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形勢逆轉

隨着錢謙益一聲令下,江南各地的士子、士紳無不奮起反擊,抓住荊州集團諸多違禁之處,一片喊打喊殺之聲。

東林黨人植身於士林之中,號召力果然非同凡響,相互攻訐馬上由江南向全國各地擴散。一些官僚、士紳本不屬於東林黨,出於對林純鴻強行土地贖買的怨恨,也紛紛加入到攻訐的行列。所言無不用其極,把林純鴻與周鳳吵架之事都翻了出來,力圖證明林純鴻乃忘恩負義、拋棄妻子的涼薄之輩。

除此之外,捕風捉影、胡亂攀誣層出不窮,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一時之間,似乎唯有秦始皇之焚書坑儒纔可與林純鴻之罪惡相提並論。

朱之瑜率領着政宣司,全力反擊東林黨。東林黨的攻訐多屬個人行爲,相互之間沒有什麼配合,更談不上什麼戰略規劃,在這點上,政宣司組織嚴密,講究戰略戰術,處於上風。朱之瑜非常清楚自己的目的,攻擊東林黨只是一個方面,藉助此次輿論之戰,向全國推介荊州集團模式纔是最爲緊要之事。

林純鴻說的一句話讓朱之瑜贊同不已:不管大明各地士子如何罵、如何詆譭,只要他們對荊州集團感到好奇,此次罵戰就算成功。

東林黨人充分發揮人多勢衆之優勢,迅速將戰場推向了全國,雙方一經開戰,就顯得激烈無比,直接到了短兵相向的階段。

然而,東林黨人面臨着一個大難題,他們發現,荊州集團可以通過報紙,輕易地將攻訐文字傳達到全國各地,而他們費盡千辛萬苦所寫就的文字,除了在門生故舊、親朋好友中流傳,根本就到不了別處,影響力大不如荊州集團。

東林黨人大急,紛紛將手頭的文字印成傳單,四處分發。還有一些江南豪商、官僚士紳自掏腰包,開始印製報紙,刊登攻訐荊州集團的文字。

不過,這些新辦報紙根本就沒多少人看,發行量連揚州時報的一個零頭都趕不上!畢竟揚州時報發行時日已久,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同,裡面更是有商品價格、廣告等一些有用的東西,還有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逸聞軼事,其受歡迎程度非東林黨人臨時辦的報紙可比。

一時之間,市井之間、朝野之間,幾乎全是議論東林罪惡的聲音,老百姓看向東林黨人的眼光變得越來越不善,更有一些殺豬屠狗之輩迎合百姓心理,砍一下豬肉、狗肉,就罵一句:“錢謙益的大腿,七斤八兩……”

百姓們根本不管雙方誰對誰錯,他們圍在一邊,無非就是看個熱鬧而已。在看熱鬧之餘,能夠調侃一下以往高高在上的老爺們,心裡就滿足不已。

“哇……原來東林黨借京察搞掉了鍾兆鬥啊……什麼狗屁京察啊,完全成了東林黨的消除異己的工具嘛……”

“我說呢,當初浙黨這麼輝煌,上有首輔沈一貫,下有百官支持,怎麼就煙消雲散了呢。原來是被東林黨搞掉的……”

……

朱之瑜重點揭露東林黨與浙黨的爭鬥往事,試圖分化江南鐵板一塊的局面。此效果非常明顯,杭嘉湖、寧波等地士子衆多,但發出的謾罵之聲越來越小,到了最後,浙江等地的士子主動組織起來,禁止東林黨在浙江境內散發傳單和報紙,更是將幾所報館給搗毀。

