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楊威天下_第464章:會見熊文燦



崇禎十年五月十一日,李定國和教官闞文強按約來到了巡撫衙門,面見熊文燦。

熊文燦一邊向客廳裡讓客人,一邊不斷的打量着過於年輕的李定國。這個時代,這麼年輕的將領、官員一般都是特殊的身份,身份尊貴。可是這位將領姓李,不是姓朱。朱大典的夫人姓何,朱萬化的夫人姓章,沒有李姓啊?他搞不懂了。

朱家的族譜不是什麼機密,去年朱萬化進爵之時,朱家和皇家的族譜可是在報紙上探討了很長時間,有心人都能記得。

國防軍一方是李、闞二人,熊文燦也有一名幕僚陪同。此人姓藍,這是個生僻的姓氏,可在大明朝,“藍”是貴姓,因爲明太祖朱元璋手下一名大將名叫藍玉。

分賓主坐定以後,熊文燦首先發問:“李將軍、闞將軍,二位此來何事?”

按國防軍的規矩,對外事務上更主要的是教官的責任,他同時還負有監督李定國的職責,因此闞文強也就一同來了。但是,李定國也是習慣於掌權之人,諸事都要過問,凡是與他責任有關的都緊盯着不放過。因此,這二人在心中也有些小摩擦,只是不顯露而已。

李定國回答道:“我們的中華日報想必熊大人也常看,我軍進入廣東之後就屢次遭到幫會土匪的襲擊騷擾,我軍迫不得已奮起剿匪,目的還是保護航路的暢通。這些都不斷的登載在中華日報之上,想必熊大人也是知道的。然,這些匪盜都是幫會性的,各地都有勾連,我軍打擊的僅限於西江沿岸,遭到打擊的匪盜多有逃竄,特別是匪首,見西江的老巢不保,紛紛逃離,我軍就不便深入廣東各地追繳了。此來第一宗事務就是與熊大人商議,可否與廣東官府、官軍聯手,合力剿匪?熊大人可有何見教?”

李定國年紀輕輕,話音還帶着剛剛開始變音的童聲,說的話卻是頭頭是道,甚有章法,令熊文燦不得不刮目相看。

這個問題非常棘手,兩廣地區有史以來就是匪盜橫行之地,特別是廣東省,河網縱橫,海岸線很長,廣州灣一帶,是連接海上和陸地的交通要衝,廣州灣出口的海面上,海島星羅棋佈,數以百計,都是盜匪的藏身之地。

由於國防軍剿滅了劉香,派軍駐守這一片羣島,使得廣東的賊盜沒有了海上的出路,就更多的集中於陸地上了。

熊文燦說道:“李將軍,老夫在福建任上招撫了鄭芝龍,在兩廣任上剿滅了劉香,豈能不知這兩廣的盜匪猖獗。然此地盜匪綿延數百年,已成勢力,最大勢者乃‘漢留幫會’。他們霸碼頭、開妓院、建錢莊(放高利貸)、設賭場,儼然就是二等官府。當地的官員那個不與其勾連?不拜這些碼頭,他的官帽也戴不住。老夫這個巡撫也要維護本地的官員,即便是官軍,他們聽我的號令不假,但是,若下令剿滅賊盜,恐怕不能令行禁止。作爲本地的巡撫,老夫也是渴望境內平安的,因此,貴軍剿滅賊盜,我官府不會反對,也不會干預。參與其事就難了。”

這個熊文燦也是口無遮攔,這等話說出來不是給朝廷抹黑嗎?不過他的話終究還是有所保留:如果他敢下令剿滅賊盜的話,怕是適得其反,賊盜安然無恙,百姓卻要遭殃了。對此他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不說而已。這就是城市土匪的厲害!剿滅海盜,他可以出兵,剿滅幫會他是不敢的。

他招撫鄭芝龍不假,剿滅劉香的是南海艦隊,與他無關了,但是作爲巡撫,在廣東省的地面上,無論是誰剿匪,其功勞都是他這個主官的,這倒也沒有說錯。

熊文燦所說的“漢留幫會”是從宋代就有的幫會組織,一直流傳到今天,有幾百年了,此後清代出現的洪門、三合會等等的著名幫會均由此而來,他們活躍的老巢就是廣東,這些幫會一直活躍到民國時期,新中國建立之後方纔終止。

