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

段祺瑞認爲這些肯定都是馮國璋搞出來的,其目的是想拖延總統的選舉。在他看來,像吳佩孚這樣的一個小師長懂什麼,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他決定予以迎頭痛擊,隨即指使張作霖。倪嗣沖等發通電,堅決主張繼續對南用兵。他自己也有電斥吳“師長職卑對大局無發言之權”。

段祺瑞說吳佩孚職卑位低是不錯的,他不過是個師長。但是,段在很大程度上,栽跟頭恰恰就栽在這個他沒看上眼的小師長身上。

這可不是個一般的師長。帶的隊伍能征善戰,駐防最前線,軍紀又好。最重要的是極善審時度勢,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自此開始,中外開始對這位師長刮目相看了。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

光緒五年(1879年)入私塾讀書,置身喧鬧中仍靜心背誦功課,格外受先生器重。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他因此而常被稱爲吳秀才,蓬萊秀才,

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春,吳佩孚得堂兄吳亮孚資助,投天津武衛左軍聶士誠部。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吳佩孚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九月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成立“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吳佩孚放棄進學堂繼續學習的機會,投天津陸軍警察隊任正目、額外初等官。

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使館副武官青木宣純(曾任北洋軍教官)與袁世凱面商日中聯合組織情報機構和招募東北“馬賊”等事宜,袁從北洋軍中挑選數十名精幹士官,與其組成了聯合偵探隊。這些北洋軍官大多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故工作頗有成效,其中就有吳佩孚。

吳佩孚原是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參加日軍的諜報活動後,幾次進出東北。其間曾被俄軍俘獲,但拒不招供,被判死刑後跳車逃生。戰後晉升上尉軍銜,日軍授勳以資表彰。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投奔清軍第三鎮統制曹錕,以其才智和靈活,逐漸得到曹錕的賞識和重用,於是,便開啓了全新的人生。

發生在吳佩孚身上的奇聞軼事很多。

他如何由秀才投軍的呢?據說當了秀才的吳佩孚在登州染上了鴉片煙癮,常到煙館中抽上了兩口。當時登州有一個大土豪名叫翁欽生,這一天翁正獨個兒在煙館“雅座”中抽菸打磕銃。

吳秀才也來上煙館,趕上普通坐上客滿,無法插足,可是煙癮大發,乃悄悄跨入“雅座”。正遇翁欽生在閉目養神,驚擾了翁的好夢。

翁用鄙夷的眼光呸了一聲,伸起了腿對吳就是一腳,大叫說:“滾!”

吳一言不發,紅着臉退了出來,心裡越想越氣,把這遭遇偷偷告訴了登州的幾個流氓。大家同意要找翁的麻煩,在翁老太太做壽的一天,流氓們假拜壽爲名,大鬧壽堂,把翁家搞得天翻地覆。

事後翁告到州府,吳佩孚便和流氓們逃出了登州。

吳轉輾逃到了北京,在崇文門外巾帽衚衕隆慶棧投宿。這家隆慶棧是山東蓬萊人開的,店主姓孫,看見這個窮秀才甚是可憐,但念在老鄉份上,讓他住下。

想幫吳找點事幹,問他會做些什麼?

吳說:“我什麼也不會,只會寫春聯。”

孫老闆說:“寫春聯沒有用,一年到頭能寫幾多,還是算命的好。”

於是吳秀才便在崇文門外搭起課棚來,以六爻卦餬口,過起了朝不保夕,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有一天,來了一位操蓬萊口音的人來問卜,吳佩孚拱手說:“老鄉,你問的啥事?”

來人笑着說:“老弟啊,怎麼你連你堂哥哥都不認識了?”

吳仔細一看,竟然是多年不見的堂兄吳亮孚,兩個人在家時關係本就很好,他鄉遇親人,吳不由自主地流下了辛酸淚。

吳亮孚說:“我昨天打這裡路過,見你端坐課棚,真沒想到你中了秀才卻落到這等模樣,好吧,咱們喝兩杯去吧。”

於是吳收起了課棚,隨着堂兄到一家杏花村小館子,兩兄弟一邊喝酒,一邊細訴衷腸。

吳亮孚說:“兄弟,你怎麼落到這般模樣?”

