟贈鐵券免死;

四年,勳貴之首左丞相李善長病退;五年,設鐵榜勒令勳貴不法;

從這條線是能清晰的看出來,因爲勳貴們的驕橫行事,朱元璋與開國勳貴漸行漸遠。

而與此同時,有人退就有人進,另外一條線在齊頭並進,這條線的主角便是胡案的當事人——胡惟庸。】

聽到提到自己,李善長卻並沒有多少開心的感覺。

一方面是因爲這些事算是他所歷的舊事,認真算來也不過就十年時間,他記得還很清楚,並不需要一個隔了幾百年的後輩幫他回憶。

另一方面,作爲洪武三年時所受封的功臣裡唯三的文臣,更是被陛下親口贊比蕭何,他李善長的腦袋自然是相當好用。

從後輩這個言語敘述的風向來看,李善長隱隱約約嗅到了一股危機的感覺。

胡惟庸案他也清楚,那藍多半就是藍玉,再結合後世所說的真真正正的滅殘元之功,以及再考慮到鐵榜這件事,似乎隱隱約約約能推測出來一二。

但兩案就算加起來也就罷了,無非不過七八勳貴十幾舊臣,但聽着後輩這語氣,李善長卻隱隱感覺背部都有些發毛了。

怎麼感覺好似淮西勳貴皆不得存似的?

當這個念頭從心底浮起的時候,李善長難免心肝兒顫了一下,但隨即便自嘲多半不可能。

即便是淮西部分勳貴與陛下所願相悖,但也確實如後輩所說,如今京師處浙東,他們淮西黨終歸還是陛下根基之所在,作懲戒也就罷了,哪有人會自絕根基的?

不過如今秉着小心行事的原則,李善長還是起身告罪:

“臣擢其爲太常少卿,由而開禍之始,羞慚矣。”

對此朱元璋擺擺手示意李善長坐回去:

“此事非汝所能想,亦非所能知也,若因此罪之,咱豈不是該先陳罪於天下?”

話裡意思也很明白,胡惟庸固然是靠着你李善長的舉薦進入中樞的,但最終同意舉薦的又是誰?

再說的再說,胡惟庸只要有心,作爲淮西人而且是至正十五年就投奔過來的舊人,在“城中高髻半淮人”的京師找個門路,也並非什麼難事。

因此明天子此刻也沒有半點追責的意思,只是看着後世所推測的那與他開明之時所想幾不差的想法,最終也是喟然嘆道:

“果真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世世享貴永守大明,這已是他能對故舊所開出來的最大誠意,但顯然故舊也並不滿足這份最大誠意,自頒鐵券之初就在一步步試探底線。

開明之前,淮西故舊在朱元璋眼中,或許勇武或不屈,或捨生忘死或忠肝義膽,但冠上公侯之名後,他卻第一次發現淮西故舊身上的貪婪之色竟如此刺眼。

對於夫君這略顯失意的嘆息,馬皇后略有一些關心則亂,她握緊了朱元璋的手道:

“即便不能爲中都,但終歸是重八鄉土,何不效標兒置學士輔理,使得空閒回鳳陽看看?”

明天子沉吟了一下後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地有南北,民無兩心,居大寶自該一視同仁,天下乃天子之鄉土,豈有別乎?”

這本該是不知多少年後他駁斥南北之論的話,但用在此處他倒是覺得也挺合適。

雖然人生尚且還有二十年,但朱元璋已隱隱有感覺,洪武八年時回鳳陽的那一次恐怕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歸鄉了。

不過一念至此反倒是振奮不少:

“便讓咱看看,後世如何評去歲之事!”

第494章 千年大假史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350.一日請假條162.第162章 燕雲十六州第669章 鄴城茶話會223.第223章 甕中之鱉第47章 武廟傳世288.第288章 同一個劇本第44章 湘水之盟第701章 蒙古的民主第740章 寬仁仁慈第49章 農家少閒月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第521章 請客吃飯358.第357章 江東弟子多才俊第566章 制詔第628章 關雲長單刀劈關平第727章 馬可波羅118.第118章 圓車船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765章 欺君之罪第705章 窮死的獨一份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228.第228章 食盡鳥投林239.第239章 密信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第411章 何故騙我?366.第365章 誰識天下英雄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第14章 跨躡140.第140章 臉探草叢249.第249章 大唐軍神350.一日請假條第625章 寇從何處至242.第242章 老將猶勇第4章 大舅哥第477章 載歲祭年233.第233章 蘇定方271.第271章 新的時代第669章 鄴城茶話會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766章 聽牆角135.第135章 來信去信第723章 兒也一樣285.第285章 巨唐緩步第510章 生辰飲毒酒132.第132章 破滅的三興之火第741章 赤腳前行第5章 孫權曹豹148.第148章 萬里徵人盡漢歌第548章 三呼渡河遺恨第559章 天日昭昭第429章 這都是一派胡言!第571章 流水怒濤168.第168章 蒼天已死石146.第146章 臥龍張議潮第413章 橫江起濤波338.第338章 人蔘攻擊第570章 江寧堅城第454章 請魯子敬題字第400章 論敗家沒輸過第611章 國體不足惜第761章 操之過急第62章 武聖歸途第403章 百萬曹公第552章 和歸和戰歸戰第535章 狄青與大宋夢第446章 復見玄武門第485章 捨近求遠之法第519章 龍韜豹略第745章 最像太宗第422章 各自的戰場第431章 最“好”的時代第62章 武聖歸途321.第321章 唐失朝鮮290.第290章 來將可留姓名第797章 司馬懿全責198.第198章 世家跪族348.第348章 益州盡平第18章 雲妹176.第176章 巨弩強勁233.第233章 蘇定方299.第299章 天策上將不發威?125.第125章 天水麒麟兒第60章 威震華夏 炎漢當興第600章 合算不合算第463章 身在曹營339.第339章 義不容辭第809章 翦勝野聞第499章 煤炭抗寒第809章 翦勝野聞第517章 但無能176.第176章 巨弩強勁第654章 洪武大典第15章 吾弟字幼常第705章 窮死的獨一份第749章 天下將定280.第280章 誰和你同病相憐第688章 恰逢好時第544章 管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