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雞距筆賦

以“中山兔毫作之尤妙”爲韻,任不依次用。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後居下邽。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又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爲盩厔尉、翰林學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等職。因上書言事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又爲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及杭州、蘇州刺史等。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官終刑部尚書。白氏爲中唐著名詩人,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與元九書》),是新樂府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外集》二卷,其中賦佔一卷,共十三篇。白居易與元稹皆以律賦著名,都不大拘泥於律賦的形式。李調元說:“唐時律賦,字有定限,鮮有過四百者。馳騁才情,不拘繩尺,亦唯元白爲然。”(《賦話》卷四)又說:“律賦多有四六,鮮有作長句者,破其拘攣,自元白始。”(同上卷三)白賦清絕高妙,氣韻平和,元賦典碩贍麗,璀璨陸離,則是其不同之處。

雞距筆爲一種短鋒、形如雞距之筆。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七說:“蒙恬造筆,《博物志》雲:以狐狸毛爲心,兔毛爲副,心柱遒勁,鋒芒調利,故難乏而易使。白樂天作《雞距筆賦》雲:’中山之明,視勁而俊;汝陰之翰,音勇而雄。雙美是合,兩揆相同。不得兔毛,無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雞距,無以表入墨之功。‘蓋亦兼而用之也。”

足之健兮有雞足,毛之勁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奮發者利距;在毛之內,秀出者長毫。合爲手筆,正得其要,象彼足距,曲盡其妙。圓而直,始造意於蒙恬[1];利而銛[2],終騁能於逸少[3]。斯則創因智士,傳在良工,拔毫爲鋒,截竹爲筒。視其端,若武安君之頭銳[4];窺其管,如玄元氏之心空[5]。豈不以中山之明[6],視勁而迅;汝陰之翰[7],音勇而雄。一毛不成[8],採衆毫於三穴之內[9];四者可棄[10],取銳武於五德之中[11]。雙美是合,兩揆而同[12]。故不得兔毫,無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13]。

及夫親手澤,隨指顧,秉以律,動有度。染松煙之墨[14],灑鵝毛之素[15],莫不畫爲屈鐵[16],點成垂露[17]。若用之交戰,則摧敵而先鳴;若用之草聖[18],則擅場而獨步[19]。察所以,稽其故,雖雲任物以用長,亦在假名而善喻。向使但隨物棄,不與人遇,則距畜縮於晨雞[20],毫摧殘於寒免,又安得取名於彼,移用在茲?映赤筦[21],狀紺趾乍舉[22];對紅箋[23],疑錦臆初披[24]。輟翰停毫[25],既象乎翹足就棲之夕;揮芒拂銳[26],又似乎奮拳引鬥之時[27]。苟名實之相副,信動靜而似之。其用不困,其美無儔。因草爲號者質陋[28],折蒲而書者體柔[29]。彼皆瑣細,此實殊尤。是以搦之而變成金距[30],書之而化作銀鉤[31]。夫然,則董狐操,可以勃爲良史[32];宣尼握,可以刪定《春秋》[33]。其不象雞之羽者,鄙其輕薄;不取雞之冠者,惡其軟弱。斯距也,如劍如戟,可擊可摶,將壯我之毫芒,必假爾之鋒鍔[34]。遂使見之者書狂發[35],秉之者筆力作。挫萬物而人文成[36],草八行而鳥跡落[37]。縹囊盛處[38],類藏錐之沉潛[39];團扇或書[40],同舞鏡之揮霍[41]。

儒有學書臨水[42],負笈登山[43],含毫既至[44],握管回還。過兔園而易感[45],望雞樹以難攀[46]。願爭雄於爪趾之下,冀得攜於筆硯之間[47]。

(朱金城校箋《白居易集箋校》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蒙恬:秦始皇時人,曾官內史。相傳毛筆爲蒙恬所造。

[2]銛(xiān):銳利。

[3]聘能:訪問有才能之人。逸少:晉王羲之字逸少,著名書法家。

[4]武安君:戰國時秦將白起,以功封武安君。《藝文類聚》卷一七引嚴尤《三將敘》:“平原君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斷敢行也;目黑白分,見事明也;視瞻不轉,執志強也。‘”

[5]玄元氏:老子。唐初追號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老子》講治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故云。

[6]中山:韓愈《毛穎傳》:“毛穎者,中山人也。”明李詡《戒庵漫筆》卷七:“中山非晉,乃唐宣州中山也。宣州自唐來多擅名筆。”可見韓、白所云中山即宣州,今安徽宣城。此處“中山之明”,謂中山之兔的目力。

[7]汝陰之翰:汝陰之雞。汝陰即汝南,其地產長鳴雞,如《樂府詩集》卷八三《雞鳴歌》:“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雞登壇喚。”翰,山雞。