吳佩孚便把自己在登州的事,以及到北京後人地生疏,謀生困難,不得已才擺攤課命種種,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堂兄。

吳亮孚一邊勸酒,一邊嘆息,最後用十分誠摯的語氣說:“兄弟,算命既不能餬口,更沒有前途,聽我說,人要往高處爬。你念過書,中過秀才,可是做官大概沒有你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軍。你如果投筆從戎,不是我當面奉承你,八年十載你不出人頭地纔怪呢!我們吳家像你這樣人還沒有第二個,趕快收拾起課棚,要零錢花用從我這兒拿。”

說着便從身上掏出幾錠銀子拿給吳佩孚,吳接了銀子感動得哭了起來。

就這樣,蓬萊秀才投筆從戎,燒了課棚去參軍了。

很多年後的一天,吳佩孚赴北京領餉折回長春。剛下火車,迎面來了一個熟人。真是冤家路窄,來的不是別人而是曾經欺負過他的翁欽生。

翁在長春開了一家旅店,前來料理店務完畢,準備南歸。

吳一手把翁拉住,翁頗覺驚訝,不知這位軍官是誰,定睛一看,嚇了一跳。眼前這位軍官竟是多年前被自己趕出登州的吳秀才,他舌頭和嘴脣都大了起來,話也說不出口。

囁嚅地說:“吳秀才,你?……”

吳哈哈大笑,一邊抓住翁不放,一邊說:“真巧,他鄉遇故知,住幾天再走。”

翁聽了更害怕了,趕快說:“有事要上大連非走不可,下次來長春再來拜望。”

怎知吳執意不放,揚頭叫了一聲衛兵來,把翁老闆行李送到營盤,然後便不由分說地拉了翁就走。

翁面色蒼白,拖着千斤重的腳步跟了吳管帶走出火車站,一邊走一邊想:“當年一頁舊怨,今天冤家路窄,吳秀才變了吳管帶,不捱揍五十大板纔怪呢!”

吳拉着翁走時,也正想着心事。他的想法正和翁相反,想的是如果不是眼前這個人逼自己離開山東家鄉,至今最多不過還是個窮秀才,與春花同落,與秋草同腐。幸而被他一迫,自己才投軍,方得有今天,應該好好招待他。

於是,他把翁拉到營盤殷勤話舊,盛筵招待,並且請他帶信回家。

吳自離別山東,家鄉還是第一次知道了他的消息,帶消息的竟是他的仇人。

翁欽生回家後逢人便宣揚:“吳秀才做了管帶了,在長春,還請我吃飯,他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足見這蓬萊秀才還是很有胸襟的。

吳佩孚駐軍嶽州時期,頗能謙和容士,常和湖南士紳過從。

他是秀才出身,能文能詩,治軍又嚴,部下軍風紀甚好,這許多條件使他受到地方人士的愛戴。

有一位飽學鄉紳王某對他尤好,有一天王某曾向他進言說:“外人常說湘人排外,其實這是不知湘人的皮毛之見,湘人重氣節而輕死生,北軍如果以征服者姿態高壓湘人,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倘以合作手段厚結三湘豪傑,約束士兵不許妄取民間一草一木,則湘人必翕然心服。”

吳佩孚聽了頗爲動容,日後他在湖南便以此爲政治信條。可見,他是很能聽得進別人意見的,不是個固步自封之人。

吳佩孚何以從一個徵南急先鋒變成了主和的中流砥柱。

除了前邊提到的因素外,對他觸動最大的是這一次國會選舉。

如他在給李純的電報中所說:“此次國會新選舉,政.府以金錢大施運動,排除異己,援引同類,被選議員半皆惡劣,此等國會不但難望良好結果,且必以司法機關受行政指揮而等贅疣,極其流弊,卒以政.府不受法律約束,僞造民意,實等專制,釀成全國叛亂,若再以武力平內亂,是惟恐亡之不速也。”

