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

徐世昌的辭電發出後,北洋派自然是一片敦促如期就職聲。

馮國璋收到徐世昌專函,內容和辭電相同,立函覆徐世昌,敦請出山,詞意誠摯。

函雲:“頃奉大函,以國會成立,選舉我公爲中華民國大總統,虞棼絲之難理,辭高位而不居。謙德深光,孤標獨峻,即茲舉動,具仰儀型。惟審察現在國家之情形,與夫國民感受之痛苦,倒懸待解,及溺須援。天下事尚有可爲,大君子何遽出此?略抒胸臆,幸垂察焉!比年以來,迭更事變,魁杓既無所專屬,法律幾成爲具文。內則罥斧相尋,外則風雲日惡,以雲險象,莫過今茲。……

“然危廈倘易棟樑,或可免於傾圯,洪波但得舟楫,又何畏夫風濤?不患無位,而患無才;亦有治人,乃有治法。我公淵襟睿略,傑出冠時,具世界之眼光,蘊經綸於懷抱。與國記樞密之姓名,方鎮多幕府之偏裨,一殿巋然,萬流奔赴。天眷中國,重任加遺,所望握統馭之大權,建安攘之偉業,公雖卑以自牧,遜謝不遑,而欲延共和垂絕之紀年,當此固舍公莫屬也。邦本在民,誠如明示。爾在兵連禍結,所至爲墟,士持千里之糧,民失一椽之庇。瘡痍滿目,饑饉洊臻,定人謀之不臧,抑天心之未厭?

“我公仁言利溥,感人自深,縱博濟猶病聖人,恩澤難偏於枯朽,而至誠可格天地,戾氣或化爲祥禨,況旋轉之功,匪異人任,惻隱之念,有動於中,必能噓備瘠以陽春,挽沉冥之浩劫。公謂教養匪易,慮遠心長,實則彼呼號待盡之孑黎,此日已望公如歲也。夫以我公之憂國愛民也如彼,而國與民之相需於我公者又如此,既系安危之重,忍佔肥遁之貞,平日以道義相期,不能不希我公之變計矣。

“至若慮蹉跎於晚歲,益足徵沖淡之虛懷,但公本神明強固之身,羣以整頓乾坤相屬,雖諸葛素持謹慎,而衡武詎至倦勤,亦惟有企視老成,發揮緒餘,以資矜式耳。國璋行能無似,謬攝政權,歷一稔之期間,貽百端之叢脞,清夜內訟,良用慚惶,所代及時,負擔獲馳,徒抱和平之虛願,私冀收效於將來。我公爲羣帥所歸心,小民所託命,切盼信期就職,早釋糾紛,庶望治者得以慰延頸跂足之勞,而承乏者不至有接替無人之懼,耳目爭屬,心理皆同,謹布區區,願言夙駕,專肅奉復。”

對於安福國會的此次選舉,南方已表明立場,但不想以徐世昌爲敵,便由廣州軍政.府岑春煊、伍廷芳兩總裁聯合拍電致徐,勸勿就職。

電雲:“讀歌日通電,借悉非法國會選公爲總統,公既惕世變,復自謙抑,竊爲公能周察民意,不願冒登大位,至可欽佩。惟公之立言,雖諮嗟太息於國事之敗壞,而所以致敗壞之原因,公未嘗言之,此春煊、廷芳所不能默爾而息者。致亂之故,雖非一端,救國之方,理或無二。一言以次之曰:‘奉法守度而已’。《約法》爲國命所託,有悍然不顧而爲法外之行動者,有託名守法而行壞法之實者,均足以召亂。自國會被非法解散,《約法》精神橫遭斲喪,既無以杜奸人覬覦之心,更無以平國民義憤之氣。護法軍興,志在蕩亂,北庭怙惡,視若寇仇,譸張爲幻,與日俱積,以爲民國不可無國會,而竟以私意構成之,總統不可無繼人,而竟以非法選舉之。

“自公被選,國人深感北庭無悔禍之誠,更無以測公意之所在。使公能毅然表示於衆曰:‘非法之舉,不能就也,助亂之舉,不可從也。’如此國人必高公義,即仇視國會,或感公一言而知所變計。戢亂止暴,國人敢忘其功?惜乎公雖辭職,而於非法國會之選舉,竟無一詞以正之也。竊慮公未細察,受奸人盅惑,不能堅持不就職之旨,此後國事,益難收拾,天下後世,將謂公何?如有謂公若將就職,而某某等省,可以單獨媾和者;國會可以取消,從新組織者;護法各省,如不服從,仍可以武力壓制之者,此等莠言,皆欲踞公於爐火之上,而陷民國於萬劫不復耳。願公堅塞兩耳,切勿妄聽。公從政有年,富於閱歷,思保令名,宜由正軌。煊、遷忝列舊交,愛國愛公,用特忠告,幸留意焉!”