[8]一毛:《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

[9]三穴:即三窟。《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10]四者:《國語·周語上》:“四者皆棄,則遠不至而近不和矣。”韋昭注:“四者:精、忠、禮、信也。”

[11]五德:《韓詩外傳》卷二:“夫雞,平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雖有五德,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以其所從來近也。”

[12]揆(kuí):尺度,準則。

[13]入木:相傳王羲之寫祝板,工人事後削去,發現筆痕入木三分。見唐張懷瓘《書斷》。

[14]松煙:松木燒出的菸灰,古人用以制墨。

[15]鵝毛:鵝毛白而輕,此以指素帛。

[16]屈鐵:形容筆畫彎曲而黑。如杜甫《戲爲韋偃雙鬆圖歌》:“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回高枝。”

[17]垂露:下垂之露。書法中有垂露書,《初學記》卷二一引王愔《文字志》:“垂露書,如懸針而勢不遒勁,阿那若濃露之垂,故謂之垂露。”

[18]草聖:起草聖旨。

[19]擅場:專據一場,喻無與倫比。

[20]畜縮:保留,委縮。

[21]筦:同管。

[22]紺趾:青紅色的腳趾。

[23]箋:箋紙,幅小而精美的紙。

[24]錦臆:指雞胸。

[25]輟翰:放下筆。

[26]拂銳:用筆在紙上寫字。

[27]奮拳:奮力。

[28]因草爲號:此句言草莖軟弱,不可以作筆管。

[29]折蒲:晉王育少孤貧,爲人牧羊,空閒時即折蒲學書。見《晉書·王育傳》。

[30]搦(nuò):握持。

[31]銀鉤:《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爲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

[32]“董狐”二句:董狐爲春秋時晉國史官,趙穿殺晉靈公,董狐直書“趙盾弒其君”,孔子稱之爲良史。見《左傳·宣公二年》。

[33]“宣尼”二句:宣尼即孔子。相傳《春秋》爲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

[34]鋒鍔:鋒刃。

[35]書狂:酷嗜書法之人。

[36]人文:禮教文化。

[37]鳥跡:篆字形如鳥跡,故以雲篆書。

[38]縹(piǎo)囊:指淡青色絲製成的筆囊。

[39]藏錐:《史記·平原君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沉潛:含蘊不外露。

[40]團扇:圓扇。

[41]舞鏡:傳說山雞愛其羽毛,常照水而舞。魏武帝時,南方獻山雞,欲其舞而無由,取大鏡著其前,遂舞不止,力竭而死。見劉敬叔《異苑》卷三。揮霍:輕盈迅急貌。

[42]學書臨水:《三國志·魏志·劉邵傳》裴松之注引衛恆《四體書勢》:“弘農張伯英(芝之訛)……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43]負笈:背笈遊學。《抱朴子·祛惑》:“書者,聖人之所作而非聖也,而儒者萬里負笈以尋其師。”

[44]含毫:以口潤筆。

[45]兔園:西漢樑孝王劉武的園囿,亦稱梁園。枚乘有《樑王菟園賦》。此由兔毫而及兔園,與下文由雞距而及雞樹,用意相同。

[46]雞樹:三國魏時,劉放與孫資相善,二人久居機要,夏侯獻與曹肇心內不平,見殿中有雞棲於樹,相謂曰:“此亦久矣,其能復幾?”見《三國志·魏志·劉放傳》。後人遂以中書省官署曰雞樹。

此篇爲一律賦。雞距筆因形如雞距,作者於是從雞距與筆這兩層意思上大加發揮,“雖雲任物以用長,亦在假名而善喻”,遂將雞與筆兩相兼寫,層層推進,寫雞不離筆,寫筆不離雞。直至寫出雞恃距而爭雄,儒任筆而成名,纔算完成了整篇的構思命意。雞距與筆,一爲名,一爲實,但在作者寫來,名實輝映,相得益彰,不能不感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正如李調元所說:“通篇變化縱橫,亦不似律賦尋常蹊徑,千古絕作也。”(《賦話》卷三)其喻筆:“視其端,若武安君之頭銳,窺其管,如玄元氏之心空”;再如:“一毛不成,採衆毫於三穴之內;四者可棄,取銳武於五德之中”,皆可謂涉筆成趣,典雅而詼諧,其妙無窮。

(尹佔華)

第68章 賦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2章 青苔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16章 蟾蜍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50章 夢渴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6章 出門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53章 渥窪馬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89章 蝨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49章 茶賦第62章 別知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50章 夢渴賦第59章 墨池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72章 囚山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21章 麗色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34章 劍閣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40章 紙鳶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69章 寒鬆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賦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89章 蝨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