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天作孽有可爲,人作孽不可留。

在有些人看來,只要自己大權在握就可以胡作非爲,殊不知民意不可欺。吳秀才的仗義發聲,應該是對安福國會胡作非爲的懲處。

封建等級制度雖然被推翻了,但人們的等級觀念還根深蒂固。吳佩孚以一個師長,竟敢於如此評說國事,在當時是極爲罕見的。

於是,他的發聲被當時的人們譽爲“獅子吼”。

吳佩孚的“獅子吼”,使北方政局大爲震動,也使馮國璋和他的老長官曹錕都爲之不安。

曹錕有電和言悅色地斥吳:“吳師長通電,殊屬不明事理。”

後來曹聽說段爲此很生氣,於是再有電訓吳:“勿得輕信謠言,並飭遵照中央計劃一致進行。本人定於二十四日由天津赴保定,即日南行。”

曹錕有他苦衷,他人在天津,這時天津已經成爲奉軍的地盤,而徐樹錚是個翻臉不認人的狠角色,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他知道,吳佩孚的帳一定都記在他身上。

於是,他一面通電斥吳,一面趕緊南行,離開虎口天津回大本營保定。

馮國璋也有電:“吳師長激於意氣,……宜先互商妥洽,不可即行入名。”

可是吳佩孚依然繼續通電主和,還把前致馮國璋的電文全文送交全國各報刊登。

吳的通電立刻得到西南將領的響應。

譚浩明、譚延闓二十三日致電吳:“奉讀馬電,大義凜然,同深贊服,已轉達武鳴(陸榮廷),西林(岑春煊)一致主張,並通電西南各省,以爲洛鍾之應。”

陳炳焜(新任廣西省長)、莫榮新、湘西將領田應詒、劉顯世、唐繼堯等也先後通電響應。

段祺瑞大動肝火,發電痛責吳“受人煽惑,不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

言道:“該師長軍人也,當恪軍人應盡服從之天職,不然,爾將何以馭下?責任內閣關係鞏固國家之中樞,政令所由出,圖私利者不能反對,不敢反對,陰使人反對之,是破壞國家,使人干犯綱紀,計非不巧,然而端人絕不爲之。況春秋誅心,豈能逃千秋斧鉞?爾何受其欺。爾從予多年,教育或有未周,予當自責,嗣後勿再妄談政治也。”

此時,張作霖、倪嗣沖也有電對吳進行指責,同時也對曹錕表示不滿。

將在外,曹錕身在北方,也很爲難。

於是便在保定發電,通報北方各省說:“接吳師長馬電,不勝氣忿,當即發電申斥,文曰:馬電悉,誤會元首文電,居然通電主和,一意逕行,將軍人天職全行忘卻。……該師長等屢次堅持己見,竟以陸榮廷、趙恆惕之言爲可信,牽動大局,此固國家之不幸,實亦鄙人德薄能鮮有以致之。鄙人一息尚存,決不忍坐視該師長等受人愚哄,陷國家於危亡。務宜速自醒悟,屏除浮言等語。錕賦性愚拙,惟知擁護中央,服務命令。今該師長等有此舉動,諒系奸人挑撥,欲破壞我北洋團體,錕現在保定,即日南行,策劃進行。”

皖系和主戰派都破口大罵曹錕是北洋團體的內奸,是口是心非的小人。曹錕這時的處境,就和不久前李純的處境一樣,天天要忙於答覆各方面的責難。

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310章 戰與和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614章 轉折點第4章 當官真好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346章 驅張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09章 怪八股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614章 轉折點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44章 北歸第27章 如願以償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204章 勸退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134章 較量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11章 點翰林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94章 僵局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70章 呼聲第615章 胡適晚年第40章 系矯旨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28章 大學令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