南方的態度在預料之中,沒有人會感到意外。問題是在北洋系一派勸進中,竟出現不和諧之聲。

這聲音不用想也知道是來自那位愛和別人唱反調的吳秀才,他於九月十三日給徐世昌發電說:“總統選舉必須出於真正民意。我國舊國會分子固屬不良,而新國會議員不但由金錢運動而來,且西南五省均不選送,似此卑劣不全之國會,安能爲全國民意代表?公若就職,民國分裂由公始。師長等不敢爲公賀,且將爲民國吊。公若趁此未就職之前,毅然爲和平表示,出任調人領袖,敦促馮代總統頒佈停戰命令,先解決時局以謀統一,國會議員另行改選,將來總統舍公莫屬,此則師長等所爲預賀者也。”

吳這裡的主張竟完全和西南領袖一樣。

九月十四日曹錕發出通電,不提主戰主和,只說“鬩牆之鬥,權利之爭,不宜再見。”雖然不是公開和吳佩孚一唱一和,但又重提反對繼續戰爭,這無疑是因爲沒當上副總統而大泄私憤。

九月二十日吳佩孚回答曹錕的通電,建議請長江三督繼續擔任南北間的“調人”。並請加入東海先生(徐世昌)爲調人領袖。這個電報得到江蘇的將領白寶山、張仁奎、馬玉仁、楊春普、陳調元等的響應。曹錕、李純兩個支系的直系軍現在是聯合起來,倡導和平。

接下來,發生了爆炸性的事件。

九月二十六日,湖南戰場上的南北方軍的將領,竟聯名發出通電,請“馮代總統頒佈停戰命令,東海先生出任調人領袖,曹經略使、長江 三督帥及岑、陸兩總裁同擔調人責任。”

南軍方面,列名的是:譚浩明、譚延闓、程潛、馬濟、李書城、韋榮昌、張其鍠、林俊廷、陸裕光、趙恆惕、林修梅、黃克昭、馬鋆、宋鶴庚、廖家棟、魯滌平、王得慶等。北軍方面,列名的是:吳佩孚、李奎元、楊春普、馮玉祥、張宗昌、王承斌、閻相文、蕭耀南、張學顏、張福來、潘鴻鈞、張克瑤等。

這個電報,是吳佩孚所主稿,向南軍將領建議,用聯合名義發出去的。

此電不但無視已經選出的總統,還將北京政.府與廣州軍政.府平列在一處,這還不算。最讓人震撼的是:南北軍人聯合起來主和,可是自南北戰爭以來的首次。

段祺瑞驚呆了,他認爲這不是主和主戰問題,而是北方將領背叛、通敵、降敵的問題。對於吳佩孚這個刺頭,這個令人討厭的傢伙,他不想再忍了,要以通敵的罪名下令討伐吳佩孚。

但他的左右勸都他忍耐。一方面,主戰派已無可用之兵,討伐令只是虛聲恐嚇。另一方面,總統剛選出,還沒有走馬上任,對吳大興討伐之師也不是時候。

安福國會也有議員叫嚷:“吳秀才造反了!”

安福系議員鄧熔在參議院提出懲辦吳佩孚的緊急動議,但遭到另一安福系議員張敬舜的堅決反對。張敬舜是張敬堯的兄弟,真要是討伐吳佩孚,湖南的張敬堯肯定首當其衝,張敬堯哪有和吳佩孚的部隊作戰勇氣。衆議院議員賀得霖也提出懲辦吳佩孚的建議,也是未能交付衆議院審查就沒了下文。

段祺瑞雖然不敢下討伐令,但也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態度。

九月三十日他以國務院名義通電駁斥了南北軍人的聯名通電。隨後,北方督軍們紛紛怒髮衝冠。

倪嗣沖有言:“謬談法律,破壞大局。”

楊善德有言:“曲說亂真,逞以欺世。”。

閻錫山有言:“妄談法律,徒逞私見”。

長江二督之一的王佔元也認爲“吳師長竟與南方諸將領聯合署名,不勝詫異。院電駁斥,義正詞嚴。一隅之論,不足以淆惑觀聽”。

張敬堯因爲在長沙,對吳不敢過分指責,只說:“敬堯惟知服從中央,不知其他”!