於是,荊州集團成功在江南腹地拿下一城,致使東林黨人越來越被動。

浙江如此,更不用說湖廣了。荊州集團就在湖廣,一些同情東林黨的士子、官紳不是閉上嘴巴,不發一言,就是主動離開湖廣,前往他處,深恐遭到了荊州集團的打擊報復。

開戰月餘來,荊州集團不停地攻城略地,氣勢全面蓋住了東林黨,更是激起了衆多士子的興趣,試圖前往荊州一觀。

朱之瑜得到林純鴻允許,適時宣佈,三個月之內,對有功名之人,荊州集團免費提供食宿,還報銷差旅費。此策一宣佈,前往荊州的士子絡繹不絕,紛紛抵達行知書堂,在思辯堂與書堂士子交流切磋,行知書堂迎來了黃金髮展機會。

形勢越來越喜人,就連忙於與高迎祥征戰的林純鴻都忍不住閱讀政宣司的攻訐之文。

就在荊州集團一片歡聲笑語時,江西贛州分守道副使汪光潔的一篇文章猶如一支利箭一般,向着荊州集團的咽喉飆射而來,差點一箭要了荊州集團的老命。汪光潔言之灼灼地聲稱:邦泰行知書堂不讓死人入土爲安,反將屍體進行剖解,取出五臟六腑,將四肢切割得支離破碎,其用意不明!

剖解屍體?大明上下,無論是官僚士紳,還是普通百姓,一下子目瞪口呆。就連荊州集團內部的士子們也被震懾得不輕,短暫的失語之後,立即痛罵東林黨人品格底下,居然亂傳謠言。

解剖屍體一事,確實存在,就在陳思進掛銜的醫學院內進行。此事得到了林純鴻的允許,並且知悉的人極少。除了林純鴻、一干閣幕使、宋應星及醫學院相關人外,並無其他人知悉。但是,隨着陳思進研究的深入,需要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不可避免地將風聲傳了出去。

大明士子在短暫的失語之後,紛紛搖頭表示不信,指責汪光潔妖言惑衆,不值一信。也確實,林純鴻剖解屍體幹什麼?用來煎了炸了吃?這道理明顯不通嘛。

再說,剖解屍體一事過於毛骨悚然,士子寧願相信汪光潔鬼迷心竅,胡言亂語。

汪光潔大急,孃的,你們不相信我的話,也不能說我得了失心瘋啊?

於是汪光潔繼續撰文,聲稱何年何月何日,有人目睹往樓內送屍體,地點、人物、時間無不詳細,更是賭咒發誓,此事千真萬確,絕無一絲一毫的妄語。

除了汪光潔外,陸續有三個人冒出,聲稱自己聽說過此事,而且還撰文大寫驚悚鬼故事,聲稱處於百里洲島上的醫學院形同鬼蜮,每日冤魂四處飄蕩。

大明士子終於有點將信將疑了,紛紛將懷疑的目光投向荊州。

東林黨人大喜過望,立即猛抓住此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窮寫猛寫,痛罵荊州集團喪盡天良,人神共憤,號召天下士子羣起而攻之,除惡務盡……

本來士紳、百姓還有點將信將疑,但在東林黨人不斷的宣傳和謠言之下,心中也信了個七八分,怒火開始醞釀,仇恨猶如生根發了芽一般,漸漸茁壯成長。

荊州集團一下子陷入被動之中,前期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瞬間失守,連自己的本土都快要守不住了。

支持荊州集團的士子紛紛行文至行知書堂、工程院、科教司,詢問此事是否屬實。一些靠近百里洲島的士子紛紛乘船趕到醫學院,圍在醫學院門口,想親口詢問剖解屍體一事到底存不存在。

一些頭腦靈活的士子根據平日的蛛絲馬跡判斷,此事絕對屬實。畢竟,在荊州、夷陵、襄陽等地,甚至在荊州軍中,一些郎中經常將病人用烈酒灌醉之後,全身捆縛,然後手持利刃,將病人肚皮劃開,實施治療。要是沒有大量的屍體用來訓練,這些郎中哪有如此輕車熟路?

