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遼東變局(二)

皇太極得知鄭芝龍的打算後,稍一琢磨,便即明白鄭芝龍得到了林純鴻的允許。

對滿清小朝廷而言,只要事涉林純鴻,就不得不慎重,務必弄明白林純鴻背後的用意。這是用鮮血得來的教訓。

遼東極度缺乏糧食和鋼鐵,爲何林純鴻拼命限制糧食流入遼東,卻允許遼東建立自己的鋼鐵冶煉爐呢?

皇太極正猶豫不能決時,被范文程用魯少飛的一句話點醒:“大清極度缺鐵!”

皇太極馬上反應過來,滿清以武力立國,只要有善戰的將士,有堅硬的兵甲,有犀利的武器,任何陰謀詭計能奈我何?

皇太極不再猶豫,令范文程親自與鄭鴻逵接觸,商討合作事宜。

范文程老奸巨猾,非鄭鴻逵可比,不過鄭鴻逵捏住了幾條底線,讓范文程並沒有什麼發揮的機會。

鄭鴻逵提出,絕不售賣糧食;南芬冶煉出的鋼鐵,七成需售賣與鄭氏集團;滿清朝廷負責疏浚太子河和遼河航道、建立遼河口貨棧。

范文程只覺得心裡發苦,看來,鄭芝龍對滿清煉不出精鋼瞭如指掌,抓住此點狠狠敲詐。

“可以,不過,南芬鐵礦冶煉,年產量必須超過三百萬斤,否則,大清絕無可能將七成鋼鐵進行售賣!”

三百萬斤,大致相當於大冶年產量的七分之一,差不多有裕州年產量的一半。范文程雖不知道大冶、裕州的鋼鐵產量是多少,但是他獅子大開口,無非就是想讓鄭鴻逵知難而退。

哪想到鄭鴻逵不憂反喜,痛快地答道:“沒問題,一年五百萬斤也無妨。不過,這需要瀋陽提供足夠的人力。”

范文程吃了一驚,默默地算了一筆賬,一年有五百萬斤的鋼鐵產量,就算按照鋼一鐵四的一般標準,遼東也可以留下三十萬斤精鋼。

有了三十萬斤精鋼,足以從根本上解決製造兵甲缺鋼的困境!

最終,范文程與鄭鴻逵達成協議,最初三年,南芬鋼鐵工坊所產的精鋼需留下三十萬斤,多餘部分,才能售賣給鄭氏集團。三年之後,再將七成的產量全部售賣。

此協議,僅僅只是框架,接下來,需要雙方派出專業人士繼續在框架下談判,確定鋼鐵工坊的所有細節。

當范文程與鄭鴻逵脣槍舌劍時,魯少飛接到了軍情司的命令。命令用密語寫就,只有寥寥數語,末尾卻特意加上了數字零零一!

零零一代表着這條命令由林純鴻親擬,這讓魯少飛激動莫名。更何況,林純鴻在命令中高度讚揚魯少飛的工作,指示魯少飛爲了避免暴露,要儘可能少地與內線聯絡。並且,爲了確保魯少飛的絕對安全,荊州方面將在近期更換聯絡人。

林純鴻還指示,鑑於魯少飛在滿?在滿清內部的地位已經非常高,工作方向需逐步從傳遞情報向引導滿清決策的層次轉變。

“觀大局,定大略!”林純鴻對魯少飛的要求非常簡略,也非常籠統,讓魯少飛有點摸不着頭腦。

不過,想不通可以慢慢揣摩。魯少飛可以確定的是,推動滿族加速漢化,這點絕對是大局中的大局。

魯少飛有的是時間,他可以等待機會的來臨。直到有一天,他見范文程眉頭鎖得緊緊的,似乎遇到了爲難之事。

他有意無意地往范文程旁邊靠攏,試圖引起范文程的注意,讓范文程主動與他商議事情。

果然,范文程一籌莫展時,見魯少飛出現,隨口問道:“年產量超過五百萬斤,至少需要萬餘工人,現在種植糧食的農民猶嫌不足,哪裡能抽調這麼多?魯侍從可有什麼好計策?”