熊文燦說的話就是不配合!以第四團現在的能力是不能在廣東全面出擊的,兵力不夠,也容易激起官軍的反抗。

李定國說

道:“巡撫大人,廣東的官軍不配合,我軍就只能用下策,那就是:清剿和保護一條運輸線,其他的地方就只能放任自流了。但是我軍還需要一個追蹤打擊的權利,請巡撫大人認可。否則,幫會就會以官府控制地區爲基地,不斷的襲擾國防軍,那麼這條運輸線就永無寧日了。”

這個要求是合理的,幫會襲擊了運輸線,然後就跑到避風港躲起來,那將防不勝防。同時,這句話也有指責官府充當保護傘之意,有點不客氣了。

熊文燦說道:“如果配合貴軍剿匪的命令發下去,老夫就擔了干係,我的官也就做到頭了。只要一個官員彈劾我,老夫就會立即罷官。”

這一下徹底的難辦了,官軍完全不配合。

李定國也火了,他說道:“各城的城防都是有的,難道要我國防軍架起大炮攻城嗎?我國防軍追繳罪犯的決心不容動搖,偷襲我國防軍的賊人就是進了肇慶城,我們也要進城追繳!”

李定國到底是年輕,也或許他就是這個臭脾氣,一句話就讓談判陷入了僵局,一直沒有說話的闞文強說話了,他要試圖挽回僵局。

他說道:“熊大人,如果出現你我刀兵相見的局面,可就開了我大明天下的先例了。我國防軍在很多行省都有駐軍,那裡的官府都是配合剿匪的,剿滅賊盜也是官府之責,我國防軍也是大明的官軍,我們爲何不能在剿匪之事上合作呢?”

的確,直到今日,國防軍與朝廷的官軍始終沒有發生過正面的衝突,這是國防軍軍力很強,朱萬化處處的理智忍讓的結果。如果兩廣的官府沒有合作的態度,正面的衝突就難免了,第十二師開闢、保護航線是硬指標,是不能退縮的。

闞文強這也是提示熊文燦,雙方的合作僅限於剿匪,完全說的過去。

國防軍的強勢還是讓熊文燦有所開竅,真要是國防軍在兩廣開戰,他這個巡撫的責任就更大了,搞不好就是保護賊盜的通匪罪名。

他旁邊的幕僚也趕緊出來打圓場,藍師爺說道:“東翁,如若我巡撫衙門下達一個剿匪令,剿滅廣東各地的幫會土匪,其中提出要求國防軍配合我官軍剿匪。這個軍令一下,各地就自然明白了。如此可好?請東翁定奪。”

這個圓場打得好,在強勢的國防軍面前他們真是沒有別的辦法。這個命令還是很保朝廷的面子的。若真的由此平定兩廣的賊盜,功勞可就是他巡撫大人的了,也是不小的功勞啊!

更主要的是熊文燦捨不得這個官位!兩廣,特別是廣東,山高皇帝遠,並且是富庶繁華之地,他在此幹了兩年,好處沒少得,大把的銀子也沒少撈。丟了官就等於丟了財。熊文燦是個大貪官,這個肥缺他可是捨不得丟掉。

因此,熊文燦連忙點頭,說道:“就按藍師爺說的辦吧!”

如此一來,在剿滅幫會賊盜的問題上,官軍和國防軍成了友軍,國防軍是在“配合”官軍剿匪,雙方合作,冠冕堂皇。這位師爺不白拿薪水,還真有用。

談判雙方不同的立場得以彌合,在利益的驅使下,尋找共同點,達成共識,談判終於取得了圓滿的結果。

剩下的話題較爲輕鬆,李定國還在那裡生悶氣,基本就是教官闞文強主談,因爲都不涉及軍事。那就是在航線碼頭設商鋪、糧鋪,開展貿易(這是需要官方許可的,就是營業執照);爲了保護商鋪,需要開設保安鏢局;航道沿途開設郵政(包括電報業務);曙光銀行設立分行,所有的這些產業都會按照朝廷的規定照章納稅。

納稅這一條等於是對於兩廣官員的賄賂,官員們貪污的主要對象就是稅款,何況這是一筆憑空多出來的稅款,全部私吞了也沒人知道。

還有一個話題有一定的難度,那就是督軍大人要求的:把諒山從交口劃歸廣西管轄,交口也是熊文燦的轄區,他這個巡撫管三個省,做這個決定對於熊文燦就是舉手之勞,容易的很,難的是理由,國防軍爲什麼提

出這個要求?