張作霖已被北京政.府任.命爲東三省巡閱使,地位已在北方各省督軍之上,於是也就更要有所表現。

他於十月二日發電說:“前當譚浩明等抗命之初,作霖曾派少將劉鴻恩晉謁大總統請示方略,奉論張督若有一師相助,即當從事討伐。迨長嶽淪陷,作霖復派劉少將依前晉謁,奉論如初。曹經略使之南往,亦奉大總統明令,復由大總統頒佈氣死、羞死之通電。是政.府之主戰政策,作霖與各省同志一致贊成,均系服從大總統者。……

“其他依法選舉兩院議員,依法選舉大總統,亦均奉大總統命令而行。而彼等一則曰不完全,再則曰非真正民意。所謂不完全者,乃削除叛亂分子耳,非真正民意者,僅無暴動分子耳!……近聞有人因國會已成,大局漸定,急思設法破壞,以遂一己之私,不惜輦金四出運動,淆亂視聽,破壞國家。此等僉壬,是真民賊,人人得而誅之。作霖正擬查訪明確,聯合同志,呈請元首依法懲辦,以謝國人。”

曹錕在保定,也被他的愛將吳佩孚的一連串的舉動搞得頭昏眼花。

他究竟是吳佩孚的直接長官,不得不發出兩個電報,一個電報致吳佩孚,告誡他:“嗣後一切行動必須請命而行”。一個電報致北方各省,表明自己態度:“以此言護法,恐終不能造成法治;以此言和平,恐終不免於戰禍。……國家前途,必須中央有所主持,庶幾政局重新,亂源可弭。”

吳佩孚看來是鐵了心,照樣我行我素。

十月三日,以他和譚浩明爲首的南北軍人繼續發出通電,對各方責難予以駁斥。

電雲:“駐湘雙方各軍,因受中日軍事協定之刺激,同謀息爭禦侮。自六月廿五日停戰,迄今已四閱月。師長等屢請中央頻布罷戰明令,而合肥(指段)斥西南無誠意。師長等不得已本諸公理,再擬通電,徵求西南同意,於寢日聯名拍發,可見西南謀和誠意,信而有徵。乃合肥仍不加察,謂爲莠言惑衆,破壞大局。夫和則全國一家,戰則南北分裂,究竟大局在和乎在戰乎?……

“如雲國會非由強造,何以不令西南各省選送議員而任意指派?如雲選舉合法,何以九月魚日合肥勸徐就職通電,除卻西南五省?是合肥自認爲不完全之總理,且將強東海爲不完全之大總統也。保全大局者,果如是乎?縱使合肥自認爲不完全之總理,竊恐東海未必甘認爲不完全之大總統也。縱使東海甘認爲不完全之大總統,而軍民各界不肯甘心爲不完全之中國人也。……總之,正義所在,是非自有公論。全國人之心理方爲真正民意,非強造者所能假託,非強詞者所能狡辯,更非一二人之言所能厚誣。”

段祺瑞對吳佩孚的憎怒到了極點,但卻無計可施,他實在不敢把吳逼上梁山,只好再回過頭來拉曹錕。

由於吳佩孚的一系列舉動,段對曹當副總統早已持否定態度。現在爲了緩和吳佩孚,不得不舊話重提,支持曹錕爲副總統。

試圖以此換取吳佩孚不再反對安福國會,不再和西南方面一唱一和。

於是,段派京師警察總監吳炳湘前往保定,向曹錕說明,即日進行副總統的選舉,將以曹錕爲唯一候選人。又派國務院秘書曾雲沛前往奉天去見張作霖,勸他顧全大局支持曹錕爲副總統。同時授意安福國會,不要再提關於懲辦吳佩孚的動議。

第164章 芥蒂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10章 會考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78章 漢口之戰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16章 柳暗花明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10章 戰與和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609章 考據癖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29章 辭職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289章 內鬥第162章 國恥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182章 開張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30章 朋友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199章 浙江繼廣東之後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441章 美育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