魯少飛從骨子裡一直將自己當成滿清朝廷的局外人,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魯少飛的思路比皇太極、范文程要開闊。他稍稍思索片刻,便有了對策,不過他沒有直說的意思,反而故意顯得驚詫,問道:“大清人口超過兩百萬,抽調萬餘工人居然也會爲難?”

范文程嘆道:“的確爲難。大清境內,滿人和蒙古人大約有七八十萬,壯丁基本都用來養馬、打獵和征戰,剩餘一百三十多萬人口,遼東本地漢人約有八九十萬,其中披甲人幾乎就佔了壯丁的一半,剩餘的壯丁,也需要打獵、放牧和種植糧食。還有四十多萬,都由北直隸一帶遷移而來,基本都是包衣,歸屬貝勒、貝子所有,怎麼可能從這些人口中奪食?”

范文程一時焦慮,居然忘記了當面的魯少飛也是多爾袞的包衣。待反應過來,話已經出口,忙安慰道:“當然,魯侍從乃傑出之輩,非一般包衣所能比。”

魯少飛淡淡地笑道:“包衣就是包衣,有什麼諱言的?爲皇上辦事,包衣應該有出頭之日。”

“爲皇上辦事?”如同迷霧中突然出現了一絲光明,范文程的思路陡然清晰起來:他不敢從貝勒手中搶奪包衣,並不代表皇太極不敢啊!

魯少飛接着又嘟囔了一句:“就算是朝鮮人,能盡心爲皇上辦事,也應該有出頭之日!”

對哦,徵集朝鮮人也不錯啊!

范文程陷入沉思中,幾乎忘記了魯少飛的存在。魯少飛嘴角露出一絲常人難以察覺的笑容,默默地從范文程身邊走開,開始忙他自己的事情。

魯少飛心裡非常明白:包衣被大大小小貝勒、貝子、勳爵控制,生命和尊嚴根本無法保障,只會向着蠻夷滑得越來越遠。能讓包衣襬脫貝勒的控制,成爲大清朝廷的奴隸,至少能保障生命權和少得可憐的尊嚴。只要有一絲尊嚴,這幫包衣絕不會忘記自己屬於驕傲的華夏族!

至於引入朝鮮人,朝鮮人心慕華夏文明,漢化已經非常嚴重,大批量的朝鮮人進入遼東,顯然對滿族漢化有利。

待范文程醒過神來,對魯少飛再次刮目相看,更加堅定了引魯少飛爲援的想法。至於從大小貝勒手中搶奪包衣一事,范文程覺得還是不要動他們的奶酪爲好,否則將來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范文程打太極拳的本事一流,直接向皇太極上了一本奏章,彙報南芬採礦面臨的人力困境。

最關鍵的地方並不在這裡,而是在奏章的末尾,范文程還彙報了包衣奴才的糧食生產事宜。

皇太極接手這個難題後,在范文程若有若無的提示下,稍一琢磨,就把主意打到了包衣和朝鮮人身上。皇太極乃戰略高手,進一步深思後,立即認識到將包衣收歸國有的妙處。

就拿包衣耕種糧食來說,所有收穫的糧食壓根就沒有經朝廷的手,直接歸入各旗手中,這顯然削弱了朝廷的權力。

一旦包衣收歸國有,土地由朝廷分配,生產的糧食歸朝廷所有,這個誘惑讓皇太極根本無法拒絕!