這是李定國的任務,當然要他開口。這時的李定國氣也順了一些,他說道:“熊大人,據我方探報,交口有不穩跡象,有賊人冒陳氏家族之名企圖禍亂。爲防萬一,我國防軍建議巡撫大人把諒山劃歸廣西省管轄,並派軍防守,請巡撫大人定奪。”

說着李定國展開了一份地圖,指點着諒山的位置。

那個地方已經多年沒有徵戰了,山鄉僻壤的小地方熊文燦未必知道,所以李定國事先準備了地圖。至於交口局勢不穩等純屬謊言,不過是個藉口而已。

陳氏就是從前的陳氏王朝的王族,這一族的人,在戰亂中死絕了,大明下了大力氣也沒有尋訪到陳氏的後人,無奈之下才設了交口行省。

“此言當真?”熊文燦有點緊張,在他的任上真要出現動亂,他的責任是跑不了的,罷官都是輕的,後果很嚴重!

李定國答道:“探報之事卻有根據,能否亂得起來還要看官府的處置。”

“那裡有鎮南關,在諒山設防何意?”

熊文燦沒打過仗,軍事的不懂!李定國就指着地圖給他解釋:對於防守,鎮南關是要點。但是,要想進攻,平定叛亂,諒山是最好的出發地,它的前面就是一馬平川,大軍所過一掃而平!

這個地勢有點類似於山西的娘子關對於華北平原的態勢。

李定國是軍事家,解說軍事態勢定然簡潔有力,說服力極強,熊文燦聽得頻頻點頭,他說道:“未雨綢繆是好的,不過幾十里的彈丸之地,又是貧瘠山區,無人爭執,此事好辦。”

李定國的幾句話就搞定了諒山,大功告成。

李定國趕緊拍馬屁:“熊大人此舉,一語定乾坤,南疆穩亦!”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熊文燦一高興挽留李定國、闞文強,設宴款待。

熊文燦好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吹牛皮。不過這一次他可以隨便的吹,絕對沒有性命之憂。

李定國年輕,小孩的身體都不適合喝酒,他的脾氣又不合羣,這種人固定不能多喝,也絕對喝不醉。

闞文強是武術世家出身,爲人豪爽,酒宴上定然是主角。再加上藍師爺湊趣,酒宴還是滿熱鬧的。

熊、闞二位成了酒友,你一杯我一杯的喝的舌頭都有點大了。熊文燦就開始吹他的“光輝”業績:

“老夫當年招撫鄭芝龍,化海盜的危害爲國家棟梁,現在在邊疆行省做封疆大吏,爲國盡忠。這都是老夫我慧眼識人,敢於冒風險的結果!若是朝廷用此法收服西北的亂民,降服建州的後金,何來十幾年的亂局?大明的江山早就穩定了。”

然後又吹他消滅大海盜劉香的故事,說他如何的力排衆議,臨危不懼,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指揮若定,揮斥方遒,破敵於彈指之間!

李定國坐在那裡陰着個臉,對這位巡撫甚是不屑。闞文強嘻嘻哈哈,端着酒杯在旁邊幫腔說:“至今鄭芝龍還念念不忘熊大人當年的恩德!”

藍師爺也是頻頻的倒酒湊趣。

熊文燦吹鬍累了,他問闞文強:“闞教官大人!這‘教官’在軍中是何職務,是教導武藝的嗎?”

“切不可稱呼‘大人’,僭越了!教官也算是教武藝吧,更多的還是教導軍士們忠於國公爺,忠於我大明!”

“哦,那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了。定然好武藝,與豹子頭林沖有的一比!哈哈哈!......”

“還有,我們這位團長大人,如此年輕有爲,定然身份尊貴!說來聽聽,日後也能借助一二啊!”

李定國冷冷的說道:“熊大人醉了,散了吧!讓巡撫大人早點安歇了,我們就不叨擾了。”說罷,起身就走,客套都免了。

闞文強趕緊出來圓場。

藍師爺招呼兵弁攙扶着熊文燦,宴席也算是盡歡而終。

--- 第464章完 ---

(本章完)

