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

《明實錄》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朱元璋看見南京城內有一些沿街露宿無家可歸的流民,便讓南京官員在南京城內找一塊空地,蓋260間房屋給無房的南京人免費居住,接着,朱元璋又讓江蘇華亭縣的官員將當地宋朝遺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好讓無房的當地人居住。眼看這兩件時間都相繼落實,朱元璋十分高興,洪武八年正月朱元璋下聖旨將這種辦法推行到全國,要求中書省官員派人四處尋訪無衣食、無住房的人,給以衣食和住房,並說道自己在民間的時候目睹民間的疾苦,恨當時不能給天下饑民已庇護,爲了實現這個理想,朕掃平四海,但御宇十餘年來仍不能實現當初之志,各位臣工應該幫助朕實現這個理想,如若不然,你們也就沒有必要來輔助朕,所以萬不能使天下有一人無衣穿、無飯吃、無房住。

另外,在明帝國建立後,朱元璋在帝國的每一個鄉村設立一個旌善亭和一個申明亭,旌善亭用來將那些榜樣的人物姓名寫在其中,以激發其他村民向其學習,申明亭則是處理村中糾紛的場所,由村中年高望重者來仲裁。每年的正月和十月,帝國的每個鄉村都要舉行免費的會餐,以增強鄉民的凝聚力。

第一件事情表明朱元璋的民本思想。的確,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代表的就是這個階層的利益,不僅如此,教育、醫療、養老、喪葬也有一部分由政府來包辦。無論是國子監還是各地的儒校都使得貧苦人家的孩子得到免費受教育的機會,開辦於各地的惠民藥局使得窮苦人能夠免費抓藥,養濟院使得無子女老人能得以依靠,義冢專門用來安葬那些無處埋葬的逝者,當然了,這其中有些是宋元遺留下來的。

第二件事情表明朱元璋注重用道德的力量來治理鄉村。朱元璋將這個國家改造成一個大的鄉村,這麼龐大的鄉村依靠法治是難以觸及的,道德的規範和鄉村的自治使得這個龐大的國家能夠保持穩定,孝子和貞婦甚至可以免除法律制裁。而各地鄉村是可以直接越過地方官府向皇帝報告,這也使得明帝國在最初的政權組織形式中存在官治與民治的雙軌制。

爲了使每一個村民遵循他的道德規範,朱元璋親手頒佈用口語化風格寫成的《大誥》,每戶一冊,由村中長老宣讀,《大誥》以血淋淋的案例教導村民如何做人,如何遵循道德規範。當初在南京講讀《大誥》的時候,二十萬人前來觀摩,朱元璋無一例外的給這二十萬人發放了路費,《大誥》被印製了數千萬冊,傳遍了帝國的每個角落。《大誥》通篇充滿了酷刑與滅族,見證了這個帝國的與殘暴,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大誥》最終被《大明律》所替代。

朱元璋是一個純粹的人,平民出身的他沒見過那些潛規則,他不知道人性都存在兩面性,他也不知道世間萬物都存在陰與陽。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循他的規範,所有的事都應該按照他的標準去做。農民應該辛勤耕作、軍人應該勇敢打仗、工匠應該積極勞動、商人應該本分經營、官吏應該盡職盡責,所有不符合這些行爲規範的人都會受到皇帝嚴厲的處罰。

朱元璋明白他所設計的這個宏偉藍圖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權貴和地方豪強,朱元璋明白政權的邏輯就應該是最強有力的、猛烈的、和無所畏懼的,就象一座巨大的堤壩,在驚濤駭浪中屹立不動,一切反對他的力量都在他的面前都被撞得粉碎。朱元璋也明白一旦他退縮鬆動,那麼他所設計的宏偉藍圖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朱元璋以他那種強有力的個人能力跟整個社會慣性做了一次對抗,他數十年來如一日,我們只看到了他的決絕,但體會不到他內心的孤獨與無助。

文官們反對他,武將們疏遠他,太子不認可他,天下的士紳們更視他爲死敵,也許他身邊能傾訴的只有馬皇后,在馬皇后死後,這種情形更加如影隨形。但朱元璋依然是那個他的女婿歐陽倫販賣點茶葉也要被處死,寧可讓胡大海反叛也要處死他的兒子的朱元璋。晚年的洪武皇帝越發偏激,用刑苛刻、無端猜忌、朝賞暮戮、忽死忽赦、法外施刑。這已經不是性格的問題了,已經是人格的問題了。

無論洪武皇帝如何堅持他的理想,他仍然是一個偏激的皇帝,一個有着人格缺陷的皇帝。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爲還是跟洪武皇帝從軍後過於順利的境況有關,一個沒有經歷過挫折的皇帝,一個無論做什麼都成功的皇帝,自然不能對人生有另外一種感悟。

無論如何洪武之治還給了天下一個自耕農的社會,以極其自律的精神重塑了道德規範。朱元璋時代最終是結束了,在很多人的期盼中他結束了,那麼朱元璋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名字可以寫入史書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勞動光榮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掃除一切貪官、權貴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人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令官員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無所適從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平民可以進京表達自己權力與訴求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打垮世界上最強大征服者的時代;朱元璋時代是一個漢文明重新成爲歷史主角的時代。

陰冷與、滅族與無情的朱元璋時代終於伴隨着洪武皇帝的死進入了歷史的垃圾箱。

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5章 永樂之治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5章 帝國治理第33章 英宗時代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68章 嚴嵩之死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4章 正統論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3章 英宗時代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3章 內戰爆發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0章 寧王叛亂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5章 劉瑾時代第45章 劉瑾時代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72章 嘉靖時代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4章 財政危機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3章 內戰爆發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8章 嚴嵩之死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4章 財政危機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45章 劉瑾時代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