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事不妙

六月四日,李鴻章命水師提督丁汝昌派軍艦兩艘,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抽選淮軍一千五百人,向朝鮮進發。

但是,當中國軍隊在路上時,日本的先頭部隊四百人已經先期到達。

爲了遮人耳目,對外聲稱這四百人是護送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回朝赴任,並保護日本公使館免遭起義軍攻擊。

這樣不同尋常的興師動衆,引起了高宗李熙的驚慌,立找袁世凱討主意。

日本方給袁世凱的通知是大鳥圭介只帶二十名巡捕回任。

事情都已經明瞭,袁世凱不出去覈實,仍一味的相信大鳥圭介。回覆李熙:大鳥圭介不喜歡多事,只帶二十名巡捕,自無打仗之意。

六月六日,中國按事先約定,告知日本中國出兵朝鮮。

六月七日,日本答覆中國,不承認朝鮮爲中國屬邦。正式通知,日本軍隊已經進入朝鮮。

然後威脅李熙,不能同意中國軍隊來朝鮮,以防擦槍走火,把朝鮮變成中日的戰場。

李熙驚恐萬分,連忙告知袁世凱。通知中方,清軍到達後不要上岸,也不要再增兵。

袁世凱不做理會,答覆李熙:“日本出兵,朝鮮應當力加阻止。如無力阻止,中國也要調兵躡防。”中國沒有不出兵的道理,是不是進兵朝鮮?“惟視全匪存亡,不能因倭調兵遽停進”。

到了這個時候,袁世凱還對日本出兵朝鮮的嚴峻形勢缺乏應有的重視。

六月八日,大批日軍隊開進朝鮮,袁世凱此時纔看到大事不妙。

馬上致電李鴻章:“倭來甚銳,似非有得,不肯遽去。”

但他還對日本存有最後的幻想,安慰李熙:說日本出兵意在“與華爭體面,兵來非戰,且勿驚極”,堅持認爲“欲速退倭兵,唯有速圖剿匪”,這樣就可以使日本失去駐軍朝鮮的藉口。

而此時,東.學.黨.起義人員,已退出全州,日本人還在繼續開進朝鮮不止。

日本看到自己的目標已達成,軍事部署已近完成,正式和中國攤牌。告之中國,日本軍隊進入朝鮮與否,進入朝鮮多少人,中國無權干涉。

清**爲避免和日本發生衝突,提出兩國同時從朝鮮退兵,日本根本不理。

爲了阻止日本繼續的進兵朝鮮,袁世凱敦促朝鮮**與日本交涉,同時請各國公使出面干預。

大鳥圭介在各國公使的壓力下,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

經過談判,雙方約定不再增兵。大鳥圭介說一套做一套,繼續增兵不止。

而袁世凱卻信以爲真,電告李鴻章不要增兵。

這樣一來,二國在朝鮮的兵力越發懸殊。

當東.學.黨.起義已經完全被鎮壓,清**以朝鮮亂局已平定,要求中日按原約定同時撤兵,但日本根本不加理會。

袁世凱終於看出了日本的真正企圖,是想處心積慮的挑起中日衝突,把中國趕出朝鮮。這時才和李鴻章說實情,宣稱局勢有多嚴重,請求大舉增兵。

幸虧有這份電報,否則,袁世凱是會很麻煩的。別說是官位,弄不好腦袋都保不住。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會知道的。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鴻章不會不知,出兵朝鮮已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和日本之間的一場大仗;甚至是二國的全面戰爭。這對於中國來說,有沒有能力?在不在李鴻章的權力範圍之內,先另當別論?最根本的是自己這邊還沒有任何準備呀!

也就是說,由於袁世凱地自以爲是及其提供的虛假信息,機會已經錯過了。

日本控制朝鮮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李熙對外宣佈:朝鮮是完全獨立的國家,和任何國家都沒有所謂的宗藩之類的關係。

也就是把朝鮮問題和中國徹底脫勾,日本在朝鮮幹什麼?都與中國沒有關係。

李熙不知如何是好?找袁世凱商議。

袁世凱現在不敢輕易自作主張了,發電請示李鴻章。

李鴻章也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袁世凱沒有辦法,只能指示李熙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而且一再要求李熙堅決頂住日本的壓力。

這麼大的宗主國不能爲藩屬提供保護,反而要求弱小的藩屬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怎麼可能?

李熙除了對日本的要求一切照辦外,還能有別的選擇嗎?