荊州集團內部,紛擾至斯,外地的士紳和百姓就如炸了鍋一般,羣情激奮,紛紛請求縣老爺將湖廣人驅逐出境。

東林黨人更是推波助瀾,到處組織百姓攻擊荊州集團的產業,毆打荊州集團員工,局勢變得越來越混亂,荊州集團幾乎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二月二十八日,在東林黨人的精心組織下,將近兩三萬的百姓浩浩蕩蕩開赴瓜洲碼頭,試圖將揚州貨棧一舉搗毀,破除荊州集團在江南最大的據點。

兩三萬人,連綿五六裡,老百姓一路高呼,“喪盡天良,人神共憤”、“驅逐荊州蠻子,還我潔淨揚州”……等語,氣勢非常壯觀。

兩三萬人中,絕大多數都是閒人、好事者,更是夾雜了爲數不少的地痞、流氓,秩序能好到哪裡去?於是,這些示威者還未看到荊州蠻子,就把沿途的揚州人給辦了。

沿途的揚州人這下可遭了殃,丟幾隻雞、莊稼被踩壞,還算輕的,有的店鋪被洗劫一空,還有的準備阻止地痞流氓搶掠,反而被痛毆一頓,打得奄奄一息……

顧秀林得知消息後大驚,與護衛隊隊長商議一番後,立即派出三百個全副武裝的護衛,手持木棒,以維持秩序爲名,洶涌澎湃地衝入百姓羣中,狠狠地敲擊隊伍蹦得最高、喊得最響的兇悍之徒。

示威者哪裡見過這等場景?護衛隊一個衝擊後,就嚇得四處奔逃,狂呼“荊州蠻子殺人了,荊州蠻子殺人了……”

後面的示威者還不知什麼情況,一聽之下,立即轉身就逃……

不到一刻鐘,兩三萬示威者頃刻間煙消雲散,連影子都看不到,直讓東林黨的組織者恨得直咬牙……

(有了紅票,就有了動力,兄弟姐妹們,別猶豫了,果斷投票)

第89章 大才在野第538章 雷霆決戰(三)第32章 如火如荼第182章 遊戲規則第16章 各取所需第252章 排兵佈陣第59章 青溪佛心第693章 聞令而動第155章 告身失竊第418章 處罰第77章 朝廷博弈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323章 蘇格蘭風笛第488章 皮島之議第106章 思南歸順(二)第114章 以快打快(二)第466章 自發第441章 炮戰第128章 張獻忠義子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1章 垂髫小兒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361章 出擊第5章 愁於生計第73章 虎牙之對第75章 立規建制第28章 報仇雪恨第263章 慘烈對陣第83章 遼州之戰第679章 孟買七島第5章 愁於生計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63章 暴雨如注第135章 泌陽縱火第574章 大洗禮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331章 偶遇第386章 觀營第409章 大節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696章 復遼大計第317章 近在咫尺第386章 觀營第413章 陽謀第467章 淡馬錫第204章 應對之策(一)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507章 阻擊第256章 四面出擊第356章 默契第321章 瘋狂的樑楓第407章 驚聞第81章 溫周之爭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542章 變局第378章 汝州錢祚徵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517章 受阻第60章 發展方向第386章 觀營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92章 開始鑄炮第468章 互動第61章 三桅帆船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186章 彭新履新第85章 嫌隙漸生第526章 目標第636章 神刃軍第615章 人心第679章 孟買七島第524章 猶豫第551章 工程院第493章 分歧第566章 無人問津第242章 東南總督第428章 籌碼的心思第428章 籌碼的心思第503章 奏章第691章 兵抵天津第127章 宿命難改第28章 報仇雪恨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338章 呂宋總督的人選第169章 唯一選擇第555章 春雨行動第495章 勤王詔第225章 滔天禍事第17章 借力生力第353章 調動重兵第511章 動向第312章 龍虎軍的異動第146章 鳳儀“陣亡”第85章 嫌隙漸生第526章 目標第526章 目標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40章 土改契機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