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

歷史的周而復始和王朝的周而復始都是在老生常談中度過,每個新建立的王朝都是要清算前朝的錯誤,接着,新的王朝在時間的運行中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然後再讓下一個王朝來清算。同樣,每位新皇帝上任後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通過對前任皇帝主政期間出現的偏差進行糾正來獲取人心,該平反的平反,該升職的升職,該免職的免職,然後再讓下一任君主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弘治王朝自然也是在這種氣氛下拉開序幕。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貴妃萬氏逝世,朱見深失去了最後的精神寄託,他曾經說過,如果萬貞兒不在了,朕也活不了。同年八月,皇帝在丹藥對身體的長期摧殘以及萬氏死去的雙重打擊下撒手人寰,新任的皇帝名喚朱佑樘。雖然明朝這個時候並不存在君主繼承問題,但縱觀三百年的明朝歷史大部分繼承人的日子也不好過,皇子都在戰戰兢兢中度過了培育期。明王朝過於強調皇統的重要性,反而在這個更根本問題,也就是繼承人性格的養成上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來自父輩、叔輩、後宮的干預始終給年輕的皇子造成壓力,文官們的說教也令皇子們在很小的年齡就已經對政事產生了厭煩,這些都養成了他們成年後抑鬱、孤獨的性格,我們這位朱佑樘也同樣是在這種氛圍下成長起來的。

他的生命是宦官和宮女共同保下來的,出生後隨即送到廢后吳氏那裡撫養,最後又轉到太后周氏那裡,有強勢的周氏支持,萬氏的所有努力終成了泡影。朱佑樘對這位萬阿姨是警惕的,他知道這位阿姨想做什麼,所以當萬氏將朱佑樘邀請到她的宮中時,朱佑樘面對滿桌子琳琅滿目的菜餚時他竟然不動一筷,當萬氏硬是央其吃菜時,他竟然說出害怕菜中有毒的話來,此話一出,萬氏大爲震驚,她也意識到時到如今自己是多麼的愚蠢。所以對於敵人的陰謀詭計,直接把它說出來也似乎是一個好辦法。時到如今,萬氏只好改變了方法,她對朱見深的管制放鬆,允許他隨便接觸其他女人,並不再迫害嬰孩,在這種情況下,朱見深的兒子一年出來一個。雖然見深第一次見到朱佑樘的時候激動不已,但當孩子多起來的時候,那種欣喜感也會慢慢淡去。萬氏自然在朱見深耳邊吹風,讓他廢掉佑樘另立,朱見深對這個跟自己一樣毫無個性的兒子自然也不喜歡,但此事畢竟是茲事體大,不久,泰山連發地震,文臣們就這個事情對皇帝提出警示。雖然明王朝大部分皇儲在繼承過程中都產生或大或小的風波,但所幸的是每位皇子的繼承都是嚴格按照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原則,在這方面明朝皇帝的做法值得表揚,因爲他成功的規避了因爲皇子爭奪皇位而在文官中形成的派系問題。

朱佑樘的不幸不僅體現在他那種戰戰兢兢的生活,更體現在很小就失去了母親,她那可憐的母親,甚至不記得母親的容貌,在他榮登大寶後屢次派人前往廣西尋找母親的孃家,結果都是無果而終。這些因素都使他養成一個很和藹、很寬容的人,明朝三百年再也找不到像他這樣寬容的皇帝,他很符合文臣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在朱見深逝世後一個月,朱佑樘登基做了皇帝,朱見深留給朱佑樘的是一個穩健的基業,內部的流民問題已經成功解決,各項制度已經完善,邊境的烽煙漸漸熄滅,後世的財政危機和令人頭疼的黨爭也並沒有出現,可以說朱佑樘當好一位“垂衣拱手”的天子就行了,但他不希望這樣,但想成爲一名勤政的帝王,他更想在文臣中做一個表率,以彌補父輩的不足。