卷二:初露崢嶸_第119章:平臺奏對(二)卷三:嶄露頭角_第237章:琉球穩定了卷六:楊威天下_第507章:刺殺卷二:初露崢嶸_第85章:慘烈的遵化攻防戰卷四:九州風雲_第319章:遼寧怎麼了?卷四:九州風雲_第298章:漢水航運卷四:九州風雲_第245章:河南之變卷三:嶄露頭角_第229章:李定國和張鼐卷二:初露崢嶸_第73章:備戰卷二:初露崢嶸_第70章:火炮初發威卷六:楊威天下_第506章:決戰烏里雅蘇臺卷三:嶄露頭角_第167章:貿易公司卷二:初露崢嶸_第145章:佔領金門卷三:嶄露頭角_第230章:轉變卷六:楊威天下_第517章:督軍聖明卷三:嶄露頭角_第232章:防汛卷四:九州風雲_第259章:金華之行卷三:嶄露頭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三:嶄露頭角_第153章:鬥智鬥勇卷三:嶄露頭角_第168章:試着修鐵路卷五:縱橫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卷二:初露崢嶸_第79章:救援趙率教卷六:楊威天下_第475章:遇到一位忠臣卷五:縱橫天下_第361章:秦良玉(續)卷六:楊威天下_第456章:土皇上述職卷二:初露崢嶸_第139章:出訪南洋卷六:楊威天下_第480章:梧州動亂卷七:巍巍中華_第566章:山西修鐵路卷一:藏龍臥虎_第31章:釘子戶卷二:初露崢嶸_第67章:北方支隊卷五:縱橫天下_第338章:闞城謀略卷四:九州風雲_第276章:借刀卷六:楊威天下_第434章:太原城下卷一:藏龍臥虎_第55章:不應有的海戰卷五:縱橫天下_第380章:阿巴坎決戰(四)卷五:縱橫天下_第357章:治理涇河卷一:藏龍臥虎_第43章:義軍乎亂民乎卷五:縱橫天下_第377章:阿巴坎決戰(一)卷四:九州風雲_第297章:九州的政權卷六:楊威天下_第439章:欣欣向榮卷二:初露崢嶸_第146章:一隻雞引發的動亂卷六:楊威天下_第468章:改造裸人族卷五:縱橫天下_第374章:一衙門兩制卷六:楊威天下_第456章:土皇上述職卷七:巍巍中華_第554章:訪問清國卷六:楊威天下_第489章:勃勃生機的草原卷四:九州風雲_第324章:自作孽不可活卷一:藏龍臥虎_第6章:組建軍隊和通信(二)卷二:初露崢嶸_第109章:威海新氣象卷三:嶄露頭角_第156章:魯王爺賢明卷三:嶄露頭角_第192章:楊嗣昌到山東卷四:九州風雲_第264章:後退一步卷七:巍巍中華_第556章:*戰卷六:楊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戰卷四:九州風雲_第302章:化整爲零卷四:九州風雲_第330章:清國版閃擊戰卷六:楊威天下_第432章:入山西救災民卷三:嶄露頭角_第155章:揭開底牌卷二:初露崢嶸_第134章:收復臺灣(三)卷七:巍巍中華_第572章:蘇伊士的故事卷六:楊威天下_第424章:高效農業卷四:九州風雲_第286章:奇怪的民俗卷五:縱橫天下_第387章:左良玉南行卷三:嶄露頭角_第220章:整體形勢卷六:楊威天下_第513章:尋找油礦卷七:巍巍中華_第565章:森林城市卷七:巍巍中華_第538章:佔領鎮江卷五:縱橫天下_第409章:包圍之勢卷六:楊威天下_第478章:路在何方卷三:嶄露頭角_第200章:千秋萬代卷三:嶄露頭角_第234章:滅了一個船隊卷七:巍巍中華_第578章:巍巍中華卷五:縱橫天下_第410章:攻克嘉峪關卷四:九州風雲_第318章:澳王國卷二:初露崢嶸_第102章:出使朝鮮卷三:嶄露頭角_第232章:防汛卷二:初露崢嶸_第71章:宰肥牛卷二:初露崢嶸_第96章:水火無情卷四:九州風雲_第314章:九一八卷二:初露崢嶸_第67章:北方支隊卷五:縱橫天下_第393章:未雨綢繆卷五:縱橫天下_第417章:太子黨卷七:巍巍中華_第540章:不要戰爭卷六:楊威天下_第460章:長遠佈局卷四:九州風雲_第320章:爲國爲民卷三:嶄露頭角_第149章:大政方向卷三:嶄露頭角_第218章:攻克赫圖阿拉卷三:嶄露頭角_第224章:河道慈善會卷五:縱橫天下_第372章:進軍雅安卷二:初露崢嶸_第87章:夜襲輜重營卷四:九州風雲_第306章:貪心害死人卷三:嶄露頭角_第158章:譚鎰來訪卷一:藏龍臥虎_第20章:馮公公找上門卷七:巍巍中華_第541章:穩定波斯灣卷二:初露崢嶸_第107章:政治平亂卷三:嶄露頭角_第160章:工業示範區卷二:初露崢嶸_第132章:收復臺灣(一)卷七:巍巍中華_第571章:靠山吃山卷五:縱橫天下_第365章:反攻倒算卷四:九州風雲_第276章:借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