袁世凱這個時候,不但不檢討自己的失誤和無能,反而把責任都推到李熙身上。說他是:目無上國,冒天下之大不違。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袁世凱身上又沾染了一個官場官員的惡習:出了問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不足。即便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也要想法設法的甩鍋,把責任搞到別人頭上,或者爲自己找到辯護的理由和原因。

像袁世凱這一類的某些居於高位之人,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永遠正確,總是有理。

在他們看來,他們怎麼可能有錯呢?他們怎麼可能犯錯呢?如果他們有錯,如果他們犯錯,世人還能尊重他們嗎?還能還拿他們當回事嗎?不是要威信掃地嗎?那還了得?

其實,他們錯了。那些真正品格高尚的政治家,人羣中那些胸懷坦蕩的首領級的人物,他們的高風亮節恰恰在於他們總是善於和不斷的查找自己的不足,找尋自己的毛病。

而更可貴的是他們能夠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公開說出自己的毛病和不足。而正是這樣的人,反而會得到世人更強烈的擁護和尊重。而且,這擁護和尊重是發自內心的。

而事實上,他們也肯定會把事情辦得更好。因爲,人總是要在克服不足中前進的,因爲,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袁世凱怎麼能懂這些呢?用這樣的高尚的人品要求袁世凱這樣的人,不是太難爲他了嗎?

看到朝的形勢已經無法挽回,而且越來越惡化,再留到朝鮮,不但不會有什麼業績,而只能是背越來越多的黑鍋。袁世凱知道自己不能在朝鮮待下去了,必須想辦法離開。

這時,他聽到消息,大鳥圭介正準備派兵把他押解出境。

這是可能的,因爲日本一直把袁世凱視做眼中釘肉中刺。

如果真的被武裝押送處境,不但他自己的顏面掃地,國家也會顏面無存。這下子他找到開溜的理由,於是接連給李鴻章發了兩封急電。

其一曰:“聞韓決意不從屬,是無上國。凱華員,須詰勸韓,轉告大鳥。聞鳥擬照公法作梗例,兵押凱出。果爾,辱甚。只可照萬國使例,送文知照韓,回國稟商,請兵伐韓。”

其二雲:“聞倭兵八百今駐赴牙路,意叵測,倭韓相結,我兵可危。又俄,法署使來稱,韓廷犒賞倭兵米肉甚多,韓喜倭,殊不可解。華人在此甚辱,凱在此甚難見如,應下旗回,擬留唐(唐紹儀)守看館探事。”

李鴻章顯然認爲袁世凱是小題大做,草木皆兵。回電:朝鮮尚未公開承認不是中國屬邦,應留下密勸朝鮮堅持;俄國公使已經答應出面調處,必有收場。“倭允不先與華開釁,豈能拘送使臣?勿怯退。”

這個時候,李鴻章還不知道袁世凱在朝鮮已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以爲他還有很大能量,還指望袁世凱能利用他的影響力,使朝鮮的形勢不至於太糟。

這也難怪,誰讓袁世凱此前一直閉着眼睛說瞎話了。

所謂,吹牛雖然不用交稅,但可能給自己找麻煩。

李鴻章回電,雖然沒有訓斥袁世凱,但一句“勿怯退”,已經很難聽了,袁世凱能聽不出來嗎?但是,他已經顧不得許多了。

很快又給自己開溜找到了藉口:“倭兵萬人,分守漢城四路各要害及我陸兵路,均置炮埋雷。……觀其舉動,不但無撤兵息事意,擬將有大兵續至。倭蓄謀已久,志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聽;如只是調處,恐無益,徒誤軍機。……葉(葉志超)君居牙,難接濟,倭再加兵,顯露無忌。應迅派兵商船全載往鴨綠或平壤下,以待大舉。韓既報匪平,我先撤亦無損;且津約倭已違,我應自行,。若以牙軍與倭續來兵相持,釁端一成,即無歸路。”

袁世凱說了這麼多,說到底還是請求同意他離開。

第344章 北歸第33章 告密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58章 歐戰第64章 燎原烈火第87章 吳祿貞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106章 小德張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86章 學寫詩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2章 平叛第35章 多事之秋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89章 出師未捷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345章 張毒菌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3章 志得意滿第36章 署理山東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10章 戰與和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47章 外逃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章 小人精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4章 當官真好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182章 開張第139章 慶典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482章 離開第254章 大地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