朱佑樘繼位之初就面臨着要糾正父親主政時期的一系列荒誕的舉措,宮中的道士、方士、僧人、術士都被一股腦的攆了出去,朱見深繞過吏部封的二千名傳奉官也皆被罷免。朱佑樘在父親的寢宮中發現了一本,上面記載的都是男女交合之事,書的封面落款是“臣萬安呈上”,朱佑樘看見這些後大爲震驚,他從此感性的知道父親整日在做什麼,他也知道萬安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讓太監將這本書拿給萬安看,萬安看後羞愧難當,隨即辭去職務,從此離開政治舞臺。

萬安的事情還牽連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對貴妃萬氏的處理問題,因爲萬安跟萬氏同姓,所以硬拉了個本家。萬貴妃是帝國除了朱見深令所有人厭惡的人,雖然此時萬氏已經死去,但是名份還在,官僚們希望新任皇帝朱佑樘將萬氏一棍子打死,扒去她的名份。雖然自己也幾乎被萬氏害死,雖然傳說自己的母親也被萬氏害死,但朱佑樘並沒有這樣做,因爲萬氏的問題關乎到父親的名聲。

到了這個時刻,對成化朝的清算已經全部結束,朱佑樘可以開始他的時代。由於成化朝用的一批幹部在弘治朝被罷黜,所以弘治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任用一批幹部。

朱佑樘首先將太監懷恩從鳳陽召回北京仍舊掌印司禮監,人們通常認爲司禮監跟皇帝保持一致,但成化朝司禮監在懷恩的領導下對皇帝的掣肘比內閣還要大,結果導致皇帝不得不開設西廠另建一套宦官班子。除了之外,一批正直、嫺熟、能言的官吏被委任到重要位置上,他們是吏部尚書王恕、兵部尚書馬文升、其他還有像劉大夏、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一批人。

整個弘治朝圍繞在皇帝身邊就是這樣一幫正直而又至暮年的大臣,***又一次出現,弘治皇帝對這種***十分偏好,他多次說過處理政事要戒急、戒躁,弘治皇帝將這種守成發揮到了極致。

弘治十八年的確是平平淡淡的十八年,對於文臣來說它是最值得懷念的十八年,但對於後世研究歷史的學者來說確實是沒有何事可記,但我們仍在努力搜索歷史的亮點,剝去它那平淡的外衣,我們依然能夠發現隱藏在弘治王朝下值得關注的東西。那就是皇帝跟文官保持一種良好的關係,他努力的使自己符合一個儒家的君主形象;他對他的兒子正德極其溺愛,而這種溺愛表面上看無關痛癢,但實際上它直接影響到了帝國此後半個多世紀的政治走向;弘治皇帝還採納戶部尚書葉淇的建議,廢除食鹽開中法,實行納銀法;除此之外,弘治朝是個典章編纂的階段;可以說弘治朝基本上是延續成化朝的特點,這兩朝可以看作是明朝前期與後期的一種銜接,從這以後文官更加活躍、商業更加興起、風氣更加開化,成化年可以說是後世的一種開端,而弘治朝卻是對大明開國一百多年來的一種總結。

萬妃的進逼、生母的早死、生父的不喜這些都使得年幼的朱佑樘在宮中是步步驚心、如履薄冰,他甚至不得不經常扮成女孩子來逃避別人的視線。他始終是小心翼翼,做事情是中規中矩,以此來抵消老皇帝對他的不滿,但這些除了給他戴上一頂懦弱無能的帽子外,對於事情本身來說只是於事無補,他不知道在被強大的儒家學說籠罩的帝國無人能動搖他的位置,除非動搖他的人想自絕於這個國家。正是幼年的這些經歷使得我們這個皇帝常常感到悽苦,他對人對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他成爲一個寬容和令人好以理解的人,對於別人犯的錯誤他也常常能夠原諒,對於別人的意見他更是虛心接納。父親的荒誕他是感受頗深,所以他發誓要做一個令臣民愛戴的好皇帝,並嚴格遵循儒家規範。

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章 帝國治理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72章 嘉靖時代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2章 嘉靖時代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2章 曹石兵變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章 李善長第72章 嘉靖時代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33章 英宗時代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15章 永樂之治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8章 嚴嵩之死第6章 李善長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5章 劉瑾時代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68章 嚴嵩之死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9章 成化新風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