皇太極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着冬天即將來臨,重新劃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種,並規定包衣除了留夠口糧外,所有多餘糧食均歸朝廷所有。

各旗對此令大爲抗拒,有心反對,無力迴天,只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極對大小貝勒、貝子的管理能力相當懷疑,下令由漢臣寧完我對所有獲得自由的包衣進行管理。

寧完我立即發現皇太極政策中的漏洞,建議皇太極仿照大明按畝徵集糧食,鼓勵墾荒,充分調動包衣的積極性。

自此,包衣生產的糧食幾乎有七成被朝廷徵集,不過,他們基本擺脫了奴隸的身份,成了滿清朝廷的自耕農,並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漢人爲主的村落。

與此同時,皇太極又撥付給范文程一萬五千多名包衣壯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設鋼鐵冶煉爐的進度。

待到鄭鴻逵再次來到遼東,鄭鴻逵身邊足足攜帶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對這四百多名工匠並不放心,一一進行審問,惟恐林純鴻藉機滲入暗樁。審問的結果讓范文程相當滿意,這四百多名工匠雖然大部分來自於廣州,但對荊州、安平及瀋陽之間的厲害關係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來自何處,只要能把高爐建起來,煉出鋼水,即便軍情司安插個把人,又有什麼關係?

於是,一萬多工人冒着秋寒,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鋼鐵工坊建設中。范文程又藉着秋季枯水的時機,組織數千工人對太子河、遼河進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載重超過五百石的船隻。

鄭鴻逵攜帶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財計的人才。在這幫人才的管理之下,萬餘工人的勞動效率還算過得去。

過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荊州方面的標準,但是這個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極眼中,簡直就如快馬加鞭一般。

皇太極和范文程大爲驚歎,立即組織一些平日看得過眼的才智之士跟隨工匠幹活,期望學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後來,一些滿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攏在南芬工坊周邊,細細地觀察漢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爐鋼水出爐後,在漢人工匠的堅持下,這批鋼鐵並未拿來製作武器,而是開始鋪設鐵礦井、煤礦井至冶煉爐的鋼軌路。

待到鋼軌路成,范文程見識了鋼軌路強大的運輸能力後,直接哀嘆道:“被鄭鴻逵給騙了,按照這個搞法,明年產量超過五百萬斤,又有何難?”

第542章 變局第159章 五峰慘案第632章 封狼居胥(六)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195章 倏忽而敗第470章 金吾營第139章 上川海戰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470章 金吾營第539章 雷霆決戰(四)第517章 受阻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452章 投降第230章 雙管齊下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83章 遼州之戰第91章 編戶齊民第575章 撬動時局(一)第17章 借力生力第378章 汝州錢祚徵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305章 漢魂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135章 泌陽縱火第606章 好處多多第437章 清港第482章 借債風波(四)第387章 交易第65章 錢鈔之議第695章 爭鬥不休第44章 亂之將起第160章 急轉直下第440章 棱堡第17章 借力生力第64章 東林黨人第515章 隱忍(三)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108章 東林來人第509章 壓力(二)第283章 開始反擊第543章 謀將第404章 合謀第395章 多管齊下第379章 馬不停蹄第29章 惠王分羹第455章 兩手第299章 莊園備戰第228章 租借錦普第59章 青溪佛心第74章 籌備建制第477章 單幹第408章 對策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554章 應招第142章 林鄭合流第94章 圍魏救趙第407章 驚聞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606章 好處多多第418章 處罰第399章 博弈第622章 歐洲之行(一)第167章 童莊河口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18章 思南攻略第104章 溫體仁之計第39章 事涉禮部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18章 思南攻略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198章 進士投效第470章 金吾營第145章 京營慘敗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58章 大廈將傾第61章 三桅帆船第32章 如火如荼第2章 山林野趣第41章 算計縣尊第330章 奴隸貿易第311章 甲多島第181章 龍舟比賽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420章 謀算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640章 兩家商號(三)第391章 立足未穩第551章 工程院第614章 蹊蹺之處第667章 小成第61章 三桅帆船第318章 算盤與海戰第395章 多管齊下第622章 歐洲之行(一)第512章 接仗第563章 收編第609章 中計第67章 信譽票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